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秦始皇是否确如司马迁所言系一「暴君」? 第1页

  

user avatar   sunyangq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回答这个问题共需一步,就是摘锅:司马迁和秦始皇头上各自顶着的锅。

这年头啊,凡是谁对古代史观有些质疑的,都先把司马迁拿出来批判一番,司马迁比本泽马还能顶锅了。

具体到这个问题:

1.司马迁说过秦始皇是暴君吗?或者说,司马迁刻意把秦始皇往暴君上塑造了吗?

我们来把《秦始皇本纪》梳理一下,看看有没有这种迹象。凡是可能和“残暴”有关的内容,我都摘录在下面。本纪记载的始皇一生可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始皇出生到即位,这里自然没有任何“暴君”的迹象。

第二阶段:秦始皇尚幼,吕不韦掌权的时代。

这时有件看上去略残忍的事:

“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兵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

这次平叛,把从叛的军吏全部斩杀,一个未留。似乎有些残暴。不过,第一,这是当时的常态。第二,这时掌权的是吕不韦,此事和始皇无关。

第三阶段:始皇亲政和嫪毐之乱。

始皇亲政之初,就遇到了嫪毐作乱,双方在咸阳大战了一场。最终始皇完胜。

《史记》载:始皇平嫪毐之乱后,把跟随嫪毐的“卫尉竭、内史肆……”等二十人砍头示众。然后车裂了他们的尸体,灭了他们的宗族。把这些人的门客罚为“鬼薪”,把过去依附于嫪毐势力的人剥夺了爵位,迁徙流放到蜀地,共四千余家。

此事在古代也实在称不上残暴,因为嫪毐一党犯的是十恶不赦的大罪。而且,像“卫尉”这种掌管王宫保卫、“内史”这种负责国都行政的的要员,参与谋反,那还了得?

而始皇只是将他们“枭首”而已,换到明清的话,我想起永乐爷上谕里一句名言:

想想那位铁铉,只是为建文帝守济南而未降,最后不是给剖碎了再下锅油炸吗?

第四阶段:统一天下时期。

这里有一段话,关于始皇的相貌和性格,发言者为当时秦国重要的参谋人物尉缭,就是后来知名的“尉缭子”:

“秦王……见尉缭亢礼,衣服饮食与缭同。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

从尉缭的话中,似乎让人觉得始皇有暴君的潜质。但仔细分析起来,这只是尉缭对始皇的相面和分析,并非司马迁的观点。司马迁引用这段话,出处应在古本《尉缭子》。而且,就这段描述来看,抛开尉缭的评价和预测,给人印象最深的,倒是秦始皇的礼贤下士,延续了孝公、惠文、昭襄的优良传统。尉缭如此抨击始皇,始皇还坚决挽留、任用他,重用他的计谋,司马迁这是在描写一个暴君?分明是在写一位明君贤主啊!后世多少忠臣求之不得的好领导啊!

而且,你尉缭最后不还是在吃秦国的饭吗?真香!

再对比一下朱元璋,现在不是颇有歌颂他的吗?在他的治下,我招你来,你不同意,就活该杀人抄家。(虽然一招即来也难免有时被杀)。在圣明的洪武治下,想当个隐士都是死罪。尉缭撞见朱元璋的话,会是什么结局?

说到暴君,至少此时的秦始皇还远远不够格。

此时还有一件要事:吕不韦的死。

吕不韦生前门客三千人。吕自杀而死后,只能悄悄下葬。众门客倒没有“树倒猢狲散”,很多人在吕不韦下葬时前往致哀。秦始皇很生气,勒令将这些人统统惩处。

如果司马迁想把始皇歪曲成暴君,您觉得他会怎么写?始皇要怎么处罚那些人,才够得上一个暴君的资格?

一个大家熟知的例子:东汉末年,王允联合吕布杀了董卓,把董卓的尸体暴露在街市上。一代大文学家蔡邕因为曾被董卓重用,前往哭悼了一回。就被王允判了死罪。

秦始皇当时的威权,远在后世王允之上吧。

事实上,喜欢血腥美学的人要失望了,司马迁是这样写的:

“其舍人临者,晋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夺爵,迁;五百石以下不临,迁,勿夺爵。”

很令人惊奇!秦始皇竟一人未杀,连给猴看的鸡也没杀。他的处罚,就是把那些吕不韦的门客,亲临悼念者,如果是从“三晋”(韩赵魏)来的,就驱逐出境,如果是秦国本国人,爵禄高过六百石的,免爵、流放。至于其余出自秦国的吕氏门客,爵禄低于五百石的,如果没有亲临悼念,就不免爵,只流放。

说实在的,这真够不上“暴君”的标准。司马迁够蠢的,连个暴君形象都塑造不好,真该跟后世史家多学学!

而且,当时秦国的流放,也不是特别严厉的惩处,被流放者也不是一去不归了。就在吕不韦死的那年:

“秋,复嫪毐舍人迁蜀者。”

你看,这才过了多久?前后三年而已,因为嫪毐之乱被迁徙流放者,便又赦回来了。这些人当初跟随的可是想要你命的嫪毐啊!

大明成祖表示别拿他跟秦始皇比,丢不起那人。

从此到秦统一天下,《史记》中再没写过一点秦始皇在国内刑罚诛杀之事。

只有一件事,或许有那么点残暴,是在秦军攻克赵都邯郸后:

“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

始皇小时候生长于邯郸,养在其母家,到此时,把当年和他母亲家有仇怨的都给活埋了。这是不是司马迁想说秦始皇是暴君?

凡是这样认为的,都是不了解司马迁,这种事情,其实是司马迁欣赏的“快意恩仇”作风。而且,别说战胜后坑杀仇家了,哪怕屠城,在秦汉之时的战争中也不是稀罕事。别说战国时了,连项羽、刘邦都有过屠城的经历。司马迁在很多方面欣赏项羽,是公认的吧。因此,不能因为这件事,就咬定“司马迁说秦始皇是暴君”。

可以说,直到统一天下,司马迁从未把秦始皇写成暴君。相反,始皇在称皇帝之前,在诏令中历数六国的违约、暴乱等事,为其攻灭六国提供道义依据,司马迁全文载录。

第五阶段:统一天下之后到始皇去世。

司马迁强调了秦朝法政的严苛:

“刚毅戾深,事皆决於法,刻削毋仁恩和义……於是急法,久者不赦。”

秦尚法家,法令以严为本,这是昔日争夺天下时延续下来的传统。统一之后,没有根据形势,及时调整。这是秦朝的缺失,而非秦始皇本人的暴君本性。“事皆决于法”,对于法令相对散漫的六国人来说,其体验自然是秦人的“刻削毋仁恩和义”。非常正常的事情。司马迁概述当时政策,并非说秦始皇是暴君。

至此,再回想前面尉缭所说的,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将皆成为秦王之虏云云。其实也不是他个人的观点,而是东方诸国人的共同观点——即使换一个秦王,东方诸国人也会如此说。例如鲁仲连就说秦国“权使其士,虏使其民”,用权谋来驾驭使用士人,用奴役般的手段驱使百姓。因此,鲁仲连表示:如果秦国成了主宰天下的“帝”,他宁愿蹈海自杀,不愿做秦的百姓。那时还是秦昭襄王的时代。

秦国本国人,之所以能承受这种统治,因为:1.秦人有军功封爵的激励。2.长期以来的习惯性接受。3.屡战屡胜,作为胜利者和征服者的荣耀感。

到了秦统一天下,把这一套加给原东方各国百姓,那就难免会激起强烈不满了。

事实上,秦国本国百姓,也是深感严刑峻法的束缚的,否则,刘邦对秦父老的“约法三章”,不会产生如此大的诱惑力。

回到秦始皇,若说司马迁批评他在统一天下后没有及时调整政策,是没问题的。若说司马迁以此特地认定他是暴君,是不对的。

秦始皇的功勋,我们熟知的那些,司马迁一点都没漏下: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谁读到此段,都会从中感受到秦朝恢弘的的开国气象吧!后世歌颂秦始皇功业的依据,不正是来自这里吗?那些一边歌颂秦始皇,一边批判太史公的,是视而不见吗?

而且——

《史记》写秦并天下后,始皇各处巡游,刻石记功,颂扬始皇之德。那些颂扬的刻辞,《史记》全录,如:

“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

如果司马迁刻意要把秦始皇说成“暴君”,他会如此忠实地把这些颂德之言录在《史记》中吗?

如果秦始皇在天之灵见到司马迁,他会说:

《秦始皇本纪》中,秦灭六国后,始皇做的似乎有些残暴的,有那么两件事:

(1).“焚书坑儒”

焚书和“坑儒”,其实是起因不同的两回事,焚书是一个文化专制政策,和“暴君”与否无关。而且相关政策直到汉惠帝时才得以废除。“坑儒”则是一个被歪曲了的说法,不是司马迁歪曲,而是后世儒家歪曲。

《史记》明写秦始皇所坑的四百多人,绝大部份是帮他求仙药,骗了很多赏赐而又诽谤他的方士之流。后世儒家却把此事夸大起来,将这些被坑的人视作儒家殉教先驱,其实是不对的。历史学家颇有指出者,无奈“坑儒”一词流传太久,人云亦云,儒家得了条本不该有的悲壮光环。

若论“坑儒”这事,在咱们古代皇帝所兴的大狱里,其实也是压根儿排不上号的,明清就不提了。即如在《史记》中,跟汉朝的一些大狱比,也一样排不上号。拿此事给始皇扣“暴君”的帽子的,不是司马迁,而是后儒。

对于“坑儒”,更确切地说是“坑方士”,司马迁实录而已,并非特意要黑始皇。

举个例子:汉文帝,司马迁心中的仁君,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史记》记载:那时汉文帝被一个叫新垣平的方士给骗了,文帝自感智商受辱,一怒之下,直接把新垣平“夷三族”。夷三族不是简单地把三族人杀死了事,而是把每个人先刺字、再割鼻、再砍脚、再打死、割掉脑袋示众、尸骨剁成肉泥。

你能说司马迁是故意把汉文帝写成暴君吗?

(2)陨石刻字事件

《史记》记载:

“三十六年,……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始皇不乐……”

始皇后期,特别忌讳谈“死”,这个诅咒秦始皇的刻字,犯了这条最大的忌讳。更何况还有“地分”二字,这是否定了始皇和他列祖列宗的全部事业。想那时始皇得知此事,看到那句否定了他全部生命和事业的诅咒,是个人也受不了吧。

相比之下,“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算个什么呀!

这种情况下,《史记》的记载依然说始皇是先派御史查问,问不出具体犯人后,才杀了所有在石旁居住的人,具体数字不明。如果司马迁真要强调始皇是暴君的话,为何不虚构个惊人的数字出来?

抓住这件事,说司马迁把始皇写成暴君的人,应该去看看《清代文字狱档》,多少比这小的事情,死的比这冤多了。

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的末尾,按惯例是要发表议论的。在议论中,司马迁也没有说秦始皇是暴君。只是说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然后引用了贾谊的《过秦论》,而《过秦论》对秦始皇,也只是说“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认为始皇统一天下后,只重视满足自己,没有及时调整有错误的政策,至于秦二世,才是“暴虐”之君。

因此啊,通观整篇《秦始皇本纪》,真找不到“司马迁说秦始皇是暴君”的地方在哪儿。最多只能说司马迁没说秦始皇是仁君。

2.秦始皇究竟是不是“暴君”

依照《史记》记载,如果单从兴大狱、杀人等方面看,秦始皇绝对算不上历史上能排得上的“暴君”。但是,即使他个人不是暴君,但他那时的政策,很多时候,却是滥用民力的“暴政”。征匈奴、征南方等等,有开疆拓土之功,不能一味批评,但老百姓感受到的痛苦,却是实际的。经过多年战乱,不得休息,没有享受到统一王朝的安定,反而更加颠沛。至于像修宫室(不仅仅是阿房)、修陵墓那种大工程,则更是没有功勋,徒劳民力的事情了。

题主题目中引的这段话,模糊了“暴”的标准。例如没杀六国贵族后代、没杀功臣之类(其实不然,这里不展开谈了),事实上,即使杀光了功臣,能给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也依然不能算是“暴”,一个功臣不杀、一个前朝后代不杀,却弄得百姓民不聊生,照样是“暴”。题中引用的话巧妙地避开了“究竟何为暴君”的判断标准问题,有误导人之嫌。

刘邦,杀过功臣,战争中也屠过城,但是,历来评论家,批他为小人者有,骂他是暴君的却基本没有,为什么呢?再看整个西汉初年,吕后时期到文帝上位之前,高层杀来杀去的多了,吕后光“赵王”就弄死了三个,后来周勃、刘章他们杀吕氏,灭族手段也惨得很,但没人说那个时代是暴政时代。

因为,刘邦虽然杀掉几个异姓王,但内心里,他有着一种不能虚耗民力、与民休息的理念。《史记》、《汉书》均记载,萧何建起未央宫,刘邦见其壮丽,很是愤怒,责骂萧何:天下未安,怎能这样。当然,萧何解释过去了。从刘邦到文帝,若许年中,高层虽然动荡,但民间得到了休养生息,人口增长,财富渐渐积累。进入了与秦时完全不同的局面。

最后补充一句吧,之所以会产生题主这个问题,以及其他相似的问题,是因为读了网文跟风批司马迁的太多,真踏实读《史记》的太少。

——————————分割线—————————

7月16日补充,看到评论中某人因为不赞同我的观点,怀疑我没读过《史记》,并且安利了他的答案给我。话说,我一般不喜欢到别人的答案下找茬,而那篇答案也实在不值一驳。但既然他在本篇答案下质疑我的读书,那么不得不澄清一下,那人的论据,主要是这几条:

1.《李斯列传》里赵高的话:高曰“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馀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诛亡。”

请注意,这是赵高为劝动李斯而说的话,并非司马迁的陈述。如果把《史记》中每个人物说的话都当成事实,都当成司马迁的观点,那么蔺相如说秦国自秦穆公(《史记》作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没一个诚信的,也成事实了。(很明显事实不是这样,穆公本人就是相当诚信之人)

再看史实,赵高此言是否靠谱呢?答案是不靠谱,但是,赵高说得很狡猾。秦国大功臣,莫过于王翦、李信、蒙骜等,他们的后代,始皇杀过吗?王翦后代王離,在镇压东方叛乱时还是主将之一;司马迁深爱的李广是李信的后代。蒙氏后代如蒙恬,更不必说了。

再说“丞相”,以“二十余年”推算,赵高能见到的秦相,除了“昌平君”、隗林、王绾,还有谁呢?昌平君不用说了,本是楚国人,在秦灭楚前夕背秦回国当了楚王,最后战败被杀。他虽然爱国之心可嘉,但已经做到这份上了,他的后世,还要求秦始皇保留着吗?对始皇要求也太高了吧。再说王绾,他是主张分封制的,秦始皇没有采用。至于后来为何罢免他,以及他和后人的结局,《史记》并未记载。即使真的被杀了,是始皇本人做的,还是李斯做的,也不一定(参看李斯擅自弄死韩非一事)。别忘了,李斯在当丞相前当过“廷尉”,借机倾轧前任丞相而往上爬,再方便不过了。赵高这里用以说服李斯的,主要是蒙括功大,扶苏即位的话,会取代李斯为丞相,然后很可能弄死李斯。正因为李斯自己是争权位的老手,所以这话很起效果。

前面说了,赵高这话虽不靠谱,但是说的很狡猾,狡猾就狡猾在他不是直接说“丞相功臣”,而是“免罢丞相功臣”,说白了,就是因罪过被罢免了的。实事上呢?如前面所说,秦对真正的大功臣是世代重用的,如王氏、蒙氏等等。李斯被赵高说动的最大原因之一,恰是因为自己也知道功劳不及蒙氏。

综上,赵高这几句话,不能作为秦始皇残暴,杀戮功臣的论据。

2.《秦始皇本纪》里扶苏说的一段话: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别忘了,扶苏这段劝谏,并不在“坑儒”之时。劝谏时,坑方士那件事已经过去了。此时扶苏劝谏,是因为始皇“益发谪徙边”,就是把包括扶苏所谓“诸生”在内的许多人迁徙到边疆去。“皆诵法孔子”者,指这次事件中被迁徙的人,而不是已经被坑的人。

3.《史记》中的那些“秦饥”、“秦大饥”、“寒冻,有死者”等记载。

按,这些是农业社会里常见的天灾歉收的状况。“寒冻”那条是写气候的异常。怎么成了秦始皇本人“残暴”的证明了?例如《史记》有一条记载:“当是之时,天下大旱,六月至八月乃雨。”这是在灭六国之前。可见此时不仅秦饥,各国均饥。这是秦始皇的责任?再如战国末秦、赵的战争拼到最后,双方国内都闹过灾,赵国的灾荒、地震,也是司马迁想说赵国国君是暴君?

那位评论者自己读书不仔细,缺少甄别判断力,(例如韩非的死,《本纪》惜墨如金,只点明了死,“列传”中则明写了害死韩非的是李斯,不是始皇本意。这位评论者却拿来证明始皇残暴,不可笑吗?)却开口怀疑我没读过《史记》,但既然来了,姑且回应于此。


user avatar   zhang-zan-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国的外交是客观而务实的。

我国不干涉他国内政。

我国不输出价值观,不输出意识形态,充分尊重世界各国的民族自决,只要不给我们捣乱,只要不危害我国安全,伤害我国利益,就都可以谈……

你不喜欢宗教保守势力,我也不喜欢宗教保守势力,但是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比塔利班还极端、还保守的宗教国家——沙特,他们跨国活剐了记者,石头砸死通奸者,但国际上屁都不放一个;他们还是全世界极端恐怖分子的背后大金主,各路恐怖组织都拿着他们的钱。

但人家是美国的忠实盟友,所以国际上没有人说沙特是“邪恶国家”、“恐怖主义”。


不说沙特,说“灯塔”美国,这是二战以来发动战争最多,杀人最多的国家,绑架、暗杀、轰炸、屠杀平民啥都干过,若说恐怖主义,美国是全球赫赫有名的“国家恐怖主义”……要反对恐怖主义,要先从源头反起,“魔心不死,魔王难除”。

至于阿富汗,当年苏联不喜欢阿富汗的政局,打了10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没能给阿富汗带来人民民主,只带来了更极端的宗教武装和军阀混战……美国不喜欢阿富汗的塔利班,打了20年,烧了两万亿,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害死了几十万人,没能给阿富汗带来民主自由,只带了更深的灾难……

苏修美帝都是行动派,且不管他们是不是“好意”,好歹都是行动派,但他们都没有办法解放阿富汗,改造阿富汗……这说明阿富汗人就是反感外来的“救世主”,就是反感帝国主义高高在上开着飞机坦克来“解放”,他管你输出什么普世价值,他只看到你杀他的同胞,烧他们的村子,割他们孩子的喉咙……他们眼里没有“解放者”,只有“侵略者”。

所以,你要不喜欢他们,你也可以学苏修美帝,去行动,你都不肯用自己的鲜血捍卫你信仰的东西……你岂不是连落后、极端的塔利班都不如?

另外,你怎么想是你的事,不要绑架所有人,更不要对外交战略指手画脚。

我们不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别人,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


user avatar   ye-ling-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仔细查查克林顿当政期间对中国和世界的所作所为,就会觉得川普实际上是个挺不错的人。

长相真能欺骗人的眼睛,眼睛能左右灵魂。




  

相关话题

  为什么宋朝和明朝没有发生过权臣篡位的事情? 
  赵云为什么被高估得这么厉害? 
  麻将里的「胡」与「番」和古时候的胡和番有关系吗? 
  宋史研究经典著作有哪些? 
  史记·匈奴列传伊稚斜读音到底是yi zhi xie 还是yi zhi cha ? 
  史记的首倡者是谁? 
  为何宋朝频繁更改历法?? 
  是李陵负了刘彻还是刘彻负了李陵? 
  《史记》始皇本纪记载使者在回咸阳的路上遇见滈池君是怎么一回事? 
  如何评价汉宣帝?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孙红雷室内抽烟和王源抽烟时的评论截然不同?
下一个讨论
一个不老不死不朽之人,能做什么事?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