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果你是刘备,怎样取得东征的胜利? 第1页

  

user avatar   mu-rong-che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秦时明月

邀。夷陵这一战,伟人评点史书时给过建议,分兵湖南湘水流域,因粮于敌,打运动战调动陆逊军主力,令敌人兵力分散,应接不暇,自可各个击破。

【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按不暇,可以各个击破。】——毛泽东评点《陆逊传》
夷陵之战:刘备七百里联营错了么?应当如何反败为胜? - 狐言论史 - 知乎专栏

而刘备此战败因,当真是如魏文帝曹丕嘲笑的那样,因为七百里联营,把大军铺开驻扎在地势过于复杂的大片地方,犯了兵家大忌之故么?曹丕其人原以不知兵不善战著称,他来嘲笑打了一辈子仗、连他老子曹操都视为头号劲敌,“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的刘备,恐怕有外行讥刺内行之嫌。

【“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魏书·文帝纪》

此战对手陆逊,认为刘备输在没有水陆并进,顺流而下,但关羽和荆州水军覆没后,蜀汉的益州水军肯定不是久历战阵的东吴水军的对手,无法从水路打通夷道。因此刘备选择舍船就步,从陆路缓步推进,在山地步步结营,也是避己之短,扬己之长,不得已而为之。

三国鼎立各有所长,曹魏长于骑兵战,东吴长于水战,而蜀汉长于山地战,也是公认的事实。

陆逊先战略后退,让出峡口山区,然后集结五万大军,背后身后的江汉平原,直接将刘备大军堵在了三峡口。只要去三峡实地考察,就可知此处峡江深浚,水流湍急,江面辽阔。这样双方各自集结大军的对峙一旦长期化,在山地扎营蜀军的后勤压力、将士疲劳度上升程度,肯定要远超过主场作战、背靠鱼米之乡的吴军。

其实刘备确实也派了马良重金结好武陵蛮,在陆逊军侧翼的湘水流域起事,零陵、桂阳两郡亦有惊扰,问题是这帮蛮子终不成气候,被步骘带领交州军万人平息了,没有实现调动陆逊军主力的企图。

刘备派吴班部于平地立营诱敌,这一关键策划一度迷惑了东吴其余所以将领,但唯独被陆逊识破。若非碰上陆逊这个极具耐心和洞察力的强劲敌手,则吴军被诱入山区遭埋伏在那里的蜀军痛击,势必损失惨重,蜀军就可乘胜追击进围江陵了。

可惜这世上终究没有如果,天不佑刘备,最后双方在长达约半年的比耐心对峙中,终于被陆逊抢先抓住了刘备军“兵疲意沮”的破绽,以火攻一击必杀。

【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陆逊传》
【延康元年,权遣吕岱代骘,骘将交州义士万人出长沙。会刘备东下,武陵蛮夷蠢动,权遂命骘上益阳。备既败绩,而零、桂诸郡犹相惊扰,处处阻兵;骘周旋征讨,皆平之。】——《步骘传》
【先遣吴班将数千人於平地立营,欲以挑战。诸将皆欲击之,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陆逊传》

而大约占了东征大军1/4至1/3兵力的江北黄权部,本来是刘备军可调动的一支主要机动兵力,却仅仅是监视魏军,在这半年里基本无所作为。

荆州治中庞林(庞统之弟)为黄权部参军,南郡太守史合也在军中随行,这支兵马降魏后,封列侯四十多人,为将军郎将百余人,是魏国史上除司马昭灭蜀汉后最大规模一次加封,可见其中有蜀军菁华甚多,极可能预备收复荆州后分署州郡的整套班子都在其中了。

从曹丕战后部署看,对和东吴夹击蜀汉,他兴趣并不大,接受了王郎王司徒(此时是王司空)的

“天子之军宜不动如山”的建议,一直坐观成败,所以黄权部实际上变成了闲子。

【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黄权传》
【权及领南郡太守史合等三百一十八人,……拜权为侍中镇南将军,封列侯,即日召使骖乘;及封史合等四十二人皆为列侯,为将军郎将百余人。】——《魏书·文帝纪》
【诏议:“当兴师与吴并取蜀不? ”朗议曰:“天子之军,重于华、岱,诚宜坐曜天威,不动若山。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可无余事。今权之师未动,则助吴之军无为光征。且雨水方盛,非行军动众之时。”帝纳其计。】——《王朗传》

但蜀魏矛盾是完全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一个已经正式代汉,一个则声称要“复汉”,曹魏君臣只要不想当王莽二世,就始终会把蜀汉当做头等心腹大敌。所以“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实为至理名言。

刘备曾利用曹操病死的机会去吊丧,企图和曹魏暂时示好,来改善外交环境,而曹丕直接放言和刘备势不两立,蜀使来则即斩,就是这个缘故。

相比之下,野心只是尽可能扩大地盘、割据江南的东吴,和蜀汉、和曹魏则都有大量的外交回旋空间,是暂时做魏国的吴王,还是“大汉”的吴王,对孙权根本无所谓。

所以曹丕再怎么坐观成败,从当时刘备这边的立场也绝不可能对曹魏放心,魏延要留镇被曹操移光人口的汉中不说;黄权部大批精锐,同样一直被曹魏牵制住了,无法投入战斗,因此这也是当时情势之必然,并非刘备犯了战略错误。

因此战后复盘的话,刘备如果一定要东征,要想反败为胜,完成至少收复荆州,甚至能一举灭吴、既为关羽报仇雪恨,更实现南北朝的战略目标,可有以下几步:

1、竭力保住张飞性命,解决将领素质不足问题。

关羽死后,张飞无论能力威望,皆为蜀汉头等大将,他的意外身死对蜀军士气是一大重创,更造成人员调派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若张飞在,何至于用籍籍无名、战功不显的冯习冯休远为“领军,统诸军”的大督?

范强(《演义》做“范疆”)和张达是张飞亲信部下,贴身“健儿”。张飞酗酒鞭挞身边亲随,传到刘备耳中,为此常常告诫,说明此事亦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他们之所以在大战前暗杀张飞,既是积怨已久,也说明当时不看好刘备军东征前景的人甚多,方有此冒险之举。

所以排除「刘备死后,再穿越回魂到夷陵战前,先知先觉杀了范、张二人」这种特殊情况不考虑,刘备劝也劝了,训也训了,终究不可能把张飞这么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子栓在身边时时管教。

能想到的补救措施,就是针对张飞“爱敬君子”这点,派一个名望素高、得张飞敬重的士人去张飞军中任职,时时规劝。

2、孤注一掷,多动员几万兵马,解决兵员不足问题。

此时对刘备有利的一面,是曹魏的强大存在固然牵制了他,但更多牵制的其实是孙权。夷陵之战对峙期间,孙权带领吴国中军主力坐镇武昌,东吴水军巡弋从江陵到长江入海口的千里江防。长江下游更是江东大族根本重地,亦必有大量私兵把守。如果说孙权将三分力用在抵御刘备,那至少同时将六分力用于防备曹丕。

这才是夷陵之战后尚未喘息,在陆逊部仍与退守白帝的刘备对峙时,曹丕三路大军南征,东吴军虽然孙盛、吕范、诸葛瑾部连连失利,最终仍能凭朱桓、朱然等人的奋战,有惊无险地击退魏军侵攻的根本原因。

在关羽军团丧败之余,刘备又宣布曹丕代汉建魏为篡逆,自己继承汉室正统称帝。因此他的东征等于是在和跨据中原九州的魏国势不两立的前提,再与据有三州的吴国开战。这是真正的以一州之力而抗全天下,因此想靠正兵流稳扎稳打取胜,是基本不可能的,必须要有类似汉高祖刘邦那样孤注一掷的冒险精神,把所有家当全压上去豪赌,死里求活去搏命。要争天下,又怎能不冒一点风险?

巴蜀是易守难攻的割据之地,而非真正足以图谋天下的帝王基业,三千年来历朝历代无不证明这点。刘邦同样据有汉中+巴蜀时,他的选择可不是在天府之国老老实实种田,积蓄实力,而是4月才到汉中,8月就出兵还定三秦了。

相比刘邦,刘备在夷陵之战的布置实在过于求稳妥了,或许不免有兵败亦可留一方基业的顾虑,并不敢真正放手一搏,战役规模打的始终是有限战争,而非全面战争。

夷陵战败后,光巴西郡发诸县兵就得五千人,由马忠带队去援救刘备,督江州的赵云部同样兵进永安。而经历这场丧师不下5万人的惨败,仅仅数年后,诸葛亮又重组了一只数量在十万左右的强大军队,可见汉末少经战事的蜀中人力资源之充足,在夷陵之战时远没有得到充分动员。

为什么湘水方向的偏师没有起到调动吴军主力的作用?因为刘备东征军兵员不足,金帛收买的武陵蛮是一帮战五渣,连步骘的一万交州军都对付不了。

如果刘备从蜀中再动员三五万人马上前线,形成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全军一半照旧与陆逊对峙,另一半精锐兵将出湘水游战,如伟人之言,因粮于敌又如何?孙权敢把守江防的吴军也抽调三五万出来怼么?

那样曹丕一定开心之极。从夏侯渊军团覆亡、曹操汉中退兵后,曹魏就患上了“山地战恐惧症”,称汉中为“天狱”。因此当蜀吴两国当真拼尽全力殊死搏杀时,魏国进攻东吴的可能是远远大于攻打蜀汉的。而从地理环境来说,魏国攻吴的难度同样远小于攻蜀。

何况此时孙权占据南郡、武陵、零陵三郡才两三年,统治还远谈不上巩固。

3、战必用间,除掉陆逊这个当前大敌。

刘备遣吴班诱敌时,东吴诸将请战不成,认为陆逊胆小畏敌,才会连退百里,不敢出战,因此“各怀愤恨”。

这说明陆逊虽有卓绝才能,但在吴军中威信严重不足,已届不惑之年还被诸将藐视,对比26岁即以中护军与张昭共掌军政大事的周公瑾,可说天壤之别。这也深刻体现了吴军中众多淮泗及寒门将领,对陆逊这个江东大族代表的本能排斥。

【诸将并欲迎击备,逊以为不可,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於木石之间,徐制其弊耳。”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吴书》

陆逊是陆康从孙,当年孙策围庐江,陆氏宗族包括陆康在内死了一半人,和孙氏本有血仇。孙权做主将孙策之女嫁给陆逊,让两家和解成为姻亲。但此时孙策之子孙绍已成年,并一度承袭了“吴侯”之位,大约在孙权封“吴王”期间,被改封为“上虞侯”,可见孙权对其的防范。同样,以孙权这样历史上出了名的雄猜之主,对陆逊又怎么可能真的心神无二,信赖无间呢?

孙权极信任的吕蒙,曾经高度赞扬陆逊之才,在诈病袭关羽时推荐他代替自己。可是到吕蒙临死前,陆逊已经立下分路军阻断峡口,打垮关羽留守军数万的大功后,

吕蒙临死前推荐代替自己的,却变成了孙权的发小兼死党朱然,这变更本身就意味深长了。

【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
【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蒙卒。】

类似夷陵之战这种双方相持不下的长期对峙,用离间计除却敌方主将本是最佳选择。田单在复齐之战离间乐毅,秦国在长平之战离间廉颇,灭赵之战离间李牧,都是很成功的先例。

刘备当年同样也离间过孙权和周瑜君臣,称周瑜“顾其气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尔”,不知何故,此时却计不止此,或许对之前名气不显的陆逊也有所轻视吧。

吴军诸将早就对陆逊憋了一肚子气。若刘备先施展离间计,大肆散布陆逊如何怀有贰心的谣言,派遣间谍散布于武昌、建邺、江陵等东吴各重要都市,做相应童谣,令小儿歌之于路。就算后方的孙权能鉴于大局、暂且不临阵换将,陆逊也很难得到吴军上下一致的信任支持了。

届时再施展诱敌之计,陆逊要压制诸将的不满就愈加困难,刘备计策的成功几率就大增了,那时伏兵成功,对将帅离心的吴军打出一个暴击必杀,甚至痛歼这支五万人的东吴军团,将历史上此战结局彻底扭转,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孙吴政权致命伤就是政治根基不足,统治合法性严重缺失。

孙氏出身寒微,孙坚之父仅仅是个瓜农,此前三代皆不可考,家世比起本身是汉室宗亲、祖父举孝廉当过县令的刘备都相差甚远。孙坚孙策皆靠攻杀朝官、杀戮名士立国开基。江东大族对其潜藏严重不满。

如陆逊的叔父、陆康之子陆绩,作为名义上的江东陆家家主,都做了十几年孙氏的官,临终仍自言“有汉室志士吴郡陆绩”,还狠狠立下六十年后南北必混一(也就暗喻孙氏灭亡)的预言。

一旦孙权赖以生存的军事力量损失惨重,政治上劣势明显的孙吴政权就是土崩瓦解之势。

后世南朝内战中,居上游之势一股而下,两战、三战便顺势灭国的例子实在太多,北方政权根本来不及做出相应反应去干预。

因此如果刘备在夷陵之战能大获全胜,歼灭吴国陆逊军团,那么接下来顺江直下,势如破竹,取江陵下武昌,甚至几万雄师过大江,旗扬石头城,一举攻灭东吴,实现南北二分局面,都并非绝不可能。有大江阻隔,曹魏就是想分一杯羹,也讨不得太多便宜。

历史上最后结局,无非成王败寇,敌方强中更有强手,由陆逊这个江东士族最杰出人才横空出世,阻止了刘备的雄心,而并非刘备本身犯下何等致命的低级错误。

杜工部诗云“遗恨失吞吴”,与其解释为诸葛亮“不能制主上东行”的追悔,倒不如遗憾此战失去吞并吴国、建立南朝良机,更贴近本意些。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八阵图》



  

相关话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有什么适合向老师提问(探讨)的问题? 
  如何评价蔡锷? 
  为什么骂曹操的比骂朱温,司马懿,安禄山,赵构之类的人要多? 
  是从春秋战国一直到三国两晋时期,上至统治者下到文臣武将,大多数人名都是一个字吗;如果是,为什么呢? 
  如果诸葛亮出祁山让魏延兵出子午谷奇袭长安会怎么样? 
  为什么姬周天子的平均寿命是历代王朝君主中最高的? 
  老三国是否超过原著? 
  为什么诸葛亮会被陈仓郝昭千人给挡下? 
  《三国演义》电视剧有什么硬伤? 
  太平天国时期的中国大陆上的战争是什么样子的,与外国同时期的战争从战术、武器上有什么异同? 

前一个讨论
有哪些值得观看的世界伟人演讲?
下一个讨论
有哪些人物没有规划人生,却获得了成功?或者有人成功却没有按照他以前的人生规划?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