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几张跑圈的月经图。
13年的大北跑,从左到右莫法拉、贝克勒和格布雷塞拉西耶。老格第三个冲线,1小时00分41秒,当时已经40周岁零6个月了。
Meb赢14年波马的时候,也是39周岁了。
表面和里面都说说。
表面的,
按大书的理论,人的有氧能力能维持到60岁——可以粗略理解为,只要你坚持有氧训练,你的心肺能力/有氧能力,直到60岁都能维持在一个相对巅峰的状态,相比身体其它能力的衰减是很少的——所以顶级职业选手,跑到40+依然还处于非常有竞争力的状态,并不少见;
除了上面这两位,还有个更变态的拉加特,参加里约奥运都42岁了,跑的还是对力量和无氧要求苛刻得多的5000米,依然拿了第五名。
里面的,
即便你有氧能力还在线,到了一定年纪,恢复能力还是会比年轻时候差多了。还是得服老。
比如老格年近40岁,比赛参加的还真不少,从十公里到马拉松,甚至更短的中距离还是都在跑,不过都是玩票性质,不追求冠军,最后成绩也都还不错。
一看似乎稍微拼一把能夺冠,但实际上水准比他巅峰期还是下降了很多。一来无法维持最高能量的输出,二来比赛训练间的恢复间隔比他年轻时候其实长得多。
这些从最后成绩上是看不出的。
多说一句,很多顶级长跑大神最终退役,不是成绩不行跑不动了(因为伤病的例外),多数是因为自己竞争力下降、无法争夺奖牌名次了,那参加比赛对他们而言就意义不大,当年王者也没必要去一些非重要比赛里露面站台(欧美很多奖金一般的长跑比赛,没有精英选手比赛,前几名很多都是35+的玩票老将)。
所以如今也37岁的莫法拉,依然还在各种跑5000、10000米,说白了当下也没几个竞争者,他当下的能力还是可以赢下比赛,那当然就继续跑着了。
——上面这些都是职业顶级选手,举例只是给业余跑者一个参考:
生理层面,
——前面老当益壮整的热血沸腾的,这些客观事实也得理性接受。
所以很多人40+岁跑出什么马拉松PB,不是说你40岁身体条件到达巅峰,只是你最强的28岁时是个肥宅没使用潜力,到了40+岁正好训练+心态在线,达到天赋和努力的一个交叉点而已,这个交叉点可能就是人生巅峰了。
那人到40,
如果想好好跑步,对延缓身体机能的一些衰退多少是有帮助的;
认真跑步说不定还能跑出过去自己难以置信的成绩来(只对业余长跑爱好者、对比自己年轻时来说);
恢复时间比年轻时候只会越来越长(即便你跑的比以前更快),也需要更多前戏后戏(热身冷身拉伸力量训练之类)才能维持状态;
年轻时候该注意的跑步的点,人到40都得加倍注意加倍关怀,到50再加倍,到60加加倍……(40岁很年轻的。看看这些更吓人 );
按有些说法,40-48岁是最常见中年焦虑区,工作只剩瓶颈、家庭波澜不惊、情感交流是0、上有老下有小……如果跑步能缓解点压力乏味,也别太管成绩目标和各种注意事项(那种跑步出事的,跑步只是诱因,不跑步换其它场景出事一样只是早晚的问题),那跑得开心就好了。
开心永远是最重要的。
38岁,还有2年就迈入40岁,尝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不要认为自己老了。
如果你有长期保持运动的习惯,特别是长距离有氧耐力运动,恭喜你,40岁并不算老,而且如果练的好,全马成绩再进步个几分钟,也是有可能的。
其次,平衡好生活和跑步之间的关系。
40岁的业余跑者,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维系或者改善现有的生活。让自己和家人过得更好,而不是把跑步当作一种逃避现实和责任的方式,想清楚这一点,也很重要。
最后,不必强求进步,保持状态也是一种进步。
岁月不饶人,生活不止有跑步和马拉松,追求成绩这条路是没有尽头的,但是生命有尽头,在生物技术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的前提下,遵从生命的自然规律,而不是一味的鸡血。
所以,好好跑下去,做一个成熟,简单,纯粹,对自我和家人负责的跑者,就是40岁的我的目标了。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