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观察,有不少科普文的作者其实都不清楚“改正朔”和“改历法”是啥跟啥……
因为古人也经常混着用。
但是其实就具体行为来说,是应该有两种的,我下面会尝试理清这两种不同的行为。
古人确实偶尔会把修改历法叫做“改正朔”。
历法是研究日月五星运行,推算各种计时单位长度,建立其间关系,制订时间序列法则的科学。也就是用数学公式来计算日月五星的一套东西。
既然是用数学公式来计算天象,就能反过来用天象来验证这些数学计算结果是不是准确——也就是历法是不是准确。
可供验证的天象很多,比如月朔、行星位置、顺行逆行、食蚀、节气等等。
当出现过多错谬的时候,比如计算出来某日某时应该日食,结果到点没发生,或者计算出来行星应当在哪里哪里,但是一看位置不对,这些情况太多了就得修改历法。
所谓修改历法,主要是改一改天文常数和计算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修改通常和什么“改朝换代”关系不大,更多的原因是出于天象实证,修正误差。
关于修改历法具体修改什么可以移步:尞祡:当古人修改历法的时候,他们在修改什么?;
关于古代修改历法和朝代更迭关系的辟谣可以移步:尞祡:到底是谁说的朝代更迭首先要换历法的!;
关于历法更换的原因知识可以移步:尞祡:我来告诉你历法为什么要换!
当然会造成不同历法之间的节日不同。
比如,五月初五当过的节日,依然在五月初五过,然而两部历法的五月初五根本不是同一天(对月朔的判断会影响这个)。
但是因为通常实行之历法仅只一部,比较起来不够直观,但是如果是同一时期不同政权施行不同历法,就可以很容易看出区别了。
比如宋代苏颂出使辽国就曾遇到,辽国的冬至节比宋国的晚一天的现象。就是因为使用了不同的计算方法。
事见宋史
(苏颂)使契丹,遇冬至,其国历后宋历一日。
北人问孰为是,
颂曰:“历家算术小异,迟速不同,如亥时节气交,犹是今夕;若逾数刻,则属子时,为明日矣。或先或后,各从其历可也。”
北人以为然。
还有诸如三国、南北朝等多政权分立施行不同历法的时候,这样的差异多少都会有一些。
你家今天是初二,我家才初一。你家过清明节,我则业已过完……这都是有的。
进而我们应该知道,不同的历法在推算时候,结果也应是有所不同的,不过他们很少有机会像分立的政权一样同时被比较。
一些研究历法优劣的反而会推算进行比较,比如很多历法的编制者,在开头都会先吹一下,说自己的历法好,怎么吹?就是把以前的历法算一下,然后比较。
比较典型的是郭守敬编制历法时候,用古代几部优秀历法推算了至元年间的冬至时刻,见于《元史·历》:比如元至元十七年庚辰冬至,
实际测量值:
十一月己未日6刻冬至。
其他历法推算值:
唐《大衍历》推己未日87刻;
唐《宣明历》推庚申日5刻;
宋《纪元历》推己未日25刻;
宋《统天历》推己未日4刻;
金《大明历》推己未日24刻;
元《授时历》推己未日6刻。
可以看出,《宣明历》是有一天的差异的。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天体运动终究是客观实在,历法对天体运动的模拟,在发展到一定高度后,误差就会变得很小,因此造成的节日日期变更,很可能只在一两天间。
改立正朔则多是由于迷信原因,然而总的来看,在整个中国历史中非常罕见。
什么叫改立正朔呢?
就是指,我们知道,现在农历是这样的,一月不叫一月,叫正月。每个农历年,都从正月开始,然后是二月、三月、四月……十一月、十二月(腊月)。
改立正朔就是指,硬点另一个月份为一年的开始。
这个有几种不同细分的情况。
第一种就是改岁首不改月数的。
比如秦代,如果之前看过相关科普的朋友应该会知道,秦和汉代初期,以十月为岁首。但是现在看来,他们并不改变每月的数字。
也就是说,比如秦和汉初的某一年,月可能是这样排的:
今年
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端月,二月,三月,四月……八月,九月
次年
十月,十一月,……………………
诡异吗?可以说相当诡异。十分的反常识。
相关内容可以移步:
历史上这样干的人真不多。为数不多的代表有:唐的武则天和肃宗李亨。
武则天改制见于两部唐书:
依周制建子月为正月,
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
十二月为腊月,
改旧正月为一月。
所以这个时候应该是:
今年
正月,腊月,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九月,十月
次年
正月,腊月,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九月,十月
重点注意,改旧正月为一月。其实也是完全没有改月数的。
尔后的肃宗皇帝则:
(上元二年)九月壬寅,大赦,
去“乾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号,
去“上元”号,称元年,
以十一月为岁首,
月以斗所建辰为名。
什么叫月以斗所建辰为名?斗建和农历月有个简单的对应关系,就是:
十一月=子月
十二月=丑月
正月=寅月
……
十月=亥月
如果您仔细看,应该能够发现,其实和武则天那个改的差不多……
不该月数,改岁首,对一般节日是没有印象的,端午还在五月五,中秋还在八月半,但是有一个节日很受影响——过年。
过年一般过法律意义上的岁首。
唐代改历其实是小打小闹,时间不长,影响没有太大。但是秦汉之际的十月岁首,影响是很大的。
秦时是十月朔过年,汉初也是。
汉武帝太初年间改变历法,岁首也给改到寅月——也就是正月了。
也就是说正月初一过年,但是其实十月朔无论官方还是民间,还是有对应的一套习俗过节的。:
《后汉书·礼仪志》说:
其每朔,唯十月旦从故事者……
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改岁首时候,顺便把月序也改了……
这操作真是骚的不行。其实以前很多人认为秦汉也是这样干的,但是出土文物破了这个谣。真这样干的,就得说是三国时候的魏国曹睿了。
三国志里有这个记载:
以为魏得地统,宜以建丑之月为正。
三月,定历改年为孟夏四月。
改太和历曰景初历。
其春夏秋冬孟仲季月虽与正岁不同,至于郊祀、迎气、礿祠、蒸尝、巡狩、搜田、分至启闭、班宣时令、中气早晚、敬授民事,皆以正岁斗建为历数之序。
“三月,定历改年为孟夏四月”这就意味着月数甚至季节都改了……
但是后面又说了一下,“郊祀、迎气、礿祠、蒸尝、巡狩、搜田、分至启闭、班宣时令、中气早晚、敬授民事,皆以正岁斗建为历数之序”……
哦,合着除了改名字,其他的节日、习俗、典礼其实是没变化的……
比方说冬至,原本在(比如说)十一月初十吧,改了之后,名义上就是在十二月初十了,但是其实是同一天,就是改了个名字。
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意义的改正朔行为,非常反直觉,会对政府工作和人民的劳动、生活造成极大的麻烦,而且确实没啥实实在在的意义……历史上这样干的人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