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是做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不同产品经理的从业背景和产品履历不尽相同,所以大家关于产品思维的表达也各有不同。
于我而言,在和很多朋友交流之后,得到的产品经理思维会有三个方面:用户思维、逻辑思维 和 蓝图思维。
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即具有移情或共情的能力。
他要求我们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验和感知,比如产品的使用流程、交互设计和服务体验等等。它可以说是最基础的、也最常被提及的思维。“一秒钟变小白”这句话,恐怕已经算是被说烂了的一句话。
但即便如此,我们在产品过程当中还是能够看到很多 “我妈觉得我冷”这样的主观臆断、过度设计,产品经理过分追求功能、视觉的酷炫,将自己的意识更多的加在产品之上,使得一个大众消费品成了不伦不类的个人喜好品。
在工作中、无论是沟通、协作 还是工作产出,多多少少有些移情能力,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关注到合作对象理性的利益价值点 和 感性的情感诉求点,都能够让自己工作的更舒服。
举个例子,找财务、法务签字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多说一句项目的背景 和 签字的需求,把页面翻到对应待签字的那一张。让别人舒服、方便的时候,也能够让自己方便。
对应到产品设计的场景中,让用户输入验证码的时候,是否自动切换到数字键盘;在索取一些应用权限的时候,是否说明了这些权限应用的场景?比如收到开课通知,所以要求用户开通Push权限等等。
如果过度关注自己的感受,把自己摆在太过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做产品,还是做其他行业,都会做的比较辛苦。
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产品经理进阶一些之后需要掌握的能力,不能只停留在会做功能交互的层面,还可以分析的出重点、拆解的出环节、通过判断来优化决策效率,通过数据来校验判断真伪。
面向用户的时候,我们常说用户是非理性的,当他们做一个决策时,嘴里说的原因更多的是给自己的非理性决策一个合理化解释;而产品经理要做的事情,就是挖出来那个背后的驱动力,而非口头的说辞。
这一点,在工作当中尤为常见。我们被布置到的往往是具体的TODO,但是TODO背后是有环节和原因的。比如被布置要出一篇稿件,这篇稿件是给谁看的?行业、B端 还是老板?搞懂了目标人群,才能让自己免于反复改稿的痛苦。
理性分析出了用户的真实需求后,决定要做什么怎么做,则是一个拆解和取舍的过程。
毕竟,产品永远是一个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取舍的问题。除了少数理想国般的企业,做业务的始终在边跑边换轮胎。
抱怨没有资源?资源永远是不够的,集中优势资源跑出单点模型,才是真正可落地的方案。
我常和团队笑言,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是个死循环,但是我们就得先憋出鸡蛋来,才能找公司申请大鹅的资源不是?
蓝图思维
蓝图思维,则是个人在和其他朋友交流中,在面试产品运营中、在自我反思中最为关注的一点。即,在你的认知中,它未来是个什么样子?
套用那个鸡汤段子:
“
三个工人在工地砌墙,有人问他们在干嘛?
第一个人没好气说:“砌墙,你没看到吗?”
第二个人笑笑:“我们在盖一幢高楼。”
第三个人笑容满面:“我们正在建一座新城市。”
“
知道自己在往哪里走,才不至于乱了步调。当你周期性的在反刍自己的未来要做什么,业务的未来要做什么的时候,动作才能尽量不变形,不会过于为了追求短期指标而折损长期收益的可能性。
我有一个每双月都会更新的业务PPT,每个双月都会跳出来看看是不是对于业务是不是有了新的理解,之前的设想是否偏颇,是否有不同的解法或答案。
对于职业的规划亦然,你也许想不清楚自己五年之后要做什么,但是至少可以每隔一段时间问问自己,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是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的竞争力目前是组织赋予,还是自己本身有一定溢价的能力等等,自己适合往哪个方向去发展等等。
蹦迪治大病, you gotta move it
产品思维帮大忙,you should learn it
最后的最后,小弟的书《人人都该懂点产品思维》终于上市了。
04月17日(本周五)晚8点,直播聊天、抽奖送书。
和你一起聊聊产品思维、互联网八卦、职场段子,点击以下链接预约:
欢迎做客,恭迎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