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税推出应该是板上钉钉了,目前没开展并不是因为技术因素,而是无法确定约束条件下的政策效力,关键是在高房价确定计征收范围和力度。而最终影响不仅取决于细则,更取决于不同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特性。
由于各个城市之间的房价差太大了,但是收入差距不大,那么能承受的实际税率上限肯定是特别大的。如果一线城市普征房地产税,但是居民能承受的税率又太低了,甚至比法条下限还低得多,那肯定会有豁免条件,避免对无力承担的底层征税。
按照任泽平团队的估计,2020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值为391万亿人民币,一线、二线、三线分别为111、130、177万亿元。假如我们以上海为例,其人均房地产市值为169万人民币,只按照户籍人口计算,大概人均是300万人民币,这样三口之家的资产大概能接近1000万了。
而2011年试点的上海房地产税,起步税率是0.4%,那么1000万的市值就要对应每年4万人民币的税收。上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才7.2万元,也就是平均下来,一个普通上海本地人要拿出来15-20%的收入交房地产税。
然而美国人交房地产税,一般不会超过收入的5%。美国平均房地产价值28万美元左右,以1.2%的平均税率计算,一年才交3000美元,要知道美国的平均家庭收入可是接近10万美元。而重税的州也就是平均缴纳5000美元,也不过5%。
如果我们拿5%来作为承受上限,在上海普征房地产税,可承受的税率不超过0.2%。但是我们同样使用这个标准,二线城市可以承受的税率大概是0.4%,三线却超过1%了。这是因为各个城市的房价收入差太大了,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的人均房产价值差了十几倍,但是收入差距却只有1倍。就算是想要苦一苦百姓,也没有银行像按揭贷款一样,给普通人融资交税吧?
但是出台的税法必然有税率底线,这不可能让市政府只设0.2%,那么肯定要想办法降低实际税率。所以上海就出了很多条豁免条例,让无法负担的居民不交税。
从这种税收承担能力的角度来看,一线城市不可能普征房地产税,会有很大范围的豁免,以奢侈税为主,也可能会像 @Orz辉 说的一样“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毕竟上海之前就是这样呢~~~而二线城市则可能会接近重庆,基础税率接近承担上限,通过累进税率对多套房征税,以抑制高端需求。而三线城市既可以普遍征税,也可以设置承受上限的税率。
按照这种标准,房地产税能收到多少呢?
一线城市即使是采用0.2%的普遍征收标准,只能收到2000亿。而按照上海的房地产税的豁免范围,只能收到200亿,这样子一线城市征收房地产税的下限可能就1000亿。而二线和三线城市能收取的上限大概是5000亿,而参考现在以抑制高端需求为主的重庆房地产税,一年收入也就是100亿上下。三线城市则可以普遍征收1%的房地产税,上限约为1.8万亿。
所以能收取的房地产税上限为2.5万亿,绝大多数都集中于三线城市。一方面很多类型的房产是很难征税的(如公房、自建房、公租廉价房),还有市值变动、逃税问题。另一方面,中国有很高比重的房地产交易税,这部分占GDP的比重约为1.5-2%,而房地产税对交易税会起到替代作用,仅仅减少了25%的交易数量,那么就会导致其他土地税收降低接近5000亿。。
房地产税能带来的收入应该也就是1.5万亿(合约1.5%的GDP),这个和 @Odysseus 所引用的各国房地产税占GDP的比重约为1.5-2%是相吻合的。
上海这种一线城市税收都是超过万亿的,土地出让金才3000亿,其实并不依赖土地财政。 而目前免税面很广的房产税才200亿,再翻几倍都赶不上土地出让金,肯定没法补充财政收入。这样子就会变成累进性质的资产税,以调整财富平衡为主。
但是在三线城市缺乏经济支柱,确实很依赖土地收入,而且能征收的房地产税收是很多的,这是最有可能靠房地产税来替代土地出让金。恰恰是因为三线城市可以靠房地产税来补充财政,这些城市的房子会变成消费品,反而会使得有投资需求的购房者离开,这样就会陷入房价下降的螺旋结构 。
从根本上来说,影响房价的因素是供需失衡。供给侧的问题主要是住宅供地增速低于人口增速,而高速城市化又有持续的移民流入,那么始终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由此推高房价。而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65%,年均增速是1.5%,而根据日韩城市化进程,高速城市化会在75%结束,那么中国的城市化也就是六七年了,而且人口会从中小城市流入大型城市。那么大型城市的需求是扩张的,中小城市萎缩,三线城市需求本来就会下降。
虽然日韩在90年代初推出了房地产税,真实房价指数(房价和居民实际收入和比值)达到顶峰,之后始终没回到高点,可以简单地说房地产税是有立竿见影的作用,这个其实误导性很大。因为在1973年的石油冲击后,日本的真实房价指数就下降了30%,泡沫危机高点也不过比73年高了20%。如果没这么严重的泡沫,那么日本真实房价可能在石油危机后就见顶了。而日本在1973年、韩国在1990年,正好结束了城市化,这个肯定不是偶然,本质上是需求侧见顶了。
从城市化的角度来看,我国房产负担应该接近顶点了,如果考虑更缓慢的人口增长,那么离顶点的位置可能更近。
在高速城市化的尾巴,大型城市需求扩张,中小型城市萎缩,市场就分化了。没需求的三线城市会出现买方市场,但是千万人口的大型城市管制土地更加严格,住宅供给和人口增长的缺口要大得多,那么真实房价指数的下降是不会太严重的,房地产税就会强化市场的分化。
日本房地产税就有类似结果,人口流出城市的房价因为房地产税进一步下跌,这利好东京等中心城市。道理其实很简单,房产是家庭财富的主要成分,房价下跌会影响家庭资产负债表,进一步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资产减值的负面效应就会通过金融部门,溢出到其他企业和家庭,经济就会越来越差,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房地产税将房市分割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住宅的需求量很大,但是供给一直不够,估值就会坚挺,房地产税的税收归宿就是下家;另一部分住宅需求不足,价值就会下降,然而每年又要交房地产税,房子就会变成消费品。由于第一种住宅有投资属性,投资者就会转向第一种,第二种住宅的需求就会进一步下降。
而可负担的房地产税率不平衡,会让需求旺盛的一线城市和需求萎缩的三线城市,分化更为严重。因为前者要么税率低,要么免税面广,税收优惠就会让投资价值变得更大。
所以很多研究发现在典型的卖方市场下,房地产税让刚需房价格上涨,高端的改善型住宅因为需求弹性大而下降。
当然很多人会说,刚需可以等嘛~然而改善住房买家的经济实力,比刚需买家更雄厚,议价能力强、机会成本也更低,自然有能力等得起,就连时间都不站在刚需这边。
还关注啥。前几天搁微信群里键政。有人问,会放水救房地产吗?
我说得很简单:当初货币化棚改失败了,现在问题更难了。继续放水是不可能的了,那是真的要炸。但是现在要解决这个难题,肯定是要有代价的,就看上面的人能不能下决心了。
可能有人会问,货币化棚改为什么会失败?我也讲过,主要是上面低估了市场对于房地产的狂热程度。以实际表现讲,可以这么说,房地产狂热到了给点烛光就灿烂,给点水滴就泛滥的程度了。
我之前说过,我国三大智商税是投资性住房、攀比性教育和续命性医疗,三座智商税大山稳稳地压在人们头上。跟这三大智商税相比,什么奢侈品包包都是弱鸡。铁拳不砸这三个,砸再多的洋表洋鞋洋酒洋车也没用。
后来,医疗集采降低了天价支架的价格,打击补课班禁止教育攀比。看着这两个领域的百万漕工和前浪如丧考妣地骂天骂地我这心里舒坦极了。现在就差一个投资性住房,一个三岁小孩都知道该收的房产税拖了这么多年迟迟不收,每天雷声大,雨点小,让人丧气至极。现在看起来八字或许有一撇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在全国推开,希望这一天可以早点到来,让中国人民出一口恶气!
看来我来了非洲之后,中国确实在变好了。希望过段时间可以看到更好的消息出现,看到祖国统一。
我在公安这几年我明白一件事,你名下有几套房,公安局的系统里没有,每次查都是去房管局,他们那里一搜就知道你名下所有的房产。
但是,房产局那里不登记户籍信息,也就是不知道这个户主家一共几个人。
所以这里第一个要做的就是公安、房管局联网,这还不够,税务局和民政局也要加入。
这其实很简单,又很复杂,毕竟这都是涉密信息,还是需要时间整合。
目前我国的个税都是工资发之前先预扣一部分,转过年来再退税。
那么针对要补税的人呢……
税务局会给你打电话通知你。
目前来说补税的人还是不多,所以这工作不难开展。可是房产税怎么收?
那一大堆没有退休金、名下有房的老人房产税怎么收?
这个解决方案是啥?是欠税的房屋不能卖,还是上征信,还是什么?
初步估计,有人均面积免征是可能的。
第一就是避免向赤贫只有小平米的人收税,这部分人的钱本身就不好收。
第二是能够降低贫富差距。
第三是不能按照家庭一套免税政策来,这样会增进离婚率,而按照人均面积算,就不太担心离婚问题。
第四是可以促进中产阶级生育。比如说人均40平米免税,家里俩娃就可以160平米免税。
目前要开展五年试点,意味着全面征税起码要在2027年以后。
但是这不意味着明年或者什么时候国务院出台的试点工作能多么凶。
如果有证据表明,将全国联网、差额等级制度收税、房子越多往上叠的税越高,那么三四线城市的房子将炸裂。
比如说鹤岗、双鸭山郊区的房子,可能会免费送。
一些有钱人在三四线城市的投资房会收回,这导致一切空置率大的房屋都将被抛售。
这并不是国家希望看到的。这会造成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发展更加不均衡。
所以收税方式必然是按照房价收,而且不会等额计算。比说4000一平米的房子,100平米一年收税2000块钱,4万一平米的房子,100平米一年收税5000这样子。
届时,一个家庭可以选择自己名下的高价住宅在多少平米免税,低价住宅低价收税,也就是不急着甩卖,稳定房产市场。
这样做的好处是稳定房价,三四线城市房价大崩对谁也没有好处,但是我们必然可以预见的是:房价是不可能出现曾经的那种大涨了。
个人认为出台的政策不会很狠,不会影响房产市场大幅度波动。
房产税终于要来了.
想想看, 为什么要那么辛苦的呆在大城市那? 无非是教育医疗工作资源更好. 但是这个问题应该通过合理分配教育医疗工作资源来解决, 而不是房产税减免.
只有既得利益者和最愚蠢的人会站在错误决定导致的错误结果上, 去维护错误的决定!
正常思路应该如下
房产税无免征浮动税率. 取消70年限制. 逐步降低土地出让金.
教育医疗资源合理分配. 带动就业合理分配. 引导人力资源合理分配
裁掉2/3的公务员, 降低退休公务员待遇. 提升在职公务员要求和工资. 砍掉各项隐形福利
取消户籍制度. 人口自由流动.
文娱行业分级.
逐步提高最低工资, 挤掉低利润行业, 促进产业升级
如果真能做到上面这些, 中国经济文化科技将会有一次质的飞跃.
来来来,新的小白鼠又上线了。自9.12起,葡萄牙取消室外口罩令。
葡萄牙、中国全民疫苗接种情况分别是:
葡萄牙:一剂(86.85%)、完全接种率(81.1%)【截止9.13,均位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一剂(?)、完全接种率(78%)【截止9.22】
所以,从完全接种率上来看,中国已经达到70%的红线,但delta比较凶残,有研究数据表明,针对delta可能需要88%以上的全民接种率才可以实现群体免疫。
而现在葡萄牙的一剂接种率(86.85%)已经接近于88%了,最多再过28天,葡萄牙的完全接种率也将会接近88%。
新冠肆虐了一年多,葡萄牙从今天起,开始试水群体免疫,真的是拿命在试啊~
葡萄牙会成功吗?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我不在知道大家为什么都喜欢拿以色列来举例证明群体免疫是失败的。以色列的实际完全接种率到现在连70%都没有(63.02%),这个国家连讨论群体免疫的资格都没达到。
就这个接种率,也就无怪乎日增10000+。
9.16葡萄牙TSF更新葡卫生部会议报告:4/5的住院治疗患者和14/15的ICU患者没有完全接种疫苗。(说明接种疫苗还是有用哒!!!!)
“葡萄牙人民投票,投票的方式就是接种疫苗。”--葡萄牙总统 马塞洛
Infarmed 会议:大于5岁的儿童,疫苗的接种(计划)可以推进。 葡萄牙已有 81.5% 的人口完全接种疫苗,预计将会出现新的变种。
同一天,葡萄牙卫生部在官网称:我们已经在大流行的末期。[1]
晚上和同学谈到葡萄牙取消室外强制口罩令这一行为,突然莫名的觉得这个国家很勇是肿么回事。
近一个月,葡萄牙的每日新增确诊人数仍居高不下,但是葡萄牙政府还是做出了这么大胆的决策,当然比起之前的英国、以色列……葡萄牙的勇是建立在超高疫苗接种率之上的。假如这一次成功了,全世界应该就会慢慢解封吧。
在《葡萄牙史》的序言部分,作者戴维·伯明翰说:“葡萄牙是世界上最擅长生存之道的国家之一。……在欧洲的许多历史进程当中,它还是一位先驱者。”
今时今日,留在葡萄牙人民血液里的大航海开辟者的基因,或许并没有消散,还在以某些方式传承着。
曾经就这个问题跟我妈讨论过。
我说我这么要强这么独立,怎么可能找得到对象,现在男生都喜欢软软的什么都不懂的瓶盖都拧不开的笨笨傻傻的妹子呀,比如我表妹那种╮(╯▽╰)╭
我妈说:其实吧。。。。。如果我真的是那种什么都不会,什么事情都要你爸来做的女人,你爸早就跟我离婚了。
我妈的意思是,刚开始的时候,可能那种温温软软的妹子会很讨喜,但是过日子,如果什么都要依靠男方,短时间可能还好,几年过下来,早就烦了。而且生活中那么多事,那么多问题,如果女方一点忙都帮不上,还要添乱,这日子要怎么过。
像我妈这种女人,不仅自己工作上家庭上都可以处理得很好,还对我爸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我爸能在学校不用趋炎附势巴结领导,甚至还可以因为校长不公平的对待直接拍校长的桌子跟校长对骂,还一点事都没有继续当先进当优秀教师,年年带重点班,教书教的好是一方面,跟我妈在教育局工作不可能没有一点关系。
(因为曾经也有个老师跟校长有矛盾,后来被找了个借口调到农村的学校去了,而我爸骂了校长这么多年,从来没谁敢把他怎么样,顶多是没有升职的机会了╮(╯▽╰)╭)
我爸真的是典型的书读得迂腐了的那种人,特别清高,完全不懂变通,因为看不惯他们年级组长,他们年级的活动从来不参与。有一次他们校长开会碰到我妈,就跟我妈说,x老师从来不参加集体活动啊,不合群。我妈回来根本都没给我爸说,就偷偷告诉我了。
而我妈就是那种像水一样的女人,什么地方都可以淌过去,石头扔下去也只是泛起一点涟漪,包容我爸的一切,呵护着他的自尊心。而我爸也知道我妈很有能力,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特别尊重我妈,偶尔闹脾气都像在撒娇。曾经有别的老师说我的父母就是典型的相敬如宾。
我一直觉得理想的夫妻关系就应该是这样,就像《致橡树》里那种,我跟你肩并肩站在一起,不依附你,也不会攀附你,更不会一厢情愿的奉献或者施舍,我们共担风险,共享繁华。
真羡慕啊。
真想找一个我妈那样的人。
========================分割线=========================
看评论感觉好像大家都觉得我母亲罩着我父亲,我父亲高攀了我母亲的感觉。
可能是我表述的问题吧,其实,你们想,我妈这种人,会去找那么特别废的男人过一辈子么╮(╯▽╰)╭
我爸当年高考,是全地区数学单科第一,总分第二的成绩考的重本(那所学校现在也是211,985),整个人心高气傲的不行——但是通常这种心高气傲的人活了这么多年还没被人打,多少还是有点本事的。
四川人嘛,娱乐活动就是打麻将打牌,我爸其实打得很好,因为他记得住牌!他能算牌!这简直就是外挂嘛!但是他很少打牌,一年中可能就过年那会陪家里亲戚玩几把。平时的娱乐活动,除了守着电脑打无比幼稚的小游戏,他没事,就!做!高!考!题!
市面上大部分教辅资料,都可以在他书架上找到。
我相信大家在读书期间对那种强迫学生补课的老师都是有了解的╮(╯▽╰)╭但是我爸他呀,最讨厌补课,每次有学生家长找他给孩子补课,他都给人家说:上我的课,课上四十分钟认真听就可以了,不需要补课。
他教的班,数学成绩从来都是年纪第一第二。
学生都很喜欢他,大概大多数学生,都不会讨厌一个:不拖堂,不骂人,不补课,有耐心,好脾气,认真教学,不请家长的老师。【我爸比学生还讨厌拖堂,下课了比学生跑得还快】
跟之前那个校长的矛盾也是,那个校长总是喜欢搞个大工程,从中牟利,完全不在教学上花功夫,所以我爸特别讨厌他和那几个学校的中高层领导,才不喜欢参加学校的活动的。
后来校长被双规了,判了十几年,中高层整个换了一拨,我爸又开开心心的去参加教研活动了╮(╯▽╰)╭
春天桃花开的时候还会跟他们去爬山。。。。。。。ORZ
说这么多其实想说我爸是个特别认真特别聪明的人,绝对不是不会社交的书呆子那种。
应该说,我父亲是一个比较纯粹的人,真诚,不做作,不媚俗,没有太多的欲望,不关心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的理想主义者。用我妈的话说就是象牙塔里生活了一辈子的人。
而这个象牙塔,很大程度上功劳要归我妈,我妈因为工作的关系,跟全市的所有中小学校长啊主任啊都很熟。可以说我妈把社会阴暗的那些东西,挡在了我爸看不到的地方。
这点真的太难得了!
所以我一直觉得我妈就是太宠我爸了,一直都是那种,出了事也没关系,我帮你想办法、帮你解决,再顺便嘲笑一下你 的那种。
然后我爸就是有点傲娇的那种,其实可心疼我妈了。我妈做了什么菜,问他好不好吃,他每次都说一般,还行这样,但是到外面去吃饭,他每次都说,还没你妈做的好吃(≖ ‿ ≖)✧就是这么口谦体正直。
最后附上致橡树。我啊,是真的觉得这种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扶持、并肩前行、共同成长、精神上的契合 是最理想的相处模式了。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既然是创业,那咱们可得按照生意的思路来。
有戏么?
有戏,这是目前短视频领域为数不多的明确方向——生活短剧。
但是每个创业者都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凭啥是我?
内容创作领域能成的创业者有这么几种类型:
1天生英才的
这种人一下生就主动了吃某个创业方向的饭,稍微做一做就能爆发。
有人天生幽默,张嘴有梗,声音有特色,或者脸长得好看也成。
不过人群里这种比例太少,可遇不可求。
2战绩辉煌的
行业老手,打工时间很长,简历上项目案例1~2页纸都写不下的那种。
内容领域玩到后面也是工业化的军备竞赛,有些人是大厂一路打怪升级,天赋可能稍差,但是拉拢资源、做生意、攒资源能力突出。
科班出身创业,胜率一般比较高。
3市场敏感的
内容行业的特点就是变化快。
我老说追风口不好,只要是因为很多人反应速度太慢,等他们去追的时候基本只有接盘一种可能。
但是市场上确实有风口追得好的人。发现早期市场机会,迅速入局,等到差不多的时间迅速套现出手。
回头还能靠讲课开班收割一拨二茬。
这种玩法到了至高境界,是自己就能造出风口。
说了这么多,每个内容创业者都要好歹想一想自己准备靠什么成功。
想了不一定就成,不想肯定不成,稀里糊涂的赚钱,最后会凭借实力亏回来。
更重要的是进行尝试,看看自己想的到底是不是对的。
比如给自己3个月时间,拍30个视频,看看数据上支不支持自己吃这碗饭。
去年有个大三学生问我全职自媒体,说看了一些大V成长历史颇为感动。按照学习成长方法坚持了半年多。
我问他数据咋样。
每周3篇,阅读数平均没到100。
看了几篇作品,我及时地制止了他,没啥天赋、知识储备不足,多流量不敏感。
大三学生时间有限,还是准备考研更重要一些。
如果是业余爱好,那无所谓了;如果是创业,记得给自己一个止损线。
祝愿这位朋友早日能找到“为啥是我能成功”这一问题的答案。
以上,供参考
知道了,明天就去涨房租,不多1500
知道了,明天就去涨房租,不多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