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奶味的问题,建议阅读https://www.zhihu.com/answer/633519410
一、我司情况
我所在的企业是农投集团中垦乳业旗下的,而且是优质乳工程的参与企业之一,跟伊利和蒙牛是直接竞争对手。
二、事情的经过
这里指的标准GB19301-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乳,原标准是GB19301-200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乳,其中蛋白含量降到了2.8g,菌落总数放宽到200万CFU/g(ml)。
三、事件的分析
1.标准肯定不是伊利和蒙牛能决定,他们只是加工企业,没有这个能力,这个标准体现都是国家意志。
2.生乳标准降低而成品标准不降,意味着加工企业的成本会增加,所以乳企是不会希望降低生乳标准,而是提高生乳标准。
3.为什么蛋白质会和菌落总数标准会降低,真实原因还是因为当时我国牧业和冷链的落后。国家为了保护牧业和冷链的发展制定的过渡标准。
四、原因分析
1.影响这两个指标的因素。
先说蛋白质指标,要想蛋白质含量高,散户养牛是肯定实现不了的,一定需要专业化的牧场养殖才能做到。从奶牛的品种、饲料、环境、挤奶设备等等各方面都会影响蛋白含量。因此大规模养殖是唯一的选择。
其次说菌落总数,菌落总数影响的关键是冷藏条件,挤奶储奶设备水平,加工厂与牧场的距离,尤其是冷藏条件和距离。
2.为什么降低的核心原因。
蛋白质指标在2008年之所以能达标,依靠奶农添加尿素、三聚氰胺等物质,不然绝不可能达标,事件爆发之后就发现绝大多数奶农的蛋白质指标都不达标,那国家总不能说全部关闭,只能是降低标准逐步转向规模化牧场。
菌落总数指标之前低的原因是允许在生乳中添加双氧水,这样达到菌落总数低的效果,双氧水不允许添加后根本无法达标。同样的国家也只能降低标准逐步转向规模化牧场。
五、农垦系统在做什么。
应该是2017年开始,业内开始在搞优质乳工程,其中一个部分就是生乳,只有生乳更好,才能做更好的低温产品。蒙牛和伊利低温产品较少,根本不参与。
优质乳工程的基础也是这几年大规模牧场的建设。比如我司,从2009年开始建设,到2015年基本实现了规模化养殖。我们现在定义的优质乳工程中生乳蛋白质不低于3.4g,菌落总数小于10万cfu/g(ml)。
事情到底是确有其事还是商业诋毁,现在还不好说。
但好欢螺的这个官方回应显然是不够专业的。
比如说,回应的第二段,商家一直在说「烘干达标后进行包装」、「经过巴氏消毒灭菌处理」、「十万级 GMP 认证车间」,给人的感觉是「我们的生产工艺很高端,所以不会发生虫卵问题」。
但这些工艺其实只能「在加工过程中尽量保证不混入虫卵」。如果原材料中本身就有虫卵的话,虫卵还是会一直保留到最后的。
「烘干达标后进行包装」:假设原料中就混入了虫卵,这一步只能保证虫卵在烘干步骤中被杀死,你还是会吃到虫卵,只不过是死虫卵。
「经过巴氏消毒灭菌处理」:这里有歧义,到底是「巴氏消毒处理」还是「灭菌处理」?这两者采用的温度完全不同。
上他们淘宝店看了一下,大部分产品都是常温保存的长保产品。因此它们使用的应该是「超高温灭菌处理」。说「巴氏消毒」也是不专业的表现。
「十万级 GMP 认证车间」:十万级指的是洁净度,也就是空间中每立方米尘粒的数目。GMP 指的是「良好生产规范」,是一套标准的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厂房采用「十万级 GMP 认证车间」,可以尽可能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控制不出问题。但还是那句话,如果原料有虫卵的话,生产过程再牛X,也不能把这些虫卵排除掉。
后面两段,商家有意想引导大家往「商业诋毁」和「假冒伪劣产品」上面想。
这两种可能性存不存在?当然存在。而且类似的事件也出过很多次。前段时间农夫山泉矿泉水里生蛆,就是典型的「从生产工艺看完全不可能,几乎可以肯定是商业诋毁」的情况。
但这次螺蛳粉这个,光按照现在的信息,还真的判断不出到底是确有其事,还是商业诋毁。
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应该老老实实向公众说明情况。
比如,可以说「目前还不确定是商业诋毁/假冒产品,还是真的质量问题。有商业诋毁的可能性。会深入调查,给大家一个交待。如果是商业诋毁,或者假冒产品,会坚决维权。如果真的是质量问题,会严格自查,改进原料/工艺,保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问题」。
像现在这种回应,不仅不专业,还直接暗示「肯定不是自己问题」。说实话,很坏路人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