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基础的模型,只是高中物化生教学中不喜欢介绍涉及微积分的模型,使人觉得“非常奇幻”吧。
都学到热力学了,出现e正常得很。比如理想气体等温过程:
pV=nRT,不妨将n设为1 mol,有
换个形式就有:
是不是和Arrhenius方程“如出一辙”?
至于Arrhenius方程是怎么一回事之前讲过。说它是“经验公式”一是怕同学想太多,二是有很多不满足这个关系式的例子,但其实在历史上这个公式在就不是按经验总结出来的。
关于如图的Arrhenius方程,老师一定就让你们记住就行,但是我想知道这个方程当初是怎么得出来的?
除了上面这种情况,含e的基础模型还有很多,比如高中的复利模型,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模型等。
讲的再抽象一些,满足类似 关系的函数,都可以有形如 的解。
这年头一些科普书上经常提的正态分布、泊松分布里都有e,总之,没有什么特别奇怪的地方。
好像没有正面回答题目,算了,最后自我抄袭一段,克拉伯龙研究好友卡诺的工作时提出对于蒸发过程有:
Q汽化热,F是某种因素,I和II表示不同的相。那个年头热力学刚起步,理论还不是很完善。
后来克劳修斯提出熵的概念后认为是
这个就是一般教材上都有的克劳修斯-克拉伯龙关系式(Clausius-Clapeyron relation)。现在可以用化学势推:
到这里都是简单的加减乘除。
之后引入近似,因为气态的V远远大于液态的,所以
整理一下就是
或者
这里就出现了对数,仔细看可以发现这个ln p出现的“原因”和开头提的理想气体等温过程中的ln p是一致的。这个也不是纯粹的“数学奇技淫巧”,有实验证据。水的相图上这一段也确实是弯的,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后来物化学家提出,化学反应也可能满足上面的关系,有
q是当时认为的“化学亲和力”,现在一般写成
这就是范特霍夫方程(Van 't Hoff equation)
出现平衡常数可能就没有那么“直观”了。
举个例子,考虑2NO₂ =N₂O₄的反应
用盖斯定律,考虑(2)-2×(1)一下就得到这个反应的范特霍夫方程。
我们知道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有时存在如下的关系
代入范特霍夫方程可以得到:
可以令 得到:
因此就有:
Arrhenius方程当时就是这么推出来的,可以发现假设非常非常多,所以例外的情况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