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年轻人里,假抑郁的比例很高……
年龄越低,这个比例越高。
我真的不明白抑郁症这么一种非常严重的,影响人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会导致患者轻生的病,为什么会在年轻人眼里显得很“酷”。
我甚至见过一个班组团7,8个小女生一起来做抑郁症检测。然后第一次因为不熟悉流程只有2个被鉴定为抑郁倾向,然后隔了几天再来,就全部重度抑郁了……
是的,他们会作假,而且闹心的是,这个假还挺好做的。
天津地区采取的心理疾病判定标准是患者导向的。只要患者在测评表中表现出抑郁倾向,并且自述非常痛苦,影响生活,那么就需要给出精神疾病的相关风险判定。最早的时候会抽血,进行其他器官的检测检验,但是现在都没有了。
这些测评表还是很简单易懂的,大部分人在看到选项后就知道选哪个是带有抑郁倾向的人会选的。而且网上还有一些教程告诉你怎么通过测评表假装自己有抑郁症。
你坐诊一天。25岁以下的患者,有一大半是假患者,这感觉多恶心你知道么。。。有好几次我都恨不得把他们赶出去。
有一个女孩子,最过分,感觉她都在学校做成产业链了。隔三差五就带同学过来。还一带就好几个。反复声明评测需要自己填写,她们还是用手机互相沟通。拿到抑郁倾向诊断后乐的跟中了彩票似的。
最后我实在忍不了了,报警了。说我怀疑这个小姑娘有严重的精神问题,非常危险,需要联系她的父母进行沟通。废了半天劲才联系到她父母,中间小姑娘还试图逃跑了两次。她母亲最后到了医院,然后我跟她说她姑娘现在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破坏倾向,当她做出违反秩序,甚至是帮助他人违反秩序后,都会得到心理上的正反馈,于是她会越来越多的做违规的事情。非常危险,继续发展下去有可能会发展处反社会人格。
从那以后那小姑娘没再来过我们这,不过其他的散客总是断不了,每天好几个。。我现在看到年轻的抑郁症患者,首先心里就打个问号。
这样很不好,但是我忍不住。
不是什么长脸的事儿,匿了。
编辑了两次,不知道为什么都回滚回最早的答案了,很奇怪。。再添加一次试试。
我看评论有不少人问为什么取消其他辅助检测手段。这个取消是因为之前曾经有一个患者,在脑CT和脑电图检测均为正常后,被诊断为无明显精神疾病可能。然后回去之后这个人跳楼自杀了。家属在院门口停灵3天。加上卫健委要求加强对精神疾病患者的重视,所以现在的方式是做完量表之后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问诊,判断患者是否有自残,厌世,自弃,暴躁等等倾向。如果这个阶段患者自述感受痛苦,并且影响生活,那么就需要判断为有相应疾病的风险。
另外现在不少精神疾病是没有明显的器质性变化的,也就是说验血,CT,脑电图心电图,均正常的情况下,是无法排除精神疾病的。所以在诊断阶段,这些检查都去掉了。在治疗阶段还保存一些。
另外关于大家关心的作假问题也做下说明。
量表是有检测项的,但是一般的量表中的检测项是预防有人假装自己没病的。它主要用来判断这个人有病,但是因为社会压力,认知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等不愿意承认自己得病的情况。
那么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诊疗阶段需要调整方式和方法,尽量减少对患者的刺激,不要造成患者的情绪对立。
可能当时量表的设计者,也没想到后来会有人闲的没事儿去假装有病。
MMPI中有诈病量表,但是问题在于这个表的题目太多了,哪怕是399的版本也需要做一个多小时,更别说566的。这造成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医院的患者量客观上不允许每个人做这么久的量表。第二个问题是,在医院这种环境中,患者会在做了几百道题之后就表现出明显的焦躁,不耐,注意力下降,紧张等情绪,也因此会导致MMPI的检测准确度出现一定的问题。事实上有限的几次经验中,做这个的患者T分都偏高。因此,我们一般不给患者开这个。
而最关键的是,题目是有限的,但来检测的次数是无限的。一堆人组队来,刻意的往有病这个方向去选,总有几个的结果会是有精神疾病倾向的。然后从这个题目继续开发,最后很容易诊断出严重精神疾病。更别说网上一搜各种题都有,不少还是带解读和“答案”的,就是告诉你怎么选能正常或者有病。你们搜一下就知道了。。
所以我们也很没办法啊,装这个真的特别简单。。
我唯一的疑问就是,为什么要装这个,这个哪酷了谁能告诉我?
再编辑一下。
我看到评论里有不少人提到自己真的有些问题,但是不好意思去看。也有说去看的时候感到有些耻辱。
我想对部分觉得自己有些不太舒服的朋友说一句,精神疾病和肉体疾病没有什么区别。你会因为自己今天拉肚子了感到羞愧么?你会因为感冒了而耻辱么?不会的对不对?精神疾病也是一样的。它的发病率其实也挺高的,而且精神疾病也是存在类似感冒一样自愈的,也是存在类似拉肚子一样过几天就好了的。没什么值得不好意思的。肉体疾病也有慢性只能保守治疗的,精神疾病也有只能控制的,大家谁都别笑话谁。
有的朋友2年多了,感觉自己情绪不太对,但是不好意思去医院,这是很不对的。你换个角度想想,你有两年,总胃疼,特别难受,疼一会儿就好了,然后过两天又疼。你要不要去医院看看呀?精神疾病一样的。你总是觉得情绪上有问题,但是呢过一段就好了,隔几天又难受。那么你是不是应该来医院看一下呀?
精神疾病没什么可丢人的。咱们不以此为荣,但是也不至于以此为耻。
实在觉得不好意思,你戴个墨镜,戴个口罩。放心吧,我们一定会保护好你的隐私的。
年轻抑郁在古代就有一个词形容了,无病呻吟。
一无社会经验,二无家庭压力,痛苦主要来自成长经历,比起之后几十年的生老病死、社会竞争、颠沛流离相比,连鼻屎都算不上,就开始嚷嚷嚷嚷,非常令人瞧不起。
焦虑抑郁,在40岁之前的年轻时代,第一,原本就不该有,第二,主要靠自救,打打球出出汗聊聊天做做爱,就能过去,多读书,树立一下哲学层面的观念体系,去解释与理解世界,大多数烦恼就解开了。
去医院问诊是可以的,指望吃药就断根是不可能的,成天泡医院是被人看不起的,所以心理科医生爱答不理是要接受的。
心病还得心药治。
*禁止转载,不要转了,如果一定要转发请控一下评,抑郁症虽然近年来做了很多科普,可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这是脆弱敏感,这部分人的评论很可能会害死一个恰好看到他们无知发言的无辜人!!!!
发出来仅仅是因为恰好看到问题、恰好接诊的大部分年轻病人都是这个情况,想让类似情况的孩子知道这并不是你们自己的错,医生没办法帮你,希望孩子们能够自己争取再多撑几天、几年,只要活着说不定就会有希望。
要爱自己,要活着。
———————————————
因为有的小孩得了精神病,他自己知道自己不对劲知道自己生了病,问他什么他都知道,填量表的时候结果只是有点悲观,抽血贫血,脑电图心电图两项大问题他瞒不了,最后确诊重度抑郁。
他也配合治疗,可就是治不好啊,连改善都改善不了,
吃药吃得浑浑噩噩照旧每天都在玩自残,住了院收了危险品就上嘴啃自己,清醒的时候他也不这样,睡着了绑着都能把手心掐得渗血
再往下接触,原来孩子没有大问题,问题都在爸妈身上。
建议做家庭治疗,父母不配合,给父母开药…人家也不乐意,提几个家庭相处方面的建议,父母表现的一个比一个浮夸,
最后小孩跑过来自己要求做电休克,孩子站在那像摊死水,父母在旁边嗷嗷哭说“我们都这样了你怎么还不好?要不我死吧!”说着就往窗户边上冲,看到护栏和掰不开的窗户又惺惺退回来,小孩住院几个月要求陪护,家长过了几个月都不知道医院的窗户只能开个缝,外面还有围栏。
怎么治?
人家小孩自己考上外地的大学本来都要好了,偏偏父母坐飞机像打车一样天天过来看孩子看孩子看孩子,前十几年一个月见不了一面,见面就是打骂,光宗耀祖了就成了全家的宝贝,
关键父母撒谎啊,第一次家庭治疗孩子听完父母陈述之后一头撞到沙盘的角上,
父母谎话连篇,把自己塑造成爱孩子的完美父母,对孩子不打不骂好吃好喝供着,最后孩子自己请了姥爷和舅舅来,谎编不下去了,父母才终于老实了。
所以说不是不乐意治,是真的治不了,父母有病把孩子逼疯了,治不了父母,只能看着小孩被折磨。在年轻人里这种类型还偏多,他自己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他也在自救,可他父母不放过他。
这种收治了就是个大麻烦,说不准哪天人就没了,孩子自己也说换了几个医生了,说想出院,说课要跟不上了,说想室友,说想出去吃火锅。
对不住,我治不了。
治个几把治
我也算是收了几年的抑郁症私信了
有的一看就是跟爹妈/同学/两头都实在处不来了
他自己是真没辙了,天天在学校被人霸凌没法学习回家还爹妈劈头盖脸一顿揍说你瞧你这成绩下降的人家咋不欺负人家光欺负你你看看隔壁小x啥辅导班没报去年考上清华咱老x家砸锅卖铁就指着你了
你说人家十几岁的小孩能有啥辙,人家就自己默默在那抑郁没搞个校园羟基案算人家有涵养了
你也知道如果他爹妈能支持他不说替他出头至少别揍他他可能就不抑郁了
但是你能改变他爹妈吗?你不能!
那咋办,只能片儿汤劝他两句,多运动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就好了
好了个吉尔
一开始是抑郁情绪,憋久了就真成抑郁症了
就直接说吧,有多少实际上有性格缺陷/人格障碍的病人,在医生非出诊的时段联系别人。虽然说出于对患者负责的角度看,医生有必要回复,但是医生也是人。前一秒你有空,回复了这个病人,ta突然就产生奇怪的感觉,下一秒你没空了,没及时回复ta,然后又对你破口大骂,甚至严重干扰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呢?
我要是医生,我特么也不爱搭理……没必要给自己找麻烦……
又写了个大众不喜的回答,之前就有做提示,如果不喜欢,请拉黑答主,对大家都有好处。特别是18岁以下,提前拉黑不看对大家都好。
不过看到何医生谈到精神科医生挑肥拣瘦的问题。不得不回复一下。
其实以下的回答分析的很清楚,不喜欢治疗并不代表精神科医生在回避这样的问题。只是相比较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即使他们的家属是多么不合作,精神科医生起码可以在住院期间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控制病情,当然出院后还是可能停药复发;拒绝治疗自动出院也是一个结果)努力了有一个结果,这样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我们也尽力在制定方案,努力去改善。奈何不是我们不努力。
术业有专攻,同为神经内科医生,也有份对癫痫、运动障碍、卒中介入的专精,喜好不同并没有什么。到了精神科医生您就不喜我辈挑肥拣瘦了吗?那么作为一个本硕7年,精神科工作五年的前精神科医生,请问血管性痴呆您愿意治疗吗?阿尔茨海默病?路易?匹克?癫痫性精神病?这些也都是精神专科诊治范围,您喜欢吗?还是受不了那个味?
知易行难,说起来都是简单的事,国内精神科可不像大武汉,专擅心理治疗。即使擅长心理治疗的您,不是也更愿意去接诊抑郁症/双相障碍的病人,是不是也是挑肥拣瘦?
而且作为一个前精神科医生的您,从医院跳出,来到高校的大舞台,是不是不仅是挑肥拣瘦,而是路边摊不愿吃,要去高档餐厅来精致美食了?哦,可能还不是前精神科医生(执医离开临床两年无挂靠自动注销),那执医挂在哪里?是不是也算是?
更别提这个回答不想涉及到的喜欢治疗青少年抑郁的那些医生的诊断扩大化的问题。
哎,问题是出自袁博士的感慨,这个回答当然是由不喜欢治疗青少年抑郁的精神科医生来回答比较好。这里事先提醒18岁以下的可以提前拉黑答主,免得大家心烦。
精神科医生不喜欢治疗青少年抑郁?我换个说法,精神科医生更愿意治疗精神疾病,会不会更容易理解?这是精神科医生的本职工作。
相对于精神疾病,青少年抑郁,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我们把抑郁按严重程度由低到高分为A抑郁反应/适应障碍——B恶劣心境——C恶劣心境基础上的重度抑郁发作——D重度抑郁发作(A-B需要心理治疗,C需要药物+心理 D心理治疗用处聊胜于无)
在青少年期出现抑郁的,大多数在A,少部分在B至C之间,至于D发病率并不超出成年人太多。青少年由于处于学龄期,生活环境并不复杂,上述A-C的情绪多和环境相关,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关系不良,学校-学习/人际交往。说来简单,发现问题,对症处置,多半可以解决。
而实际操作复杂且艰难。困难在哪里?
首先当然来自于孩子,不满18岁我们不谈人格,随着逐渐长大,他们有很多需求,比如,被尊重的需求。在面临困境时,他们更倾向于解释为自己是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解决困境而被人帮助,而不是因为自己“不行”,面对别人都能解决一般的困境无法解决而被人帮助。在面对家庭矛盾时,会把判断对错的标准粗暴归于,“我病了,所以我是对的”所以通常他们想按照他们的来,在有限的眼界下做出并不合理的选择。隐瞒他们面对的困境,夸大自己的情绪。
“刀没砍在你身上,你不知道有多痛”,“你没得过抑郁症,无法理解我的悲伤”可能是知乎上也非常常见的话。精神科医生的确没得过抑郁症(大多数),但不妨碍精神科医生接触过很多抑郁症患者,从轻症到最严重的,面对一个仅表现轻症却声称自己抑郁症“最严重”,精神科医生很无奈呢。演技派不是看不出,而是不愿说破罢了。
其次,在家庭。家庭问题是绕不过去的坎。这里不和睦的家庭,以及轻率离婚再重组,导致很多孩子不是成为被流弹伤害就是成为多余的那个。这样的家庭孩子出现情绪问题,需要家庭心理治疗时,每一位需要出场的家庭成员是否愿意为解决问题而出场?到场后是否在面对问题时愿意做出改变?想也知道的答案。
再次,是外界因素,过度的关于抑郁症知识的宣传,现在不是30年前,青少年获取信息是轻而易举的,但理解那些信息却并不容易。所以照着诊断标准标签化自己的孩子比比皆是。这也导致了另一个问题,很多孩子虽然情绪介于A-B之间,但更多的做出自残/自杀的行为。而且形成一种“抑郁的文化群体”,以宣传负能量,自残等逐步扩散。
最后也是最基本的,精神科本身的问题。国内医疗资源有多紧张大家都知道。如果每个精神科医生负责4个病人,那么从治疗到心理都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如果是管10张床,那工作已经相当紧张了,可现实是大多数精神科医生管床在20-30。那就对不起了。没那精力了。
对于一个需要心理干预,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大多数时间没有家属配合,孩子自己容易抵触,闹腾的青少年情绪障碍,可以预测的不良预后,不是医生不努力啊。
当然也说了,这样的情况需要心理干预,心理咨询师宣传了20年,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不提,国内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有多少?大约2w多(2%合格率)。全国30个省,粗略计算一个省余700多,推测比如南京吧,700多人一个省,南京算多也就100多人,省会高校多,校内心理咨询师都能归入合格一列,把南脑等几个精神科的去掉,把大学心理老师去掉。能找到一个在外执业的合格心理咨询师,还需要是家庭/人本/认知向的,难,真难。
说真话总是有人会不喜欢,那我把没说完的补全,大家一起不高兴吧。
很多人不知道国内儿少精神科的现状,一般好一点的医院会配置有儿少精神科医生,但一般不会设置有儿少病房。这里的原因有很多,关键的一点在于儿童学龄期的特点意味着治疗是一个慎重的选择,我们治疗的目的在于让病患早日康复回归正常的生活、学习,所以,如果并非重症,一般不会考虑收住入院。这里的重症有之前举例的C-D,也有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过往也有医生轻易把轻症患者收治,带来的结果是什么?遇到困难更轻易的去选择住院逃避,把一切归结于自己“病了”,15岁的时候你面对困难待在医院里,25岁呢?35岁呢?45岁呢?(答主也见过,当然,那病人遇到的是喜欢治疗年轻人抑郁的医生)
而开设儿少病房的面对的是更大的困难。大量介于A-B却伴随自残、自杀行为的青少年。说不严重?他们有自残、自杀行为。说严重?按照分级他们都不属于严重的。而这些孩子给病房带来了不一样的变化。自残者开始集群,互相抱团,却又对其他有类似情绪者排斥,教唆其他病友自残甚至鼓动集体自杀(非疾病导致而是抑郁文化下的)。答主的一位在儿少的精神分裂症患儿也被教唆学会自残(哭笑不得)
而这些孩子很多都和 @Kani 接触的求助者们一样“可怜无助”,您提到了家庭心理治疗,可在整个治疗里无法配合除了父母以外,这些孩子也并不是都愿意参与进来。
(之前回答写的是粗略的,有很多可以展开的,即使青少年情绪源于生活,源于家庭的不仅仅是来自于父母的问题,过于宠溺的孩子了解一下?二胎家庭老大各种不理解应该听过把;源于学校的也并非仅仅是来自老师、同学的恶意,有些在孩子口中的所谓校园霸凌事件实际根本没有他们所提的那么严重,而面对并不严重的事件他们却出现了情绪,并且以情绪做出企图获益的举动,您真以为少了吗?)
更关键的是,家庭心理治疗,说着多简单啊,谁来做?怎么做?一个住院周期设置多久?咨询如果1次/周,孩子住院一个月才做4次,有没有效果咱不说,拉下的课程怎么办?就为了一个可以做心理治疗的解决问题就让孩子留一级吗?
而大多数精神科专科医院配置的心理咨询/治疗师并不多,能做家庭的就更少。本院有2个,一个在安排家庭心理治疗后效果很好,另一个?做第一次治疗途中就告诉家属可以办理出院到院外找TA私聊。呵呵。
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些工作需要心理工作者的参与,精神卫生法限制的是不能对于发病期精神病患的进行不当的心理咨询。对于这些需要心理干预的陷入情绪的孩子,心理工作者的参与非常必要。那么,有人来做吗?每次治疗80-200块(收入交入住院费,没有医生、咨询师的份),全职工作待遇低下,肯来的成熟咨询师寥寥无几。
另外,您很介意那些在门诊上以“不是精神疾病”回绝(独自)就诊孩子的医生,在我看来,这些医生坚持了原则,并没有轻易做出草率处置,更没有把诊断扩大化。
希望心理工作者也能参与到治疗中,当然最后不得不还提一个事。
以上的适应障碍/恶劣心境,得不到规范治疗的情况下,并不一定导致无可挽回的后果。随着年龄的成长、家庭环境的变化,即使没有干预也可能自行走出(即使带有创伤)。当然,前20年“科普”抑郁症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可能让以上的过程更加坎坷。边缘也越来越多。
哦,正好这里有答主以身为例,我们可以看下
精神科医生为什么不喜欢治年轻人抑郁? - 永远的林肯公园的回答 - 知乎
在精神科,护士最重视的是看护重症抑郁发作的患者,因为这类患者有极高的自杀风险,可能由于一个疏忽就自杀了。以前答主也回答过,精神科的自杀,决然又突然,很难防范。
那如何在病情未控制期看护呢?约束是一个已印证的好的办法。约束仅仅是一个手段,在这期间药物、物理治疗的跟进是病情好转的保障。
可一个见惯了重度抑郁发作的精神专科护士在病房里看到的一个情绪不严重却自残的病人,你要她心平气和还真挺难为人家了。
特别是这样一个情绪并不严重,却一直有自残行为,对其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却又不合作的情况下。(简单一句话大家可能不能理解,我描述下,6、7个1米6甚至1米6不到的柔弱护士,按着一个身高1米8的壮硕男生要把他约束到床上,而且这个男生还会不停挣扎,踢踹,即使被约束的是个女生,攻击还会少了?)
至于那个看着就像白痴的年轻医生,为什么要了解患者自杀的心理?精神科的自杀行为很多,并不仅限于抑郁发作,有精神分裂症患者受幻觉妄想支配下的自杀/自残行为,有重度抑郁发作患者极度悲观下的终结生命,也有动不动不高兴了割一下的。他不去了解,如何分辨病情,对症治疗呢?他又不是傻子,见到个自杀的就当是抑郁症啊。
精神科是诊治疾病的地方,不是疗养院,不是树洞,也不是避难所。就像骨科医生需要在手术台上手术治疗骨折,但扭伤的那个,请到理疗师那做理疗,别躺到手术台上。
很多同学会提出抑郁到底有多严重。很多人都参照了诊断标准。补充提醒一下,请不要这样做,对你们并没有任何帮助。另外需要指出几点,麻烦看下。
1、抑郁情绪的持续时间长短与严重程度并非一定成正比,抑郁反应持续在1月-2年,恶劣心境需要持续2年+,而重度抑郁发作只需要症状持续2周以上即可诊断。但是重度抑郁发作是最严重的。
2、抑郁的严重程度并非以个人体验为准,适应障碍/恶劣心境/重度抑郁发作三者症状可以相似,表现出的症状严重程度有比较明显的差别。特别是重度抑郁发作,无法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社交是一项比较重要的评价标准。
3、自残并不能完全算作严重程度的评价,请不要用TA自残了,所以很严重来做推论。自残只代表行为很严重,并不意味着抑郁的程度严重。(来自抑郁小朋友自残小组带来的干扰)美帝为此特别修订DSM时加入了“破坏性心境障碍”这一概念,并有相关研究,这类人群成年后半数正常,剩下的里面,边缘性人格/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各占一部分比例。(美帝抑郁症范围比较宽,so~)
4、抑郁症患者可能会自杀,但做出自杀行为的未必是抑郁症。(经典判断题)举例:比如狼牙山五壮士。这里同样需要指出,抑郁症的自杀是在持久悲观情绪下做出的决然的以结束自己生命为目的的行为。而不是带有鲜明的企图获益(获取关注,获取利益,获取任何可以获得的不当得利)。另外青少年中更不容忽视的是冲动性的自杀行为(一言不合,死给你看)。以上三种情况有1、3是比较严重的,前者需要及时药物甚至物理治疗干预。后者可能需要药物干预,一定需要心理干预。至于2,通常比较珍惜生命。(以上可以在近期多起事件里找到相似案例)
关于精神科医生对于青少年抑郁的诊治,总有人喜欢通过贬低医生来获取站在高处的优越。大多数人看了这个回答其实是看懂的,我们把重度抑郁发作比作粉碎性骨折的话,适应障碍/恶劣心境属于扭伤。要求骨科医生通过手术来治疗扭伤是小题大做,这是理疗师的工作。你找不到理疗师也不可能躺倒手术台上,有更需要手术的病人在等着呢。
通常喜欢拿道德绑架别人的人,自己的道德水平总是和大众有所区别的。
为知友们补充更多信息:
学生校门口喝下11盒牛奶
网传视频显示,两名身穿蓝色校服的学生蹲在学校门口,一箱拆开的牛奶放在地上,他们拆掉吸管,将牛奶一盒盒喝掉,牛奶箱已空了一半。围观的路人纷纷劝说他们别再喝了,知情者称,事发于9月11日,涉事学校是四川达州渠县的达州外国语学校。
随后,“学生带牛奶入校被拒蹲校外喝半箱”登顶某社交平台热搜榜。有网友认为,学校有规章制度可以理解,但一刀切的方式并不合理;还有网友质疑,学校禁止学生外带食品是否与校内小卖部经营有关联。
官方简介显示,达州外国语学校,2006年6月创立,是所封闭式寄宿制学校。2016年9月13日,四川省教育厅正式批准达州外国语学校为“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涉事校长名下多家公司
官网显示,达州外国语学校现任校长向黎,生于1973年,中共党员。先后担任渠县酒类专卖局执法大队队长、渠县蔬菜公司总经理、党总支书记、渠县长原开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渠县砂石总场总经理,渠县东方外国语学校董事长。
政协渠县第九届、第十届委员、渠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现任四川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达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主席、达州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渠县流江书画院院长、渠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渠县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主席、达州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董事长、校长。
记者通过天眼查发现,向黎校长除了是达州外国语学校的法人代表外,其名下还有文旅集团、餐饮服务、乡村旅游、农业公司、酒厂以及砂石场等,共15家公司。
9月17日,记者多方尝试联系向黎校长未果,随后拨打该校多个固定电话,均无人接听。
教科局:没权限调查校长名下企业
9月17日下午,记者联系到了渠县教科局,据政策法规股杨股长介绍,事发后,他们调取了该校的视频监控,走访了两名当事学生。达州外国语学校为保证学生食品安全,禁止外带食物进校园。
视频中的两名学生是初一新生,听路人说该校严谨学生带校外食品进入学校,学生担心牛奶被没收,于是在学校对面路边打开牛奶开始饮用。门卫发现围观现象就去劝阻,把剩余牛奶拿进保卫室,并通知家长把剩余牛奶带回去了。
渠县教科局已约谈涉事校长,校长表示立行立改,并责令学校修改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学校管理制度。
针对向黎校长名下的企业,杨股长表示目前并没有进行调查,“作为教科局没有权限。”向黎作为民间个人法人,他具备开办其他企业的权利。
河南春屹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少春律师分析认为,目前并没有法律禁止民办企业校长经商,比如开办公司企业等,但是对于这起事件来说,即使学校内部有规定禁止学生外带食品,但是该做法简单粗暴,且容易造成学生心理阴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予以调查处理。
来源:猛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