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带。
如果是严肃训练——但凡有一定目标一定计划的去跑步,都应该考虑去买一条心率带。准确性、连接性、即时性、采集数据的丰富度、适用的运动场景……都完爆如今市面上所有的光电心率。
缺点是,可能需要(少量)时间适应,并养成每次运动都佩戴的习惯;外加心率带采用的传输协议不同,往往需要根据自己手表/手机选择仅有的那几款适用的。
不过算上心率带的产品更新频率/使用时间,长久来看使用价值还是很高的。
市面上所有光电心率产品,都基于光电容积描记法 (PPG),相比心率带(ECG),准确性和连接性都要差不少。
如今静态心率、或者低强度匀速跑步,光电心率基本还是比较靠谱的(或者说偏差个±5对大多数人也尚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但如果一旦出现强度较高(高心率)、心率变动明显(加速降速,上下坡)、低温或者佩戴不太正确,心率数据经常会发飘,出现明显的偏移和滞后现象。
——连带的,很多稍高阶的运动数据,比如最大摄氧量、心率变异率(HRV)、压力、恢复时间、功率……等等,最重要的参考数据就是心率的检测。所以用心率带得到的这些数据,也远比光电心率更精准。
——这个精准度的需求因人而异,不过如果你是严肃训练,真的比较在意这些数据、且会真的去分析这种数据,那显然精准就很有必要了。否则,后台算法再智能,通过光电心率得到的数据都只是仅供参考而已。
按照我自己的实际使用,光电心率的精准性是个玄学——95%的时间确实是比较正常工作的,5%的时间会有不太准确、忽然漂移、某段出现问题的情况——可我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应该如何避免,真的是很玄学的一件事。
还有一点,很多运动的高阶数据,只有通过心率带里的传感器才能采集到。比如垂直振幅、触地时间、落地左右平衡、腾空时间/腾空时间比……等等。
佳明和高驰等也有各自的绿豆芽,RDP(Running Dynamics Pod)和POD(,可以作为心率带之外的备选。不过这对佩戴的要求更高(贴身无晃动的衣物/腰部位置最佳)、只不过解放了对胸部的束缚。
——相比“绿豆芽”这样的数据采集器,心率带依然是功能更强、同样也更精准的最佳选项。
一些特定运动场景,类似游泳,当下光电心率是无法正常工作的(即便能工作,同样有精准性和即时性的问题),还是需要心率带。
包括低温室外(以及如果你是那种出汗量极大、戴表比较宽松,或者正好腕部有大片的暗色文身,等等),光电心率经常就会漂移、不精准、即时性更差。
心率带的精准性在某些方面能很直接看出端倪——无论什么品牌的OHR光电心率手表,评价心率的精准度,最终都会用ECG的心率带作为标准对比。
反过来说,这也是为什么光电心率普及了近十年,心率带依然存在、且不可取代的理由。
当然真论绝对精准度,医疗级的心电贴肯定是更高级别,不管是光电心率还是心率带,都会标注数据仅供日常使用、不能作为医疗考证。但心率带肯定是当下运动场景里的最优解了。
另外一点,
如今运动手表越来越像手机、蓝牙耳机之类的数码消费品,可能用个两三年,就会有功能更全、待机更强、价格接近的新款出来,更换频率比以前要更高一些。但每家的心率带产品更新频率就很低了,往往数年才会发布新产品。
所以心率带一来能用很久,二来未来换表,心率带都能继续用。
长久来看使用价值/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光电心率(不管是手腕还是臂带式)最适合的场景,低强度的匀速运动。比如匀速有氧慢跑,比如轻量的健身,比如休闲的骑行,比如需要夜间睡觉监测,它的精准度还是比较可靠的,而且也不用像心率带那么麻烦每次需要佩戴、定期还得清洗;
但如果你的运动包含间歇训练、高强度的拉练,或者一些特殊场景(比如游泳,比如低温室外),也在意数据的精准性+即时性,那就买根你现在设备能适配的心率带(有各种协议,蓝牙,ant+等,不是所有都能互相连接兼容的)。
主观觉得,两块差价几百块甚至近千块的跑步手表,贵的那块,多出的部分功能对你未必是刚需。预算有限的话,真不如手表上退一步,加条心率带。
日常生活+睡眠,就戴着表,运动就养成戴心率带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