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山,你告诉恩来,延安我就不去了。大钊死了,延年乔年死了,除了他和润之,中央没有我认识的人了。我年纪大了,思想也落伍了,中央开会,我怎么办呢?我这个人又不愿被人牵着鼻子走,我何必弄得大家无结果而散呢?”
“蒋介石杀了我许多同志,还杀了我两个儿子,我和他不共戴天,现在大敌当前,国共二次合作,既然是国家需要他合作抗日,我不反对他就是了。”
“我决计不顾忌偏左偏右,绝对力求偏颇,绝对厌弃中庸之道,绝对不说人云亦云豆腐白菜不痛不痒的话,我愿意说极正确的话,也愿意说极错误的话,绝对不愿说不错又不对的话。我不迁就任何人的意见……不受任何人的命令指使,自作主张,自负责任。……我绝对不怕孤立。”
1937年出狱后的陈独秀脾气虽然改了很多,可是依然不向任何人低头。他骂国民党和蒋介石不抗日,曾经被投入监狱好几年依然不说一声软话。哪怕走投无路四面楚歌,面对何应钦、胡适、朱家桦等大佬,也丝毫不客气。GCD让他登报承认错误就可以恢复名誉去延安,他也不低头,但用实际行动来反思。
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因病去世,硬了一辈子的他,终究也没有弯下那根傲骨。
仲甫这个人,虽然有很多缺点犯了很多错误,但绝对算是上铮铮铁骨光明磊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你可以说他执拗,但是没有这些特点他就不可能是党的创始人。学问更是大的吓人,绝对算得上民国大师系列,只是我们太忽略他了,似乎提起民国大师压根就想不起他,书法比一干民国书法家丝毫不差。在大是大非面前无私利无私义,始终把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命运放在最重要位置上。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永远敬仰。
"不要让人家落得太远……"
这两弹一星获得者邓稼先在弥留之际说的最后一句话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枪声响起。22天后,北平沦陷了。日本侵略者召开了“庆功会”。时年13岁的邓稼先无法忍受这种屈辱,当众把一面日本国旗撕得粉碎,并扔在地上踩了几脚。这件事发生后,邓以蛰的一个好友劝他说,此事早晚会被人告发,你还是尽早让孩子离开北平吧。无奈之下,邓以蛰让邓稼先的大姐带着他南下昆明,那里有南迁的清华和北大教授,还有众多的老朋友。临走前,父亲对他说“稼儿,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学文,科学对国家有用。”邓以蛰凭自己的经验寄希望于邓稼先,但这句话在邓稼先的脑海里却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随后,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新中国刚成立时,社会尚未安定,常年战乱动荡。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仁人志士振兴建设国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很多科学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及丰厚待遇,毅然决然选择回国建设新中国,其中在美国深造的邓稼先就是这些科学家中的一位。
邓稼先出国留学的初衷,就是为学习更多知识,丰富自己学识,然后归来报效祖国,所以在国家最需要人才时,邓稼先毅然决然选择归国,投身于新中国国防事业当中。回国后,邓稼先被钱三强安排到研制原子弹工作组。为能够严格保密,邓稼先几乎完全失踪28年之久,默默忍受各种恶劣天气及艰难生存条件,但这些都没有改变邓稼先研制原子弹的决心,反而更加坚定要改变祖国现状,增强国防实力的决心。
1959年,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苏联不仅将全部援助专家撤出中国,而且还到处嘲笑中国只有依靠别国才有可能造出原子弹,靠自己根本不可能。听到这些话的邓稼先,内心非常愤怒更加坚定决心,一定要将原子弹研制成功。当时中国没有计算机,他就用算盘;没有可参考文献资料,他就自己反复试验摸索,带领同事共同翻译积攒国外资料,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在1964年终于研制成功,在西北大漠身处升腾起壮观的一朵蘑菇云!
虽然原子弹研制成功,但邓稼先却几乎牺牲掉自己健康。研发期间,每次试爆失败,邓稼先就不顾辐射危险,直接冲到爆炸试验现场,认真细心排查寻找失败原因。也正是就因为这样的拼命,为邓稼先埋下病患。但邓稼先依然坚持不管不顾,始终坚守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继续研制核武器,最终使得自己病情拖延。
1985年, 因直肠癌于7月30日住院。 这时,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进了医院,再也没能走出来。他住了363天,动了3次手术。363天里,他一直疼痛不止,止痛的杜冷丁从每天一针发展到一小时一针,全身大面积溶血性出血。 时年,因“原子弹的突破和武器化”和“氢弹的突破及武器化”,两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以下是邓公的一些事迹:
1.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抱着“科技救国”的信念,刻苦求学,走出了一条辉煌的成功之路。
2.几双尼龙袜子和一脑袋知识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不作为”的父亲
女儿邓志典还不到十五岁时,就到了内蒙古建设兵团。一个女孩,独自离开家,去千里之外的陌生地方,做父母的有多少放心不下。邓志典到内蒙古后,被分配在一家做箱子的工厂当工人,一干就是四年。
期间,一次核试验完成之后,邓稼先放弃了回北京休息的机会,坐了几天几夜火车,又步行二十几里去看望女儿。他给志典带去了几听肉罐头,那是他在戈壁滩上节省下来的营养品,看着女儿狼吞虎咽的吃相,他心里泛起了一丝苦涩。以邓稼先的“国宝”身份,可以有很多办法把女儿接回来的,但他没有这样做,他的女儿是研究所中最后一个按政策回到北京的。回城后,志典在一家皮件厂当了一名普通的制作工人。
4.庶民本色
在“两弹元勋”邓稼先留给后人的照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学究形象。实际上,邓稼先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在衣食住行上均表现出极强的“庶民本色”。邓稼先穿衣服从不挑剔,一般就是一套灰色咔叽布的中山装,衣服样式也基本没什么变化,一套衣服一穿就是很多年,很久也不见他置办新衣服。
不过邓稼先的着装是十分讲究的,他的衣服虽然不新,但从来都是干净、整齐,从不因为工作繁忙而在服装上显示出“没时间收拾”的样子。
5.关于生活
邓稼先在“吃”上是相当讲究的。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他总是在节假日吃上一顿。邓稼先很喜欢请客,每每花上10元钱在饭馆请同事们热热闹闹地吃上一顿。而一个人的时候,他也不忘一饱口福。调回北京后,他一般都要在星期天去岳父许德珩家里团聚一次。
而在去岳父家的途中,邓稼先都选择在当时北京的繁华地段西单附近下公交车,找一家有名的饭馆用餐。这样做,既可以不给岳父家里添麻烦,又可以满足自己的爱好。
虽然邓稼先身居领导职务多年,但从不开单间、去雅座,而当时散座席上还没有“排队叫号”一说,所以每当进入正值饭点的餐厅,邓稼先就和普通市民一样,看准了一位要吃完的食客,站在其后面等座,有时一等就是半个小时。
6.20元奖励
由于长时间接触核武器试验,又没怎么休息,邓稼先的身体长时间受到核辐射的影响,哪怕知道自己生病了,他也只是强撑着自己病重的身体在一线指导工作,直到1984年,他的身体终于承受不住核辐射的侵蚀,全身大面积渗血被送进了医院。
杨振宁作为邓稼先的发小,两人关系从小到大都非常好,在得知自己的好友邓稼先生病住院之后,立马放下手上的工作前往邓稼先所在的医院去看望他,看到仔细的好友如今一蹶不振,杨振林很是心疼,问道:你设计出了原子弹这种武器,国家究竟给了你多少钱的奖励呢?邓稼先微笑着告诉他:原子弹奖金10块钱,氢弹也一样,10块钱。
杨振林当时以为自己听错了,或者以为邓稼先在跟自己开玩笑,当时他们拿的诺贝尔奖,随便一个折算下来至少都是几十万美金,而今造出原子弹这样的大杀器竟然只是10块钱?简直是天方夜谭!
然而邓稼先并没有撒谎,1985年颁发原子弹特等奖的奖金是10000元,单位里人人有份儿。由于人多,单位还垫上了十几万元,才按10元、5元、3元3个等级发下去。从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1985年首次颁奖,21年中,没有发过奖状,也没有发过1分钱奖金。
他,是一介凡人,是一个拥有温和农民质朴气息的人,用“纯”字代表自己的人格;
他,是一代伟人,1964年的一声巨响,震惊了世界!
世界上没有谁再敢蔑视他的祖国
因为他给予民族捍卫尊严的盾牌!
世界上不会再有"东亚病夫"
因为他亲手将它砸碎!
他拥有自己的灵魂
独立,坚强,不服输 !
他说他是中国人
他说他所做的一切不求回报,只为祖国!
他奉献了自己!撑起了十三亿人的脊梁!
中国因为有了他
我们才能安宁!
共和国的一座丰碑 !
这上面有一个不朽的名字————邓稼先
国士无双
邓公千古!
上世纪50年代,有一篇文章在中国引发了轰动,持续刷屏近半个世纪。
这篇文章的名字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叫魏巍。
1950年12月,抗美援朝战役打响2个月后,魏巍来到了朝鲜战场。
来这里的原因,是为了采访第一线的战士,获取第一手的素材,为中国民众展示前线真实的情况。
接待他的同志告诉他,去38军吧,尤其是112师335团1营3连。
这个连,刚刚打完松骨峰战役。
在第二次战役中,为阻拦美军南逃,335团负责紧急穿插到敌后松骨峰一带,断敌后路。
虽然名字带了个峰,但实际上松骨峰就是个小土包,根本无险可守。
335团一营三连作为尖刀部队,率先抢占松骨峰前的无名高地。
美军南逃的速度太快了,机械化部队的前进速度远超我军想象,3连刚刚抢占这个无名高地,美军的汽车和坦克就已经开到了。
3连的战士,连修筑工事的时间都没有,就地寻找障碍物阻击美军。
美军的第一波攻击,就用32架飞机、18辆坦克和几十门重型榴弹炮对3连进行了长达40分钟的狂轰滥炸,而无工事的3连,只能凭简陋的天然障碍物硬抗美军的炮弹。
一营三连,区区百人规模,在没有工事的前提下,凭手中的步枪击杀了300多名美军,硬生生的阻击了敌人一个师长达8小时,为主力部队抵达松骨峰,彻底围歼敌人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当112师师长杨大易赶到松骨峰时,第一时间去了3连的阵地,扑入他眼帘的是几百具美军的尸体,无数的破碎枪支,以及副排长王健侯身上尚未熄灭的火苗。
经久沙场的杨大易,当时就哭了,泪流满面。
整个3连,只剩下7个人还活着,换来的是包围圈的彻底合拢。
魏巍想采访3连,但活下来的7个人里,6个人已经重伤住院,只剩一个通讯员。
按规定,绝不能只采访一人,以防资料不真实,怎么办?
魏巍找到了1营营长王宿启,因为正是一营在最后关头紧急赶到,接管了3连的阵地,才救下了那最后的7个人。
那个时候3连的子弹早已打光,最后十几名美军都是被刺刀和枪托杀死的,只能肉搏的3连战士,数量在急剧的减少,一营再晚到一点,阵地和人都要没了。
所以一营,成了目击者。
王宿启几乎是哭着接受采访的,他对魏巍说:
“战斗持续8小时,勇士们的子弹都打光了。蜂拥而来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把他们压到山脚。飞机掷下的汽油弹,把他们的身上烧着了火。这时候勇士们仍然不退,他们把枪一摔,身上帽子上冒着呜呜的火苗向敌人扑去,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把要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
“战后,机枪零件扔的满山都是。烈士们的尸体做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卡住敌人脖子的,把敌人按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的。”
“还有一个战士,手里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另有一个战士,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
1951年2月,在朝鲜采访了3个月的魏巍,回到了北京。
在他整理3连的采访资料时,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然后挥笔就写下了一篇文章,标题就是《谁是最可爱的人》。
这篇文章以3连的真实战斗场景为基础,但并没有按常规方法去描述战役和战争,而是抒发了自己心中的情感。
在魏巍心中,志愿军就是最可爱的人。
1951年4月11日,《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
毛泽东阅后批示:“印发全军”。
朱德读后称赞:“写得好!很好!”
周恩来在公开场合点名表扬魏巍,谢谢他为人民子弟兵取了“最可爱的人”这一称号。
然后,《谁是最可爱的人》被列入了中国教科书,成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必读文章。
从此,这篇文章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影响力之大,可以说是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物。
但是在2001年,《谁是最可爱的人》被移除出了中国的中学课本。
给出的理由主要有三点,一是说这篇文章“煽情和滥情”,二是说这篇文章“渲染战争”,三是说其观点“陈旧过时”。
《谁是最可爱的人》被删除之后没几年,《狼牙山五壮士》被删了,《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被删了,《黄继光》、《我的战友邱少云》、《倔强的小红军》、《刘胡兰》、《我是中国人》都被删了。
而换上来的文章,是《爱迪生救妈妈》,以及大量西方的童话故事和神话传说。
甚至还有西方英雄的身份是海盗!在中国幼童的课本上!
清华大学教授王文湛,曾对此异常的气愤,声称中国的教材这么搞,是崇洋媚外。
但实际上,不止是课本,那段时间连《上甘岭》这类反美的电影都不怎么播了,取而代之的是《黄河绝恋》,讲述的是一位中国女性和美国男性在战争年代的凄美爱情故事。
2014年,南方周末就课本删改之事专门采访了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
王旭明非常明确的说,当初之所以选择把《谁是最可爱的人》从语文教材中删掉,因为他认为:“思来想去还是和现在的形势总体不合。”
就这样,我们已经20年没有看到过《谁是最可爱的人》了,整整一代中国少年,都没有再背诵过这篇课文。
在这20年里,亲美思想泛滥,网站上新一代的年轻人都是这么留言的:
楼主好人,下辈子美利坚。
20年前,中国刚刚加入世贸组织,准备全面融入世界,删除反美文章,提倡亲美思想,全力进行经济建设,这是时代的选择,我们不好对其进行评判。
但时代是会变化的。
20年后,《谁是最可爱的人》又重新回到了课本上。
已经有人在3月份新学期开学的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上,发现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
已经20年了,20年啊,我们终于又在课本上见到这篇文章了。
在这20年里上中学的人,估计都没有读过这篇文章,因为这篇文章已经消失的太久太久了。
来,今天我带大家回顾一下《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原文。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也许有的人在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的哩。既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明的知识,又看不出他们有丰盛细致的感情。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你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因此,你没有能够了解到: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让我还是来说一段故事吧。
还是在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向敌后猛插,去切断军隅里敌人的逃路。当他们赶到书堂站时,逃敌也恰恰赶到那里,眼看就要从汽车路上开过去。这支部队的先头连(三连)就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岗,阻住敌人,一场壮烈的搏斗就开始了。敌人为了逃命,用三十二架飞机,十多辆坦克和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整个山顶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但勇士们在这烟与火的山岗上,高喊着口号,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死在阵地前面。敌人的死尸像谷个子似地在山前堆满了,血也把这山岗流红了。可是敌人还是要拼死争夺,好使自己的主力不致覆灭。这激战整整持续了八个小时,最后,勇士们的子弹打光了。蜂涌上来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把他们压到山脚。飞机掷下的汽油弹,把他们的身上烧着了火。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身上、帽子上冒着呜呜的火苗向敌人扑去,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把要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据这个营的营长告诉我,战后,这个连的阵地上,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烈士们的尸体,做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卡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捺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还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崩裂,涂了一地。另有一个战士,他的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在掩埋烈士们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的手指都折断了。……这个连虽然伤亡很大,但他们却打死了三百多敌人,特别是,使我们部队的主力赶上,聚歼了敌人。
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烈的战斗——松骨峰战斗,或者叫书堂站战斗。假若需要立纪念碑的话,让我把带火扑敌及用刺刀和敌拼死在一起的烈士们的名字记下吧。他们的名字是:王金传、邢玉堂、胡传九、井玉琢、王文英、熊官全、王金侯、赵锡杰、隋金山、李玉安、丁振岱、张贵生、崔玉亮、李树国。还有一个战士已经不可能知道他的名字了。让我们的烈士们千载万世永垂不朽吧!
这个营长向我说了以上的情形,他的声音是缓慢的,他的感情是沉重的。他说他在阵地上掩埋烈士的时候,他掉了眼泪。但他接着说:“你不要以为我是为他们而伤心,我是为他们而骄傲!我感觉我们的战士是太伟大了,太可爱了,我不能不被他们感动得掉下泪来。”
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觉得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值得自豪吗?
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的仁义,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
在汉江北岸,我遇到一个青年战士,他今年才二十一岁,名叫马玉祥,是黑龙江青岗县人。他长着一幅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的淳朴可爱。不过因为他才从阵地上下来,显得稍为疲劳些。眼里的红丝还没有退净。他原来是炮兵连的,在有一天夜里,他被一阵哭声惊醒了,出去一看,是一个朝鲜老妈妈,坐在山岗上哭。原来他的房子被炸毁了,又在山里搭了个窝棚,但窝棚又被炸毁了。……回来,他马上到连部要求到步兵连去,因为步兵连的需要,就批准了他。我说:“在炮兵连不是一样打敌人吗?”“那,不同!”他说:“离敌人越近,越觉着打得过瘾,越觉着打得解恨!”
在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里,有一天他从阵地上下来做饭。刚一进村,有几架敌机袭过来,打了一阵机关炮,接着就扔下了两个大燃烧弹。有几间房子着火了,火又盛,烟又大,不敢到跟前去。这时,他听见烟火里有一个小孩子哇哇哭叫的声音。他马上穿过浓烟到近处一看,一个朝鲜的中年男人在院子里倒着,小孩子的哭声还在屋里。他走到屋门口,可是屋门口的火苗呼呼地已经进不去人,门窗的纸边已经烧着。小孩子的哭声随着那浓烟滚滚地传出来,听得真真切切。当他叙述到这里的时候,他说:“我能够不进去吗?我不能!我想,要在祖国遇见这种情形我能够进去,那么在朝鲜我就可以不进去吗?朝鲜人和我们祖国的人民不是一样的吗?我就用脚踹开门,扑了进去。呀!满屋子灰洞洞的烟,只能听见小孩哭,看不见人。我的眼也睁不开,脸烫的像刀割一般。我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上着了火没有,我也不管它了,只是在地上乱摸。先一摸摸着一个大人,拉了拉没拉动,又向大人的身后摸,才摸着一个小孩腿,我就一把抓着抱起来跳出门去。我一看小孩子,是挺好的一个小孩子呀。他穿着个小短褂儿,光着两条小腿儿,小腿乱跳着,哇哇地哭。我心想:‘不管你哭不哭,不救活你家大人,谁养活你哩!’这时候,火更大了,墙上的纸也完全烧着了。我就把他往地上一放,就又从那火门里钻进去了。一拉那个大人,她哼了一声,再拉又不动了。凑近一看,见她脸上的血,已经把她胸前的白衣流红了,眼睛已经闭上。我知道她不行了,才赶忙跑出门外,扑灭身上的火苗,抱起这个无父无母的孩子。……”
朋友,当你听到这段事迹的时候,你的感觉又是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
谁都知道,朝鲜战场是艰苦些。但他们是怎样的呢?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他把正送往嘴里的一勺雪收回来,笑了笑,说:“怎么能不觉得!咱们革命军队又不是个怪物!不过我们的光荣也就在这里。”他把小勺儿干脆放下,兴奋地说:“拿吃雪来说吧。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他们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他又指了指狭小潮湿的防空洞说:“你再比如蹲防空洞吧。多憋闷的慌哩。眼看着外面好好的太阳,光光的马路不能走!可是我在那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呀。他们就可以在马路上不慌不忙地走呀。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溜达边说话也行。那是多么幸福的呢!”他又把雪放到嘴里,像总结似地说:“我在这里流点血不算什么,吃点苦又算什么哩!”我又问:“你想不想祖国呀?”他笑起来:“谁不想哩,说不想那是假话。可是我不愿意回去。如果回去,祖国的老百姓问:‘我们托付给你们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啦?’我怎么答对呢?我说‘朝鲜半边红,半边黑,这算什么话呢?’”我接着问:“你们经历了这么多危险,吃了这么多辛苦,你们对祖国,对朝鲜有什么要求吗?”他想了一下,才回答我:“我们什么也不要。可是说心里话,我这话可不定恰当呀。我们是想要这么大的一个东西,”他笑着,用手指比个铜子儿大小,怕我不明白,又说:“一块‘朝鲜解放纪念章’,我们愿意戴在胸脯上,回到咱们的祖国去。”
朋友们,用不着繁琐的举例,你已经可以了解到我们的战士,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是什么一种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的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善良爱好和平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许很惊讶地看我:“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请你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朋友!你已经知道了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领袖,请再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吧,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这篇文章,是依据历史事实所写,抒发的是魏巍的真实情感,也是中国人民的真实情感。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一读这篇文章,尤其是学生阶段的小孩子。
对于那些20年来都没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我建议,读两遍。
作者:远方青木(ID:YFqingmu)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时年56岁,从井冈山与他一路走来的亲密战友朱德时年63岁,他毕生最信赖和倚重的周恩来时年51岁。 转眼间,1976年到了。又走过了27年风雨,如今,他们早已不再是意气风发的少年,也不再是壮心不已的英雄。他们都已垂垂老矣,却依然胸怀天下,心系百姓。然而天不假年,在这多事之秋,他们先后逝世。
1976年7月6日,朱德去世。毛泽东叹道:“‘朱毛’‘朱毛’,不能分离。现在朱去见马克思了,我也差不多了!”据张玉凤回忆,毛泽东还用极其微弱的声音吟诵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毛泽东自喻已是一棵枯树,“凄怆江潭”了。
这首诗是南北朝文学家庾信的《枯树赋》,其意思是当年在汉南种下的依依杨柳,是多么袅娜动人;而今的江边潭畔,如眉的柳叶片片摇落,让人感到多么凄婉悲怆。时光匆匆而逝,树木尚且敌不过春秋的更替,人又怎能逃得过岁月的沧桑呢!
(1976共和国三位领袖星落长河,这一年吉林陨石雨,唐山大地震,真正的天崩地裂。)
他也曾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此时已体衰年迈,两鬓如霜
中南海一直有个规矩,那就是毛泽东会见外宾的新闻照片,都要给他自己亲自审阅后才允许新华社发稿。80岁之后,毛泽东对自己的苍老、病态是十分清楚的。他一直想在爱戴他的人民面前保持一种完美的形象。一旦照片上出现苍老和病态,他就“以守为攻”,宁愿不上镜头也不想破坏他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1974年10月5日,毛泽东在武汉会见了加蓬总统邦戈。杜修贤将会见照片送给了他的秘书,请她转给主席审阅。事后秘书告诉他,以后不要再发毛泽东和外宾站立的合影照片,这是毛主席本人的意思。
毛泽东从照片中,看到了久病的自己和健康的人站在一起的反差对比。
从此以后,杜修贤再没有为毛泽东拍摄过站立的照片。
美国总统福特
尼克松的女儿和女婿。
1976年再次会见尼克松,此时主席身体已大不如前,尼克松也已因水门事件下台。
这张会见李光耀的
小平
彪
剑英
少奇恩来
少奇
李政道
恩来
先念(后面是王洪文)
国锋
8月,躺在病榻上的毛泽东又几次提出要回韶山滴水洞休养。为此,中央政治局反复讨论研究后,终于同意了毛泽东这个最后的请求。
9月8日,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从长沙打电话给滴水洞宾馆负责人:“根据毛主席的愿望,中央决定安排毛主席于9月15日回韶山,计划在滴水洞住一段时间。请你们抓紧做好接待准备工作……”但是,就在当天夜晚十一时,滴水洞宾馆又接到紧急通知:“接待毛主席的准备工作暂停……”
9月8日,毛泽东进入弥留状态。即使大限将至,他仍以超人的毅力,顽强地同死神抗争。 据徐涛、吴旭君统计,毛泽东在9月8日这天先后看文件、看书十一次,共两小时五十分钟。而他所做的这一切是在身上插着静脉输液管,胸部安有心电图监护导线,鼻子里插着鼻饲管和氧气管的情况下,由别人用手托着书和文件完成的。
也正是这一天,医务人员从医疗监视器上发现主席的心脏有些异常,现场的气氛开始处于极为紧张的状态。
入夜了,政治局委员们排着队走到毛泽东的病榻前,同他做最后的诀别。 当时,毛泽东的意识尚清醒,只是发不出音来。他微睁的双目,看到叶剑英从身边走过,突然明亮了起来。毛泽东努力挪动已经不听使唤的手臂,轻轻相招。可是,叶剑英只顾伤心,泪眼模糊,并未察觉。待他即将走出病房时,毛泽东再次吃力地以手示意,招呼他回来。一位工作人员见此情景,马上跑到休息室找到叶剑英说:“首长,主席招呼您去!” 叶剑英立即回到毛泽东的卧榻前:“主席,我来了,您还有什么吩咐?”叶剑英全神贯注,低下头来,准备聆听毛主席的最后叮咛。毛泽东睁大眼睛,注视着叶剑英,嘴唇轻轻地翕动,但嗓子里无论如何发不出声音。毛泽东用最大的力气,紧紧地握着叶剑英的手晃动着。好一阵,毛泽东累了,闭上了眼睛,叶剑英才退出来。 也许,毛泽东在自己心脏停止跳动的前夕已经清醒地预见到,在他离去后,党和国家将面临新的危机,因而对叶剑英要有所嘱托吧。叶剑英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几个小时后,9月9日零时十分,毛泽东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一生中流击水,在革命高潮的风头浪尖上搏击奋进的毛泽东,永远地安息了……
1976年9月9日零时十分,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
中间是李先念
———————————————————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与贺子珍
中间是陈云
不喜欢拍照的主席,在延安
延安的画家
————————
“我们中国有6亿人,死了3亿,还有3亿!怕什么?”——只有这般,6亿尽是舜尧,方才安康无乱;
“我们中国有6亿人,一个都不能伤着啊!快备好厚礼,前去和谈……”——如若这般,6亿尽是囚虏,被俘不过朝夕。
罗荣桓元帅,董必武,主席,朱德元帅,周恩来总理
与陈毅元帅
欲与天公试比高(1965年重回井冈山)
与总理,少奇,朱德去迎接玉米晓夫
1955年为元帅授勋
访问苏联
后面是陈毅元帅
这张貌似是:他看见了?
中间是毛岸英,旁边猜测,猜测哈,是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家人
带女儿散步
与妻子,儿子,儿媳,女儿
中间?
和邓颖超,朱德
和周总理夫人邓颖超
和女儿中的一个(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
会见结束时,邓小平、乔冠华和主席告别后就走出书房的门杜修贤正准备离开,一扭头发现周恩来还站在门旁没有离开。
这怎么一回事?杜修贤一愣,总理今天的举动一反常态,平时总理在主席书房并不拘礼,常常会谈一结束起身就走,害得他们都“捉”不着他的镜头,可这次…只见他一动不动站在那里,似乎期待着什么。
既然没有参加大家最后告别握手,为什么不走呢?杜修贤犹豫了一下,心里的感觉一时说不清楚。他决定不急于离开,也站在靠门边的墙根默默等待着…
毛泽东送客走到门边,与站在门旁边的周恩来目光相遇。瞬间,毛泽东一脸的笑容飞逝而去,立刻忧伤地垂下眼帘,这迅速变化的表情令杜修贤惊诧不已,他第一个反应就是端起照相机,将镜头对准他们。镜头里,毛泽东忧伤地耷拉着眼皮,头稍稍地低着,苍老的脸上布满愁容和病容。花白稀疏的头发整齐地向后披去。他迎着高悬的摄影灯,脸上的肌肉明显松弛,但很光洁,身穿浅灰色的中山装显得淡泊庄重。十分消瘦的周恩来用温馨睿智的双目凝视着毛泽东。摄影光从他后侧射来,脑后和脊梁犹如披着一道光束,眉毛在逆光的面部依然黝黑浓密,充满着生气。曾洋溢乐观笑影的“酒窝”虽已被岁月的刀斧凿成两道深深的沟纹,却依然显露出执着的善意。但是丝伤感的凝重神色却在眉宇之间徘徊。
周恩来看着携手近半个世纪的毛泽东,慢慢地伸出了手,毛泽东也把手伸了过去。两双操纵中国革命方向的巨手再次握在一起,组成了这神圣且又沉重的瞬间当杜修贤“嚓”一声按下快门时,他没有想到这是共和国第一位总理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最后一次对着摄影镜头握手道别。
打开历史,毛泽东与周恩来第一次见面是在1925年的广州。他们从1925年共事,到1976年相继谢世,并肩战斗了半个世纪之久。
开国大典
重庆谈判
———————————————————
1月15日下午三点,周总理追悼会按期举行。
收音机里的哀乐响起时,此时坐在沙发上的毛主席,再一次潸然泪下。而八个月后,毛主席在历经朱老总的去世,唐山大地震,也撒手人间,离开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
———————————————————
当1976年9月中旬的某一天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毛泽东追悼大会的时候,我在东南沿海某军营招待所的房间里,独自面向北方,按北京追悼会的程序,作虔诚的追悼。理智告诉我应该哭,但就是没有眼泪,感情有点迷茫,有点空白,有点惶恐,有点失落,也有一点庆幸和解脱……但是当毛泽东离去30年之后,当我经历了家事、世事和国事沧桑巨变之后,再回过头来看毛泽东,可以更加平静、客观,从而看得更清晰一些。这时,反倒感觉到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1973年1月13日凌晨,尚未破晓,周恩来刚刚结束案前的工作,走进卧室。他已经整整工作了二十多个小时,如果抓紧时间,还能睡上几个小时。 值班的保健大夫也松了一口气,急忙回到自己的房间,准备好好睡一觉。
不知过了多久时间,保健医生突然听见警卫秘书张树迎变了调的喊声:“张大夫、张大夫,快起来、快起来。” 保健医生张佐良一跃而起,向门口奔去……只见警卫秘书张树迎手里端着盛满鲜血的尿壶。看见这个触目惊心的颜色,再看看警卫秘书惊恐的神色,不用问,他什么都明白了。 血尿。日夜提心吊胆的事情终于来临! “尿……都是红的……全是血……”警卫秘书的脸色都变了,双唇直哆嗦。
张大夫三步并作两步走进周恩来的卧室,一进门,他就看见周总理仰面躺在床上,双眼望着房顶,一声不吭。
张大夫连忙走进卫生间,再看马桶池,里面鲜红鲜红的。他根据目测,这流血量不下500CC。周恩来一直有心脏病,他深怕周恩来受尿血的刺激,引发心脏问题。
张大夫舒缓了一下自己紧张的情绪,想了几句能让周总理宽心的安慰话。 他开口叫了一声:“总理……”周恩来扭头朝他直摆手,叫他什么也不要说。
周恩来身边的秘书、警卫、保健大夫等七八个人聚集一起商量对策,他们想到了一个人——叶剑英元帅。 叶剑英当时住在北京的西山。 两位医生马上驱车去他那里求援。一见叶剑英,医生们竟然有一种见到亲人的感觉,泪水情不自禁夺眶而出。
叶剑英见状,一个劲安慰说:“不要哭,不要哭,说说,出什么事情了?”当他听完保健大夫的讲述,愣怔了许久,难以置信似地望望你望望他。他也没有意识到周恩来病情发展得这样快!
叶帅到底是位见过世面,经过大风大浪考验的老人,过了一会儿,他冷静下来,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宽慰两位泣不成声的大夫,表示他理解医生孤立无援的处境,让大家不要着急,他想办法报告主席,向主席说明情况。争取早日治疗!
医生再三对叶帅说:“您一定要说明这一点——膀胱癌不同其它癌,不是不治之症。治疗得早是可以根治的,是有救的……叶帅您一定要这么说啊,总理是有救的。”
“好好,我按照你们的意见说。现在你们别着急,要注意总理心脏,他的心脏有病,不能再增加他的思想负担。想办法先止血,稳定住病情。尽量争取早些做检查。你们放心,主席会帮助总理渡过难关,会同意总理做进一步检查的。”
叶帅与总理交情非常好,越老越帅,端庄稳重
走进周总理的病房,我就叫了声总理。他冲我伸出手来,我当时没打算握手,虽然我已经洗过手,怕手凉影响病人,就说,刚从外边来,不用握手吧。周总理说:还是握手吧。他从被子里伸出手来,握住我的手说:“赵炜!你要照顾好大姐!”我点点头,热泪夺眶而出。周总理病成这个样子,心里还是惦念着别人,惦念着邓大姐。我差点哭出声来。邓大姐见到我这个样子,忙拽拽我的后衣襟。我努力控制着自己,跑到外边走廊里才痛哭起来。我知道自己以前不愿意想、不敢想的事就要发生了!
再后来,叶剑英越坐越贴近周恩来,谈话的时向也越来越短,连一个小时也无法坚持了。最后只有数语,一声招呼了……终于,周恩来难以再说出声了。这时,叶剑英仍然坚持天天来,来了就紧贴周恩来坐下,轻轻握住周恩来的手,他们一句话不说,你望着我,我望着你……那种无声胜有声的心灵慰藉,那个相知无语的苦情晚景,那份依依不舍的战友深情,谁见了都忍受不住要落泪!
为国民党制造的所谓“伍豪启事”早已澄清的事实作一个了断。这是一个即将离开人世的垂危病人的心病啊!一阵心酸,从大家心头滚过。
周恩来一生忍辱负重,不计个人得失。他没有子女,没有家产,晚年又忍受含沙射影的恶毒攻击。属于自己的唯剩这把随时都会化为灰烬的忠骨。他忍受了许多许多,唯独不能忍受对他政治生命的践踏。他如飞翔的候鸟,爱惜自己的羽毛胜过一切。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要做的竟然是为一个不应该让他承受的冤案申辩,为保护清白的政治名誉而不惜耗尽最后的健康细胞。
周恩来入院近七百天里,唯有一次,实在忍受不了癌病剧痛的他将张大夫叫到身边,喃喃地说:“张大夫,我实在忍不住疼了,想哼哼,行不行?” 张大夫强忍悲痛:“总理,总理,你疼就喊……没关系……怎么样疼得好一些,就怎么样!总理,你别……别再拘束……自己了!”说到这里,泪水已经顺着鼻梁滚落下来。
也是这一刻,张大夫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周恩来自从卧床不却就不肯让别人分担他的痛苦,甚至拒绝常年给他理发的朱师傅为他理发刮胡子。也许他就是想保留住他在人们心中的“完美”形象
现在的人们可能会对这种“珍惜自己形象犹如珍惜生命”的行为并不理解,也可能会说成是人性的“精神洁癖”。但回顾周恩来走过来的足迹,发现他的确是一个“认定目标一辈子不回头”的人。“追求完美,讲究极致”的倔强性格也是西方人多年研究“ AB ”血型公认的性格特点之一。追寻周恩来的历史足迹,不难发现他命运中的确有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色彩,也许“追求完美”就是性格使然,只是他的“完美”用在对待革命事业上,“理想”定位在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上。
12月底,病危中的周恩来,因长时间没有修面,他的面容已全无往日的丰采,灰黄的面部布满了一块块老年斑,花白的头发蓬长,深陷的眼窝发黑,双目更不见了原有的神韵…… 到1976年元旦的时候,卫士看到周恩来头发蓬乱,胡须满脸,就请求周恩来:是不是请北京饭店的朱师傅过来给您理个发。 周恩来看着卫士,嘴唇微微动着,卫士把耳朵贴近,只听到周恩来微弱的声音:“不……不要了,我……我这个样子,不好再见人了,老朱……他……他看到我这个样子,会难过的。” 卫士听到这里,他猛地转过身去,泪水夺眶而出。
谢医生见状,果断地改用了粗一点的管子插入气管,吸出痰液后又加压输氧,并进行体外心脏按摩,希望周总理能够转危为安。
可这一次,奇迹没有出现。
随着心电示波仪上的曲线变成一条直线,房间里先是静默了几秒,突然有人喊了声:“总理!总理啊……”
刹那间,病房里哭成一片。
1976年1月8日九时五十七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停止了呼吸,永远地睡着了。在此之前,周恩来经历了癌症病人最后离开人间的惨痛时刻,整整忍受了近四年肌体由生到死蚕食般吞噬的漫长苦旅。
周恩来是心中怀着遗憾和悲痛辞世的,但是,人们相信,看到这悲壮的场面,听到这人民的心声,他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感到欣慰,一定会感 放心,一定会为他的人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1976年1月9日6时30分,中华大地还笼罩在朦胧的夜色之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节目中突然中断其他新闻,播放出沉痛的哀乐,播音员用沉痛而哀婉的声音向全中国、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周恩来同志,因患癌症,于1976年1月8日9时57分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周恩来同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光辉战斗的一生,是坚持继续革命的一生。 …… 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同志永垂不朽!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反复地向国内外广播党中央的讣告。同时,全国各大报纸头版整版的刊登了周恩来逝世的消息。 天安门、新华门、劳动人民文化宫、外交部等处下半旗志哀。
1976年1月9日,《东京新闻》驻北京记者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人民悼念周恩来的报道,比较客观的描写了当时人民悲痛的情景。 报道说: 8亿中国人民获悉周恩来逝世时极为悲伤。 我是同一位中国官员乘火车旅行时听到扩音器广播这一消息的。这节车厢坐满了中国军人。当这一消息开始播送时,车厢里立即死一般地沉寂,接着这些军人悲痛地捶胸痛哭。 两个女列车员眼睛紧盯着扩音器……甚至连这位通常不爱动感情的陪同我们的外交部官员也开始抽泣了……我们急忙赶回首都。 当时,人民听到周恩来去世的消息,都悲痛万分。 在中小学里,眼含热泪的教师对学生们说,尽管总理去世了,我们要继续建设我们的国家。所有的教室都充满悲裒和沉痛的气氛,看来是无法照常上课了。
1月11日,周恩来总理的遗体将被护送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人民群众知道了,人民群众来了。他们从城里四面八方赶来,他们从远郊几十里地步行赶来,他们从祖国的东南西北汇集而来。在冬日的寒风中,人们默默肃立在长安街两侧。百万民众,绵延不绝,组成了几十里长街为周恩来送灵的壮观场面。中国的人民大众,要为他们的好总理送上这最后的一程。
十里长街送总理
从北京医院到八宝山,首都百万人冒着凛冽寒风伫立在长安街两侧,扶老携幼,为的是最后看一眼自己的总理。没有人动员,没有人组织,漫长的送灵队伍井然有序。
邓颖超走到在场的众人面前,深情地说:“我现在手里捧着周恩来同志的骨灰,向在场的所有同志表示感谢。”
在周恩来的遗体前,放着邓颖超献给他的一个洁白鲜花编织的花圈,黑绸挽带上写着:“悼念恩来战友小超哀献,。”
春天到了,百花竞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12年了,离开了我们,他不再回来了。——邓颖超
你不是喜爱海棠花吗?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你住了整整26年,我比你住得还长,到现在已经是38年了。
......
每当我遥想过去,浮想联翩,好像又回到我们的青年时代,并肩战斗的生活中去,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我现在老了,但是我要人老心红,志更坚,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努力为人民服务。
同志、战友、伴侣,听了这些你会含笑九泉的。
https://m.baike.so.com/doc/289934-306927.html(这是《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的文章链接,邓颖超写与1988年)
周恩来临终前留下遗言,要求把他的骨灰,撒在生养哺育他的祖国的江河里和大地上。 同时,他要求在撒骨灰前,把他的骨灰盒放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周恩来临去世时,仍然是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 从此,我们的思念与哀伤,缠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上空,直到永远……
周恩来走了,但没有离去…虽然周恩来生前没有后代,死后没有墓位,但他的英灵已经晁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又何须几尺见方的墓穴!他的名字已经被亿万人民铭记,又何须小小石碑来镌刻!
毛泽东派人送来一个花圈,放置在曾与他携手近半个世纪的战友遗像旁。此时毛泽东少言寡语,甚至不能行走,他只能以这种方式同他忠贞不渝的战友告别。
———————————————————
我想,没有周总理,没有中国的今天,就是说基本建设,经济建设、还有教育,没有周总理就不会这样快。所以,我很高兴有邓小平,很多地方跟周总理这一路线是一样的。
他完全忘了自己,他不知道怎么照顾自己。为什么大家喜欢他,因为他没有忘了人,大大小小的人,他要去照顾他们。
得知周总理病逝的消息,我没作声,我就在床上睡了10天,不起来,因为我不愿意出来,我不愿意见人…可是一直到现在,提起他来,我就要哭,20多年了。连我爸爸去世,我也没有这么伤心。
很多美国人很尊敬他,还有法国人,全世界。所以希望青年人记得他,因为这是历史,要懂得自己的历史。—————韩素音
我从小就知道,日本的文化其源泉在于中国文化。听了周总理的讲话后,使我认识到日中两国的友好关系也是天理,这是我看中国时的基础。和周总理的接触中,我父亲受到很大的影响。我从父亲嘴里听说过很多他和周总理之间的故事,其中常常提到的是:“周总理圣人论。”这话父亲可能只对我说过。他说:世界上有四大圣人:基督、释迦牟尼、孔子、穆罕默德。而周总理应列入圣人之中。我父亲这时候笑着对我说,如果圣人中有两个是中国人,可能别人会有意见的,只好委曲一下孔子,把这个地位让给周总理。——某位日本友人
———————————————————
插一段:共和国将帅
粟裕,陈毅
贺龙
徐向前
罗荣桓
林彪
贺龙
聂荣臻
彭德怀
彭德怀,朱德,叶剑英,聂荣臻,陈毅五元帅
挺进大别山时的刘伯承
陈毅粟裕视察战场
虽然迷糊,但全是大佬
彭德怀元帅
彭德怀元帅,横刀立马
中间是林彪,右边是罗瑞卿
朱德
聂荣臻(好帅)
林彪
陈毅
聂荣臻
徐向前,低调的元帅
聂荣臻
小平,刘伯承。刘邓大军
陈毅与夫人张茜
陈毅元帅,生性豪爽坦率
陈毅:“我说你们这些同志哥,那么多的嘴抢我一个人的烟。这合理吗?烟都给你们要光了,我吸啥子?”
———————————————————
我的偶像周恩来
外交,谍战(中央特科统帅,没记错的话,总理留的大胡子就是掩饰身份用的。),军事,治国,爱情。(上面有很多主席会见外宾的图片,可能会有一定误导性,因为其实总理才是会见外宾最多的,政府首脑同时兼任外交部长嘛,不过后面由陈毅元帅当外交部长了,所以可以很多时候总理出访陈毅元帅都跟随着。主席是领袖,不那么容易见。)
周恩来:“今天正式开会前,主席让我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但是我要提三个要求:第一,大家不要跳,大会堂的楼板会承受不住的。第二,大家不要高呼口号,我的耳朵会受不了的。第三,注意维护会场秩序。。。。。。今天我国西部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同志们,不要跳,不要跳,再跳楼板就要塌了,我再说一遍,大家不要跳”
“你叫杜易,几内亚的总统叫杜尔,我看啊,你老杜(杜修贤)就叫杜山,一二三,不是正好嘛”
身后的人都在看
与邓大姐的爱情,战火纷飞岁月,到白头偕老。
邓大姐的担心,更是可想而知,但她仍表现出惊人的平静。得知总理的专机已进入我国领空,她心里一块石头才落了地。那天我们所有人都聚集在客厅迎接总理归来。总理一进门,大姐就急匆匆地从沙发上站起来,快步上前,边走边说:“哎呀,老头子,你可回来了!你得亲我一下,我在电视上看见你在越南亲吻了那么多漂亮的女孩子,你得同我拥抱,同我亲吻!”大姐的话,让我这个年轻人顿时目瞪口呆。
总理哈哈地笑着,他把大姐揽在怀里,两人温柔而又有风度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总理深深地在大姐的脸上吻了一下。那么自然,那么亲切,那么旁若无人……大家为总理平安归来而欣喜,对大姐以这种方式迎接总理,既感到惊奇,又兴高采烈。
————
晚年,苦撑危局,身体累垮了。有人黑他我真受不了。
尼克松
这个政府工作报告意义非凡
永别了,同志们!
红军长征时期,毛主席身边有一个马夫叫做侯登科,不巧的是毛主席到达西柏坡的时候他已经病故了,当时 正是三大战役最紧张的时期,大家没有告诉毛主席,等后来不忙的时候才把这个消息告诉毛主席!
谁知道毛主席很生气,“这么大的事情,为什么不及时告诉我。我就是再忙,这件事我也不能不去。”毛主席很少生气,这一次生气也是真的生气了,立马让人安排,专程到老侯的墓地去进行了悼念。要知道,一位主席去看望自己的马夫,这是不多见的!
侯登科比毛主席大几岁,毛主席亲切称呼他为”老侯“!长征期间,毛主席的马都是靠着老侯悉心照顾的,等毛主席去了西柏坡,那个时候已经有汽车了,不需要马了,老侯也算是有点清闲功夫了。
但是这么长时间以来替毛主席喂马,毛主席都看在眼里,在老侯的坟墓前,毛主席说道:“老侯多年来踏踏实实地喂马,从来没有不安心过,从来也没有看不起自己当马夫的工作,真正做到了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革命,老侯可是个好同志,真叫人永远难忘。”
很多人觉得这位马夫没什么本事,不值得毛主席亲自追念,但是毛主席不以为然,在毛主席的眼中,这位马夫是一位好同志!即便是一位马夫,也能够牵动毛主席的情感。
当工作人员将周总理去世的消息告诉毛主席时
同样病重的毛主席泪流满面
后来,当工作人员问他要不要去参加追悼会时
他痛苦而又吃力的对工作人员说:
“我也走不动了”
他们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26年1月的广州
那时从法国留学回来后的周恩来27岁,受邀在黄埔军校做政治部主任,那时的周恩来事业有成、意气风发、英俊帅气,穿上常服就像一名浊世佳公子、穿上军服英武不凡仪表堂堂。
那时的毛泽东在湖南领导的工人运动失败后,遭到了湖南军阀赵恒惕的通缉,那时的毛泽东身材高大、长衫马褂、眼神坚定,那时没人知道这个半个月前刚过完33岁生日的年轻人,内心深处存在着多么伟大的力量。
我不知道毛主席听闻周总理病逝的消息后,思绪有没有穿越回50年前。在四季如春的广州,那次的代表大会上,两个年轻人的目光第一次相遇,他意气风发、他眼神坚定。他们相视后笑了笑,从此,两个人的命运就连在了一起。
但50年后当他听到周总理的悼词时,哭的像个孩子。
“谁都知道,朝鲜战场是艰苦些。但战士们是怎样想的呢?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他把正送往嘴里的一勺雪收回来,笑了笑,说:“怎么能不觉得?我们革命军队又不是个怪物。不过我们的光荣也就在这里。
他把小勺儿干脆放下,兴奋地说,“就拿吃雪来说吧。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他们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他又指了指狭小潮湿的防空洞说,“再比如蹲防空洞吧,多憋闷得慌哩,眼看着外面好好的太阳不能晒,光光的马路不能走。可是我在这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啊,他们就可以在马路上不慌不忙地走啊。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遛达边说话也行。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所以,”他又把雪放到嘴里,像总结似的说“我在这里流点血不算什么,吃这点苦又算什么哩!”我又问:“你想不想祖国啊?”他笑起来:“谁不想哩,说不想,那是假话,可是我不愿意回去。如果回去,祖国的老百姓问,‘我们托付给你们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啦?’我怎么答对呢?我说‘朝鲜半边红,半边黑’,这算什么话呢?”我接着问:“你们经历了这么多危险,吃了这么多苦,你们对祖国对朝鲜有什么要求吗?”他想了一下,才回答我:“我们什么也不要。
可是说心里话,——我这话可不一定恰当啊,我们是想要这么大的一个东西……”他笑着,用手指比个铜子儿大小,怕我不明白,“一块‘朝鲜解放纪念章’,我们愿意戴在胸脯上,回到咱们的祖国去。”
摘自《谁是最可爱的人》
每次读到这里,就会潸然泪下。
七十年之后,我们还是我们。
“我们把你们想得太好了,我们认为你们会遵守基本的外交礼节,所以我们刚才必须阐明我们的立场。
我现在讲一句,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东北抗日联军(简称抗联、东北抗联)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1931年-1945年,东北抗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斗争,牵制约76万日军,消灭约18万日伪军,表现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英勇不屈的精神,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了巩固侵华战争的后方基地,日军大本营开始不断向东北增兵。到1938年,日本在东北的兵力已达8个师团,开始全力围剿东北抗联。
据黑龙江省抗日战争研究会统计,东北抗日联军对日作战超过10万次。据日伪统计机关统计:1935年39105次,1936年3617次,1938年13110次,1939年6547次,1940年3667次。
日伪军伤亡人数,据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推算:1931年-1937年抗联歼敌约10.35万人,1937年-1945年歼敌约8.27万人,共计约18.62万人,牵制日军兵力:1937年约20万,1940年约40万,1941年约76万。
在加紧对东北抗日军民进行血腥围剿的同时,日本侵略者还推行了许多法西斯主义措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1938年起推行的归屯并户。
所谓“归屯并户”,就是把散居在游击根据地的农户合并到大的屯子中,绕着屯子建围墙、挖壕沟,设部队警戒。合并起来的大屯,其实就是集中营,被中国人称为“人圈”。日军试图以坚壁清野的手段,断绝抗联部队和群众的联系。
东北抗联因此陷入了极端艰难困苦的境地。
1939年冬,天寒地冻,东北抗联经历了最大规模的战斗和非战斗减员。原本编制有11个军的抗联七零八落,主力只剩重新整编的三支:南满的抗联第一路军、吉东的抗联第二路军和北满的抗联第三路军。而此时的抗联第一路军,已经由高峰时的三四千人,锐减到数百人。情急之下,杨靖宇部队决定化整为零,分散突围,待机重新集结。
1939年12月,杨靖宇身边尚有400余人的抗联部队,而到了1940年2月15日,当杨靖宇再一次被敌人发现时,他身边只有6名战士了。
杨靖宇让警卫员黄生发、司务长刘福泰等4名伤员转移,他身边只留下朱文范、聂东华两名战士,向着伤员转移的相反方向走去,以引开敌人追兵。
1939年2月18日,朱文范和聂东华在濛江县大东沟购买食物时,被敌人发现,两名战士与敌人激战,壮烈牺牲。敌人通过搜出的杨靖宇的印鉴,断定杨靖宇就在附近,于是增派兵力展开围捕,甚至派出了飞机从空中侦察支援。
1940年2月22日,杨靖宇在保安村以西的山里遇到四个打柴人,恳求他们回村给他带点食物和棉鞋,还答应多给钱。
此时的杨靖宇,数日滴米未进,脸上、手上、脚上都是冻疮,已经筋疲力尽。
打柴人之一的赵廷喜对杨靖宇说:“我看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不杀投降的人。”
杨靖宇当然知道,以他的身份和影响力,如果他投降,那么日本人一定会让他在伪满洲国身居高职,享受荣华富贵。
但是,杨靖宇笑了笑,声音微弱但坚定地说——
赵廷喜出卖了杨靖宇将军,他在下山之后,把杨靖宇的行踪告诉给了日本人。
杨靖宇没有等来老乡送的粮食和棉鞋,却等来了追击的敌人。
根据日方档案资料记载:
当日本警佐西谷喜代人指挥日军和伪满军警向杨靖宇将军靠近时,他下令部队停止前进,然后开始喊话:“君是杨司令否?”
对面传来杨靖宇的声音:“我就是杨司令,有什么话要讲?”
“将军如果要死也不急在这一时,当留有用之身,继续为国效力。你的很多战友都已经投到了我们这一边,比如安光勋等人,我们仍然让他带兵的。”
“我的战友们都在各地战斗,我的很多部下都牺牲了。作为指挥官,我心里面对这件事情很伤痛。现在我已经被你们包围了,打到这个时候不用多说,开枪吧。”
西谷喜代人试图继续劝降:“岸谷厅长对您非常敬仰。”这个岸谷厅长指的是伪通化省警务厅厅长岸谷隆一郎。
杨靖宇凛然回道——
西谷喜代人知道杨靖宇不可能投降了,只好命令道:“没有办法了,进攻吧。”
在上百名日本军警的围攻下,杨靖宇将军最后的战斗持续了约20分钟。他的右臂中弹,手枪落地,他用左手抽出另外一支手枪来迎战。最终,杨靖宇将军胸部再次中弹,倒下了。他身上先后中了5颗子弹。
日方的报道这样描述敌人确认杨靖宇将军壮烈战死后的场景:“是杨啊,于是所有的讨伐队员都发出了男儿之泣。”
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日军解剖了他的尸体,他的胃里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点粮食。
上文提到的伪通化省警务厅厅长岸谷隆一郎,也被杨靖宇将军深深地震撼。他向部下感叹道:“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
杨靖宇的不屈意志和壮烈牺牲让岸谷隆一郎又敬又怕,此后,岸谷隆一郎开始研究中国抗日将士的心理,而随着研究的越来越深入,他内心受到的良心的拷问也越来越多。
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岸谷隆一郎自杀,他的遗书里有这样一句话:“天皇陛下发动这次侵华战争或许是不合适的,中国拥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1945年9月18日,新成立的中共中央东北局领导彭真、陈云等人到达沈阳。9月20日,周保中等抗联领导也赶到沈阳。周保中向东北局汇报了抗联的情况。
彭真听后感慨道——
1937年秋是抗联人数最多的时期,抗联当时有11个军、3万余人。
1945年9月,抗联战士还剩下300余名。
194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决定:将由抗联队伍发展而来的东北人民自卫军和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一起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
至此,东北抗日联军完成了全部历史使命。
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来发展为驰骋中国南北、立下赫赫战功的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在北京天安门地区举行。
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15次大阅兵、进入21世纪以来第二次大阅兵和第一次在非国庆节举行的大阅兵。
这次阅兵式上,共有11个徒步方队——1个护旗方队和10个英模部队方队。
这10个英模部队方队,按照4个模块编组——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
这10个英模部队方队是——
“狼牙山五壮士”英模部队方队
“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英模部队方队
百团大战“白刃格斗英雄连”英模部队方队
夜袭阳明堡“战斗模范连”英模部队方队
“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英模部队方队
“刘老庄连”英模部队方队
“攻坚英雄连”英模部队方队
“东北抗联”英模部队方队
“华南游击队”英模部队方队
武警部队抗战英模部队方队
“东北抗联”英模部队方队,由第38集团军某师为主抽组,该师在抗美援朝二次战役中,穿插三所里、阻击龙源里,被誉为“飞虎师”,是一支历史厚重、威震敌胆的英雄部队。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最早、坚持抗战时间最长的一支抗日武装,在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爬冰卧雪、频繁作战、坚贞不屈,歼灭和牵制了数十万日伪军,有力配合了关内抗战全局。东北抗联为中国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牺牲和贡献。
好物推荐:
本人 @乐舟川 的其他几个知乎回答:
我不想哪一天,在中国的大地上再出现人剥削人的现象,再出现资本家、企业主、雇工、妓女和吸食鸦片烟;如果那样,许多烈士的血就白流了……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