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就意味着从具有类似表面特征的人群中,提炼出普遍具备的品质并且加以描述。
从积极的层面来说,抽象可以帮助我们节省社交成本、提高处理信息的效率;从消极层面来说,抽象往往伴随着刻板印象。
爱一个人,本身就是要花一些成本、不这么讲求效率、打破刻板印象的事情,当然不适合过度抽象。
举个例子,你们课题组要招待一位演讲嘉宾,你知道她是广东人,在没有来得及具体询问对方口味偏好的时候,你可能会调用对抽象的女性和广东人的理解,安排吃点清淡的,不准备上高度白酒。在社交场合,这种基于抽象认知的行为被大家所理解,即便这位嘉宾爱吃辣、能喝酒,只要情商还在线,也会对东道主的照顾表示感谢 - 只要不是严重的负面刻板印象,其实我们也都能容忍在陌生人社交过程中被抽象地认知。
而在亲密关系中,对个性的忽视和刻板的认知,就非常让人冒火了。父母说,你就该有个 XX 的样子,往往会让孩子内心不舒服;伴侣会埋怨对方,你难道不知道嘛我不爱吃海鲜(尽管从抽象的角度来说,广东人就应该是爱吃海鲜的)。还是那个道理,我们期待对方花一些成本去了解具体的自己,而不用抽象的符号来走捷径。
更可怕的是,用抽象的认知去看待身边具体的人,会让我们丧失接受他人的能力。听多了一些知名人物的咋呼,觉得男的都油腻、自负、喜欢横加干涉他人生活,或者觉得女性都是消费主义的奴隶、冲动且不可理喻,带着这样的认知,你就很难爱上一个具体的人。
网上讨论社会现象,是一种陌生人之间的社交,为了提高传达和接受信息的效率,人们难免会对一些群体进行抽象。不让这种抽象破坏我们的现实生活,这其实也是一种上网冲浪需要的智慧了。
具体的与抽象的并不冲突,是辩证而统一的。
抽离阶级性,短视而唯具体是小布尔乔亚的特性。
不谈具体,不对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人负责,只抽象的宏大叙事,则是投机分子的专利。
有些人喜欢听这种看起来很高大上的无用文字。
这玩意我一天能写100句。
爱家人,更爱人类。
我觉得他说得没错。人的世界几乎是各种概念的世界,实体是形而上学的不可触及的东西,所以沉溺于概念之中是非常容易的。不过还是有非概念的东西存在,就是自己本体的感受。他这句话论域扩大一些就是,注重你的感受,别整天跟一些迫真概念玩。
至于罗翔是啥人,我觉得应该不是这个问题的重点。
你女朋友叫王大锤,王大锤是一个具体的人,她有自己独立的一生,独特的生长环境,独立的记忆。
所以她有她独特的特点,她可能很可爱,也很体贴人,喜欢问各种你想不到的问题。
但是她脾气不好,喜欢反复的问你爱不爱我,她也很不爱整洁,喜欢东西随便扔,甚至有点喜欢抬杠,每次和你谈论什么问题,总是能把你一个大老爷们气到想哭。
这是一个具体的人,是人应该去爱的。
而王大锤也可能是抽象的人,是你的想象,她温柔体贴,善解人意,你需要她的时候召之即来,想自己静静的人挥之即去。
他既能和你谈论政治和足球,又能和你一起玩电竞和动漫,她坐的一手好菜,却有一双白嫩无比的双手。
她和你做爱的时候总能和你一起达到灵魂的共鸣,胸大腰细,腿白脸软,让你欲罢不能。
任何人都会有一个抽象的人在追求。
而如果你一旦执着于爱抽象的人,你就会发现现实的王大锤有各种各样的缺点。
那么你永远无法满足,也永远无法得到爱情,更不可能幸福。
所以任何抽象的概念都需要回归现实。
即使是很多人认为最抽象的哲学,也是为了指导现实而产生的。
当你不执着抽象的人,你就不会只注意大锤的缺点,而会去发现那些她和那些普通人身上的优点。
你就会变得温柔,变得理解,不在满身戾气。
你就会发现很多争执的背后,都存在目的,而不是单单的是非对错。
比如,女权,比如种族,比如某个群体与某个群体的矛盾。
当你理解能力越高,不仅能直视人性之恶,也能发现人性之善时,你的世界观就越来越丰富。
这就是所谓的成熟。
不仅仅是「爱」这种情绪,对于其他情绪,也应该如此。
我们先看看,罗翔老师关于这句话的完整论述:
陀思妥耶夫告诉我们,要爱具体的人,不要总是想着爱抽象的人。
知识分子的一个经常性倾向,就是我们喜欢抽象概念,胜过具象的事物。
但是一个越爱抽象人的人,往往越难对具体的人表现关爱,因为抽象的人是美好的,抽象的人存在于理念之中,但具体的人都是有缺陷的。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你越是感到抽象人的美好,你就越会发现具体的人,你身边的人可恶、可鄙、可耻,但是真正的爱,一定是对具体人的爱。
罗翔老师的话,很符合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
这里的无条件是指, 爱一个人,不是因为你符合我的心意,我才爱你。而是我不需要你做什么,也不需要你迎合我,我喜爱你只因为你就是你。
这里的无条件,和罗翔老师说的具体人的爱大致是一个意思。
真实的人,一定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那我们能不能爱他们呢?
就像我们谈恋爱一样,和一个人初识时,彼此把各自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彼此,相互爱得不得了。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对彼此了解的加深,对方可能会有小脾气、会不爱干净,会......
真正的爱,不仅仅是她穿着华美的裙子,或他穿着帅气的西服,然后画上精美的妆,彼此说相爱,也是对方素面朝天,穿着睡得褶皱了的睡衣,在你面前放屁,还故意让你闻闻,而你依旧爱ta。
同样,真正的爱,不仅仅是孩子考上985、211,父母说“我爱你,你真棒”,也是你考砸了,父母说 “没关系,人生还长继续加油,我们一直支持你、爱你”。
......
无论是我们的伴侣、孩子、其他人,抛下抽象的美好外,剩下的每个人几乎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完美、缺点。
爱具体的人,意味着我们要爱其所有。
当然,这样无条件的关注与爱,并非只对别人,而是先要无条件关注、爱自己,然后才能学会无条件关注、爱身边的人。
你看到自己身上的种种问题,例如身材走形、情商不高等等时,你不去挑剔、批评自己,而是接受这些缺陷,选择爱自己,给自己支持与鼓励。
接着你才能学会,带着更少的评判与要求,去爱身边真实、具体甚至俗气的人。
爱抽象的、美好的人,只需要人的本能,而爱具体的、不完美的人,则需要我们对自己与他人,都足够的接纳与包容。
而这,或许是我们需要一生去学习的。
关注 @壹心理 ,我们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人性的爱与温度,陪伴你的心灵成长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你更爱具体的人,还是更爱抽象的人?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具体的人是有缺点的,他们不只是符号,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人生。
抽象的人是没缺点的,他们只有符号,他们的意义也只是符号。
爱抽象人意味着只爱完美,不接受瑕疵,不接受你不接受的东西。
爱具体人意味着允许失败,包容缺点,包容不同的思想和人生。
罗老师的意思是,要给弱者光明的未来,要给弱者以温暖的拥抱。
当然,针对具体的人,你可以选择不爱她,这也很重要。
不那么抽象地说,爱具体的人是要出钱出力的,所以你可以不爱她。
爱抽象的人只要动嘴皮子就行,你没有任何必要不爱她们。
罗老师妥妥的就是一个社会主义战士。
我非常喜欢他。
这句话并非出自罗翔,而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原文是: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不止陀氏,汉娜·阿伦特也说:我这一生中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集体——不爱德意志、不爱法兰西、不爱美利坚,不爱工人阶级,不爱这一切。我只爱我的朋友,我所知道、所信仰的唯一一种爱,就是爱人。
还有不著名的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爱全人类容易,爱一个人很难。
这三句话其实都指向同一个观念:爱具体的人,而非抽象的人。
但抽象的人并不存在,他只是头脑的一种幻觉。当你说爱父母、爱恋人、爱远方不曾相识的陌生人的时候。这些人都是抽象的,这些爱仅存在于头脑中。爱是需要代价的,西方人才会说,爱是给予。而对于抽象之人的爱,只需要付出很小的代价,便能收获道德上很大的优越感。
回到具体的生活中,面对具体的人,具体的事,他们冷漠、贪婪、暴力,我们嗔怒、暴躁、不耐烦。爱抽象的人是如此容易,爱具体的人又是如此困难。自始至终,人们爱的都是头脑中的幻觉,却很少睁眼看见具体的人。
其实从爱抽象的人到爱具体的人,最大的障碍就是:理解。
2020年夏天有这样一则新闻:一高考学生得分 300 多分,却谎称得分 700 多分考入清华,并伪造录取通知书,其父在村中摆下筵席,最终事情败露。当时网络上,只有一个声音,就是对这个学生的指责。
不妨换一个视角,暂时放下对这个学生的指责,问一句:为什么他要这样做呢?也许是爱慕虚荣,也许是不想让父亲伤心,也许是害怕恐惧。弄清楚他为什么要这样,人们便很难横加指责。
理解并不是 is 式的评判,而是 why。如果面对具体的人,都能暂时放下评判,转而多问自己一句 why,其实爱具体的人也就没那么困难。
不过还要区分,理解并不是认同,这是两个概念。你可以理解这个学生的撒谎行为,并不意味着你认同撒谎行为。
1.“贴标签”是人们常用的认知这个世界的手段,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时,如果我们能用一个概括的标签来对某些人或事进行标记,你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抓住他们的核心特质。比如工作中新来的同事,你可能会根据他的学历、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来进行一个初步的判断,这会是怎样的人。
按照某一特质进行分类是“贴标签”之后自然而然出现结果,如果你仅仅根据一个人的某方面特质进行归类,那势必会形成某些刻板印象,比如“地图炮”就是这样,你会下意识地认为东北人就是好勇斗狠的,河南人就是喜欢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山西人就是爱吃醋等等。但显然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说辞。
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对立的观点,比如说到底美国人是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少网友打着爱国的旗号只去关注美国阴暗的一面,比如枪支毒品泛滥,但他们可能并未真的在美国生活过,而是根据网络上的只言片语就得出结论。而真正在美国生活的人可能会说这些并非生活的常态。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这是一种认知方式,下次当你再遇到不同的观点,你要审视一下自己是否出现了刻板思维。当你去了解具体的人和事,你可能也会变得更加宽容,而不是暴戾。
2.这句话让我想到“叶公好龙”这个词,最近下班回家带孩子,被老婆吐槽是叶公好龙,刚进门时我会迫不及待地想亲亲、抱抱、举高高,可基本上过不了十分钟,就会不耐烦或者偷偷玩手机。每次被说成是“叶公好龙的爸爸”时,内心是有些惭愧。
被吐槽后我在想,我到底是喜欢女儿本身,还是喜欢有了女儿带给我的附加感觉?
这是两种不同的状态,喜欢女儿本身,她可爱美好的一面自是不用多说,但你也会包容和接受给她换纸尿裤、洗屁屁,晚上多次醒来后你需要陪着她,白日里不好好吃饭时,你也得耐心地哄她逗她。但如果仅仅是喜欢女儿带给我的附加感觉,比如我可以在朋友圈里晒娃,或者当成一种谈资,那大概率你只能接受她的美好可爱,而那些需要你花时间、耐心陪伴的事情,你就不愿意去做了。
但孩子的成长是恰恰是需要你的耐心,而且亲子关系会在你做具体的事情时展现更深层次的涵义,比如孩子会因此更加信任你,也更容易建立安全感,这种安全感长期有益。
还有一类人之所以会爱抽象的人,是想要把自己标榜为是这个群体里的一员,来消除内心的孤独和恐惧。欧文亚隆曾经谈到过“那些愿意持续地、以真诚的方式对待他人的人,会因为在内心世界容纳其他人,而淡化存在的焦虑。他们能够因为爱去接触他人,而不是因为匮乏而抓紧他人。”
很感谢罗翔老师提到这句话「爱具体的人,而非爱抽象的人」,共勉!
突然想起来补充一下:我爸在旅行的时候特别喜欢拍照,他并非摄影爱好者,拍照纯粹是为了回家给别人看看,证明自己到此一游,反而忽略了景色本身的美好,这也算是一种叶公好龙吧。
抽象的人和具体的人怎么区分啊?有个明确的分界线吗?俩月前我给郑州捐款,我是给抽象的“河南人”/“中国人”概念捐款还是给我郑州同学捐款?
如果没有这个抽象化的人的概念,那死的人跟我有个jb关系啊?我为孟加拉国事故里被压死的女工悲伤没有超过10秒钟,难受一阵子就去睡了。
作为一个个体,处理自己的私人关系当然不需要成天考虑抽象化的人。成天这么搞的我们叫脑残粉,狂信徒,魔怔人。
然而作为一个个体去处理一个群体的问题呢?今年医疗卫生和扶贫专项的经费划分?或者说去年武汉救护车的调度员?智人的大脑能处理这种具体的人吗?让一线调度员处理医疗挤兑下的超额病人,用他们临时的决定来决定一个个具体的人的死活,这对他们来说好吗?
每年中国有多少人因为车祸去世?每年中国电力系统里工伤去世的有多少人?扶贫工作开始后牺牲在工作岗位的人有多少?潜意识里这些问题根本没人想,更不可能把这么一年几万人当具体的人对待,这超出了人类大脑的生理极限。
当无数具体的人聚集在一起,他们的事就需要抽象概念来处理——对,哪怕是“爱”他们,扶贫也是个抽象概念。而抽象过程中无可避免的会有感情的剥离,这是宏微观无可避免的矛盾。
刘伯承晚年不看战争片,你能说他不爱一线的士兵吗?那挺进大别山的时候强行军,军事上对自己人也是残酷无情。
陀思妥耶夫斯基确实是一代伟人,早在共产主义高潮之前就寓言了它在俄罗斯的兴起与衰落。但是一个不信天主的人总不能也像他那样在地下室抱着自己的宗教大法官手办祈祷吧?就算指出人类注定的缺陷和罪原,希望天主能给一个救赎,人总要继续干吧?还能回伊甸园不成?搞第三次冲击破除人和人的心之壁世界变成橙汁海啊?
这模型是够烂的,抽象的人最大的罪孽是奥斯维辛,雄辩地证明了现代政府完全可以避免每个参与者的罪恶感屠杀几百万具体的人,那——你找个比这玩意强的出来?一处理问题不还是继续处理抽象的人嘛!那还有啥说的,就让智人继续纠结下去吧。
谁能把这种宏微观的撕裂解释好谁就是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