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首问题、正朔问题,确实有一些内容是值得一说的。但是目前看来,无论是问题描述还是回答,似乎都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会挑几个自己感觉能答的讲一下。
这是问题描述中的内容。在我看来似乎是没有什么道理的。问题本身是个好问题,但是描述就完全跑偏了。我们现在以正月为岁首,在过完腊月时候照样说“正月”,日常生活、文学作品、严肃作品等都没有必要以“岁首”代替“正月”。我不清楚这是题主基于什么想出来的事情……
古书中的纪月是个复杂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尤其先秦内容很乱。但是秦汉之际的话,相对来说则有一些证据可供参考。
首先,我们需要就一些概念达成共识:
月:皆指朔望月。以月相从朔日到下次朔日之间为一月。不要琢磨现今公历的情况。
月序:指以序数来表示月份。如正、二、三、四……十一、十二(腊)月;月序相对来说比较任意,只要人为规定一个起算点,尔后如正二三四五数下去即可。
月建:指以干支来表示月份。如建子之月、建丑之月、建寅之月……等等。古老相传,月建乃是以北斗为标杆,但是其实可操作性并不是很强。通常来说,我们用节气来标定月建,认为建子之月就是指冬至节气所在的月份。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中,最具有天文学意义的一共有四个,冬至便是其一。这个意义上讲,月建是一种比月序更加稳妥可靠的表达方式。
岁首:岁首就是一岁之首,也就是一年的开端。时间是无穷无尽往前运行的,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说什么时间开端和循环都是很无稽的事情,但是为了生活方便,不得不规定一个“年”的概念,也必得整一个“年的开端”。也就是岁首。
我们可以看出,月序、岁首两个概念都是在一年范围内人为定制一个起算点,那么这俩是不是一样呢?我只能说,通常时候,岁首也就是选在月序起算时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正月。除夕、正月初一之际,一般来说都是辞旧迎新的时候。也就是“正月旦,王者岁首”的含义。
然而,秦朝、汉代早期,就是一个特殊时期。
秦朝、汉初排年月非常特殊,如一般科普中说的,秦以十月为岁首。这本来在学术界没什么问题,但是有很多初学者会迷惑:“秦人以十月为岁首是把月序同时调整了么?”
颇有一些人认为,秦人以十月为岁首是把月序同时调整过,这隐含的意思就是,秦人还是正月过年,十二月岁末,不过他们的正月是指建亥之月,我们的正月是指建寅之月,不是一个时间段。这似乎符合我们今人的一种对生活习惯的“臆想”——岁首岂不是正应该从正月开始么?
特别提示:以下斜体内容为某些人臆想之内容
特别提示:以下斜体内容为某些人臆想之内容
特别提示:以下斜体内容为某些人臆想之内容
而汉代人说秦以十月为岁首,是有一个脑袋里面自动的替换关系的。不仅在脑袋里,汉代人还不厌其烦的把所有太初以前的历史记录的时间完完全全一个不落的全都给替换了。比如《史记》之中,的《秦楚之际月表》:
其中以九月之后即是次年十月,这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解释就是,史记中的月序完全是汉代人根据自己以建寅之月为正月的习惯改过的。秦人以建亥之月为岁首,就应该以建亥之月为正月!
臆想内容终止
臆想内容终止
臆想内容终止
这种想法可谓是匪夷所思(竟然能想出来汉人将所有前代记录替换这样的说法……),实情完全不是如此。
无论秦朝还是汉朝初期,还是太初改历之后乃至今时今日的农历,都是用夏正的,亦即以建寅之月为正月,顺序排布二月、三月、四月……十二月、来年正月。换言之,我们可以粗略的认为,《史记》上讲秦朝的十月,就是汉朝的十月,也就是我们今天农历的十月,秦朝人这么叫,汉朝人这么叫,我们现在还真么叫。同样地,所言正月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正月——建寅之月。
不过秦朝时候,我们知道,秦始皇叫嬴政,有段时间正月不叫正月,叫“端月”。这是有证据的:
上图为荆州市沙市区的清河村的周家台三〇号秦墓筒牍,内有秦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三十六年、三十七年、秦二世元年的历谱。也就是当时人们使用的日历牌。可以明确看到,秦人就是九月过完之后算次年的。
倘若该年有闰年,则称后九月。此种制度延续到汉代初期。
汉初历法和秦颇有不同,但是岁首月序和后九月都没什么变化:
张家山汉简历谱的简文其实已经不是很难辨认了。后九月字样、每年开头的十月字样,都是很明确的事情。
这种方式本身似乎有点离奇——确实有点离奇。而且和汉代常说的三正循环也完全不搭。汉儒所说三正循环为建子之月、建丑之月、建寅之月分别为正月的方式。你搞出来一个建亥之月是什么鬼?!
原因据说和三正循环无关,和五德始终有关。秦属水德,对应方位正北,对应季节为冬季,所谓冬季,就是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因此上,秦生生改了岁首时间,用以安排大朝贺之类的帝国典礼。汉朝建立以后很多人认为继承秦朝这一传统是匪夷所思的,而且岁首放在十月,后面还有一个正月呢,确实也不方便。所以从张苍开始就不断有人呼吁改正这一问题。最后终于在汉武帝时期完全解决。历时百年……囧。
其实秦汉这段时间的诡异历法现象并不常见,改岁首顺便把月序也改了的现象是有的。史书中提及的某月到底指什么,汉代以后大多数时候没什么变动,和现在农历差不多。另外一些则是君主特立独行要改正朔的,万幸这样的人不多(王莽、曹睿、武则天、李亨等)。
先秦如《春秋经》,原始资料为鲁国史料,多用鲁历,正月或指建子之月,或指建丑之月,须得细细考虑,大体来说僖公以前多以建丑之月为岁首,文公以后多以建子之月为岁首。
《左氏传》原始资料来源并非一国史料,而是杂采诸国内容,麻烦的是诸国岁首颇有不同,行文之中……其实有的地方是混乱的。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吧,甚至可能一些具体的事件发生日期如何,永远没法得到正确结论了。
古代的縣並不是只有一個衙門,這完全是對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完全沒有任何認知才能說出的話。
以縣制初次完全推廣到全國的秦代為例,這算是最初完全意義上的規範性縣級政府。
除了縣令、縣丞、縣尉,事實上還有很多吏員在維持政府運作。
縣的具體部門,一般單位名稱為曹,根據秦代遷陵縣的情況大概有十個曹和其他個別官署。目前已知有田部、亭部、市府、獄東曹、獄南曹、戶曹、吏曹、倉曹、尉曹、司空曹、兵曹、旁曹,除以上之外還有目前尚未知的部門。
一個縣至少應有103個吏員,除此之外有事務還會征發百姓、刑徒以維持日常運作。而遷陵縣只有152戶,算上縣吏、戍卒、刑徒也就千把人。在大縣中,吏員的數量只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