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一些数据,然后结论,和主观理解。
这些数据基于世锦赛精英选手的结果,并没有具体前/后掌落地的力学分析,原因会在最后部分说明。
没有说任何前掌跑法不好的意思,我自己这两年都在尝试更多用前掌落地的跑姿去跑(虽然实际看很多落地瞬间,依然是中后足先落地)。
但要说明的是,很多关于前掌落地的分析,都过度夸大了其优势,却并没有说明驾驭它需要的身体能力(改跑姿几乎是对全身身体素质的重新打造)、以及这种跑姿对身体其它部位的考验或者伤害。
辩证着去看就好。
世界田径(原来的国际田联IAAF)在世锦赛等重要比赛的赛后,会发布选手在运动中的生物力学报告(Biomechanical report)。当下的监测技术已经能很清晰的把选手每个细节动作加以捕捉,最终数据化呈现出来。
以2017年伦敦世锦赛的马拉松生物力学报告为例。
71位男选手和78位女选手的数据,分别在8.5公里、19公里、29.5公里和40公里处记录了他们每个人的足部落地方式(footstrike patterns)。报告又把这四段距离按1-4圈细分。
主观解读下这四个距离段,
——职业选手一场比赛下来,每段距离的落地方式未必一成不变。有可能前面使用中前掌落地、而后随着体能下降,慢慢更习惯后足着地,也有可能更多中后足落地、而在35-38公里后开始加速冲刺时,转到使用前掌落地的方式。
世界田径的落地方式按前掌(forefoot)、中足(midfoot)和后跟(rearfoot,RFS)划分,前两种又被叫作非后跟着地跑姿(NRFS)。
比如正常人步行,都是后跟着地、再过渡到前掌蹬伸,就属于RFS。
最终的数据,直接上结论吧:
报告并非只针对落地方式,同时还记录了很多更详实的数据。比如跑动中身体各部位关节的角度、触地/腾空时间等高阶跑步数据——用一整套来结合落地分析,最后的结论才有意义。
说到前掌落地,想到我以前很喜欢的一个选手,马考,某年世界纪录创造者,日本当年为他拍过一个纪录片,分析他的跑姿时,他就是很典型的前掌落地跑法。
细节动作分解,马考的整个落地貌似和其它后跟落地者相似,但在脚底即将接触地面的瞬间,他的前掌会有个细微但快速的下坠,最终前掌先接触地面,中足完全触地后,后跟与地面的接触非常短暂,就会由小腿-大腿提拉完成离地,触地时间非常漂亮。
不过依然是最终受限伤病了。
这几年人气很高的,莫法拉和基普乔格也都是前掌跑法的代表。
几年前和莫法拉聊过,也请教过跑姿,问他如何看落地姿态和伤病的问题。他的原话是,他并没有刻意去训练或者纠正某个跑姿。毕竟最早是从更短距离的场地径赛开始训练(他也跑越野,不是山地越野,是草/泥地的越野赛跑),会更习惯用前掌去落地。但前后掌落地并没有好坏之分,也不见得某种更“快”更“好”,按自己习惯的方式去跑就行了。
所以说起来看起来,
莫法拉也好,马考也好,基普乔格也好,这些前掌跑法的超级精英选手在跑姿上非常漂亮,从力学的角度分析反推,也可以证明一大堆前脚掌跑姿似乎更“好”,然而实际上,这种结论未必站得住脚,他们自己也不会说,更建议别人这样去跑/前掌落地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
跑姿和速度/成绩未必有想象的那么成正比。拿单个选手举例意义不大。从数据上看,世界级大赛也好,地区型小比赛也好(如果有数据的话),RFS都是绝对的主流,NRFS才是小众——另外放到10公里、半程马拉松甚至全马的距离,不见得很多前掌跑法的选手(哪怕是精英跑者),真的全程都是以前掌落地的跑姿在行进;
前掌跑姿在某些力学分析方面展现出的优势并不是凭空而来,相反对肌腱和关节的要求极高,它是对身体极大多数部位都有门槛的跑法,比如很强大的核心,比如很多人觉得与跑步无关,但实际要求很高的手臂和背部肌群。多数人未必有这样的前提条件,满足去以前掌的跑姿跑上一定距离。
强如当下整个亚洲的马拉松一哥,大迫杰,他是相对很少见的前掌跑法亚洲选手。当年他为了调整跑姿,身体各种针对性的加强训练,整个改跑姿的过程是,一年半。
——想一下我们普通跑者有几个人能接近他此前的肌肉力量和有氧能力呢?
在近年职业选手的选拔范围,有几个基本是定论的:
普通跑步爱好者,纠结前掌还是后跟落地更好,毫无意义。也往往低估了改跑姿需要的前提条件。
打个比方,有些汽车能以某个速度过弯,换成别的车可能就翻车了。那当你的身体能力无法支撑以这种强度、这种姿态进行跑步,强行去改变,受伤是大概率的事。
去打造你的身体(最直接的,练核心练力量,提升心肺有氧,提升关节和肌肉的灵活性),要比寄望改落地、改跑姿来跑的更好,现实得多。
多数即便自认为是“前掌落地”的跑者,真拍摄后方+侧方的跑步视频慢动作解析(一定奔跑距离后),99%可能依然都并不是前掌落地……
很多人也容易把自己跑得好更快了、伤病消失归结于改了落地方式上——其实更多兴许是你自己跑步技术+身体能力提升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