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这种事情其实外人看起来很奇怪,但内部人士就觉得很正常。
判决书的确是很严肃的法律文书,要是上纲上线,甚至可以说是代表了国家形象。所以,理论上,每一份判决书都需要字斟句酌多方校对之后才能发出。
但是实际上,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字斟句酌多方校对?
以上是鄙人今年写完的判决书稿的文件夹信息。11月都没完,我已经写了269篇判决了。
一个司法民工,不说开庭,不说调解,不说接待信访,不说诉讼保全,不说参与抗疫工作,不说调研学习,就仅仅是坐在电脑前写判决(不说除了判决还有调解书裁定书审理报告之类),平均每个工作日要写一篇以上。
每篇判决写完还得校对吧,只能靠我和助理轮流来,每篇判决只能大概浏览一遍就急急忙忙判出去了。
所以我们能怎么办?审限追着跑,案件堆成山。为了追求效率,就只能稍微牺牲准确率了。
鄙人不是推卸责任。判决书出了问题,法官终身负责。
然而审限内未办完案件,同样要追究法官责任。
我们能怎么办?
编制就这么多,辅助人员人数也是有限的,就算“不想干就辞职”,那么“你行你上”之后,你也得面对平均每天要出一份以上判决的境地。
你能怎么办?
啥叫判决书错了。应该说是把南京市判给了安徽省。不服可以上诉么。
现在搜已经搜不到了,由此可见公务员办事效率还是很高的
省份错误错在原被告信息是很常见的。
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自动文书系统其实没那么智能(甚至有些智障),系统生成地址是不带省的,而根据文书的书写规范,原被告不在一个市的时候地址要从省一级开始写。
所以大部分省都是要自己加上去的,一些偏僻的不常见的市反而是最不容易弄错的,因为会上网查,一些熟悉的市反而最容易搞错。
比如安徽省南京市、江苏省宁波市……
裁判文书是上网文书,在质量上的把控已经算可以了,其实你要是申请调卷看正卷里的其他材料,只要不是系统生成的,有错字真是太正常了。
毕竟多数人都用拼音打字,打多了总会有错字,而负责校稿的人是不存在的。
还有一个神秘的东西叫副卷,那是被封印的卷宗,不对外公开,只有内部人士能看。
里面的错字你猜能有多少,一个审管办的朋友曾跟我吐槽,每天都能遇到合议笔录的法官跟案件承办人不一样的。
想解决这个问题也简单,系统内嵌校正功能就行了,现在有很多第三方软件做的很好,比如写作猫什么的,只不过要花一大笔钱。
还是希望法院痛定思痛,赶快花钱装校正软件吧……
大南京是我们安徽人的耶路撒冷。
其实,很多判决书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错别字,但是都不会影响文字歧义。
我之前还收到过判决金额写错的。
收到后,一脸懵逼。
立马联系法院询问原因,经过确认后,才发现是笔误,确实写错了。
这种笔误的,其实很好办,法院直接补一个「补正裁定」的文书就行了。
法官也是人,有错别字正常。
但是这种省份写错属于原则性错误,这种是有点低级了。
而且,不仅南京法院认为自己是安徽的。
安徽、上海,甚至湖南都认为南京是安徽的!
本来就是安徽省南京市呀!这有什么问题吗?狗头 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