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既然很多工作 35 岁就会被裁员,那么深耕一个领域的意义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tu-tu-tu-tu-tu-tu-tu-tu-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什么意义,只是被骗而已。

35岁失业的本质,是中国产业升级失败的结果。一个劳动者最能输出的年龄在55岁左右。如果产业总是徘徊在低端重复的水平,是不需要55岁熟练的经理,工程师的。

与之对比一下,你看看做官员,是没有35岁失业的,因为官员领域人家是成熟的,广泛需要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老手的。

另外,炒股行业也不存在35岁失业的情况。

大致可以认为,行业幼稚,而从业人员没有认清其幼稚本质,胡乱深耕,是35岁悲剧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如何判定行业是否幼稚:

从业者工资高,绝不是判定行业成熟的唯一标准,甚至不是主要标准。我认为成熟的行业或者集体需要能容纳各色人等,既给年富力强的有活路,也给能力差的弱的有生存空间,这个跟高科技没有关系。

举例来说,很多地方国企,比如报社,供热公司等等,待遇很一般,管理理念也很落后,反正是跟什么先进生产力绝对无关,但这种企业拥有某种垄断的,或者说具有重资产的业务。这种环境里面强者先不谈,其牺牲品,斗争的失败者,年龄大的人群何去何从呢?我知道有去扶贫的,也有被安排成退二线的。恰恰是这种平时大家看不起的事情,成了容纳失败者,给他们活路的业务。

与之对应,所谓的高科技企业,的确理念先进,薪水高,吸引大批青年才俊。但一旦其业务走下坡路,员工是没什么回旋空间的,只能走路。

这种幼稚行业有多么容易判定呢?就走到它办公室里面看看,是不是既有穿的漂亮的,也有穿的稍微穷酸的,是不是既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

一个只容纳年轻人的,人员面貌高度一致的行业,很难说是成熟的行业。

产业升级失败,难道就完了吗?绝对不是!

我就举几个能赚钱的例子吧,分别是 2018年度的可转债,2019年到现在的香港蓝筹股,咸鱼低买高卖的套利者。这三个例子分别适用于小散户,一般投资者和无产者。

2018年度的可转债具有明显的低价格,恐慌下跌的特征。如果那个时候批量买入20只以上可转债,到2019年/2020年分批卖出,完全可以几乎无风险赚到25%以上的利润。对于一般的小散户,这个几乎是不是和产业升级失败无关?是不是和35岁无关?

目前的香港的国企蓝筹股,批量出现市净率小于0.5,股息率大于7%的标的,随便选30-50个,分批买入。就算每年领取股息也不亏。这个和35岁失业不冲突对不对?中国产业失败完,这个策略是不是也能工作?如果说可转债嫌池子小,交易量不够大,这个交易够不够大?

如果说上述两个还需要某些资本积累,那么从事闲鱼的套利行为,无产者,没文化的人,也完全可以做。 比如说,出租物品,比如说出租轮椅,拐杖,这需要文化,需要资本吗?比如说每天花时间买入价格很低的产品,等待出价高的人卖给她,这需要高科技吗?

就算按照镰刀韭菜的理论,交易就是合法的欺诈,套利就是社会的蛀虫。但我相信,只要杂货店老板解放思想,他也能找到我看不到的机会。在我出生之前有大量的赚钱机会,在我死后也有更多。而当我随便列出3个和中年危机无关的,可以让人深耕的以外,肯定还有人知道更多的,我做梦也想不到的领域!

虽说我国很多产业停滞在人类生产力的中档水平,高科技升级迟迟难以成功,的确给很多人的职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困扰。但是,我国产业幼稚,不代表我国社会幼稚。相反,我们国家社会相当成熟,它可以容纳各种各样的人。聪明的,不聪明的,有才能的,有缺陷的都能在这个国家里找到自己的活法。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俺从挂上个总监名号后,在给小弟们做内训的时候都强调职场有两个根本原则。

  1. 现在工作的最大意义是为了下份工作有更高收入 。
  2. 比了解现在工作更重更要的,是了解自己的下一份工作。

这两个观点就能回答本问题。

  1. 大于35岁的工作岗位那个行业都有大把,但多数人并没有想过自己适合其中哪个岗位。
  2. 所谓“深耕”目标不应该是对现在的岗位,而是要对着自己目标中的下一个岗位进行深耕,这才有意义。

好好了解目标岗位的能力与履历要求,补充完善自己。

好好了解下一个岗位适合的招聘渠道(内推,老板直接邀请,猎头等),提前多积累这些招聘渠道的人脉关系。

想在35岁后依然有理想的工作,就要设定好下个岗位目标,积累匹配的能力和履历,维护好应聘渠道关系。


user avatar   shuo-er-bu-er-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错的其实并不是深耕一个领域的问题,而是深耕一个领域这个概念被滥用了。

资本家,马老师他们会告诉你,996长年累月从事简单重复的工作,这就是在深耕一个领域,目的自然是让大家安于现状,好好做一颗螺丝钉,维持企业稳定经营。

但这不是深耕,这只不过是被当做机器人去执行简单指令而已。

深耕一个领域有没有意义,当然有意义,不那么牛逼的人,只有深耕某一个领域,才可能做到精通,做什么事情都是浅尝即止,不可能会有什么大的成就。

在一个岗位干十年,到了35岁,知识没有更新,比不上刚毕业的年轻人,也加不了班,工资还要的高,连做螺丝钉的资格都没有了,资本家当然是用完就扔,他们又不是真的在做慈善。

深耕一个领域,也并不是说一辈子只能从事一个领域,而是在某一个时段里面,认认真真把某一件事情做好。

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事实上很少人会一辈子只从事一个行业,也很少有一个行业可以干一辈子。

资本家们忽悠的所谓深耕,根本不是深耕,他们只是想让大家安心给他们卖时间卖命而已。

职场鸡汤还让优秀的毕业生年复一年,复印好每一份文件呢,如此深耕,成为一个复印专家,又有什么用呢!

至于35岁被裁,这跟深耕不深耕没有关系,深耕可能会被裁掉,不深耕更容易被裁掉。

被裁掉这件事情,跟个人能力有关系,跟宏观经济,行业发展也有很大的关系,这并不完全是个人的问题,但也并不完全是社会环境的问题。

把社会问题归结于个人问题,这也是资本家惯用的手法。


user avatar   fu-lan-ke-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时至今日,让我感到诧异的是,在这个问题下面仍然有很多人跟你扯什么,要掌握一技之长,要培养自己不可替代的能力。

关于职场和一技之长以及到底能不能不可替代我以前已经说过很多次了[1],就不再多说了。

对于这个问题来说,能提到 一技之长不可替代 基本就都是没说到点上。

我们要知道,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行业和职业是没有35岁现象的,比如公认的那几个会越老越吃香的行业,还有很多夕阳产业,因为待遇很一般,缺乏足够多的新鲜血液的持续注入,所以会有很多人领着普通的薪水一直干到退休,一般在这些行业里,你持续深耕,都会获得回报。

会频繁出现35岁现象的行业,一般都是变化非常快,技术迭代速度也非常快的行业。

并且这些行业一般待遇都会比较高,所以可以持续吸引有能力的新人进入。

(而且嗷嗷待哺的新人们会持续用语言和行动告诉老人们,你们得让让位子了,要不我们吃什么?)

这些源源不断的有能力又能干的新人是这个行业可以肆无忌惮地大搞996和35岁定律的资本。

这些行业的特点就是,行业变化快,技术迭代速率也快。从业人员的日常工作强度也会很大。

而从事相关工作的人由于每天的时间和精力基本上都被996模式的工作给掏空了,所以几乎没有时间去跟进最新的技术。

当技术大面积更新换代的时候,这些老人们就会发现一个残酷的事实:

要么是自己没有精力再快速地掌握新技术了,要么是掌握了新技术,但996的能力已经没办法跟年轻小伙子们比了。(而自己年轻时积累的那些优势,由于范式转移[2],许多都用不上了)

这就有点像,过去十年你一直都在深耕塞班技术,忽然大家都用安卓了。这不是你能力强不强的问题,而是轨道变了,行业发生了范式转移的问题。

虽然你过去丰富的开发经验可以让你在短期内也学会安卓开发,但你面临的残酷事实是,市场上有着一群上班就能马上干活,比你年轻十岁,能力和你一样强,精力更旺盛的安卓开发者。

所以,面对这种情况,公司一般会选择换血。

这是短期来看,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换你是资本家,你也会直呼真香!

所以,对于员工来说,要么你是超人,可以在持续996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很强大的学习能力,持续学习新东西,要么是你能够摆脱这种模式的困扰,换一个35岁现象没那么严重的行业。

比如像上面这篇文章里写的一样,去夕阳产业里当一个“女婿”。



参考

  1. ^一技之长的命运 https://zhuanlan.zhihu.com/p/65134554
  2. ^ https://wiki.mbalib.com/wiki/%E8%8C%83%E5%BC%8F%E8%BD%AC%E6%8D%A2

user avatar   weidadecl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今年41岁了。

我在智联和51的简历已经有将近七八年没有改过了。

35岁之前,我接到猎头的电话。平均是一个星期一个。

38岁之前,差不多两个月一个。

40岁之后,几乎没有人打过。要说我没能力,我是不信的。我从事的品牌策划,市场营销工作有破亿的单品销售数据,且个人贡献度不低于40%。

所在部门的任何一项基础工作,我都可以不亚于月薪在8000元以下的求职者。


我属于那种天赋不怎么样,还比较懒的人。

过了35岁,很多行业越深耕,越绝望。

年轻人的迭代和学习速度太快,进步太明显。感觉自己怎么都追不上,比较优秀的那一批人。

只能依靠自己的人脉和资源,混钱花。

因为这两年尝试跨行业未果。突发的新冠要了我的亲命。

还tmd要重新找工作。

现在我去51智联找工作,只能拿到原来月薪的1/4,甚至更低。原来的岗位根本不可能。

而且hr还挑三拣四。


所以,我个人看来,深耕一个行业。

只能让自己被时代淘汰的慢一点。

35岁真的是个坎儿。

和我同年龄段40岁的人,除去自己创业的。

一旦被熟悉的岗位淘汰,跑滴滴,送外卖,做保险,去超市当理货员都是常态。


user avatar   damon-dance-for-m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什么意义。你以为你深耕,其实你在所在的行业在中国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廉价劳动力而已。廉价劳动力不需要高级,只需要低成本和可替换。而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低成本的人。

知道什么叫工程师红利么?大学毕业的人太多了,可以随便挑随便用,35岁报废。这和民工红利是一个道理。只不过你以为你写代码要比民工搬砖高级而已。不要有这种幻觉。


user avatar   cao-ling-er-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很多大佬搬出了风靡了很久的一万小时定律

我研究生就是专门学这个背后的理论的,那时候《异类》这本书还没翻译成中文版

其实也很简单,叫deliberate practice

核心就是专注、反馈、调整

每一步,都非常非常非常的难

畅销书为了卖得好,隐去了这些艰难的部分,只告诉你一万小时的沉浸就行

但最好的钢琴师,每天练琴十个小时,中间能做到DP的时间也就最多2小时

我们中国人用词更加文雅一点,用心流来描述,但是心流的时候是舒服的,而DP是痛苦的

所以说在一个领域「沉浸」一万个小时就变成领域的专家,本来就是伪命题

学术界在DP上堆了了上千份论文和无数的调查研究,我十年前就发现选择的「行业」都是那种万年不变的,比如钢琴、围棋、网球

而现在面临35岁危机比较多的行业,大多数本身出现的年头都没有超过10年,而且迭代的速度特别快,比如IT行业

我还记得当年大学毕业,好几个关系好的小伙伴,不论是读新闻的还是读机械工程的,都去腾讯阿里字节当产品经理了

但是每个人具体做的事情,聊出来完全不一样,而且去年和今年聊得东西也都完全不一样

在这样的行业里面就很难做到深耕

我经常参加行业论坛(为了蹭免费的豪华自助午餐),我发现所谓行业深耕了的大牛,给大家展示出来的一面只是「把行业本质看清了」,比如知道很多内幕八卦、了解很多行业内机会、知道把持行业主要资源的大佬们是谁

而「过经过脉」的硬技能,这些深耕大牛不是每个多做到了的,他们也是最早被挤出成为了行业「串串」的人





所以我发现,在行业里面真的能熬过35岁大关的,甚至突破了年龄限制不断往上走的

其实都是抓住了「返璞归真」的能力的

他们在行业能力达到一定积累以后,都开始往「元能力」上走,比如写作、比如演讲、比如沟通、比如人情世故……这些能力也是「万年不变」,在上面花时间才真有深耕的意义

按欧美企业的说法就是从Expert开始往Consultant上发展

按中国企业的说法就是从专才变成了一专多精

最后想说的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或者说容易得罪人的话题

你看35岁裁员是哪个公司最早提出来的,这个公司的特性是什么;再想想现在市面上闹中年危机的是什么行业,为什么这个回答下面特别多的某种行业的回答

再联想一下最近联起手来不断「日拱一卒」的侵犯劳工权益的公司都是哪些

很多事情一目了然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深耕领域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多数人不知道怎么做。

不会深耕,浪费大量的时间在无用的所谓“积累”上,然后反过头来质疑努力深耕的必要性,这种行为很普遍,也促进了一堆卖焦虑感割韭菜的生意。

在资本社会,理性人博弈行为,无论是学习、工作、投资,都围绕一个看不见的手的进行。

这只资本之手,叫做:资本增值率。

当同样的生产资料和成本投入到一个人的劳动中,他所产生的剩余价值越高,资本增值率越高。

而剩余价值除了必要劳动以外,还有供需调节。这个供需调节会受到工作技能的影响。

深耕领域的目的,就是能在某一个领域中,把自己(或者团队)的资本增值率做到极致。

在任何行业任何领域,能做到资本增值率极致的人和团队都不会被裁。

资本增值率大多取决于以下方面:

1,专业技能及社会认可。

2,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和追求,尤其是工作流的优化和设计。

3,排他性的独特设计能力。

4,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

5,可信任的产业链人脉。

6,对于行业规则和法规的了解。

这些方向,足够一个人在50岁之前去努力。

岁数大不是问题。

问题是在岁数小的时候浪费了太多时间。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工作不重要

工作的能力很重要

不管干什么,一定要奔着当老板去。如果认定在这行永远没可能自己说了算,不要入这行。


user avatar   zuo-qiu-b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很想不客气地说,这就是垃圾资讯带给年轻职人的误导。但转念一想,题主虽然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也并非捕风捉影。

某些「牛逼」的互联网公司,在全网普及996模式以后,的确干出了重签合同规避无期限劳动合同、35岁裁员这种事情。真是让人无fuck说。

这个地,想洗都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我只能继续安慰题主说,35岁被裁员是互联网行业里的一个特殊现象,但是否为「普遍现象」,目前还无定论。

1

为什么说尚无定论?因为计算机相关专业仍然在大量扩招,每年通过全日制高校、自学、速成班等各种渠道出炉的人才大量流入人力资源市场,但至今还未出现供过于求的明显拐点。互联网行业仍然是中国最高薪的行业之一,从业者的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还未出现成规模的「35岁裁员」事件。

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太年轻了,年轻到第一代从业者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实际上,第一代从业者只要不是命运太差,目前的境遇普遍都还不错。像求伯君这种古早大神,虽然没有像同期的雷军一样功成名就,但绝不至于失业的困境。

所以严格来说,「互联网人35岁会被失业」无法证明是个真命题。

也就是说,大家都还很年轻,35岁危机虽然在部分同仁身上出现,但还无法确定是否会成为普遍现象。就好比前些年大家担心70年产权到期后房子的归属问题,在第一批房屋产权到期前,这个担忧始终停留在「担忧」阶段。但如果你因此在产权到期前夕把房子拆了……

就好比因为担忧被裁员,而提前停止了深耕。

举完房产的例子,我想起另一件更好玩的事情。十年前盛传2012年是世界末日,有人担心「钱没花完人没了」,于是在末日前卖了房子享受人生,胡吃海喝花完了所有积蓄。结果世界末日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了。

哦豁,人还活着,钱没了!

说到这里,不知道题主心情有没有好一点?

2

劝完题主,我们说一下深耕一个领域的意义在哪里。

1、职场中容易被淘汰的人,通常缺乏不可替代性,长期处于初级职位上。

2、职业技能具有一定的可迁移性,即使被裁员,换一家公司、甚至换一个行业以后,过往沉淀的职业技能也能部分迁移过来。

如果题主年龄够大,应该听说过一个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工作——打字员。在电脑还未普及的年代,不是人人都会打字的,有些标准化作业的公司在引进电脑设备以后,却苦于没人会操作、没人会打字,就会花高薪招聘打字员。也不需要你做啥,就敲敲键盘、写写文件就行了。在我参加工作以前,打字员还是一个受老辈艳羡的职位——工资又高,又累不着,听起来还特别有文化、有面子。

但仅仅过了四五年,一届本科生的时间,这个岗位就从人才市场上绝迹了。

因为电脑操作已经成为职场中的基本技能。

打字这种工作,只要接受过基本教育,又肯下功夫练,谁都能轻松掌握。

这就是「可替代性」的最终结局。

在现实的职场里,每年有几十上百万学生从学校毕业,进入职场,这些人年轻、肯学、有活力、家庭拖累少,一旦你的工作符合「门槛顶、替代性强、缺乏经验要求、不需要创造性」这几个要求,那么被替代是必然的。

我很想跟你一起谴责资本家卸磨杀驴,但你知道的,在市场经济面前这种谴责是多么的无力。它不会赋予你勇气,也不能分享给你经验,只会变成失败者们的抱头痛哭。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全面拥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代表着终身制的国企人事制度已经成为过去式,从此职场人的命运由市场支配了。

以上,是关于「可替代性」的内容。

职业技能通常具有可迁移性。

我的确听说过35岁以后被裁员、后来屡次求职被拒的事例,但还没听说从此被开除出人力资源市场、再也没有返回职场的例子。

这就是因为,人类作为一种靠经验、学习、智慧驱动着的生物,我们的适应性是很强的。你在A化妆品公司积累的市场管理经验,可以迁移到B美妆公司,可以80%地迁移到C日化品公司,可以60%地迁移到D食品饮料公司,可以50%地迁移到E生鲜公司。即使你就此不再做市场管理工作,转而去做运营,那么过往积累的人际能力、行业视角、职场基本技能、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也能让你比一个职场新人更快地适应和启动。

我的职业生涯里也面对过裁员和被裁员,也经历过转行,甚至有过半年以上的职涯中断,但曾使我短暂地跌倒的,是我面对裁员的心态,并非裁员本身,一旦熟悉和适应失业这件事以后,我很快又回到职场,没用多久又回归、并超越了曾经达到的职场高度。

我见过很多行政、财务、人力资源、司机、车间生产工人,他们在同一家公司的同一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做了十几年,真的称得上任劳任怨——但既没有升职、也没有跳槽的迹象。很多时候我会佩服他们的「忠诚、踏实」,在公司十年、二十年庆典上,这样的老员工也总会被风风光光地请到台上,发个十年服务奖、甚至纪念金条之类,值个几千上万块钱。

但说真的,这还是上个世纪国企时代的职业理念,一点都不值得鼓励。十几年在同一个岗位上耕耘,我相信足以称得上这个业务线上的专家了,但把他放到更开放、更广阔的市场上的时候,还有竞争力么?像互联网、金融这些创新性行业还好,同一行业、不同公司的从业者之间的技术交流比较密集,新的行业资讯会在第一时间扩散,但在很多实体行业的大型公司,在发展出自己独有的SOP以后,很多岗位技能跟外部市场是完全脱节的。你会的东西、你日复一日在做的事情,市场上根本找不到同类型的工作,你们公司内部和外部市场之间没有接口,接口标准是不同的。一旦行业洗牌、公司调整以后,这类职人再释放到市场上以后会一脸懵逼。就像坐了十年牢回归社会的劳改犯一样。

大家都熟悉的例子,就是诺基亚和思科。

所以我想劝某些抱着「铁饭碗」思维的朋友,不要觉得公司不裁员就是好事情。有时候组织内部和外部之间的人员流动停滞,会毁掉内部的人员。——当然,这绝非为某些公司洗地。某些爱国品牌发展蒸蒸日上,一直站在行业的前端,根本不存在内外部接口不一致、人员和技术交流停滞这种问题。它裁员就是为了补充更年轻、更便宜、更鲜美多汁好压榨的年轻人。

遇到这种企业文化的公司,你就当我这篇是废话。因为再多的技巧和理念也躲不过捆起来以后迎头一刀。

这样的公司,就让它成为一只过街老鼠吧。




        

相关话题

  既然很多工作 35 岁就会被裁员,那么深耕一个领域的意义是什么? 
  如何看待杭州女程序员发文称遭裁员后被「栽赃」工作失职,公司提起仲裁要求赔偿百万元? 
  思科 cisco 上海硬件部门全部裁员,人均赔偿 100 多万,情况是否属实? 
  既然很多工作 35 岁就会被裁员,那么深耕一个领域的意义是什么? 
  疫情之下,普通人的生活有多难? 
  裁员、欠薪、债务危机频发,公立医院也会倒闭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思科 cisco 上海硬件部门全部裁员,人均赔偿 100 多万,情况是否属实? 
  很多职场规划都是给年轻人的,想找 35+ 的,搜索出来的是中年职场危机如何应对?这个年龄段就放弃了么? 
  2019 年初对于有招聘需求的公司而言是不是低成本吸引人才的机遇? 
  网易员工再爆料公司大范围的竞业禁止到底合不合理?竞业禁止到底是什么,法律上是怎么规定的? 

前一个讨论
立陶宛外交部副部长称「跨国企业如使用立陶宛企业的产品,将不被允许向中国进出口」,将产生哪些影响?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石家庄一楼盘文案「从小在花园里做作业,长大知道该和谁交往」 用孩子贩卖焦虑?家长会被打动吗?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