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互联网大厂中层(年薪大几十万百万)那种有 35 岁危机吗? 第1页

  

user avatar   asura-3-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太有了。

不过他们的危机感跟中年基层的危机感,不太一样。

先讲俩小故事:

最近不是游戏行业收口紧了么,版号继续从严发放,这就导致游戏公司裁员潮到来。

我知道的俩公司,头一个是直接砍掉400人开发团队,另一个是董事长亲自拍板把一个项目的制作人连同整个项目全干掉了。

砍掉400人团队内个公司,基层的陆陆续续都找着工作了,大部分是直奔沪上,因为上海几家公司这两年起来了,招人声势浩大,就是累。

但打工人么,累点累点吧!累总比饿舒服。

领头的几个前中层,有的在家吃余粮躺尸,有的贷款压力大一直找,没找着合适的,微博上一气之下发了“XX厂一生黑”这样的话内涵了一下前东家不念旧情。

后者砍项目内个公司,领头的前中层,忽悠了几个核心跟他一起,跑到房租相对便宜的中原地区,几个人凑合开了个小公司。

然后做项目得拉投资啊,这个领头的就求爷爷告奶奶四处找投资人,也确实见了几个,但没一个有投资意向的,这帮资本方可不是傻子,败军之将,人家看不上。

紧接着,几个当初被忽悠的核心员工已经纷纷告辞,现在就剩下这前中层自己,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了……

我说的这两个团队的中层,都是在35岁上下,以前也都风光过一时,现在他们的危机,可不仅仅是粮荒。

还包括尊严,未来,以及……梦想吧……

互联网行业在各行各业里头,勉强算得上个高知行业,这个行业里边各阶层的从业者面对危机,其实都早有预案。

基层员工相当于本身就在山脚下的一群人,这座山塌了,溜溜达达腿儿着走到别的山继续稳居山脚下,不就是干活么,给谁家滥竽不能充数?

以前赚20k,现在哪怕降到15k也无大碍。甚至同等级的公司找不着,凭着经验找个规模小点的初创公司也能对付过日子。

实在不成,头盔一戴,谁都不爱,爷送外卖去也!

没什么面子不面子的事,饱肚子要紧。

总之,我见过基层跳小公司的,见过转行做外包的,见过开滴滴去的,也见过卖房回老家的。

这些人在日后交流中,都喊苦,但整体精神状态如常。

至于高层,更不怕所谓危机,人家早赚够了,甚至中年危机没来,都自己熄火降温,唯恐站在山巅太久,一个雷下来,他就得充当避雷针给劈了。

你看最近这一半年,pdd的黄铮卸任一把手了吧?字节张一鸣卸任了吧?京东的东哥也卸任了吧?

这都是明白事的主儿,人家中年出现危机,就直面危机;没有危机,就自己制造一个危机。

所以互联网高层们的急流勇退,反而是他们的抽身咒符。

只有这帮半山腰的中层,即没有基层的平常心,也没有高层的过墙梯,他们对风险的应对能力是最差的一批人。

这里边当然也有个别的技术超强业内遐迩的高人,前脚老东家倒闭,后脚新东家八抬大轿给接走的。

但这个类型的,大部分都是技术流中层,而且都是荣升管理层以后,一直拿自己当个基层对待,偷摸的跟上技术革新,手上的玩意一点也没生疏。

或者是在业内有案例戳着,站得住脚。

再或者是有大厂光环在,二等厂商打算做企业品牌或者融资,借的上这些人的名头。比如前两天新闻,酷派手机打包了好几个小米的中高层,理论上就属此类。

而大部分凭着老黄牛精神在公司熬年头上来的中层,基本上就是半山腰跳崖的下场。

前些天互联网排名前三的某司,已经开始蔫嘎嘎的清退部分业务部门的中层了,被清理的都是35岁往上,能力一般但资历很深的老员工。

这事之所以没爆出来,就我掌握的信息,应该是赔偿金给的确实大方所致,但纸里包不住火,过些日子应该还是得抖出来。

这部分中层,出来就比较意难平了,让他们送外卖去?他们真怕哪天碰上的客户是自己以前的助理小孩。

让他们跳槽平推,对不起,互联网行业现在收缩的厉害,没几个公司缺管事的,甚至做事的都不怎么缺了。

这些人最大的指望,就是吃着之前年薪七位数的老本,了此残生罢了。

于是他们中就分出来俩派系。

持有现金多的人,怕通胀。

手里有500万,按照现在购买力过两辈子都富余,怕只怕输入性通胀一登陆,500万当50万花,立马傻。

而把这笔钱投资钱生钱,现在似乎也没啥稳健的项目可投。

持有房产多的人,怕通缩。

手里一线城市有几套房,按理说告老还乡,靠吃房租也能过的不错。

他们尤其盼着通胀,因为老规矩,一通胀都是涨在房价里,房租也就水涨船高,而生活物资涨幅有限。

所以通胀对他们来说相当于加薪。

而通缩到来,房价骤降,租客减少,二手房想出手都难。

他们就只能靠吃水泥过日子了,因为大量资产投入房产的人,手里现金流未必丰沛。

所以

不同于互联网基层的危机是赶紧找饭碗,也不同于互联网顶层的危机是退居二线垂帘听政。

互联网大厂中层的危机是很割裂的,一部分人盼着钱变值钱,另一部分盼着钱变不值钱。

像极了中层们供职时,不知道该替手下向老板邀功,还是该替老板打压下属的割裂场面。

所以中产阶级,或者说中等收入人群之苦,与其说是物质层面的,不如说更多是在精神层面迷失了方向。

人呐,站在地面上,踏实;而飞升成仙,则透彻。

只有在升天进行时的人,才像爬升中的飞机似的:

周遭全都是看不清搞懂的一层层云山雾罩……


user avatar   yi-zhi-zhu-ding-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程序员的35岁危机并不是说正儿八经的到35岁就裁了你,就像预期寿命80岁也不是刚好到80岁就死。

到了35岁以后,程序员换同等收入工作难度大大上升。这种情况下精神压力剧增,如果公司不是很稳定或者喜欢搞末位淘汰,就会非常焦虑,影响精神健康和生活质量。

你知道什么叫危机吧?就是很有可能倒霉但不是一定会倒霉的一种情况。

当然,很多人说35岁很多牛人已经财富自由不用工作,没有35岁危机。这话也对也不对。马斯克也财富自由了不一样在工作。

财富自由以后没有工作和选择不工作是2回事。


user avatar   leon-3-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网上对所谓的35岁危机有着明显的误读,好像人一到了35岁就会被公司开掉一样。

35岁危机说穿了是把年纪作为开掉你的一个权重考量。比如公司要开掉两个人这两个人各方面都相当的情况下,到底开掉哪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年纪更长的那个人会被优先开掉,这才是年龄危机的本质。而不是说你只要到了年纪我就开掉你,如果哪个公司这样做的话,那他怎么能招到人呢?因为无论你进公司的时候是什么年纪,每个人都终究会老。

而事实上导致你被开一定是有别的原因,在别的原因是诱因的情况下,年纪更长的人更容易被开掉,这才是真正的本质。

比如公司眼下经营困难,要开掉一部分员工来降低成本压力,那在这种情况下,你开什么人呢,很明显一个25岁刚进公司的人你开掉他也省不出几个钱来,但是一个35岁大几十万年薪的人你开掉他给公司省出来的成本空间就很大,所以公司在这种时候采取的做法是把35岁的人开掉,但是年轻的人我更加去提拔他,但问题是开掉你的原因不是因为你35岁,而是一方面公司想节省成本,而另一方面你的成本过高开掉你来解锁成本更有效。

而事实上你去看大部分公司的中高层,相当比例的人都是35岁及其以上的。

任何一个公司都不会失心疯到仅因为年纪就把一个员工开掉。当你的绩效或者成长空间和你的资历不匹配,和你的年龄所对应的薪水不匹配的时候,你当然更容易被开掉,这其实在哪个年龄段都差不多。


user avatar   cui-ding-ding-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能感觉到危机的人,往往是还没到35岁,这个时候还是受职场欢迎的,容易被表象所迷惑。

等到身处危机当中,发现已经过了35岁,要改变也来不及了,只能硬着陆,这个时候已经没了叫累的力气,有力气宁愿多休息一会儿。

这就是生活吧!


user avatar   li-li-an-07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个人觉得法律责任与贫富无关,家庭条件不好不能作为挡箭牌。

我觉得这个事最大的问题在于会让一些人钻空子。

可能对于这个孩子确实是无心的,不是有什么仇恨的心理,纯粹是为了好玩,但是这样不公平的对待,

有钱就赔偿,没钱就原谅的对待方式,只会导致一些处心积虑的人钻空子。




万一,有些人就是仇富,就是刚好自己贫穷,发现有可以免于责罚的方式,又可以宣泄自己的愤怒,也去用油漆泼洒呢?

事发后,可以装作无辜的样子,贫穷的样子,是否可以免于责罚呢?

当一个人因贫穷免于责罚时,我认为车主可能是“善良”,但衍生出来可能滋生的是一些图谋不轨的人。被利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为这么做本就存在不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确实不是一句空话。

有人有幸免于处罚,就容易让部分人钻到空子。不应该因为穷就可以免于法律知外。




我觉得他虽然是小孩,但是不损害他人利益,乱碰他人东西的简单道理应该是懂的。并不是无知。

如果免于责罚,其实某种程度上,只会让他意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对他的教育而言也许也并非是件好事。

责罚的目的在于吸取教训。做错了事,需要承担一定的代价。



孩子未成年,家长作为监护人,应当为其负起责任。

家庭条件不好,可以分期付,分期赔偿,可以定出一个赔款计划,以后慢慢还。

这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

否则,做了错事,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就可以免于赔偿,是不是某种程度也是一种纵容?

孩子的过错,家长需要赔偿。



这样,家长以后也会更加注重家庭教育,管教好自己的孩子。


user avatar   ireii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user avatar   yaneig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user avatar   yu-ba-9-17-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user avatar   siyuanw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文章《那些逃离农村淘宝的“村小二”》,农村里的淘宝店都去哪了? 
  NAS明明没那么好用,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坚持选择使用? 
  如何看待滴滴 CTO 张博称,滴滴从未有过「大数据杀熟」? 
  年薪百万是什么感觉? 
  腾讯整治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这会给餐饮商家带来哪些影响? 
  如何评价小度在毕业季推了一条给前浪们的《抱歉,这就是生活》? 
  罗永浩吐槽运营商自动续费,你遇到过办理容易但取消难的业务吗?「自动续费」是否侵害了消费者权益? 
  NAS明明没那么好用,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坚持选择使用? 
  如何看待 95 后年轻人每天使用手机长达 8.33 小时?你有手机「综合症」吗? 
  阿里倾向于收购,腾讯倾向于间接持股,是这样的吗? 

前一个讨论
g++是否有扩展指令可以控制全局变量的构造顺序?
下一个讨论
怎么防止自己死后老公独吞财产?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