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业中普遍存在一种“热情”。
前几天看奇葩说,妈妈疯狂追星该不该拦那集,黄执中的发言让我很有体会:“如果热情满足以下三点,就是一种非正常的,甚至可能是被人为操纵出的热情。”这种非健康的热情在化学专业也广泛存在,但它却比饭圈文化更隐蔽,而且往往被既得利益者包装成所谓的正能量,进而成为荼毒广大硕博心灵的“鸡汤”。
举几个耳熟能详的例子,均来自于导师日常言论,对应黄执中讲的三点,大家感受下:
1.崇拜与排他
“只有好好科研才是正道,去做其它工作的都是失败者”
2.身份剥夺
“说自己喜欢化学却抵触实验的人,根本不是真心热爱化学,热爱化学的人怎么能不做实验呢?”
3.极端榜样
“小吴周末自愿来加班,每天晚上加班到十二点,你怎么不行?我在你身上没看到对化学的热爱!”
相信每个天坑学子身边都有一群“热情”的人,他们的热情有时会让我们觉得是不是自己错了,是不是还不够努力,甚至让我们陷入自责与焦虑中。在无数个深夜我们都会辗转反侧,思考自己的未来,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得多了就会觉得自己病了,需要医治,不过我想说:
我们没病,是那些热情的人病了……
媒体宣传老喜欢把人宣传成圣人。
当年钱老等人归来,国家举国之力进行支持,钱老等人待遇和主席他老人家的待遇是相差无几的,国家虽然穷,但是不代表国家看不起搞科研的。
现在的道德义士们喜欢碰瓷那个年代。
我爷爷曾经是西南某空军地勤,有幸参加过当年的核试验计划,分在赵九章先生的那个工作小组,负责核弹的雷管装配,我不是核物理专业的,我爷爷说的专有名词我一个都没听懂,用人话来说,就是原子弹的最后一道工序,弄完就能拿去炸大烟花了。
听说,炸蘑菇云的时候是不能用眼睛直视的,墨镜不能取,但是当时有不少同志因为过于激动而取下了眼镜,导致失明。
扯远了,我爷爷仅仅只是在计划里扮演着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顶多可能会点儿俄语,懂点儿工程,但是我父亲的童年生活却特别快乐,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能每周吃上肉每三天吃上一次鸡蛋相比许多的人来说已经特别幸福了,不过年代太久远了,我也不知道这是因为我爷爷是核计划成员还是因为他是空军军官的原因,但是,国家至少没让当年回国报效祖国的学子们没地安家,家属们营养不良。
虽然,虽然现在新中国了,但是听起我爷爷说起那个年代的生活,我脑子里总蹦出四个字,“君臣相得”。中国人骨子里总有一种情怀,君视我为手足腹心,臣必肝脑涂地以报知遇之恩。只要可以温暖人心,条件差点,未必不能吸引能人。明明得天下可能性最大的是曹操,投曹未必不能封侯拜相,但是诸葛亮还是义无反顾地投了玄德。人嘛,总是有些口是心非的,嘴上说着生活生活俗人俗人,有时候情绪到了,脑子一热,也就奋不顾身了。但重点是,他要觉得值。
现在很多人老喜欢碰瓷过去人的理想,“以前的人是圣人,现在的人怎么不行了?都是精致利己主义。”怎么说呢,夏虫不可语冰。
撇开物质谈精神,要求人人是圣人非常愚蠢。
更愚蠢的是打着清贫为卖点想着方变着法吃人血馒头的无良媒体。
当年打天下的时候能让国军成建制起义反正,迅速把国军士兵改造成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靠的正是温暖人心的力量,而不是什么道理和有名无实还要卸磨杀驴。
而我和我爷爷理念上的矛盾也来源于此,他还活在那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年代,我更现实,也更冷漠,我觉得这样的年代从未有过,灾荒的时候那些饿死的农民未必不想要他的命,抢他的粮。
只要有差距在,总会有人思考为什么过得好的不是我,只要有人这么想,动乱的祸根就会存在。
可惜的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老同志怎么也不会想到那听着自己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度过童年的亲孙子会在十五年后的某一个下午因为一本《君主论》和自己分道扬镳。
可能是因为他孙子怎么也理解不了他那个年代的乐观精神。
PS:没想到居然火了,关于君臣相得这个词,评论区一些有意思的同志觉得我在开历史倒车,得出一个结论,侮辱伟人。其实仅仅只是当初写的时候一下子想不起别的词了,咬文嚼字了半天,发现还是这个词比较不错,后来才想起来还可以用“将士用命”“上下一心”来替代。
前文不是说怎么在条件不如人的时候留人吗?那就是温暖人心的力量呀,急下属之所急,想下属之所想,爱兵如子,方能将士用命,上下一心。这大概算是一个管理学小窍门吧,有一个很能干的下属,不仅在薪资上给予优待,时不时关心慰问,逢年过节上门拜访送礼,家中出了变故则仗义疏财救急于水火,那再有人开高工资来挖人的时候就没那么好挖了。
温暖人心的核心含义,就是让人觉得在你手下工作值得、舒服、安心、快乐,那么自然就会尽心效力。没有当曹操、袁绍的那个条件,发现自己只是个织席贩履之徒,想要人才,那学学玄德嘛,不丢人。
PPS:理念之争不代表断绝关系,我能有今日全靠祖辈余荫,我爷爷还是我爷爷,只是我不会再主动谈起工作发展乃至我的处事原则这样的话题,他喜欢下象棋,我就陪他下个够,虽然老下不过,但是他老人家能很开心,我也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