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毕竟是个100多年前的理论,你要说他完美无缺当然不可能,但你找例子好歹也找个具有说服力的,这个例子举的都是什么狗屁玩意儿。
机器是怎么造出来的?不也是工人制造出来的吗?
好比说,我原本是个黄包车公司的老板,手下有50个人、50辆车。这50个人的工作是每天早晨把顾客从甲小区送到乙公司上班,然后下午再从乙公司把人拉回甲小区。
后来有一天,我买了一辆大型公交车,开了一个甲小区到乙公司之间的定点公交线路,这时候我只需要1个司机和1个售票员就能解决问题,剩下的那48个人肯定就失业了。
然后,你把这个成果归功于汽车。那汽车从哪儿来的?是不是汽车厂的工人制造出来的?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怎么说的:
商品中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也就是说,那辆汽车当然是机器,但也是汽车厂工人的“劳动价值”的具象化体现。
只不过,在这个时候,所谓的“剥削”就转移了。汽车厂的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同样也会受到剥削。
再举个更容易理解的例子,你是个餐厅老板,原本雇了10个厨师炒菜。后来你为了图省事,直接买料理包,只需要留两个厨师就能干所有的活。那你的经营效率的提升,要归功于料理包吗?
说到底,料理包只不过是把菜品加工的过程给前置了。或者说,这相当于把一部分烹饪的工作分流给了料理包工厂。那部分劳动,也要计算在整个价值生产过程中的。
对于老板来说,到底是选择用汽车、料理包还是继续雇佣黄包车夫、厨师的标准很简单,就是核算成本。如果使用汽车的成本比黄包车夫还要高、赚得还要少,那就意味着凝结在汽车中的整体劳动价值并不能抵消黄包车夫的劳动成本,这个劳动效率也就谈不上提升。
说到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指向的是抽象意义上的整体社会劳动。
重复三遍这句话: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指向的是抽象意义上的整体社会劳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指向的是抽象意义上的整体社会劳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指向的是抽象意义上的整体社会劳动。
一块埋在地底下的铁矿石,不可能自己变成汽车上的减震弹簧。你不需要掰扯原本这个流程需要100人,现在科技进步只需要10个人,所以技术进步如何如何。拿这个理论反对劳动价值论合理性的人,根本就没有会是到:技术进步本来就是劳动价值积累的一个展现。
换句话说,当你从手机店里购买一部手机的时候,请记住你不是在给手机店员和手机店老板付费,而是给从采矿到最终的销售终端这条产业链上的几千万人的劳动价值付费。尽管你花了2000块钱,但这条产业链上几千万人的工资以及老板的剩余价值全都由此而来。也就是说,你的这一部仅仅价值2000块的手机上凝结的是几千万人的共同劳动。
你可能会觉得,就2000块钱的手机,能养活几千万人吗?
在大工业时代,当然能。
“抽象”、“整体的社会劳动”,你理解了这两个词,就知道为什么能。
这个问题的回答区大致是这样的:
一类人根本不懂,瞎说,属于是高中都没上过系列
一类人就拿着西经自说自话,有些人西经水平还不错,属于心胸狭隘觉得真理只有一种且掌握在自己手中系列
但凡懂一点政经也不至于啊。
好多人说什么商品卖不出去就没价值,你但凡去搜一下什么叫惊险的一跃也好啊。这属于政经基础中的基础了。
还有些人的态度就是“你说什么我不听,我就觉得政经错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我一定对,因为xxx告诉我的。”
就离谱啊。
西经和政经本来就有矛盾之处。西方经济学很多学者的目的都是证明马克思是错的,这两玩意儿就是两个经常冲突的话语体系而已。你只懂西经,当然觉得政经错了啊。
另外,西经多多少少是有为资产阶级辩护的庸俗倾向的,这点我西经老师也经常强调。
说这些不代表现在政经没问题,其他答案提到的教条化、庸俗化倾向的确也存在。但政经本身是个非常好用的东西,哪怕指导资本主义也能用它,它属于把资本主义玩的很明白了。
比如,资本主义经济怎么实现经济发展?政经会告诉你,增加资本积累。怎么增加资本积累?可以提高资本积累率;可以提高剩余价值率等等措施。怎么提高剩余价值率?从劳资力量对比决定工资这个理论看,也有很多方法,比如资方加强对劳动过程的控制等等。
政经是有很强解释力的。当然政经目前是一个多多少少被边缘化的学科,毕竟西方不敢把这个当主流。
总之,骂政经前麻烦了解政经,不要瞎骂,更不要拿着西经的几个跟政经的根本冲突点骂。现在可没人证明的了这些冲突点西经对还是政经对。
我在这个答案里不骂西经,因为我觉得这东西很有价值,尤其是量化做的特别好,我还得好好学。
去找个流水线干个一年操作工。注意保护自己别落下残疾。
关于这个废物理论,我在其他回答中详细批驳过,这里提供一个新思路,不严谨,但是对大家提升思维有帮助。
马克思经常喜欢说,一切以人为核心,那么问题来了,价值是以人的需求为核心,还是以人的劳动为核心呢?
如果你认为是前者,那就是现在经济学的研究方向;
如果你认为是后者,那就是老马的方向。
好了,现在你回答我,经过你的思考,你认为是哪个?
你可以思考如下问题:
人是否可以没有需求?
人是否可以没有劳动?
当需求和劳动同时不被满足时,人倾向于先满足哪个?
当你有劳动,而没有人有需求,你的劳动是否有价值?
当你有需求而没有人劳动,你的需求是否能被满足?
上面这些问题的答案,我的回答是,先有需求存在,后有劳动。
需求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而劳动只是满足人类需求的手段。
二者之间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目的是绝对的,而手段则是相对的。
比如,你的需求是晒太阳,你需要任何人劳动来帮你吗?不用,你只要睡一觉等白天,自然能够晒到。
再比如,你擅长睡觉,随时能睡着,你这个睡觉算劳动吗?为啥不算呢?有价值吗?为啥没有呢?
这都说明,只有需求才决定了价值,决定了劳动的目的。没有需求,劳动没有价值。
所以。劳动价值论遇到这类问题,绝招就是修改劳动定义。
它定义创造价值的活动才是劳动,然后商品的价值是使用价值。于是两头连上了。
但是如果你直接关注使用价值,也即需求,你压根不需要关注劳动的定义。
为了满足你自己的需求,你可以选择自己劳动,可以选择购买他人劳动,也可以选择购买商品,甚至你可以选择忍一忍。
无论哪个,都可能会有成本。而这种成本的横向比较构成了市场的购买逻辑。
如果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待价值,一切就简单而明了:
因为一样东西(时间、体力或者商品)对你我来说,由于我们需求不同,因此它们的价值是不同的,交换导致我们的总价值增长了,交换才有可能。
你买东西不是看这玩意儿的成本,而是看你是不是需要。
这样你才能解释垄断、稀缺产品、艺术品、技术专利。
你看待世界也会不同,你会更接近这个世界的本源。
你会发现,重点不是你付出了多少,而是对方需要什么。
重点不是你高不高兴,而是对方高不高兴。
举个例子,有一次,一个销售问我,客户一直跟他算小账,拖拖拉拉难以成单。
我问他,你咋跟他说?
他说,我就列出来咱们的产品和服务,告诉他,我们成本都这么高了,低不下去了。
我说,你这个思路铺底可以,但是想要成单,尤其是多要钱,你不能谈成本,你得谈价值。
你可以跟他聊一聊,你团队这个规模,你希望咱们这个项目做完了,提升百分之多少的效率?如果提升了这个效率,相当于你多产出多少产值?这个产值的百分之十给我可以不?
至于我的成本,你管我成本多少,市场上又没有另一家能帮你做到。要不你就自己干嘛。
销售按照这个套路聊,客户接受很痛快,成单金额也上来了。
举个例子,很多搞技术的部门,最喜欢喊自己的产能又提高了,质量又提高了。其实在老板眼里,你总喊,他也腻。因为你作为生产部门,如果没有市场,你产能的提升毫无价值。反而在大家都不好的时候,你高调地喊自己好,会成为众矢之的。
所以这时候要主动献宝,帮老板解决问题,帮自己的上下游解决问题。蛋糕做大了,再加上你的产能贡献,你才能分到最大的蛋糕。
这个问题不光技术有,风控、合规、人力、行政、客服等等后场部门都有类似的毛病。归根结底就是格局不够。
这也是为啥我认为劳动价值论比较害人的原因。
这种理论最受“自我中心”的人的欢迎,秉持这种观点的人,难以产生同理心,难以接纳他人观点。
因为它以生产为核心,以劳动为核心,以劳动者为核心。
一方面舔狗觉得自己付出了这么多还没有回报;
另一方面你让他不要舔了他还不肯。
5000块一个煎饼摊,从此不用被剥削,上什么班啊,对不对?
舔狗赢得了同情,情圣赢得了女孩子。
反正我自从换了思维以后,大家都喜欢我。
很简单,因为价值不全部是劳动创造的。或者说价值本身就和劳动没有太多关系。
价值如果脱离价格,就是一个主观的感受。很唯心。
不过劳动价值理论说的也没有错。因为在它的理论范畴内,是可以自洽的。
一个是现实,所以你无法信服。
一个是理论,它的确在自己的体系内是自洽的。
产品性能决定价值。
产品的成本、稀缺程度、买方数量、买方预期决定价格。
超级机器论和AI工厂论皆是思而不学的典范,讨论劳动价值论的时代局限性,辩经家何不思考以下例子:
1:一个赞比亚水管工和一个美国水管工技术水平相同,单位时间内劳动效率也相同,但后者却能拿到前者50倍的计时工资。
2:90-00年代,中原打工人拿着1-2美元的日薪,生产的衣服贴个标签,就能在西朝卖出20美元的价格。
凉拌吧。:)
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要怎么看待历史上这些人类思想与文明的精华,才是关键。
靠某些故事、案例、模型,以达成臣服或者拒绝、剿灭某些对象,这是宗教。
简言之,用人类发现、发明的工具,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用这些工具服务于我们服务人类,进而改进工具,再循环提升认识世界,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的目的。
上面三句话是从宏观层面锚定我们看待事物的基点。
========
在微观层面,每件事情有它们的共性,也有它们的个性,因此,要用辩证工具去打开它们,找到异同点,这才是符合科学概念的做法。
首先,劳动价值论时间上属于古典的经济组织理论,依赖初级工业化社会的生产力环境,如今发展到电气化社会、信息化社会,这个理论还是否适用,可以打个问号。
其次,一个被打了问号的理论,是不是就是错误的,是不是就没有价值呢?先不直接回答这个疑问。我们先问:如果我们不学习历史,继而去描述我们的过去,能不能得到符合历史发展的知识?个人相信很多人会否定,并认为学习历史才有可能得到正确的知识。那么我们回到开头的疑问,一个被打了问号的理论,我们需要剖析哪里有疑点,哪里让人感觉不对劲,这才是相对靠谱的方法。
接下来,我们看看题干的例子,有两点是非常明显的差异点:
1,老板贷款购置了新的设备+引入超级工人1人。
2,1名超级工人与另外100名工人是什么关系。
从这两点切入,才好理解劳动价值是否成立。
======
第一个差异点中,举例实际默认了三个事实:老板贷到款并采购了超级设备;老板招到了这名超级工人;新产线的产品比老产线的有竞争力;
这三个事实是否真的就成立,我们举例子思考:目前,新能源车很火热,实际的驾驶体验是很不错的,还有很多的新科技加持,外形也相较传统内燃机车更符合现代审美,这是个事实。
然后新能源车普遍的比传统车贵,这也是个事实!一般来说要超过二十多万甚至三十万的新能源车,才符合消费者的安全、驾驶感受的期望,这已经超过了国产传统车的售价上限。
同时,新能源车的单位行驶里程也出现了大幅提升,接近了传统车的能力,而售价开始向下走,意味着性价比在大步提升,这也是个事实。
这里引入新能源车的例子来参与理解,其实重点是要对应到前面的三个默认事实上面去。
老板贷到款并购置新设备+超级工人1名+新产线的竞争力明显---------特斯拉在最危险的时候,拿到了上海市政府的风险投资和工业用地,并在一年多以后产线投入生产;同时,德国的特斯拉产线八字还没一撇。这是个事实,说明老板无法保证100%贷到款购置产线,招到超级工人。特斯拉在热榜的次数、时间是其他品牌无法匹及的,这是它的优势竞争力,其母公司市值已经超越丰田,而母公司的车辆下线数量、销售额、利润,数十倍的弱于丰田,同时很多人都明确特斯拉的市值是一颗雷,说白了是虚高。
接下来再看第二个差异点:超级工人与100名普通工人的关系。
马克思最基本的出发点是:人是社会的人,没有完全脱离社会的人的存在,鲁滨逊漂流记通常拿来做证明的例子。超级工人与普通工人的关系就是通过社会网络,实现了知识与经验的聚集,还是回到特斯拉,它的快充桩、电机、电池、高效率产线、全铝铸造车身等等,都是来自于那些普通工人的不断实践、试错总结、理论发展而来的,也即是说超级工人不是机械降神,而是社会综合成本之上靠人际关系发展出来的,正如博士是由众多的硕士堆出来的,而特斯拉就是很好的例子。
========
从表达效率上而言,前面的微观事物、两个差异点、三个默认事实什么的,都是可以省略,直接跳到这里也是可以的。
100多年的发展,人类的经济生活也经过多次大发展,个人认为可归类到两个根本方面:会计准则+金融体系,这两方面就是基于“资产价格包装下的价值理论”+“需求满足包装下的价值理论”。
前者的实例就是老板贷款购置的设备进行折旧,导致实物与经济数据的错位;
后者导致更加巨大的权利与权力的错位,将工人为代表的生产者,与资产的拥有者之间制造错位,混淆了两者的利益关系。马克思其实系统的分析过债权人、债务人的关系,但是不知道为何没有将这个人类社会的原点引入到自己的理论中。
为何这样说?因为老板的借贷被大众默认成天经地义的事情,这就是矛盾的根本。为什么特斯拉可以从上海市获得贷款?为什么不是吉利或者比亚迪?为什么不是张三李四王五,又或某呼的大V?因为普通人没有这样的金融能力,而能力的差异带来的借贷多寡,进一步撕裂人类社会。尤其在金融大发展的现代社会,人类已经抛弃了粮食本位、贵金属本位的传统金融架构,转而将金融本位与人类社会的未来进行了绑定,然而金融的实质就是如何实现借贷。
说得更杀人诛心一点:债权是所有权之母。没有借贷的实现,就没有所有权的落地。古话说窃国者诸侯,窃钩玉者诛,直面看到的是权力的争斗,实质是借贷能力的差距。所以引申出另外一个:个人消费撑不起国家纬度的经济发展,国家层面只有基建和行政消费才能撬动,也从一个角度标定了社会层面的劳动者价值和劳动价值。
而债权不是无中生有的,它的锚点就是参与到生产生活的每个人,因为借贷的社会化、金融化、角色异化,进一步要凸显期间作为个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因为资本的借贷是以个体的未来生存时间为抵押物的,也印证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最质朴最直击本质的历史名言。
========
总结就是劳动价值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尤其在金融架构出现了本质差异后,如何看待劳动、资本和治理活动,要从差异点切入。
大学的专业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都是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的,因此专业和未来的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谋生方式,你的专业是你的一项谋生手段。
因此当别人选会计作为谋生手段的时候,是在他既定的能力和资源约束下,会计作为谋生手段,是他比较满意的,而评价一个谋生手段好不好,满不满意的标准当中,并不包括自己兴趣上喜不喜欢这一条。有些人喜欢一个东西并把这个东西作为以后的谋生手段,但喜欢并不是谋生手段成立的必要条件。我可以不喜欢这个东西,但不妨碍我用这个东西赚钱。
当我在比较高的性价比组合下赚到的钱,下了班,拿着钱去做我真正喜欢的东西,去真正按照我自己的意愿从事我喜欢的东西,那才是喜欢该有的样子喜欢不是把它作为自己每天吃饭的谋生方式,每天看客户和老板的脸色行事,你能喜欢的起来吗?
这两个游戏都有自己的问题。但严重程度完全不一样。
赛博朋克最大的问题是人力不够,没有人手把愿景在限期内做出来,导致后期狂砍。但从已有的成品来看,CDPR是完全有人才有能力把东西做出来的,只不过没时间做。光影效果,已有的垂直城市设计,以及主线和很多支线任务的演出都有毫不输巫师3的气质,尤其是日本城浮空平台那关,无论是游戏流程还是画面还是音乐,都把类似银翼杀手2047的那种气氛和感受做到了极致。有人说CDPR的人才都跑了,或者CDPR傲娇了开始放水,这并不客观。2077确实是个半成品,主机优化的问题尤其严重,但你关注已经完成的部分,用高配置PC玩,其质量并未令人失望,依然是巫师3的水准。
2077就像是一个优等生忘了做背后的几题的考卷,开天窗导致不及格,但已经做了的题目还是正确率极高的。
谈到E3的demo,单从画面上讲你很难说它缩水了。只不过CDPR没告诉你想要E3画面,就得上3080+光线追踪。。。
我猜想没有光追的话,游戏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可以达到光追的效果的,只不过人工工作量会很大,有些地方需要离线烘培,而有些地方需要人工设置虚拟光源。CDPR可能发现项目后期工作量太大搂不住了,就上了光追这个大杀器。。。
至于无人深空,现在口碑很好,但我要不客气地讲,这个游戏到了今天依然是垃圾,只配卖$19.95,打折的时候卖2.95的那种。
Hello工作室自始自终都没有把初始愿景实现的技术能力。
你可以看无人深空进入大气层的技术实现。先是一段飞船进入大气层摩擦发红的特效,然后可以看见地形通过一种非常粗糙、视距很近的情况下刷新出来,并且刷出来的地貌和太空中看到的地貌完全不同。所以从头到尾,hello工作室都没有类似精英危险和星际公民的无缝行星登陆技术。
无人深空更新了十几次,并没有触动这个游戏除了机械刷就没有任何深度的本质。这是一个极其无聊的游戏。但它刷了两年的DLC,玩家也就给他点面子,没功劳有苦劳。它每次更新我都会进游戏看看,但玩不了半小时就会放弃。一是实在无聊,二是它美术设计和渲染水平有限,色彩及其刺眼。比如在母船机库里,到处都是亮瞎狗眼的点状光源,但这些光源不会照亮周围的任何东西,看的时间长了有种不带护目镜看焊接的流泪效果。你说更新了那么久,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解决,有什么用呢。游戏中随处可见低级设计的痕迹,比如说有很多行星上有一种可以卖钱的球,这种球没有任何贴图,只有亮瞎眼的纯白色材质,在HDR效果下极其刺眼,但它又不是个光源,放在地上不会照亮周围任何东西。这种打开Blender就存盘的建模初手垃圾素材居然也能放在游戏里,真是活久见。
所以无人深空就像是一个学渣冒充学霸,把期望提得无限高,却每题都答错结果接近0分,被骂,然后花了漫长的时间在那里订正,一题一题的改,最后终于接近30分了,然后获得了大家的赞赏,全然忘记了它改了那么久依然是不及格。
无人深空的贴图我就不贴了,首发的时候真是纯垃圾,基本上是2008年魔兽世界首发的那个水准。现在也依然是垃圾,开个HDR看着眼睛都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