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传入日本的事物,现代中国人往往以为是大唐风范。
南宋传入日本的禅宗和某些佛寺建筑样式,在现代中国人眼里也是唐朝的。
晚清传入日本的麻将和月琴,在现代中国人眼里……原来日本也有这个啊!
实际上,正是在此时期,准确来说是由东晋南朝,奠定了中国对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交往基础。与南朝在武力和疆域上在较长时间内处于被压制和收缩阶段不同,南朝在东亚的国际影响力是远远超过北朝的。当时在朝鲜半岛与日本的主要国家高句丽,百济,倭国皆依靠东晋南朝册封的官职爵号展开了势力范围的角逐,这一点向来为多数人所忽视。
其一:北朝的册封无法形成在东亚形成整体的链条。
高句丽,百济,倭三巨头中,接受北朝册封的仅高句丽一国。换言之高句丽得到北朝的封号并没有实际的价值。因为百济和日本方面根本不认可北朝。北方政权册封百济要晚到北齐时期了。
其二:东晋南朝的册封根据时局形成了新颖的特点,所封官爵倾向军事化(都督某地诸军事),加上虚封国内州县,将“外臣内臣化”,形成了一个有竞争关系的册封体系。
简单的说,东晋南朝之前,比如汉代册封藩国君主,其封号是无法对其他国家施以作用的。我封甲为高句丽王,封乙为倭国王,甲的封号只能影响你自己的高句丽国国内,无法影响乙,甲乙之间也没法分出个高下来。
但东晋南朝不同,例如通过镇东、征东、安东、宁东将军或大将军的区别,可以将各属国的地位高下进行一个明显的划分。
并且,这种册封并非是虚名,而真正具有了现实意义。百济国袭杀高句丽故国原王后向东晋告捷,即受封为乐浪太守,以表明百济占领此区域的合法性。高句丽复兴南下之后,东晋南朝就不再授封百济“乐浪太守”,而转为册封高句丽好太王为“乐浪公”。
而稍后兴起的倭国,也借南朝所授之官爵作为其进军插足朝鲜半岛事务的合法依据。倭王武甚至先自称“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七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后才请求南朝宋予以认可,其急迫的心理可想而知。
另外,从考古发现上也可见此时南朝封号对东亚区域的的重要性。韩国发现的百济武宁王陵墓,整个采用南朝形制的墓穴结构。
颇有意思的是武宁王墓志中首先开列南朝所授官职“宁东大将军”,再提自己“百济王”的身份。有学者认为其目的就是为了向高句丽人示威,表明自己是有大国支持。
宁东大将军、百济斯麻王,年六十二岁,癸卯年五月丙戌朔七日壬辰崩,到乙巳年八月癸酉朔十二日甲申安厝登冠大墓,立志如左。
不知道,等于没有。
曹叡的火浣布从何处来,倭国向魏称臣,西域各国为敦煌太守仓慈发丧。日本古坟时代的物品有南北朝的痕迹。
天竺高僧康僧会到孙吴当博士,朱应、康泰沿海航行到中南半岛,大罗马商人同林邑使臣去拜见孙权。
来自中亚的羯族。
鸠摩罗什、佛图澄、达摩涉足中土。法显去印度,然后坐船回来。
北魏同时期的东罗马、波斯等国一直有往来,当时西方人认为魏就是中国的名字,对北魏考古发现东罗马金币和波斯饰品。
除了诸凉控制河西走廊时期外,当时商人和僧侣往返东西是很寻常的事情,但如果不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外交,通常不会载入史册。
但从佛教在南北朝盛行这点就知道当时的交流有多频繁。
深圳房价的天花板不是一个价格,而是一种状态。
什么时候,中国的发展基本到位不动了,深圳城市到极限了,大家不愿意来深圳了……那个时候,自然房子就到头了……否则,全中国的财富、人才、资源向着一个小地方集中,就是房子都是空的,也不可能便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