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 B 站 2020 年五四青年节宣传短片《后浪》? 第2页

                             10    11    12    13    14 

user avatar   mu-yi-happy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很直接的感受就是:视频只关照到了“一小部分”青年,而忽略了太多生活中应该得到更多鼓励的青年。

视频里,那些出国体验高空跳伞的、那些在闹市区穿汉服的、那些在电竞舞台恣意挥洒激情的,画面看起来都很酷,配合何冰老师节奏拿捏得恰到好处的演说以及慷慨激昂的音乐,的确能够给人带来很澎湃的观感。

做这样的青年多好啊,能够有很多选择的权利,能够体验丰富的生活。

但是,放在现实生活里,这些炫酷到令人心情澎湃的青年状态,其实只能发生在“一小部分”人身上。大部分的青年人,那些生活在农村、小城里对未来感到迷茫的青年人,那些毕业后满怀希望却屡屡碰壁的青年人,那些才步入社会没多久就不得不考虑买房买车等问题的青年人,那些为了能在大城市拼出点成绩而努力加班的青年人,那些成绩优异、能力出众却敌不过“有背景”、“有关系”的那一撮人的青年人,他们的生活,也是这么炫酷吗?

大多数的青年人,压力不比中年人小。他们可能完全不渴望过得有多炫酷,只会希望压力能小一点点、人生能更顺利一点点、生活能更好一点点。

不是所有人都渴望自己的人生要活成如你们所认为的那种“精彩”,他们可能只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平安健康地与家人一起,过一种幸福的小日子,哪怕平平淡淡,哪怕一点都不酷。

我们要理解这样的青年人,也要关照到这样的青年人,更要鼓励、认可这样的青年人。

B站的这支《后浪》确实能让不少人感到激情澎湃,尤其B站的用户似乎更能get到它所表达的重点。追逐自由,追求梦想,勇敢体验,丰富经历,接纳多元,这些都是符合B站氛围与文化的重点,从“广告效应”而言,这支视频算得上是一个很不错的案例。

但若是基于整个“青年”群体而言,这支视频的所关注和关照到的面显得窄了一些。

其实我个人更想知道的是:今时今日,到底怎样的人,能称之为“青年”?

我个人想提一种希望:希望所有青年们能够多一些独立思考、多一些勇敢、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善良,少一些情绪化的判断、少一些键盘上的攻击,在大多数人都不太发声的情况下,要学会包容不同的观点,不要动不动就举报。

PS:在此推荐一部国产好剧:《恰同学少年》,建议青年们去看看。你最怀念哪部电视剧给你的感觉?


user avatar   zhang-zha-60-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片子更像是讲述那些物质和精神资源同时处于社会中上层的父母与他们的子女达成了和解,而无关于其它阶层的人什么事。


user avatar   helanyizhim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钱使你快乐


user avatar   WanPlusSW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个同桌。

名字我还记得清清楚楚,为什么我对她记得很清楚呢,因为她妈妈是我们这卖油酥饼的。我们这里有一种小吃就叫油酥饼,现在也挺便宜的,1块钱1个,我每天早上如果不想弄早饭的话,就跑上一会路去买两个。

我小时候去她家买早饭的时候,就经常看见她和妈妈在忙活,然后她妈妈看到我们几个小伙伴来了就把她推出来跟我们一块上学,小姑娘很害羞觉得不好意思,有时候就提前走了。

前段时间我回老家,早上突发奇想想吃这个,跑到那边一看,是她在卖,聊了几句知道读完大学以后工作了两年,今年疫情回家,因为返工问题很大,干脆辞职了帮家里忙,让妈妈只在前面坐着收钱就行了,现在有二维码还挺简单的。

我尝了尝她烙的饼,比她妈妈的烙的好吃。

她跟我讲,自己优化了很多工序,然后还专门参考了做其他东西的方式,做出来好吃成本还降低了不少,现在店里一个月能多赚不少钱,自己回家妈妈还少雇了两个人。

我还开她玩笑,谁要娶你以后饼是吃到饱了,她问我要是你天天吃饼不会腻吗?

我寻思吧,我吃这玩意二十多年了,从两毛钱一个吃到一块钱一个,经常一天早上吃三四个,我到现在也没有吃腻,估计这辈子都不会吃腻。

我就说不会,好吃的东西是一辈子都吃不腻的。

她就很开心。

我也挺开心,买了20块钱的,她还多送我了一个。

加了个微信,说以后我去买提前跟她讲就行,她给我掐好时间烙着,热的最好吃。

那么问题来了,北邮毕业的理工科高材生,跑到一个八线小县城,帮自己妈妈开发了一套新的烙饼程序然后帮家里卖饼。

是后浪吗?

符合主流奋斗价值观吗?

浪费了她的职业生涯吗?

是新时代的上进青年吗?

我不知道,但我挺喜欢。


user avatar   li-zhi-lun-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是要解读,且不要过分解读。

b站蹭五四热度打广告,我们蹭b站热度发牢骚。

《后浪》是个商业行为,立意有,但是远远不够,也就一般新媒体水平,比b站头部的水准差很远,跟官媒更是天上地下。

那个文案毛刺很多,内部的逻辑性也不强,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比成包包子就是没捏住,撒汤了,还没等喂到嘴里就让人闻到是韭菜馅的。

建议写文案的多看看bbc的纪录片,更别忘看看卡尔萨根的“暗淡蓝点”那段话,最好是能默写那种熟稔,学学人家“看似谦卑、实则碉堡”的大话到底怎么写。

因为何冰老师的加入,才平添了几分庙堂气,不然从撰稿到素材,再到剪辑,都是一股浓浓的小白风。

什么时候组个扎古站尸就成了手艺了?

都9020年了,没战损吗,没做旧吗,没有魔改一下,搞个千里驰援李天霞版本?

总之,经不起推敲,耐不住咂摸。

有答主爆料,说做了一个精简版本的,换了很多接地气的素材,送去电视媒体,人家也不客气,直接咔咔全剪了,只留何冰。

这就叫电视媒体,这就叫水准。

因为你这个归根结底还是广告,商业广告有广告公司兜着,公益广告也要讲基本法。

谁来判定你的素材是不是真实可信,里面出镜的人物都是立得住可追溯的,没人能鉴别,索性就都别播了,何冰老师我们是信得过的。

出了问题有他,他立得住,就没什么可说的,几句文案而已,解读不到下限去。

没有何冰老师,根本就没人理这种粗制滥造的东西,实话实讲,

创作团队就是能力不济。


其二就是媒体人和撰稿人最忌讳自我感动。

把软肋和小情怀暴露给世界,先把自己忽悠瘸了,那就别怪普罗大众顺道来个窝心脚了。

当年陈凯歌导演摔的跟头还不够大?

一个馒头引发了一场舆论盛宴,陈导自己不够憋屈的呢,个中缘由其实没准他直到现在也没想通。

有一部分年轻人,我一说大家就知道是哪种了,

他们非常喜欢看上年纪的人打王者,跳宅舞,出cos、玩梗,说白了就是喜欢拉老年人下水。

但凡地铁上有个老头打游戏,家里有个老太太玩cod,都能引起他们无限的高潮,

这叫啥,这叫“卖太阳心态”。

古时候有个无业游民,有一天晒太阳,突然觉得这是人间美事,非要把这种晒太阳专利献给国王。

各个民族衍生出无数个类似的版本,故事的核心都是穷要饭的,太阳,国王,这三个元素。

放在今天就是,婴儿想把自己的奶头乐给大人叼着,还眼巴巴地盼着大人卖你个好。

可是大人有火锅有牛扒有榴莲有螺蛳粉,

退休金够多都去周游世界了,没人乐意盯着屏幕,老眼昏花的看着小人跟小人打架,

先有厚味,才知道什么叫清欢。

一开始很贫瘠,就会拿着太阳光到处显摆。

《后浪》的主创们,颇有非要显摆,看似与老浪同乐实则根本不在一个段位的既视感。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朋友圈也不三天可见,有啥发啥,

后来我发现领导一放假也到处浪去了,但是他就不发朋友圈,

他后来说,你们觉得玩是一份快乐,秀出来是一份快乐,加起来两份。

但其实你玩得好是一份,你玩完了偷着回来,就是憋住了不发,可能有更大的快乐。

后来我就明白这个道理了,

把他分组可见了。


该发照发的背后,是社畜本来生活就没啥乐子。

那多余的一份,都很贪婪地想要拿来显摆。

假如众乐乐是双倍,那前浪们的独乐乐可能是五份,然后他们憋着不说,就有了五份,加一起十份,是做个可乐鸡翅都要加滤镜显摆一下的年轻人的五倍。


最后,不要甩锅给消费主义。

后浪之所以叫后浪,因为他把前浪干掉了。

前有前浪,后面不浪,那就叫死水微澜,一代人就是在历史上不发声。

后浪是不会跟前浪和解的。

如果有和解的幻想,那不过证明自己是两波浪中间的“不浪”,根本不配叫后浪。

为什么那个想每天赚三百块钱的小伙那么火,大家纷纷评价他才是后浪,

第一当然是因为帅,仰拍死亡角度比王大陆都好看,牙齿漂亮极了,看得我麻麻地

第二就是一天能挣好几百,保持这个势头就万事无忧了。

消费主义最大的功绩就是让世界连成一体,年轻人有了合理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而不是匮乏时代被大人胁迫上战场当炮灰去死。

以往那种有点经济危机和自然灾害就以邻为壑,输出战争的时代过去了,

大家都等着新番新游戏新手办,攒钱带女朋友去大理,带姑父去北京,你让我们打仗,你算老几。

这是消费的力量,今天的年轻人不用活成童子军,要感谢彼此的欲望和彼此的创造力和制造能力。

“弑父情节”的现代化版本,就是我在你最熟悉的领域打败你,而不是在你不熟悉的地方把你供起来当个贵宾。和老外打交道也同理,欣赏不来就滚蛋,他吃一口皮蛋你跟着欢呼雀跃毛线,皮蛋又没塞在你嘴里。

所以要更浪,要我拍更简单粗暴——

一个奥迪车友会哐哐进来一堆rs年轻车主,

一群湖边打鸟的老大爷,突然来了几个制霸全场的小伙,不是富士GFX100就是600mm那种十万块大炮,画面上几个大疆呼啸而过,

叔叔阿姨领着熊孩子问这墙上的塑料小人多少钱,你大大方方告诉他们实价,然后蹲下对小朋友说,以后好好学习,好好赚钱才能也自己买喜欢的玩具。

农村青年网购的ps4到货了,厂妹边看直播边下单化妆品,餐厅服务员下班换上衣服直奔夜店蹦迪,

紧接着卫星上天,蛙人下海,年轻人在游艇上趴体,跑车停着等红灯,车窗摇下来是帅小伙搂着漂亮姑娘,大腿雪白。

片尾独白是,我创造,我享用,我快乐。

为什么b站片子已然叫《后浪》,拍出来的感觉像是《后妈》呢,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

因为后浪并没成型,没底气,没力量,其中的少数派忙着跟前浪和解,一副笑笑泯恩仇的样子。

光看到后,没看到浪。

乞求别人给自己的爱好赋值,是无比卑微的事情,此时的众乐乐不如独乐乐;

摒弃个人情感,才能更深远地思考这种对立关系。比如英国,前浪把民生基础设施,把土地都卖给资本了,后浪回馈给前浪的就是不足的医疗,不够的人手,生病了大家凭免疫力扛着吧,年轻人不伺候还不行么?

以波涛待我,我还世界以咆哮,

以韭菜待我,我还前浪以呵呵。

这就是超越手办的问题核心,

是前浪理应拍个《前浪》在五四播给青少年和解,多放点局座鬼畜,丞相饶舌,以示青年请不要抛弃我们。

而不是后浪巴巴地讨好这个世界,装作所谓青少年的大度。青少年干嘛要大度,干嘛要风度,你要啥没啥,羽绒服都买不起加鹅,跑去道德高地上拎着马扎占位子,不冷吗大哥!


姑父,我带你上王者!

姑父,我带你旅游吧,去三亚,去北京,去看兵马俑!

我没说二者不可兼得,但起码年轻人要明白,嘴上的认同是廉价的,真金白银的回馈才是难得的。

《后浪》这片子之所以烂,恰恰就是前浪吃的太饱了闷声发大财,后浪没赚够钱却急着发声。

吃着窝头,还得举起来告诉长辈真香真好吃,请来褒奖我们的生活。


user avatar   yingzhij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往委婉了说,商业广告《后浪》很好地向“前浪”投资者们展示了b站部分“后浪”群体的投资前景。

自己的股价也确实因为这个广告而飙升了。


然后,身为一个《后浪》中所言的“弱小的人”,谈谈对《后浪》短片本身的看法。


激励和励志并不是《后浪》的问题,生活中偶尔打点鸡血也是需要的,谁还没搜集过些励志歌曲、看过些励志电影呢。

怪鸽那没有太多实质内容的“奥利给”演讲,不也同样可以正面向上被人喜爱嘛。

如果你能从《后浪》中感受到热血和励志,那也不是坏事,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旁人也没有按头和褒贬的理由。

但现在这么大反弹的声音来看,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很多青年在热血过后感受到了难以言喻的异样,更别说还有大量对《后浪》完全没有共情的青年。

《后浪》最大的问题不是鸡血,而是各种意义上的割裂。


第一,演讲人和主题之间的割裂。

不得不承认,原本激励向的文案在经过何冰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演绎之后,第一次听感觉确实比文字本身更有感染力。

然而没有选用一个更为年轻的旁白,有利就有弊。

如果能用青年演员的旁白,那即便表现力不如何冰老师,也是青年人自己的宣言。

现在听完再回想这个短片,感觉更像是何冰老师作为一个过来人的夸赞,有点宠着青年人的意思,值此节日说说好话。

带了点讨好,少了些真诚。

(何冰老师是我非常喜欢的演员,此处也无关何冰老师本意如何,我愿意相信他是带着真情在演讲。此处仅个人谈感受。)

现在用百度搜索“何冰”之后,置顶就是何冰老师的《后浪》演讲。

对《后浪》的描述为国家一级演员何冰走上舞台,以青年宣言《后浪》为词,认可、赞美与寄语年轻一代。”

这段介绍,尤其“认可”“赞美”的字眼在主观上更加重了这种“哄”的感觉。

想想五四青年们,他们争取的完全不是认可,相反他们恰恰采用了以前不被认可的方式。

小结:《后浪》并不像后浪的发声,而更像是前浪给后浪些糖吃。


第二,价值导向和“五四”精神的割裂

文案有很多的导向,粗粗听着都没啥问题,但细细一想特别不“五四”。

尤其是那句“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

在一个励志向的视频中突然去批判一个群体,本身就非常突兀,情绪都不连贯了。

(把这理解成被动的,请自行结合下文,此处应该是主动)

而且这句话本身是下定义式的粗暴逻辑。

更何况这句话本身就是在嘲讽“弱小”,在否定的方式去批判嘲讽和否定,文案可谓鬼才,把自己套娃进去了一半…


我想说的是,否定不等于找茬抬杠,习惯于否定的人也不能粗暴地等价于弱小。

“习惯于否定”本是一顶没有标准但又可以任意批量生产的帽子…“习惯”两字确实是限定词,但并未改变此处明显不提倡“否定”的导向。

如果在一个需求进步和改革的大时代下,那些习惯于用否定和嘲讽旧世界来点醒大家的人,他们就弱小嘛?

不是这样的。

相反,他们虽然习惯于否定,甚至毕生都在否定旧事物,也不妨碍他们依然是我们民族不可多得的思想导师。

若“只有弱小才会习惯否定”的逻辑成立,那杂文日常就是否定和批判的鲁迅先生(先生甚至连怎么喝茶都要写“不喝好茶,不识秋思,倒也罢了”去跟人计较一番的),放现在怕不是也有很大概率要被戴一顶“习惯嘲讽和否定”的帽子再被归为弱小的人?


作为一个大家都知道是输出价值观和立场胜过输出内容的短片,内容可以不求有功求无过,就不应该去突然把一种行为贴标签地进行褒贬,难免让不少刚受到鼓舞的人因为一句话带负面情绪的批判而皱起了眉头。

从这点而言,《后浪》文案是有待斟酌的,起码配不上何冰老师的演绎。


好多人质疑我的逻辑。明明是把“若A则B”和“只有A才会B”混淆了。这两者又不等价。

从集合上来说,前者A是B的子集,后者B是A的子集。

“只有A才会B”确实是不和“若A则B”等价的。

“只有小于1的数才会小于0”是真命题,“小于1的数小于0”是假命题。


“只有a,才b"等价于“若b则a”。

这是高一数学“集合与命题”的知识点呀,只不过书上用的应该是p和q。

这虽然不是义务教育的知识,但确实是高考考点。

不多赘述了。


此外,《后浪》传递的价值导向是告诉青年人更应该去接受身边事物,去追求兴趣爱好,而且还不是踢踢球打打乒乓这么大众化的运动,《后浪》里呈现的是高空跳伞、汉服、高达模型等等。

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兴趣,我也很支持这种观点。

但把这段内容作为主体去放在“五四”语境下有点微妙,尤其《后浪》中的很多活动是颇有小资气息的。

考虑到“五四”反对帝国主义否定封建主义的抗争背景,是在时任政府当甩手掌柜时,学生们走上街头表达激烈的观点,精神上是更倾向于去挑战和抗争的。

当然,五四精神一直在变。

在现在,五四精神可以是探索,可以是创新,可以是突破,可以是奉献。

但无论哪个时代,五四精神都不可能是《后浪》这样的小资气息、享乐气息和消费主义。

追求人生价值的方式,在视频中也被割裂和窄化了。


小结:《后浪》的小资小生活态度与“五四”中学生们勇于突破和改造的价值导向又有不小的割裂。

此处不要曲解我的意思。不是不能享乐,而是《后浪》只展现享乐,却没有劳动和创造,过于片面,真的离五四太远了。


最后,观众观感的割裂。

在我看完视频后,基本能猜到由于视角选取有一定问题,最后不同观众一定会感觉天差地别。

无论是文案的叙事视角,还是视频混剪中展现的大都为光鲜亮丽的城市生活,视频里那些可以为自己各种爱好去消费去享受人生的片段,加在一起都让很多观众感受到非常别扭。

视频仿佛添加了切尔诺贝利发电站保护层一样厚的滤镜。

非常多的青年发现了,他们并不被包括在《后浪》的语境中。

如果把视频声音关了,字幕遮了,就看《后浪》视频画面,有共鸣的青年人能有多少占比呢?

这也是《后浪》最大的问题所在。

这点在b站《后浪》视频下方是不太看得出来的。在官方对评论的引导下,氛围随着评论数量的减少而其乐融融。这毕竟是主场,是不能失守的必争之地,可以理解。

(当然现在最新评论也有失守的态势了)

而b站其他视频就未必如此了(比如我后面会提到的二次创作视频《前浪》,或者朱一旦刚发的《非浪》)。

其他论坛更不用说,无论虎扑s1知乎等等用户定位不同的平台,就会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甚至人民日报官博发的《后浪》评论区也不例外。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可以去人日官博搜“后浪”,5月3日21点11分那条。

青年人间不可避免的很多现实问题,是一通鸡血不能改变的客观事实。

《后浪》中展现的青年人仿佛什么都可以选择,现实中你真的有这么多选择吗?

不少人在听到何冰老师那句“有选择的权利”时,难免会在心中反问:我们真的有那么多选择权嘛?

而即便是b站用户本身,其实也有大量的不同声音,甚至是原视频评论区,只在官方的管控下不那么好找。




当然,我一直认为b站拥有的最大财宝,从来都不是官方,而是b站用户和他们的二次创作。

这次也不例外。

up主calodie的这个《前浪》的二次创作视频如果对比《后浪》来看,是真的非常有意思的。

以上几条评论也出自这个视频评论区。

无论up本人有意无意,视频发出后解读权就不归作者所有。

而也无论是不是up本意,《前浪》现在就是成了目前的b站用户在站内最大的表达与《后浪》视频中不同视角的平台。

附上原视频地址:

libilibi献给爷一代的演讲《前浪》 UP主: calodie bilibili.com/video/av88


《前浪》还有另一个再次创作的4分钟加长版,也在此贴出,更加解构一些:

这几张配图都很有意思。




关于《前浪》答主也提了一个问题,有兴趣的可以提提自己对这个二次创作的看法。


更新:就在刚刚,朱一旦团队发了新视频《非浪》。

小策导演牛逼。

《非浪》金句频出:

“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非洲,但是非洲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

“弱小的人,才害怕非洲和瞪眼;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探索与冒险”

不出意料《非浪》将和《前浪》一同成为b站最大的与《后浪》观点相左的交流平台。

b站官方的视频,被b站用户解构后发在b站。

前者是b站如今力争上岸的证明,后者是我和不少朋友当年开始喜欢b站的内在逻辑。


小结:《后浪》文案中的“小资视角叙事”,使得青年群体的本就割裂的现状在中文互联网论坛中被进一步直观体现了出来。

而这种割裂的声音,正在越来越多地用自己的方式在各个平台给出回应。


如果b站真的想要对全体青年人发声,《后浪》明显显得激情有余,视野不足。

当然b站要真的只是想巩固现有的用户群体,以“五四”和“青年”为契机来互相强化用户间以及用户对社区的认同感,那以上看法权当是弱小青年一厢情愿的自作多情耳。

如果b站想向投资者们展现b站的投资潜力,那无疑已经特别成功了(股价飙升7个百分点)。


“五四”之于一百年前的青年们是“争国权、惩国贼”的抗争,之于当下的青年人是一个值得铭记的纪念日和精神,而之于一些视频网站可能不过是一个给用户宣传享乐消费的同时给自己打广告的话题罢了。


其实当我们对b站报以一些本不该属于一家上市公司的过高期待时,看看今天满世界都在后浪来前浪去的浪言浪语,看bilibili股票的飞升。

何况还有下图回复这样的一大批忠实“小破站”拥趸。


影响力够大,投资者看好,用户又有强烈的身份认同感,那即便不同声音再多,b站又怎么可能算失败呢?


最后附上鲁迅先生《无声的中国》节选,也是我最喜欢的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寄语(可能还略微胜过“摆脱冷气”选段):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
真,自然是不容易的。
譬如态度,就不容易真,讲演时候就不是我的真态度,因为我对朋友,孩子说话时候的态度是不这样的。
但总可以说些较真的话,发些较真的声音。
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user avatar   bo-si-wang-lik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让我十年前来看这个,我肯定会心潮澎湃。但现在,我的内心毫无波澜。

如今的时代是,社会分配机制失调、资源越发集中,全球民粹思潮加速,高速发展的红利时代落幕......对于没有在视频里出现的绝大多数的普通青年而言,他们的路在何方?

工作找得到吗?是没有996的工作吗?房子买得起吗?孩子养得起吗?小孩的学校选好了吗?.......

希望精英“后浪”们,能更有同理心。


user avatar   yao-chen-yu-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00后不请自来。

《后浪》这个视频做的真好,看得我心潮澎湃,完了想想,这仍然是一个话语权和机会不均等的时代。

视频里的百大up玩的摄影、跳伞、赛车、BBQ、cosplay有几个是我能玩得起的,又有多少青年能玩得起呢?“所热爱的就是生活”,这句话有几个青年敢喊的出口?

五四青年节应该发出的是青年的声音,而不是一个“前浪”看着那顶尖的“后浪”而发出的赞叹和羡慕,毕竟,有太多的平凡的青年被掩盖在了浪尖之下。

再后来想想,我这神之手剪钳都买不起的二刺猿废物也好意思叫青年??于是我心安理得的继续睡觉了


user avatar   zhang-zhi-6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在美国,刚下飞机的知乎用户突然接地气起来了。

作为一个孩子已经小学二年级的前浪来看,我的感受是我们这么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给孩子们提供了我们未曾经历过的幸福生活。


而已。


user avatar   tan-shu-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家小孩刚出生,领着一帮人去看,有的人说,这孩子看起来真聪明,以后肯定能进好大学。有的人说,这孩子以后肯定是个教师。有的人说,这孩子以后肯定是个医生。

这时候过来个人,说,别想了,这孩子以后上学也没啥用,内卷化严重,在学校读研读博被压榨,去了公司996007,一辈子就是个狗比,永远还不起房贷。

这个说的都对的人,被其他人一起打了一顿,然后开始在医院里拍着腿怒斥其他人,觉得他们完全意识不到现在社会阶级固化消费主义泛滥的问题。




                             10    11    12    13    14 

相关话题

  做饭和洗碗你选择什么? 
  哪些消费不高且免签的国家适合旅行? 
  西方青年生活中普遍存在哪些困惑和困难? 
  如何看待虚拟偶像珈乐在2月3日直播中多次做出低俗不雅的动作? 
  中国从来没有发生过客机空难吗? 
  怎样能够科学地破解「中国式让梨」? 
  哪一瞬间你觉得自己的努力白费了? 
  送手表给女生作为生日礼物,有什么推荐? 
  假设你参加抗日组织被日军活捉,如何能像烈士一样不出卖组织和战友? 
  有没有一瞬间,突然感觉十分沮丧,即便没有发生什么?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抵制B站的宣传片《后浪》的行为?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寒冰射手曹草草自删回答?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