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化是必然。
鸡精、浓汤宝是一类,目前小饭店里的红烧肉、台湾卤肉饭、咖喱饭、松仁玉米基本都是料理包出的。在阿里巴巴上搜索“料理包”,出现的菜品绝大部分人都不会陌生,价格比你自己在快餐店、网吧买要便宜很多。
虽然看着图片很诱人,但实物到手里还是差点意思。
自己有段时间也买了一些冻在冰箱里,不方便做饭的时候吃。口感介乎方便面、方便米饭与家里做饭之间。但另一方面感觉鱼龙混杂,行业规范化亟待加强。料理包这个东西,最早是日本人研发,然后从台湾转到大陆的,所以最典型的料理包产品就是台湾卤肉饭。几乎没有例外,大陆99%吃得到的都是料理包。
个人态度:
1、自己可以买点,这东西比方便面要强不少。但千万不要贪便宜。
2、料理包的好处非常多,但主要是对于商家而言的。极大的丰富了餐馆的产品线,节省了巨大的成本,这在租金高涨的时候极为重要。
3、稍微了解料理包中彩色的特点,外出点菜的时候就可以尽量避开红烧肉、xx闷xx等等雷区。好有像很多小朋友喜欢吃的松仁玉米,基本都是。我一般会点拔丝之类的甚至果盘替代。
总的来说,不排斥,适当的时候也会主动接受。但在外出就餐点菜是尽量会避开料理包食品(主要是闷、烧、炖、煮之类需要长时间做的菜容易踩雷),像爆炒、清炒、火锅这样的相对好点。一般来讲,越贵一点的饭馆这样的料理包菜品越少,外卖、快餐是用得最多的。至于网红外卖店,网红就必须走量、外卖就必须省事,使用“料理包”无非行内人见怪不怪的事情了。
其实个人是看好这种发展趋势的,但由于中餐本身的特点,这种料理包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还难上台面。也正是接纳度不高,产业透明度有限,所以品牌效应也很难出现,鱼龙混杂在所难免。
本答案重点不是抨击菜肴包,而是严重质疑使用菜肴包的外卖商家的企图和他们购买菜肴包的路途经。我认为非连锁小作坊使用菜肴包的行为,基本可以认定他们购买的菜肴包不会比他们自己做出来的更安全。可能这个答案下面的很多人被外卖虐惯了,以至于出了菜肴包事件,第一反应是可能更安全??难道食品安全不该是个门槛,而成了加分项?真的令人唏嘘。
除了食品安全问题,另一点是食品质量。长期冷冻保存甚至常温保存的食品质量通常不如新鲜食品,其调味和添加剂也会更多,而你用正常外卖的价格去购买了一个“方便速食饭”,就像你去拉面馆吃饭结果人家给你端了碗泡面的感觉。
菜肴包的存在确实合理,就像食品工业化一样,餐厅尤其是连锁餐厅为保持菜品标准和降低成本,基本都是配有中央厨房,通过统一加工+冷链运输半成品到各个门店,再最后加工给顾客食用。这样基本就是一个食品工厂+食品加工门店的形式。两个部分都必须通过单独一套食品安全与质量保证标准,当然没问题。
关键是我不认为大多数外卖真的会用这个级别的菜肴包。
那如果真的如外卖店号称中央厨房做的菜肴包“更卫生”“更标准““更贵”,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用?两个原因:
1.自己没有开餐馆的能力(没有厨艺和拿手菜)--于是靠骗,说菜肴包是自家制作。
2.购买的菜肴包根本不是中央厨房出品,而是小作坊低成本制作,3块钱一份的菜冻了热热给你吃。
你吃的“极品日式料理”的肥牛饭原来是一个保质期长达一年半的“包包”微波炉热一下洒在饭上给你送来的。
虽然某宝的确是有号称中央厨房级别的菜肴包生产工厂,但是我依然质疑他们的冷链完整性。
你怎么知道外卖店订的菜肴包有没有化了的?再冻了,再化了,热热给你吃?
而如今某宝食品安全审核机制在哪里?中国卫生经营许可证难度有多高?他们生产出来的菜肴包是按照餐厅的标准还是食品工厂的标准?他们不用冷链的话就该用防腐剂或者罐头工艺(可能性极低),他们制作肉类的时候有没有为了保质期和色泽添加大量亚硝酸盐?这时候你的“恐添加剂”精神哪去了?
即使他们号称过了HACCP认证,可是你知道HACCP认证有多容易过吗? 他们号称的冷链运输,真的是顺丰那种级别的冷链,还是给你一个冰袋又或者是让你多订几个“抱团取冷”,“化了软点别介意”这种级别的安全标准?
你根本不知道你吃的菜肴包是怎么做出来的,又是谁在负责管理。
我来告诉你真正的中央厨房是该怎么管理食品安全的,又有多么贵。
我以食品安全圈内人(澳洲的)举例中央厨房与门店的关系吧:
这图片的沙拉是澳洲一家大型沙拉连锁店售卖的,其实很多澳洲的消费者也会以为是现做的;然鹅并不是,那是我就职的第一家公司生产的“沙拉菜肴包”。首先把菜肴包冷链运到他们的总部,他们总部再配给给每个门店。
而我就职的沙拉工厂,是通过了HACCP, SQF2000,WQA V8这几个超级高难度(品控极其贵,我们食品安全团队4人一年工资30万澳元)的食品安全标准的工厂,从采购回来到储存,没有一刻食品是可以离开4摄氏度以下的冷链的严格管理;有的需要煮熟/烤熟的蔬菜在烤熟后会放进一个低于零下4度的“风房”在半小时内迅速冷却然后冷链储藏。
我们采购的所有蔬菜都是有证书表明农药残留量复合标准,所有的调味料,油脂都是附带有检验证书表明微生物和氧化值等指标合格。而我们制作出来的成品,是每两周都要抽检一批送去第三方实验室检测菌落数,李斯特菌,大肠杆菌,蜡样单胞杆菌,霉菌和真菌等数量的。
就是典型的外包中央厨房机制,这样做的总成本是比他们每个门店单独做要稍低,但是这是因为这里是澳洲!澳洲的工人人力成本大约在每小时17--22澳元,于是中央厨房通过机器设备的高效率,当然可以代替每家门店,可是中国也是17-22人民币的工作水准,小作坊自制肯定是比中央厨房要划算,除非小作坊根本连厨师都没有就想做外卖又或者他们有特殊便宜的进货渠道!
那么你点的外卖,价格跟其他差不多的情况下,他用的如果是菜肴包,你觉得菜肴包真的是这样的工厂做出来的,还是哪个城乡结合部的破旧小房子里炒出来然后冰冻+微波炉给你吃的?
而我之前的一篇回答,刚好是初夏之菡:如何改变母亲认为食物放冰箱里永远不会坏的观念?
如果是家庭作坊制作的菜肴包,急冻后安全冷冻的时间不超过4个月。还不包括运输中是否有存在解冻的问题, 以及运送到外卖门店后他们的冰箱是否合格的问题。而某宝还有号称常温菜肴包,要么就是超高温灭菌然后密封包装(罐头工艺),但是这跟吃罐头没啥区别(而且罐头肉还怕肉毒杆菌需要用亚硝酸盐,他们的肉大约有特殊体质,不用防腐剂不怕);要么就是防腐剂伺候,你觉得他们会怎么用?
因此哪怕是小作坊现做,只要不要用地沟油,其实现做现炒的食品安全也是比没有冷链保证的菜肴包要更加有保障,更可况你又怎么知道菜肴包没有地沟油?
此外,菜肴包还有营养上的硬伤:
1.只能选择可以长期保存反复加热的食材--你没有发觉都是千篇一律红烧肉,咖喱鸡,鱼香茄子,宫保鸡丁,鱼香肉丝这类黏黏糊糊勾芡重调味的菜,不信你看看上面的图,基本都是离开了厚重的酱活不了。那是因为它们对食材要求极低,基本以酱料包裹一切。
2. 重口味,重调料--盐超多就不说了,亚硝酸盐呢?绝对是长保质期肉类好伙伴,不仅保持肉粉嫩粉嫩的,还绝对吃不死人(肉毒杆菌),只是有点致癌风险,管他呢,反正外卖只要吃了不拉肚子都是好外卖!
有评论说吉野家,航空餐,连锁西餐厅简餐都是菜肴包。这是没错,可是这几家供餐机构都不是小作坊,它们之所以采用菜肴包是因为他们有足够客源和实力整合这种供餐需求。但是外卖小作坊他们销量多少,客源多稳定,品牌响亮吗?他们真的为了“高标准,更安全”才用菜肴包?他们真的宁愿牺牲口味去用那些长期保存的菜肴包来换取食品安全??
不要洗地了,小作坊连自己雇厨子做饭都不愿意,你愿意去相信他会购买飞机餐级别的菜肴包为你考虑食品安全?在这样商人眼里,一屋子微波炉就是印钞机,他们没有任何餐饮业的道德束缚。
因此去吃来路不明的菜肴包制作的外卖,绝对是作死行为。千万不要刚刚挣脱妈妈冻了一年半饺子后,反手叫了一份从某宝30快钱10份的红烧肉,热一热给你送到的外卖。
无心之答竟被赞的挺高,引来的一些争执我深表无奈,被说成水军更是无奈中的无奈。
重申一下,我写这个最初是为了把自己在冻品市场的所见所闻陈述出来,无心为商家开拓,作为一个一周大约要吃一两次外的人来说,吃到价格明显高于价值的外卖次数手脚加一起不够数,当然对于这种用廉价菜肴包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深恶痛疾。对于某些商家使用却不承认的行为更是唾弃。
以下原答案,未修改一字。
稍微了解一点冻品行业的都知道这不是什么刚刚发生的事情。
包括某些日料店,你们真以为那些寿司,鳗鱼饭,炸天妇罗是新鲜的?图样。都是包装好的热一下就可以了,包括某些早茶店也都是用的冻品热一下,甚至甜品。
主要问题在于,商家有没有虚假宣传,采购的菜肴包是否干净卫生。至于你已经吃了不知道多少年的菜肴包,不应该成为新闻。
中途岛战役……
中途岛战役……
中途岛战役……
中途岛战役……
中途岛战役……
中途岛战役……
中途岛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