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吧。
不管是一滴血、一滴唾液还是一滴尿,用来验癌,查的都是「肿瘤标志物」。
然而,到今天为止诊断癌症的金标准依然是取相关组织进行病理诊断。目前仍没有哪个「肿瘤标志物」可以有效地筛查、早期诊断癌症。
所以,关于「一滴血就可以测癌症」的报道,还是不太靠谱的。
现在来说说理由。
让所有癌症都能早发现、早治疗,一直是医学界乃至普通民众的夙愿。
但是因为技术所限,现在对于肿瘤确诊最准确的办法只有病理学诊断,也就是取一块肿瘤切片放到显微镜下看,这就要对患者进行活检或者手术取标本。
然而,哪怕再小的穿刺活检也是个手术啊,总不能来个想检测癌症的患者,就对他说:
所以对于癌症早期检查,也有了其他一些参考方法。
比如左摸摸右摸摸的体格检查,就是通过触摸身体异常的肿块来做个参考,再比如拍个片子的影像检查,看看给身体照相以后,有没有什么异常。
肿瘤标志物检测也是这些「参考方法」中的一个。
肿瘤标志物是由恶性肿瘤细胞分泌,或者机体对肿瘤反应产生的一类物质。这些物质存在于肿瘤细胞和组织中,也可以进入血液,因此能抽血查到。
正是由于由于这些关系,再加上肿瘤标志物可以在血液中查出来,能反映肿瘤发生、发展,所以在治疗的时候,可以用来监测、评估疗效。
比如在大家的体检单上,经常会看到一堆诸如 AFP、CEA 的缩写,这 AFP 异常升高提示肝癌;CEA 异常升高提示直肠癌、胰腺癌、胃癌等;CA199 提示胰腺癌、胆管癌肝癌、宫颈癌等;PSA 提示前列腺癌;NSE 提示小细胞肺癌。
医生会根据这些数值的异常情况,来用作诊断、治疗癌症的参考。
但是,注意了,丁香医生说但是了。
肿瘤标志物可以用来检测、评估,用作参考,但是没有办法来诊断肿瘤。
一方面现在发现的肿瘤标志物有成千上万,但是真正能运用到临床的,也就是上面几个。
另一方面,这些肿瘤标志物的准确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有些时候,即使没有得癌,这些肿瘤标志物的指标也是会上升。比如 AFP 是目前肝癌临床诊断和监测的肿瘤标志物,但是妊娠、肝炎、肝硬化、胎儿神经管畸形等,AFP 也会显著升高。
而有些时候,即使得了癌,这些指标可能也会静静躺在那一动不动。比如有一部分患者得了肝癌,但是对应的 AFP 不会升高,这就存在漏诊的风险。
所以,在医院检查到肿瘤标志物异常,都会被要求再次做更深入的复查,确定到底是怎么回事。
但是并不能根据肿瘤标志物的情况来诊断癌症,更不用说用一滴血来直接确诊癌症了。
当然,这不是说肿瘤标志物一无是处,它常用在对癌症患者的术后复查上,对肿瘤标志物的动态观测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
同时,虽然在诊断癌症的准确性上,肿瘤标志物比不上 CT,比不上胃肠镜,更比不上穿刺活检或者手术取标本,但是它最大的优势在于方便。只要抽个血,就可以给医生一些参考。所以肿瘤标志物的检查经常出现在各类体检中。
肿瘤标志物不是肿瘤诊断的标准,只是起到一个引起警觉的作用。
虽然一滴血测出癌症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景,但是现在距离这个愿景的实现,还有相当的距离。
就好比你在后厨看到一只活鸡,但是并不能确定它是会被做成大盘鸡,还是椒麻鸡,还是辣子鸡..... 只能一步一步深入了解,再下结论。并不能说看到后厨有鸡,就断定今天中午要吃大盘鸡。
癌症的早期检查也不例外。任何的检查,都要遵循从简单、无创、廉价到复杂、有创、昂贵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怀疑到诊断既要有充分的检查,更要有充分的证据。
最后说下题主所列的这个新闻。
丁香医生觉得,这种研究是相当有前瞻意义的,也许未来终有一天会有一滴血测癌症的方法。但是现阶段,媒体过度渲染这样的研究,并不是什么好事。
如果被一些不良商家拿来做噱头推销些无用产品,那就不好看了,毕竟这世上,最不缺扯虎皮做大旗的人。
到那时,我们就会感叹:科普之路,任重道远。
内容参考丁香医生科普文章:
作者:杨杰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住院医师
作者:周祥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