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个人的经验。
每个律师都要做一个专业的律师,而专业的表现就是长期关注某一个行业。
对行业了解,跟业内人士聊得上来,而不仅仅停留于法律层面,才称得上关注某个行业。曾经参与过某企业的境外发债项目,但是想靠做一个项目来了解整个行业是很难的。但是如果能够坚持做境外债券的发行信息的汇总,以自己一个项目经验的储备,就能对发债市场的宏观情况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你就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说境外债券发行的期限和利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宏观经济、评级、全球协调人和中介机构对发行债券的影响。相当于行业新闻汇编是一个放大的作用。
再比如现在非常火的数据合规和隐私保护,其实相关的立法是缺位的,虽然数据安全法和个人隐私保护法已经被提上立法日程,但是目前的规定的效力级别很低,以及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的很多文件也都只是征求意见稿,即使是正式的版本也只是也只是GB /T推荐的标准,也不是强制的。所以现在去探讨法律也只能从法理上去探讨,而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这个法律功底。所以这种情况下,相关的行业汇编做到了一定量,就会对这个行业有种呼之欲出、游刃有余的感觉。
具体的做法,比如看看报纸,财经类首推《21世纪经济报道》,基本上发债IPO投融资等领域的行业动态和法律法规,都能涵盖进去。不过一年要600快。如果民商事的,比如《中国消费者报》,基本上网罗了商业社会的各种交易形态。律师面对这些第一手的材料,是比较容易写出文章的。或者关注行业新闻的网站等。
得益于裁判文书网上公开,我们可以以大数据研究的方式进行大批量案例研究,去概括和总结一些共性的知识点。一个案由就至少可以写一篇文章,在一个大的纠纷类型下面就能产出很多文章。这样不仅是在写文章,更是在促进相关专业的研究。
还有一种方式是对个案进行解读,比如说最高院的指导案例,或者是高院的案例或者说比较经典的、热门的,都可以自己去写一写。这样的好处是熟悉法规,同时记得,我上一篇问文章提到的,搭建自己的法规库。
对于比较常规的纠纷类型,民间借贷、婚姻家事、买卖合同纠纷、公司股权纠纷,每种类型研究当地300个案例,经典案例每个10个。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很吓人的。只要该类案件接触过,就可以触类旁通。
还在读书的时候,有一位锦天城的日本业务的高级合伙人高律师来我们学校做演讲,她讲自己虽然从业10多年了,但现在发现看大部头的厚厚的书,反而是更有用的,更能解决问题,给人启发。虽然看起来枯燥而且浪费时间,但效果好。而网上的很多文章,其实都没有太多的营养价值。另一位优秀的校友则是提到了读书时侯坚持看海商法英文原版书,那种影响是难以估摸的。我当时年少无知,觉得律师这样做是不合时宜的。但现在以自己的写作的经历看,读书和写作, 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是巨大的。感觉像是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大脑也被扩容了一样。
如刚才所言,坚持读大部头的书,输入最原始的积累,也就是第一手的资料。经过别人总结的知识,往往具有抽象性和迷惑性。但是通看过一定量的第一手资料,就可以有很多很独到、深刻的见解,容易使人信服。
而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写这些文章的人不一定都懂,而且也不一定专业。所以一定要少看,或者精挑细选。80%的公众号文章都是洗稿,没有质量和感情。包括我在内, 我写的也仅仅是个人的感受。第一,由于文字本身的缺陷, 让我只能表达我观点的80%。第二,由于我个人表达能力的限制,再减去20%。第二,由于阅读者的理解限制或者专注度,再减去20%。即使我呕心沥血写出一篇好文,大家依然觉得不过如此。所以,我虽然鼓励大家学习,但是不建议关注一大堆公众号,一定要优中选优,保持注意力。只能等你开始动笔写起来,你才能发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