比亚迪充分证明了。
插电混合动力才是老百姓真正的需求。
如果国家在2016年搞新能源补贴的时候,就尊重客观规律,不歧视插电混合动力。
中国汽车工业能早受益很多年。
阿特金森发动机当发电机。不用变速箱,100公里内用电池。上下班当纯电车用。长途当燃油车用。
低速用电驱动,高速路,发动机直连
这样油耗可以做很低。
动力可以做很强。
价格又没有很贵。
这种东西就应该替代传统的燃油车。
也应该替代电池容量大,价格高昂的电动车。
在小区和单位停车位用空调插座充电一夜就够用,为什么要建设昂贵的充电桩呢?
很多年以前我就写过。这种车才能真正解决中国对石油的依赖。
大家本来买20万的凯美瑞。轴距2.8m,0-100公里加速10秒,油耗7升,低速下噪音60db
集成国产的技术,也是20万。轴距3m,底盘更舒服,0-100公里加速5秒,油耗4升,市内跑用电,停车位安装智能插座,低速下发动机不开噪音56db。
消费者自己会用脚投票。消费者换车的时候,花一样的钱,为啥不买个体验更好的?
消费者用电不用油,一定是因为,用电体验更好,成本更低。用牌照限制强压,用补贴诱惑都不是正路。
比亚迪比较吃亏在品牌不行,也没有很好的底盘。
比亚迪其实可以当个供应商,把这套东西分享出去。
让大品牌,有优秀底盘的厂商用这套系统,实现更高的附加值。
当然,比亚迪也在搞第二品牌。
比亚迪的高端品牌能做起来,也能实现高附加值。
一般般
如果dmi能不限量供应的话,销量还能再高一大截。
多少人等dmi等的望穿秋水的。
我在等比亚迪肯花钱请个更好的设计师,外观跟不上硬件这事也就比亚迪了。
看来合肥40万辆工厂要加速了。
排除能源安全的玄学不谈,新能源最大的意义在于重塑汽车产业链。因为在保持原路径的前提下,想要在发达国家拥有绝对的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的产业链里分一杯羹极为困难。
那些隐藏在汽车产业链里,掌握各种关键专利、工艺、供应链关系的小企业,甚至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发达国家的社会基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喜欢说小日……子过得不错的岛国的躬酱精神,喜欢说德国佬的工程师至上。因为汽车产业链中各种不起眼但却有巨大技术、成本壁垒的环节在给他们的社会源源不断输入利润,让他们得以守着祖业“混吃等死”。而我国如果也想要发展到德国日本那种制造业立国,工程师至上的社会,离不开深入掌握汽车产业链,培养大量产业链上的就业岗位。
那么突破点在哪里呢?燃油车产业链中常见的一个壁垒,就是如何让内燃机高效区间更广并匹配机械变速器。这是燃油车最大的技术壁垒之一,相应的也是燃油车最大的弊端。没错,燃油车的弊端不是烧油,也不是尾气,而是内燃机的转速无法覆盖行车所需的速度区间,需要用复杂机械改变传动比,导致实际运行中的效率极其低下。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发动机在停车的时候不能停转。而人们开车的目的恰恰在于从静止动起来再停下来。这就导致燃油车需要复杂的机械变速器和极为低效的耦合器(液力变矩器或者离合器)来解决内燃机转速和人们需要的车速不匹配的问题。这里相关的技术和产业链都掌握在具有绝对先发优势的欧美日手中。
但是再厉害的机械变速器能提供的匹配范围,也比不过电。电流可以在损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BYD自产SiC功率件标称效率99.7%)的情况下随意改变做功的形态,这点是任何机械都望尘莫及的。所以替代机械传动的突破口,极有可能是电力。这一点其实是汽车工程师的共识,比如大神级人物Ferdinand Porsche就一直把电驱作为终极追求。当然,那时的尝试自然是要失败的,因为当时并没有相匹配的技术。
但是现在,我们有高效的电能储存装置(锂电池)和能任意改变电流形态的装置(功率半导体),为什么不用他们淘汰掉变速箱呢?比亚迪dmi算是做到了用锂电池和IGBT(SiC)平价替代机械变速器,这一点完全有可能革掉传统燃油车的命。我们也看到dmi技术下沉速度极快,已经迅速在二三线市场开始对刚需燃油车型实现替代,而非仅仅是在一线市场借着政策优势和新鲜感做有钱人的玩具。这才是新能源最重要的意义。
消息应该是真实的。
已经问了字节教育板块的朋友,一位已经于一个月前转岗到抖音业务(这个朋友本身条件非常好,在字节职位不算低);还有一位今天上午开会,下午就失业,说是离职了。
小红书上也看到了不少笔记,前几次的笔记还是刚入职大力教育,今天的笔记就变成了失业了。看评论也是说N+2的经济补偿金。
讲真这个经济补偿金还挺良心的,换句话说,可能也是不差钱吧。政策下大家都好聚好散,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