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话聊聊:如何理解经济学?本文傻子都能看懂。
首先经济学很简单,把经济学说的复杂,都是故弄玄虚,比如美联储动不动就喜欢说什么“量化宽松”,这™是人说的话吗?不就是印钱吗?你印钱就说印钱,为什么要说量化宽松?就这么怕别人发现你在印钱吗?
经济学的二件事:
1、赚钱经济学
2、分配经济学
赚钱经济学理解为:改革开放就好了。
分配经济学理解为:打土豪分田地就好了。
美国的经济学家很坏,总是喜欢把二者对立起来,因为美国的经济学家大部分都是资本家资助的狗腿子,所以只谈怎么发展,闭口不谈分配,或者假装谈分配、实际上是慷他人之慨。
比如最虚伪的就是巴菲特,巴菲特说富人缴税太少,说自己居然比自己的秘书交的税还少,希望美国提高赋税,我说你这不就是扯淡吗?
确实,比如在2016年,巴菲特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是:185万美元,比他秘书低,那是因为他通过慈善基金会操作,避税的差不多了。
你之所以比你的秘书交的税还少,不是因为美国对富人收税少,而是你自己搞专业团队,把税务避的干干净净,你真想多缴税,你把避税手段给撤了不就得了?我保证你可以交个爽。
美国富人说希望给富人加税,其实是呼吁在给中产阶级加税,因为中产阶级有点钱,但是请专业的避税团队还是请不起的,而类似巴菲特一样的超级富豪,可以通过避税团队,把税务降低到等于0的状态,特朗普这么多年才交了750美元的税,这和等于0,有什么区别?
这就是西方社会中的:假装谈分配、慷他人之慨。
你尽管加税,反正交的不是我。
加!加税的钱,你来出。
西方中产阶级缴巨额税务以后,就被转移给了底层无产阶级,自然底层人就不会搞事情了。
再回来谈经济学。
赚钱经济学的本质就是奋斗逼,尽管今天的躺平族都很讨厌听见奋斗逼的事迹,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奋斗逼文化,确实就是发展经济、搞活效率的核心精神。
事实就是,发财是离不开奋斗的,发迹的人,基本都是打鸡血一样的存在,看过华尔街之狼的都懂。
奥地利经济学派、芝加哥经济学派,都是奋斗逼文化,就是发展、效率放在第一位,把活力放在第一位。
——这就是赚钱经济学。
什么是分配经济学?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和“马列主义”都是分配经济学。
分配经济学的前提就是,这个世界本来是很富裕的,但是资源都被集中在了少数人的手里,所以我们需要做三件事:公平、公平、还™是公平。
注意:如果社会里面没有土豪,你还非要强行去打土豪,最后结果就是:全国低效率、而且很穷。
打土豪的前提是,社会得有土豪。
分钱的前提是,社会得有钱。
那么这两个经济学谁是对的?
答案是都对,但是分配经济学更对。
为什么说都对?
1、首先社会是需要发展的,没有效率就没有发展,更没有财富的积累。
2、发展的目的是为了积累,奋斗的目的是为了以后享福,而不是为了奋斗一辈子。
所以在社会整体财富过少,生产力低下的时候,就别讲什么人权、劳工权益了,你都快饿死了,你还在意996或者007吗?对你来说吃饱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反过来说,在社会整体已经富裕起来以后,资本还要人家去996一辈子,但是自己抠抠搜搜的,你说的过去吗?
所以都是对的,只是不同社会阶段,用不同的方法。
但是为什么说分配经济学更正义?因为你种树就是为了吃果子的,吃果子本身才是目的啊,赚钱是过程,分钱是目的啊。
所以说分配经济学才是更对的存在,努力上班,不就是为了拿到股权等分红吗?对吧。
西方社会无耻的地方就在于,西方资本主义用所谓的契约精神消解了分钱这个结局,他说自己的钱是自己赚的,我们要讲法制,讲商誉,不能乱觊觎别人的财富。
所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才会出现马克思说的经济危机周期,就是因为老百姓太穷了,消费就没了,最终就开始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
正确的做法是:灯塔水母化。
什么叫灯塔水母化?灯塔水母据说是目前已知的一种永生生物,他会在生命到头以后,开始蜕化成为小宝宝,然后重新开始长大。
顶级富豪,就是游戏里面满级的人,满级的人太多了,游戏里面的资源就全部被他们吃光了,普通玩家都做不到装备了,根本无法升级,这游戏是没法玩了。
怎么办?顶级富豪应该变成灯塔水母,你发现自己满级以后就开始退,从大富豪退到一个小富豪,把过多的财富吐出来,给那些没钱的人,这样游戏就可以循环下去。
那如果他们不愿意退怎么办?
一战至二战的时候,沙俄爆发了马列主义革命,沙俄资本家遇见了中国小品喜剧里面的情况:钱没花完,人没了。
德国爆发了纳粹主义,先抢国内犹太财阀的钱,然后开始全欧洲抢钱。
但是这二件事,本质是一件事,那就是本国底层人没钱了。要么刀口对内搞阶级革命,要么刀口对外,搞侵略扩张。
列宁还是小胡子,你总得被迫选一个。
这就是战争的来源。
战争的本质,主体还是一个经济问题,一般来说都是没钱了,要出去搞钱的结果。
其实今天无论什么经济学,都应该以马克思经济学为基础。
为什么?因为今天的任何西方经济学,都无非是在说:我们应该怎么搞钱?怎么改革那些搞钱阻碍的问题。
但是搞钱的根基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分钱啊。
所以奥地利经济学派是对的,但是他的基础:必须建立在马克思经济学上,就是说我搞奥地利经济学的效率来赚W,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分配。
不分钱,是会导致生产过剩危机的,而且从历史角度来看,容易打仗,今天的科技太强大,人类已经无法承受战争了。
不发展效率也是不行的,不发展效率赚W,哪来的钱分?
这才是真正理解经济学的根本。
做人亦是如此,你作为一个普通人,你最重要的就是微观,你的微观是什么?就是:别和我™的谈什么狗屁爱情,我™现在就是想搞钱(要合法)。
在个人创收角度,要多研究自由经济学,类似奥地利经济学派这样的内容,就是提升自己的能力、效率,去赚更多的w。
但是在宏观角度,要反对效率至上,支持公平第一为基础的效率,要支持马克思经济学。
因为效率至上的自由经济学思路,只会构建一个冷血的赚钱市场,但是国家不是公司,他是一个共同体,是要讲国民关怀的,有些事不赚钱,但是对提升国民生活质量很重要,这些事怎么可以算利润账?懂了吧。
个人角度提倡自由经济学思路,多去赚钱。
国家角度,提倡共同体思维,强调集体责任感,多管制大资本,支付转移回馈老百姓。
奥地利经济学的自由、效率,我要!
马克思经济学的分配、公平,我还要!
小孩子才二选一,成年人是我全部都要。
把效率装进公平的笼子里面,这就是我理解的好经济学。自由为表,马克思为本,这才是聪明人的思路。
文章来源 公众号 每日怡见
某回答又开始低水平重复口号了。但是那个回答里有几句话很有意思:
如果读过《国富论》、《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和《资本论》的原著的话,就会发现《资本论》的思路和前两本巨著,几乎一脉相承。 下面这些自称学过经济学的人,没有一个读过《国富论》、《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资本论》、《经济学原理》(马歇尔)、《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自由选择》、《资本主义与自由》的原著,对经济史的了解也非常肤浅,却敢大言不惭地谈论西方经济学使用边际效用论替代劳动价值论的过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436087/answer/152534005)
这位答主大概自己是没读过自己列的书的。真读过书,或者稍微了解经济学思想史的人,不难从文献脉络中了解出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看出古典经济学中现代经济学处理方式的萌芽,知晓现代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的继承和超越。本文从经济思想史角度稍作梳理。
一、劳动价值论对于李嘉图和马克思来说是实证理论,不是规范理论
某人更新了回答,说:
九、价值是被分配的对象,价格是社会分配的结果。如果抛开短期的波动看,价值长期而稳定地偏离价格,那么就必然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至于为什么不符合,那就要剖析剥削的过程了。反过来,如果要否认剥削,那么只要论证价格等于价值就可以了。
犯下这种将劳动价值论视为规范性应然理论的错误,体现了该答主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是何等的扭曲。
虽然“价值(value)”这个词具有强烈的规范性暗示,但无论是李嘉图还是马克思首先都是把劳动价值论当做解释商品价格的理论工具。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开门见山:
商品的价值或其所能交换的任何其他商品的数量,取决于其生产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而不是取决于支付这种劳动报酬的多少。
兰德雷斯、柯南德尔的《经济思想史》提到,斯蒂格勒认为李嘉图是93%的劳动价值论者,因为根据李嘉图自己的数字,相对价格变化中的93%可以通过生产商品所要求的的劳动量的变化得到解释。1820年李嘉图给麦克卡洛什写了一封信,说
如果我再去写书中关于“价值”的一章,我应当承认,商品的相对价值受到两个原因而不是一个原因的制约,这两个原因是生产所考察商品必须的相对劳动量以及商品进入市场前资本处于休眠时期的利润率。
后人考证这封信似乎只是表达李嘉图暂时的情绪,但李嘉图把劳动价值论当做一个解释商品价格的可以接受实证的理论是毫无疑问的。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李嘉图的旨趣有很大不同。通过引入劳动二重性,马克思强调蕴含在商品内的不变的劳动量作为价值量的重要意义【注1】。然而,马克思并没有放弃用劳动价值论解释相对价格。解释商品相对价格对马克思来说不是劳动价值论最重要的意义,但肯定是起码的任务。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序言》中指出,马克思相对前人的进步不在于原创性地提出剩余价值理论,也不在于利用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进行道德批判(虽然十九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左翼喜欢这么用李嘉图理论),而是用劳动价值论解释经济事实,克服理论矛盾,并揭示资本主义运行的规律。
于是,马克思发表意见了,他的意见是和所有他的前人直接对立的。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哪怕这些前人是多么有名望的大师。他认为,这里摆在他面前的不是无燃素气体,也不是火气,而是氧气;这里的问题不是在于要简单地确认一种经济事实,也不是在于这种事实与永恒公平和真正道德相冲突,而是在于这样一种事实,这种事实必定要使全部经济学发生革命,并且把理解全部资本主义生产的钥匙交给那个知道怎样使用它的人。 …… 如果他们能够证明,相等的平均利润率怎样能够并且必须不仅不违反价值规律,而且反而要以价值规律为基础来形成,那末,我们就愿意同他们继续谈下去。
注意这里恩格斯对劳动价值论的事实解释能力提出了很高的期望:利润平均化下形成的价格不仅不违反劳动价值论,而且必须由劳动价值论才能得到解释。
理论的自洽性,对经济现实的排他的(指排除备选理论)解释能力,这是非常高的实证方面的要求。这也证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价值论可以用来理解价格形成,解释资本主义经济事实,并且能够被实证检验。解释事实不是全部,但是是起码的要求。
可惜的是劳动价值论远没有达到这个要求,不仅无法排他地解释利润平均化下的价格形成,甚至可能与利润平均化下的价格形成不相容【注2】。失去解释能力的理论无法承担恩格斯的期望。而把劳动价值论当做规范性理论的做法,不仅违背李嘉图以来的传统,更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不相符——马克思出了名的排斥道德、正义等价值判断,是否存在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或政治哲学理论是非常可疑的。
二、从一个分析案例看古典经济学中现代经济理论的滥觞
《资本论-第三卷》里涉及了地租形成。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是直接继承李嘉图的。马克思把级差地租分为两类。级差地租I是
由投在最坏的无租土地上的资本的收益和投在较好土地上的资本的收益之间的差额决定的。
级差地租II是
等量资本相继投在同一块土地上(的收益差额决定的)。
从中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边际分析的迹象。级差地租I可以算涉及extensive margin, 级差地租II则是intensive margin. 都是现代经济学中的常用概念。马克思甚至说
市场价值始终超过产品总量的总生产价格……这是由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通过竞争而实现的市场价值所决定的;这种决定产生了一个虚假的社会价值
如果“虚假的社会价值”比较陌生,“生产者剩余”就比较熟悉了。
很容易看出
(1)李嘉图-马克思的地租理论运用了边际分析,这种分析是后世边际生产力理论的滥觞。
李嘉图怎么可以做到一边坚持劳动价值论一边又初创边际生产力分析呢?如前所述,李嘉图首先把劳动价值论作为一种解释商品相对价格的理论。在他看来,级差地租的边际生产力分析与劳动价值论不矛盾,因为地租是determined by commodity price, 而非determining commodity price. 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古典经济学中商品价值理论与要素报酬理论的分离。
(2)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的分离和统一
现代经济学中,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可以用统一的分析框架和边际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但在古典经济学中,商品价值与要素报酬理论是分离的。古典经济学中反复出现了地主-资本家-工人的地租-利息(利润)-工资三部分析,是因为当时经济学家认为要素报酬与商品价格不同,并且不同的要素报酬形成机制也不同(虽然通过一般均衡互相决定)。例如,李嘉图以劳动量来解释商品相对价格,以工资铁律来解释工资,以边际生产力来解释地租,最后利润就是扣除工资和地租的所得:
因此,我们又得到曾经试图证明的同一结论:即在任何国家任何时期,利润都取决于在无需支付地租的土地上用不支付地租的资本为劳动者提供生活必需品所需的劳动量。——《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但是一直把商品价格和要素报酬放不同的分析框架是会出问题的。比如就像马恩指出的:
劳动是价值的尺度。但是,活劳动在和资本进行交换时,它的价值小于所交换的物化劳动。
马克思意识到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应该用统一的分析框架解释价格。所以他提出了“劳动力价值”的概念:
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价值,是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既然劳动力是商品,那么商品价格形成规律也适用于劳动力。可惜另外两种要素(土地、资本)的存在仍然造成了大麻烦。资本报酬的均衡(利润平均化)导致商品的劳动价值论失灵,土地报酬被迫引入边际生产力来解释。
李嘉图在地租分析中使用的边际生产力理论过了好几十年才有继承和发展。当克拉克等人发现边际生产力可以统一解释所有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的价格时,他们兴奋的心情是不难想象的。在费雪以“利息不是收入的局部,利息是收入的全部”破除利息的神秘性后,新古典框架终于成功将古典经济学关心的各个要素市场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现在,边际和供求分析不仅能解释所有的商品价格,更能把要素报酬一起解释,还论证了商品价格和要素报酬是互相协调的。
当然,新古典框架只是一个初步,后来会有许多坑要填。例如,早期的边际效用基本不堪用,精细而公理化的消费者选择理论要过好几十年才有;在要素报酬领域,新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揭示了企业组织和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剑桥资本论争给资本边际生产力的可靠性投上阴影【注3】,等。
三、现代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剥削概念的继承
某回答声称:
不使用劳动价值论,怎么可能看得出阶级之间的剥削关系?
斯密、李嘉图斥责的“ 游惰阶级 ”,包括了垄断土地供给的地主、获取政治特权的垄断商人等人。马克思实际上继承了李嘉图排斥地主的立场。他说
在对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的开发中,资本家还有一个独立的职务。地主,自己没有任何行动,只是用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增加的部分肥了自己的口袋。——乔纳森·斯珀伯 《卡尔 · 马克思:一个19世纪的人》
李嘉图推荐地租税:
地租税只影响地租,它完全由地主担负,不能转嫁给任何消费者。地主不能提高地租,因为他无法改变在生产能力最差的耕地上所获得的产品与在各等级土地上所获产品之间的差额。
后来亨利·乔治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地价单一税,在当时和后世有很大影响(比如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直接抄他的。)
这些分析都是基于直觉的,而经济学在不断进步。先是小密尔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用笨拙的文字演示了某种弹性分析方法(弹性:马歇尔和穆勒 - 赵峰 - 职业日志 - 价值中国网),然后是马歇尔基于弹性方法,捕捉租金概念的本质,大大扩展了狭隘的地租概念,启发了后来激进左翼如罗宾逊夫人对垄断租金的分析、公共选择理论对政治设租寻租的分析,以及信息经济学对信息租金的分析。亨利·乔治简单粗暴的单一税提议,也被基于弹性的拉姆齐法则所开创的最优税制理论超越。可以说,现代经济学对租金剥削概念本质把握之准确、应用领域之广、政策应对之精细,远非朴素的古典经济学能比【注4】。而认为现代经济学不提阶级的,显然是无视了红人如Acemoglu的常用分析框架。
【注1】对于李嘉图这类只关心相对价格的人来说,绝对价格是不需要的。随便拿一个商品作计价商品numeraire,将它的价格标准化为1,就可以给所有商品标上绝对价格。而谁做计价商品是无所谓的。李嘉图反对“不变的价值尺度”概念,认为A相对B价格上升,无法辨认是A价格上升还是B价格下降的结果。 而对马克思来说,劳动量可以作为不变的价值尺度解释价格变动;剩余价值量则决定了社会收入分配中利润和地租的量,揭示了社会财富分配和劳动力被剥削的重要关系,不能为相对价格涵盖。
【注2】剩余价值理论下,同等额度的资本,雇佣劳动力多的获得更多剩余价值。但利润平均化要求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不是按照蕴含在商品内的劳动量出售,而是按照由“利润平均化”规律形成的生产价格出售。Samuelson在1971年的一篇文章 (Understanding the Marxian Notion of Exploitation: A Summary of the So-Called Transformation Problem Between Marxian Values and Competitive Prices) 中指出,在一个斯拉法实物经济体系中,给定技术投入产出关系和生存工资假设,即可决定利润率和商品相对价格。剥削关系完全无需经由劳动价值论理解。
有人反对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非常强调价值量和剩余价值量。剩余价值量决定了可供分配的利润,光有利润率和相对价格是不够的。W.J.Baumol 1973年的一篇论文 (The Transformation of Values: What Marx "Really" Meant (An Interpretation)) 就表达了类似观点。对此有几个反论:
1)整个劳动价值论如果最后只起到一个划定量纲或者numeraire的作用,固然意义重大,但实证方面似乎较为麻烦(通过逆转形),可操作性不强;
2) 劳动价值论未必能担当好确定利润量纲的角色,因为“总价值等于总生产价格,总剩余价值等于总利润”的“两个总量一致”关系未必成立;
3) 经由劳动价值论理解剥削,可能会出现悖论。例如Samuelson 1982年的论文 (The Normative and Positivistic Inferiority of Marx's Values Paradigm) 发现,可以构造反例,得到剩余价值率在各部门全部下降但利润率上升的结果;
我个人认为,即使转形的“两个总计一致”都成立,这仍然未能建立转形的合理性。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增补》中强调,转形不只是一个逻辑过程,也是一个历史过程。把利润平均化视为一个均衡状态,这个均衡不可能由超距作用瞬间得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对利润平均化的收敛过程猜测(资本由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后者的剩余价值平均分布到各行业)非常缺乏实证依据,即使把考察对象局限到资本主义初期也是如此。任何通过跨期均衡路径研究转形问题的方法都将面临实证方面的严峻任务。
【注3】所谓剑桥资本论争,大致讲的是这回事。新古典要素报酬中,资本报酬(利润率或利息率)由资本边际产出决定:给定其他要素不变,资本存量越大,资本边际产出越小;而给定资本报酬,企业生产时会注意要素组合,在低利率下选择资本密集型技术,高利率下选择劳动密集型技术。最后要确保利率=资本边际生产力。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不同质的资本品加总成资本存量的过程是很可疑的。不同的资本品只能按照价格来加总,而资本品价格本身就受到利润率的影响(成本加成定价)。因此,
资本存量 ——> 边际生产力=利率
这个新古典式子变成了
利率——> 资本投入组合选择
另外,从历时因果的角度看,在经济实际中,也应该是资本家的储蓄和经济增长率决定利率,企业再根据给定利率选择资本投入组合。箭头方向的确是应该从利率到资本。
这些经济学家进一步认为,即使考虑这种箭头的因果关系,也不一定存在利率与边际生产力的对应关系。因为有一种叫reswitching的现象。也就是说,一种资本投入组合在高利率和低利率下是成本最低的,而另一种资本投入组合在中等利率下是成本最低的。高资本密度对应低利率的单调技术关系不再成立。由此导致:
a.资本边际生产力不再是决定利率的因素。资本报酬无法用技术产出关系来解释,必须引入阶级剥削关系解释资本收入。
b,将整个经济体用总体生产函数描述以研究增长、波动和收入分配的宏观分析方法是有问题的。
在新古典方面,Stiglitz 1974年在JPE发了一篇书评 (The Cambridge-Cambridge Controversy in the Theory of Capital; A View from New Haven: A Review Article)。他的主要观点是:
(1)资本密度影响资本报酬的因果箭头,不受制于历时关系。因为可能是一个稳态均衡结果。
(2)reswiching作为特例,不会比吉芬商品对新古典框架的冲击更大。反过来,为了规避边际生产力分析和reswitching现象,选择要素完全不可替代的模型,反而是脱离现实,失去理论弹性,放弃解释收入分配事实的做法。(Piketty在Capital in the 21st Century中同样表达了对剑桥资本论争的这一看法)
(3)任何微观特性的加总,例如异质性劳动、资本和个人偏好,都需要一定的前提。资本并不特殊。多数情况下加总是一种合适而方便的近似工具。
我个人认为,资本论争对新古典理论构不成根本的冲击。对于今日经济学的启示无非是:
1)资本报酬和资本估值取决于对资本未来产生收入流的预期。时至今日,不可能脱离技术创新、需求、管理等因素,以技术上的边际产出定义资本报酬;
2)只要生产技术满足一定的凸性要素可替代条件,那么企业在选择要素投入时,就脱离不了某种程度的边际决策。而在资本深化、有偏技术进步特别热门的今天,也无法脱离要素边际替代来研究收入分配的趋势。
【注4】承知友@ Marxist Von 指出,“ 新古典的租金概念是建立在对完全竞争市场结果扭曲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这里面已经隐含了利润或者新古典所说的利息不是租金。而如我在答案中所说,FMT早就证明了,没有无酬劳动根本没有利润或者利息。”录于此备读者参考。我的不同意见详述于下:
1)忽略资本主义中资本家阶级和劳工阶级的对立的确是原初的租金概念的缺陷。新古典框架下这个问题可以有几个弥补途径
a.考虑不完全竞争市场和政治过程,例如J.Robindon 或Acemoglu
b.如密尔所言,“资本职能不一定为资本家承担”,将资本的技术职能和社会关系分开考虑。就像Solow模型中分别考察中央计划经济和竞争性市场下的增长模式,得到同样的黄金律,等等。
c, 引入效率以外的考量。租金以完全竞争市场的结果为benchmark,前提是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建立的完全竞争市场的有效性。然而一旦引入效率之外的考量,评判准则当然不一样。这就是Piketty和后期Roemer的路径。如果指责“公平性”过于规范性,那么效率似乎也是一个规范准则,只是不太有争议。
2)FMT即Fundamental Marxian Theorem,已经被GCET(General Commodity Exploitation Theorem)平凡化了,表明其证明的不过是“有盈余的投入产出经济中某些基本商品产出大于投入”这么一个平凡的结果(A Progressive Report on Marxian Economic Theory: On the Controversies in Exploitation Theory since Okishio (1963)),并不能捕捉马克思剥削概念的本质。
看了本问题下的其它回答之后,我觉得最好事先声明一下,我本人比较赞同“主流”经济学中对于市场运作的方式等部分的理论,但是对于涉及价值判断的部分(主要是在里根-撒切尔时代之后到现在为止占据主流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倾向)并不完全赞同。此外我个人也部分同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些观点(但是并不包括劳动价值论),所以请不要依据这里谈论的问题就认为我一定是所谓西方经济学(其实指的就是英美在冷战晚期开始的主流经济学思潮,我认为“西方经济学”这个说法其实很有误导性,马克思不也是西方人嘛,而且还有很多其它流派的经济学理论也很有趣,比如奥地利学派、洛桑学派等)的坚定支持者。。
此外,本人并非经济学专业人士,如有纰漏请指出。
当经济学家尝试去定义一个变量的时候,需要考虑这样很多问题:
为什么要定义?
怎样定义?
与其它量有什么关系?
怎样测量?
等等。
为什么放弃劳动价值论?
因为经济学中已经放弃了“价值”这个概念,或者说经济学家经过考察,认为“价值”这个定义是多余的。
为什么是多余的?
因为经济学其实有一种“对于方法论的焦虑”,在历史上,经济学一直在方法论上力求区别于其它社会科学(与之针锋相对的则是孔德创立的社会学)。
经济学一直希望能够尽可能地避免过多地讨论规范性问题,而是希望能够尽可能讨论事实性的问题。(尽管现在看来这不太可能,但是的确历史上有这种倾向,强调“纯粹经济学”不应该包含价值判断)
不过无论如何,出于这种考虑,经济学家有足够的理由抛弃掉“价值”这个概念。
因为“价值”这个概念有什么用处呢?
似乎这个概念唯一的实际意义在于:和价格做比较,以此来衡量价格是不是“合理”的。
但是这本质上是一个规范判断的问题:经济学家不愿意去讨论“什么样的价格是合理的”这个问题,而是集中精力去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价格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如何在去定义和测量它?”这些问题。
这样的话,价值这个概念似乎就显得累赘而多余,而且包含了太多关于观念内容(似乎还涉及到了伦理道德问题,而这恰恰是经济学最希望摆脱的一类问题),而难以直接用实证的统计学方法去证明其存在。
只讨论价格、均衡价格也是足够的。的确如此,马歇尔的新古典主义价格理论漂亮地给出了符合直觉的理论,并且具有说服力,而这个理论里面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价值”的严格概念。似乎有了“价格”之后,我们不再需要“价值”这个概念了。
在现代的所谓“主流经济学”里面,我们早已扔掉了“价值”这个沉重的包袱。
不过话说回来,新古典主义的价格理论却也暗示了几种不同价值理论的调和:传统上的“价值理论”大致就两类:以生产过程而论的价值观念,比如劳动价值论(只将价值归于劳动),或者综合的生产价值论(将价值归于劳动和资本)等等,这一类价值理念都是采用了一些客观上的概念(比如劳动、资本都是显性的)来定义,所以亦可说是“客观价值论”;
第二类价值论则是认为价值产生于需求,例如奥地利学派的主观价值论:价值是人的思想主观上赋予的,而商品的价值反过来赋予其生产要素以价值,也就是说:一件衣服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人们需要这件衣服来满足自身的某种需求,而正是衣服有价值,所以生产衣服的劳动和资本才有了价值(注意,这个逻辑与劳动价值论是完全相反的,奥地利学派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暗示:如果劳动和资本生产出的东西是人们不需要的东西,那么劳动和资本本身就根本没有价值),这类价值理论主要都是用人的群体心理等主观因素来定义价值,所以也可以说是主观价值论。
现在,我们看到,在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学中,我们由生产成本(劳动与资本,客观的,生产过程的)得到了供给曲线,由人的偏好(主观的)得到了需求曲线。
两条线一交叉,你猜得到了啥?
马歇尔说这是市场的均衡价格。
整个逻辑似乎既有客观价值论的影子,又有主观价值论的味道,但是却完全绕开了“价值”这个概念,直接得到了一个可以通过统计学手段测量得到的“均衡价格”的概念。
对于经济学,以及其自身所秉持的方法论而言,这的确是一次巨大的进步,我们终于扔掉了“价值”这个麻烦的概念。
因为资产阶级不再是与地主阶级竞争了。
他们起初与地主阶级竞争的时候,他们掌握的土地资料转少,他们要参与劳动,所以主张是劳动创造价值,地主是不劳动的食利者。
地主阶级掌握着大部分土地资料,当然主张生产资料才创造价值。
等到资产阶级用暴力或者其他手段,夺走了地主的大部分生产资料。
变成劳动者主要是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不怎么参加劳动,掌握大部分生产资料。他们自然改说法了
我的工厂,生产的是机械密封。
机械密封肯定有价值,这毋庸置疑。
那么它的价值是多少呢?
以22mm格兰富CR为例:
我售往国外,不会低于180元人民币。
我在国内卖,大约120元人民币。
被窃贼偷走,大约10元每公斤,他得多偷几个,这趟才算没白来(现在原材料涨价了,不锈钢废料得11000每吨了)。
如果我拿它顶工资,一钱不值,员工得跟我掀桌子……
如果终端用户,比如电厂,几十台格兰富泵坏了(很正常),就等新配件,那么卖个三百五百也没问题。
再拿烟做例子,早先我抽烟,想抽得花钱买,现在我戒了,你白给我都不要。
诸位看明白了么?
价值这东西,对不同场合不同人不同时期,都不一样,单拿出来说,一点意义都没有。
还是用价格来说话靠谱点。
你说你有价值,你有什么价值?你爹妈拿你当个宝,别人呢——总得先接触几天再说嘛。
一样的道理。
这个问题下都成群魔乱舞,屁股大战了。这里的魔,不仅有右的,也有左的。所谓魔,就是对于马政经一窍不通,全靠教科书知识+拍脑袋胡言乱语。右的魔大叫道马克思已经成了一条死狗,左的魔胡乱描述一通理论,然后说一切都是屁股问题。按照右的魔的提法,你们还批什么马克思呢?无非是在马克思第一万次被宣告打死后,又宣告了第一万零一次。不过这种情况都一百多年了,还有多少可信度?按照左的魔的提法,《资本论》都不用看了,劳动价值论不是唯物的理论,反倒是先验的公理。至于理论怎么回事,到底对不对,全靠信仰,不靠脑子。
目前来看,@Bai Sky 提到了一些关键点,那就是马克思是以什么角度来描述劳动价值论?按照很多人的观点,马克思这个劳动价值论是对资本主义生产规律的描述,事实是否如此呢?部分如此,但马克思已经声明,他的辩证法是从现实的否定方面来认识事物的。换言之,马克思所阐述的整个规律本身是不合理的,矛盾的,必然灭亡的。归根结底来说,这个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马克思的阐述的形式上的矛盾,不是马克思的脑子里面矛盾了,而是资本主义实实在在就有这个矛盾。
资产阶级经济学声称,价值概念是没有意义的。可以,这很正确。因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本前提是,资本主义是合理的,永恒的。排除掉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从现象的角度来描述资本主义,价值就是一个多余的量。但如果从否定的角度来看呢?价值这个概念本身是否存在?可以说是既存在,又不存在。说它存在,那是因为商品交换基于等价原则,其中必然存在一个抽象量使二者可以进行比较,这就是价值。说它不存在,是因为资本主义下不可能衡量社会化的劳动时间(资产阶级经济学用这一点来攻击马克思经济学,而马克思经济学表示这一点也没错),价值必须以价格的形态表现出来,用哲学的术语说,价格是价值的异化形态。这一形态本身,就体现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诸多对劳动价值论的攻击,其实无非就是这么一个矛盾而已,你能理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能理解马克思理论中看似矛盾的种种理论,进而发出感叹,“矛盾着,然而是事实!”资产阶级经济学越多地指出马克思理论中的矛盾,反而是越多地揭露了自己的矛盾。
应当指出的是,马政经作为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集中体现,往往受到马克思主义者的忽视。在其他问题下,我们还能看到这种忽视造成的无力,恼人的软弱无力。为什么会忽视呢?这值得反思。
因为现代经济学本质是神学。
我们都知道Bible上面的野火华只是一个虚构的神,但是中世纪的西方神学可以长篇大论的对野火华进行讨论,建立起一个看似严密宏大的体系。在现代人眼里,这些理论建构本质上和当代动漫二次元同人是一种东西,但是你架不住在中世纪的时候,这些理论具有神圣不可动摇的地位。
虽然这套神学理论对现实没有屁用,也没有任何指导意义,但是那个时代的统治阶级需要它。
类似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就和中世纪神学差不多。你抱着那堆玩意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解释和指导今天的世界的。
然而它们有用,统治阶级有需要。
劳动价值论则正好相反,它可以定性的解释和指导现实中很多政治和经济现象(缺陷是缺乏定量的分析),然而副作用太强大了,所以统治阶级都不喜欢。
@荣健欣 我反对荣的回答。荣对马克思主义有不少误解,并且在回答中有偏颇的地方。下面我来一一指出。
(对题主问题的回答,在最后的结论。)
(评论区有人对劳动价值论所蕴含的按劳分配原则的可行性提出了一些质疑,主要是担忧按劳分配无法激励创新,这样的担忧是常见的,也有一定的道理,对此,我在文章的最后增加了一篇附录,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欢迎指正!顺便@一下机制设计领域的专家 @司马懿 )
一、劳动价值论是规范理论还是实证理论
荣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个解释商品价格的实证的理论 ,并考据了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的序作为证据。不可否认的是,恩格斯在那时,的确对劳动价值论有实证方面的期待。但这能说明什么呢?
我们同样也可以找到无数证据表明(特别是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有把劳动价值论作为规范性命题使用的地方。
此外,我们都知道《资本论》是未完成的作品,除了第一卷外,其它的还处在草稿的状态。一个学者在研究开始的时候所存的直觉,到最后会通过严谨的研究而得到修正。马克思并没有时间来完成这一过程。于是,这个问题,就留给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
因此,没有理由认为,后来的学者在经过研究后不能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更没有理由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永远只能是一个解释商品价格的实证理论。
而荣,仅仅用一个恩格斯的文本里有这种“期待”,就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完全作为这样的解释价格的实证理论来看待,公平吗?
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内部,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就有无数的争论。著名的转型问题就在于此。比如,在 @安浦清子 的回答下,就列举了相关的争论。
劳动价值论,作为实证理论,不能完全解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价格,在马克思主义学者内,已经是广泛认可的事实。基于此,有些马克思主义学者,比如 杰拉德·艾伦·柯亨 就主张放弃劳动价值论(G. A. Cohen 1979),因为,柯亨注意到剥削这个事实是不依赖于劳动价值论的(这一点实际上最早可能是由Sraffa发现的),因此,我们也就可以不依赖于劳动价值论来批判剥削。
但是,也有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持有这样的观点,他们注意到了平等主义,人文主义,或人的异化等规范价值与劳动价值论之间的逻辑联系,事实上,劳动价值论就是这些价值观在商品价值上的反映。因此,劳动价值论应当被视作规范性的理论。这样一来,劳动价值论就成了经济学家爱说的Benchmark Model(基准模型)。
由于我们知道,在一切人按劳动平等获取社会产品的理想情形下,商品的价值(按劳动价值论计算)等于商品的价格。那么现实中,任何对这一情形的偏离,就必然是对“一切人按劳动平等获取社会产品”的偏离。这样一个Benchmark Model就起到了作用,使得我们轻易就找到了现实制度下剥削的痕迹。这里的道理,正如主流经济学家喜欢使用完全竞争市场下的情形作为基准模型是一样的道理。所有人都知道完全竞争是不存在的,但这个基准模型可以让我们轻易找到现实制度下不够贴近资本主义理想社会的情形,从而使经济学家发现可以改进的地方。
因此,@neo anderson 说:
如果抛开短期的波动看,价值长期而稳定地偏离价格,那么就必然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至于为什么不符合,那就要剖析剥削的过程了。反过来,如果要否认剥削,那么只要论证价格等于价值就可以了。
这正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立场(“平等主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的观点。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延伸。
而荣却说这是一种错误:
犯下这种将劳动价值论视为规范性应然理论的错误,体现了该答主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是何等的扭曲。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荣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是何等的扭曲”。
二、马克思排斥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吗?
荣不仅把“恩格斯”的观点变成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还根据自己的偏见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他说:
而把劳动价值论当做规范性理论的做法,不仅违背李嘉图以来的传统,更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不相符——马克思出了名的排斥道德、正义等价值判断,是否存在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或政治哲学理论是非常可疑的。
这又再一次犯了把马克思说过的一些话等同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误解。事实上,在马克思的1848政治经济学手稿里,马克思花了大量的篇幅讨论人的异化,这一道德性的命题。
马克思在最为严谨的资本论里也都使用了大量具有道德含义的字句。
人道马克思主义也成为了现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分支。比如,知乎用户 @Simon Luo 就是这一观点的持有者。他的文章 艾伦·伍德:资本主义是正义的吗? | 城与邦 - 知乎专栏 专门论述了道德在马克思主义中的角色。
我自己也写过文章论述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者不应该排斥道德:马克思的资本论为什么总是喜欢站在上帝角度批判所有一切、道德绑架一切? - 知乎
三、一直把商品价格和要素报酬放不同的分析框架会出什么问题?
荣说:
但是一直把商品价格和要素报酬放不同的分析框架是会出问题的。 比如就像马恩指出的:“劳动是价值的尺度。但是,活劳动在和资本进行交换时,它的价值小于所交换的物化劳动。” …… 马克思甚至说:“市场价值始终超过产品总量的总生产价格……这是由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通过竞争而实现的市场价值所决定的”
荣认为劳动的价值小于劳动创造的价值是一种理论上的矛盾。然而,这根本不是理论的矛盾,而恰恰是理论反映了资本主义现实的矛盾、荒谬和不合理(这里的理指的是人文主义,平等主义,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如果不信这些价值观,自然不会觉得资本主义的剥削不合理),即由雇佣劳动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资本主义的剥削。
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决定了一些人不得不以出卖劳动力的方式获得生活资料。因此,劳动力成为了商品,劳动力的价格,就必然受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成本所调节。以劳动作为价值的尺度来衡量,我们会发现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比如,5小时劳动产出的用品),小于其所再生产出来的劳动力(比如,吃饱穿暖休息和一定的技能培训后,人就获得了劳动10小时的能力)本身作为价值的尺度所能创造的价值(10小时)。这一现象只不过说明了,人类在目前的生产力下,不需要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维持人类自身中去就足以维持人类自身。而多余的时间,如果还是用于劳动了,其所创造的价值就叫做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并没有按照劳动投入的比例回到创造商品的人手中,而是被资本家占有了。这就是剥削。整个推理过程又有什么逻辑的矛盾呢?
上面的论述也说明了劳动价值论的意义,1)我们利用这个基准模型,简单明了地说明了剥削的存在,2)鼓舞了劳动者反抗剥削的精神,3)并且为剥削的程度提供了一个测量的方法。
这还说明,劳动价值论,虽然不是关于资本主义市场下价格的实证理论,却并不仅仅只是一个规范性的理论(看1)和 3))。劳动价值论有其可供实证的推论。首先,剥削的存在是可以实证的,我们可以清楚的观察到,劳动者没有能够按劳动分配获得全部的产出。其次,剥削的程度是可以测量的,我们可以按劳动作为尺度计算劳动所创造的全部价值中被劳动者自己支配的部分所占的比例。这一比例越高,说明剥削程度越低。这一比例,可以用来预测贫富差距分化的程度,预测政治的走向。这些,同样是可以实证的。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实证研究@Marxist Von 是这方面的专家。
荣不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反而把劳动价值论典型的一个正确的运用,理解为了马克思理论的自我矛盾。
四:边际生产力可以统一解释所有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的价格吗?
荣说:
当克拉克等人发现边际生产力可以统一解释所有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的价格时,他们兴奋的心情是不难想象的。
然而,用边际生产力来解释要素报酬的理论已经彻底破产了。让其破产的,就是经济学历史上的一次著名的争论:剑桥资本之争。
而争论的主角,正是荣在后面提到的“激进左翼罗宾逊夫人”。以斯拉法(Sraffa),罗宾逊等为代表的学派发现,边际生产力是一个不符合现实的抽象。这一抽象,仅仅在单一产品的情形中,才能保持自身逻辑的完整。一旦拓展到多产品的情形,就不存在什么加总的生产函数(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抽象的资本也就不具备什么“边际生产力”。这一争论,最后以萨缪尔森等为代表的另一派的无条件投降而告终。
然而,与劳动价值论遭受相同遭遇的是,这一批判,已经完全被主流经济学遗忘了。经济学家依然毫无顾忌的将新古典的边际分析运用到生产函数上。依然以为,边际生产力是短期情形下资本回报率的决定性因素。
为什么,主流经济学非得这么认为呢?因为,边际生产力决定资本回报这一概念告诉我们资本获得回报是天经地义的,不是剥削。如果,这一概念被击败,如果人们相信了罗宾逊的批判,那么,人们很快就会顺着罗宾逊的思路发现剥削的存在,并且这一存在,甚至是不需要非得用劳动价值论才能说明的!(参看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以及HEINZ D. KURZ NERI SALVADORI的书Theory of production: A long-period analysis)
五:现代经济学继承了剥削的概念吗?
荣认为,现代经济学用租金的概念继承了剥削的概念,并且更本质。
可以说,现代经济学对租金剥削概念本质把握之准确、应用领域之广、政策应对之精细,远非朴素的古典经济学能比。
是啊,剥削是一种租金,租金就是一种剥削。
然而,我实在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在谈垄断租金的分析、政治设租寻租的分析,以及信息租金的分析的时候,就愿意承认这是剥削,而到了地租和资本的利息的时候,又变成了时间报酬或者边际生产力的回报这样一套说辞了?
一旦给经济学家一个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他们就看不到租金的存在了,因为这已经是理想的资本主义了。
然而,难道资本的回报(和土地的租金)不正是因为生产资料是生产的必须,而短期内又不能增加,因此,私人如果所有生产资料,就可以借此获利了吗?这难道不是一种租金?经济学家可以想一想我们学过的Ramsey的征税问题,为什么,最优的征税方式是,在第一期尽可能的征收资本所得税?因为,这种征收不会引起资源配置的扭曲。为什么不会?因为资本所得恰恰是一个最存粹的非生产性的租金。
结论:
劳动价值论为什么会被现代经济学抛弃?
因为,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对主流社会(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有害的基准模型。在这个模型的视角下,这个社会到处都是不公。劳动价值论怎么能不被抛弃呢?
同样的道理,这也是剑桥资本之争被人遗忘的原因。
相关回答:
产品与要素的属性有很多种,为什么经济学格外关注价格? - 知乎
为什么奥派批评马克思的价值论,提出边际,并且和马克思一样考察货币,并且更加深入,却没批评剥削理论? - 知乎
附录:论劳动价值论所蕴含的按劳分配原则是否与创新激励相容
我完全赞同创新、协调等劳动的社会意义。我同情但不完全赞同“按劳分配或者难以计量这些行为所蕴含的劳动,或者根本否定这些行为的社会意义。”
首先,计量这些行为的劳动时间本身并不难。按照劳动价值论的规范标准,毫无疑问,创新的价值是按照进行研究所需投入的劳动时间计算。这里不仅包括了研究员的劳动投入,还包括了生产研究设备的劳动投入,培训研究员的劳动投入等研究所需的全部环节的各种劳动投入。
如果,社会按照劳动价值论,实现了按劳分配,那么,就意味着研究员的劳动所得和其它所有劳动者的收入一样,这样的分配是不是否定了创新的社会意义呢?我想这才是大家关心的主要问题。
简单说,这是按劳分配与创新的激励相容问题。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辨析三个问题。
其一,按劳分配是否会消灭人们从事研究活动的动力?我认为不会。在相同报酬的情形下,你是更愿意把自己的时间花在机械重复的劳动上,还是花在创新性探索性的劳动上呢?毫无疑问,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因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人自己的一大追求。
其二,按劳分配是否会消灭研究员推广研究成果的动力?我认为对于无法直接应用到节约生产的劳动时间上去的研究成果,按劳分配不会消灭分享的这一动力。因为,这一成果你敝帚自珍,对你并没有好处,相反推广,可以产生新的想法,说不定反而有助于你,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还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可以想想,有多少数学家,基础科学家,是这样贡献研究成果的?想想,有多少知乎用户,是这样贡献自己的时间的?在这里,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的认可,以及建立其上的话语权构成了人们努力的动力。
其三,如果,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节约劳动时间,那么,我认为,的确有人会在没有物质激励的情形下,独享成果。但是,注意,我并没有说所有人都会。事实上,对很多人来说,在生活基础有一定的保障后,社会认可(以及基于此的话语权)远比物质激励重要。可以想想有多少开源的软件是程序员这样贡献的结果?它们节约了你多少时间?由于,确实有人可能干脆就懒得推广的情形,我建议对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修正,允许基于有时限的专利保护获得收入即可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我同意按劳分配原则在现实中的运用是要修正的。
西经研究的是在限定了盘子中是一坨的情况下如何品出巧克力味
马经开篇就说“再怎么喷撒可可脂,一坨就是一坨,我们应该去找真正的巧克力。具体寻找方案暂定为以下细则……”
你说这两家能凑合过么?
因为马经在本质上和西经不一样,马经的本质从不是指导市场经济,给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解决方案的。而是用来证明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错误的的。是用来否定整个市场经济的。你不能用市场经济的断头台来给市场经济续命。所以,对于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问题的限制下的经济学研究来说,马经是基本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