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笛卡尔并不是第一个“想到平面直角坐标系”的!
比他再早200多年,有一名叫做尼克尔·奥里斯姆(Nicole Oresme)的家伙就已经在中世纪“想到”了!
不仅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他甚至有“想到”调和级数发散(即自然数倒数和趋于无穷)这样高端大气的知识,诚然是一位思想非常超前的天才。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他如此牛逼,却不能像笛卡尔那样有名呢?
简单粗暴,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画像便知。
这是14世纪的奥里斯姆画像:
这是17世纪的笛卡尔画像: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前者虽然描绘得也是非常卖力、非常细腻,与后者一比,瞬间相形见绌,显得尤为拙劣。
同样道理,尽管奥里斯姆也想到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但他的构想还是太朴素。
那会还没有“纵坐标”、“横坐标”的说法,奥里斯姆称之为“经度”和“纬度”(latitudo et longitudo)。
他发现,任何两个有对应关系变化的物理量都可以表达在这样的“经纬图”上:
比如热胀冷缩中,物体的温度和膨胀长度;比如运动中,物体瞬时速度和时间……
奥里斯姆发现了物理量和图像的普适连结,的确和笛卡尔的直角坐标系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有天壤之别。
奥里斯姆主要想到的是把物理量关系表达为类似函数图像的东西,却还尚未触及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真正潜能。
或许,出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通俗直观,如今的我们也会疑惑: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东西非要到17世纪才发明呢?
小朋友,你这是把17世纪想得太好了。
来看看笛卡尔之前的人类在忙活点什么吧:
1614年 纳皮尔的《对数的奇妙规则的描述》,引入对数和对数表
1591年 韦达的《分析艺术引言》,引入大量符号,奠定符号代数学,改良3次、4次方程解法,指出根与系数的关系
1585年 斯特凡的《十进算数》,普及十进制小数形式(但一直到1608年才由他人改良形成如今的“小数点”形式)
1572年 庞贝里的《代数》,引入复数
1489年 韦德曼使用“+”、“-”符号
1464年 雷格蒙塔努斯的《论各种三角形》,研究对象包括平面三角形和球面三角形,其中出现正弦定理
……
从这段历史年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笛卡尔之前,代数、几何已经各自起飞。
所谓代数,其实就是“用字母代替未知数”的数学(在此之前只能叫“算数”),早期就是解方程。后来,人们在解高次方程的过程中,引入了复数,可见当时的代数的确非常成熟了,却依旧没有想到,任意方程的根,不过就是函数图像的交点问题。
比起代数,几何则是一门极其古老的学问,它花样百出、姿势多变,足以让人类从公元前玩到公元后(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在公元前300年就有了)。人们还惊喜地发现,三角形尤为好玩,所以还单独搞出一门几何学的分支——三角学。三角学定义了三角函数,可以将形的问题转化为计算,却依旧没有和代数真正连接。
一直到笛卡尔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两座数学宫殿的桥梁才得以建立。
(据说笛卡尔是望着天花板上爬动的小昆虫发呆得到的灵感)
1637年,笛卡尔出版《几何学》建立解析几何,距今近400年。
从那时起,人们才考虑到,呀!原来代数和几何是完美互通的,是可以互相转换、互相解决问题的!
数学家对代数与几何的统一,宛如物理学家对电与磁的统一,都为人类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从此之后,进入了数学史上神仙打架的17-18世纪。
接下来的人名个个都是振聋发聩,数学也逐渐变态发育成了普通人看不懂的样子XD:
1664-1672年 牛顿进行关于微积分的早期工作
1684年 莱布尼兹发表关于微积分的早期工作
1687年 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正式公布是他发明的微积分,开始神仙对打
1690年 伯努利家族进行关于微积分的早期工作,开始神仙混战
1696年 洛必达发表《无穷小分析》(第一本微积分教科书),解答了诸位神仙之前提出的问题,但遗留下了无穷小问题这个烂摊子
1704年 牛顿发表《求积法》(牛顿第一篇微积分论文)
1715年 泰勒发表《增量方法》(泰勒定理)
1734年 贝克莱发表《分析学家》,试图收拾无穷小问题的烂摊子
……
(怎么样,这段是不是挺胎动的,反正我是胎动了,每次看都是热血沸腾,蛇舞足蹈)
总之,笛卡尔的确不是第一个想到平面直角坐标系的。
并且,把笛卡尔的数学成就笼统地说成是“想到平面直角坐标系”,也着实有失偏颇。
他做的其实是建立解析几何,打通了几何与代数的连接,造就了又一次数学史上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后人将“平面直角坐标系”称为“笛卡尔坐标系”,是对他一系列开创性成就的纪念,并不是简单“想到”就可以的。
参考资料:
相关阅读:
1、我买的白板快到了,接下来可以给大家实时板书讲解数学分析的入门课程了!
这样还可以省去很多做字幕和特效的时间(做字幕和特效是最影响进度的),应该可以做到“周更”了吧!
2、可以在我的视频区看我的“数学胎教”系列视频,主讲“数学分析”,其中一期就有讲到本文开头提到的调和级数发散问题。
所谓数学分析,说白了就是比微积分再多“亿点点细节”,但正是这“亿点点细节”补足了牛顿时期微积分的各种瑕疵。
3、数学分析对应历史线大概是1821年柯西的《分析教程》,距离如今2021年正好200年,这个时候的数学,已经非常精细化,如今已经可以作为数学系的基础课程了。
但!e老师的课不一样,e老师的课,只需要初高中数学基础就可以听懂~~(幻想N年后有人知乎提问:为什么e老师之前没有人想到“数学胎教”),但依旧有很多小朋友反映说,完全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幻想失败)……
所以我在想,或许我的“数学胎教”也可以再加入一些趣味数学八卦?
各位小朋友留言告诉e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