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媒体称青岛高中女生担心成绩不好受责备,用丝带勒死母亲,如何看待这一行为?这一事件反映出哪些问题? 第1页

     

user avatar   long-zhong-shu-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家人围着桌子吃着饭,旁边的电视,正播报着这一次的案件新闻。

母亲抬起头,用轻描淡写的语气对着孩子说:“你看看,这女孩,就因为考得不好怕被骂就把自己妈勒死了,可不可怕?”

孩子闷着头吃着饭,头也不抬,含糊的回应了几句:“嗯,可怕,可怕。”

母亲脸上露出令人发毛的笑容,用开玩笑的语气说着:“我平常也没少管你,你不会也一激动哪天把我也勒死吧?啊?”

孩子咽下嘴里的饭,抬头朝母亲露出一个谄媚的笑:“不会,不会,你不都为我好吗?好啦好啦赶紧吃饭吧。”

母亲干脆把筷子都放下了:“你知道就好。不过你老实跟我说,你是不是有时候也嫌我烦?”

已经能预想到之后的话语,好好的一顿饭,在孩子嘴里瞬间什么味道也没有了。

一旁的父亲终于开口:“哎呀,好端端的,你谈论这些做什么,你自己养的孩子自己不知道吗?”

“这可说不准。现在这帮小屁孩啊,一个个自私的很,不想着好好学习,成天就知道嫌我们管着你们了,不让你们出去玩儿啦。上次还不让我动他书包,小孩儿丫丫的,还有自己的小秘密了!啊?从小到大我帮你收拾那么多次书包,你以为我愿意啊?小白眼狼的……我告诉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你里头都放了些什么玩意儿,还有你那个日记,啊?你看看都写了些什么,你跟那个谁谁谁,成天都搞些什么乱七八糟的,啊?我告诉你,你赶紧跟他断了,不跟些学习好的人交朋友,就跟那些差生一起玩,你能学到什么好?待会儿吃完饭赶紧去给我做练习题听到没?还有……”

父亲看看孩子,欲言又止,最终还是不发一言的巴拉两口饭,把碗一扔,转身回了卧室。在教育孩子这方面,他从来都没什么发言权。

听着耳边的喋喋不休,孩子一脸麻木的看着自己的碗,再没了动作。

眼光飘向电视里还在播放的报道,看着弑母女孩的名字,内心,升腾起小小的一个,自己都觉得有些大逆不道的想法。

——她真勇敢啊。


以上原回答。

没想到有朝一日我会为这么个回答做一次诠释……毕竟我没想到,这么个东西居然会有这么多人看,明明之前的回答都十分惨淡哈哈。而且事件过去这么多天了,居然还有人在不断点赞或评论这条回答……但最让我惊讶的是,有些人阅读理解居然真的不过关。

首先,我必须要声明一点:上面的内容纯属虚构,本人今年已经24了,工作都两年了,上面的内容完全是我结合对自家人的认知,以及自己和身边类似人群的实际经历,加以一定的想象(那肯定有一定的夸大成分)写出来的,说白了——这就是个微小说,不过是我看了报道后有感而发撸出来的罢了。可以看到我全程都是用“母亲”“父亲”“孩子”“他”这样的人称代词,根本完全没提到是“我”的经历,学过语文的应该都该能看得出来吧?这个顶多是个“第三人称文”,我很好奇那些认为这是“第一人称文”的,到底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还有那些认为是我实际经历而安慰我的人……我很感谢,但真的有点不好意思哈,这不是真的。

其次,有些人居然真的以为这里的最后一句话是代表本人认同案件女孩的行为?我简直满脑带问号,情景剧而已看不出来吗?反讽看不出来吗?“大逆不道”四个字看不到吗?非得我把“勇敢”两个字加上引号才能察觉到一点点中心主旨吗?觉得上面孩子的想法是不对的,那TM不是当然的吗?杀人是不对的还用你说?认为主人公觉得勇敢是很可怕的,那就对了啊!这里想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啊!在一些特殊的家庭环境下,居然会让孩子产生这种极端的想法,难道不是一件很惹人深思的事吗?

然而我相信,肯定会有一些人对此产生代入感甚至共鸣。毕竟本人就是在一个极端压抑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我可以说如果案件真的发生在我的上学时期而我的妈妈真的看到了新闻,绝对会产生类似的对话,我可能也确实会产生类似的想法。本人的妈妈对我有着堪称病态的控制欲,具体可看我下面这两个回答:

甚至我在小学时就有过一些极端的想法。把不喜欢的人杀掉,诅咒对方发生意外,希望讨厌的东西消失等等。我自己当然也知道这是不对的,是一些错误的想法,完全不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的生命是谁都没有权利去剥夺的事物,哪怕是自己的。

但是我想说:那又怎么了?想想又怎么了?我在脑海里把某人戳上千万个洞,法院也没证据判我犯罪犯法。谁还没个邪恶想法了,一个人不就是因为能充分控制住自己的那些错误的、冲动的、黑暗的欲望,才是正常的吗?教育不就是这个作用吗?(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本人赞同性恶论),你要说你从来没有,认为这种想法是完全不应该的,存在都不该存在的,尤其是对自己的父母,那只能说:你人真的很好很棒,你周围的环境将你教育的很好,你有着一个自己能充分认同接受的完美的家庭,有着十分难得的三观,尽管你也可能只是还没遇上能把你勾出邪念的事或人罢了。

但,请不要把这种想法强加到别人身上,逼着别人和你一样保持心灵的“真善美”,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没有那么单纯,也没有那么幸运。而我再觉得压抑,觉得无法承受家人的控制,甚至时不时会产生极端的想法,我也只会是想想而已,我能充分意识到这是错误的。并且即使在某些时候有不好的想法,杀人或者自杀,也不妨碍我爱我的家人,我爱自己,我还想继续活在这个世界上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即,我不觉得这两种感情是完全对立的,有一就不能有二,个人认为人的感情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

而要说本人对这起案件真正的想法——请把原回答最后一句话的中间一个字去掉,配合一个问号加感叹号,就是我对杀人女孩第一时间的直观想法。

我很认同热评第一的那位的观点,即在父母给予极端控制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人,大部分都会丧失一定自己的人格,会显得很自卑,存在严重的社交障碍。本人目前就是这样,能不当面说话尽量不当面说话,能发微信绝不打电话,迷路了即使看着导航死磕也不敢找人问路,对与任何可能产生接触的人都有着巨大的恐惧。这似乎是一个并不少见的现象。也就是说,退一万步讲,控制欲强的家长,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至少这个问题是绝对客观存在的。

但是一个母亲真的太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了,家人之间再怎么亲密,也不会共享彼此的意识,没有谁完全属于谁这种情况。只可惜,目前很多母亲真的没有这个觉悟。因为孩子是从她身上出来的,她会下意识觉得这个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这不仅是情理上的问题,还带有一部分生理因素,是很难纠正过来的印象。就像我的妈妈,如今依旧会时不时摸着我说着“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这种话。说实话,我现在真的很厌恶这种说法,因为这句话的潜台词往往就是“你是我的东西,要听我的”。

至于这样一个问题,不同家庭肯定各有各的结果,或达到平衡,或完美解决,或一方妥协,或一辈子鸡犬不宁。而这起案件的女孩和她母亲,只能说是结果之一,是最悲惨的那一种。但,我们其实都知道,这绝对不会成为普遍现象。就像我之前说的,大部分人都还是存有理智的,能充分控制住自己。九年义务教育的作用不是白说的。只能说,这个女孩选择了大多数人都不会走的路,自己的问题肯定是有的。但我们不是她,谁也无法理解她,冲破她内心理智牢笼的野兽究竟是什么,真的是母亲的控制还是什么,恐怕谁也不会知道。

真正良好的亲人关系,是能从一开始就尊重彼此独立的人格。孩子不懂事的时候,可以引导,可以惩戒,但绝不能在不告知理由的情况下实行强制控制。父母可以要求孩子学习好,但应该是在发掘孩子未来的过程中,让他自己意识到学习的重要作用和乐趣,而不是一味地把“父母的期望”灌输进孩子的脑袋里。大多数父母都会对孩子说“学习是为了你自己”,但事实上实行的做法,让很多孩子根本没有这种实感。可以说,下面这首诗真的是我理想中的关系了。


只可惜,我到现在也没从我妈妈的控制欲下逃出去。这里不赘述,只能说我家的情况目前真的很复杂。“爱”在我的眼里,从来不是一个褒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如今我得到的“爱”和我自己的“爱”,就是一份控制我的枷锁。只希望各位所有从原回答中找到一点共鸣的人,未来有充足的运气和能力,去追寻自己想要的亲人关系和生活。

觉得我的想法还是错误的,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人就是这样丰富复杂的生物。我很乐意看到和自己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想法。但是无端的误解和指责,我是拒绝的。之前一些人的评论,可能是因为没有充分理解我的原回答,这里我就保留当个提示了。但再有莫名其妙骂人的,说我是觉得“杀人对的”,“三观不正的”,表示“举报了”的这种,我会很生气的!哼哼!(实际上是委屈屈,莫名其妙被认为成了潜在杀人分子,哭哭)


user avatar   li-chun-feng-46-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事当初爆出来的时候她女儿还只是重大嫌疑,当时我就和朋友讨论过。

朋友觉得最大疑点是一个15岁的女儿无力谋杀年轻力壮的母亲。

我当时和他说,你很可能低估了母性。

在一些披露出来的弑母案凶手供述中,都有过母亲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谋杀自己,遭到攻击的时候陷入呆滞状态或者只会哀求哭泣,而没有对自己的子女进行反击。

轰动一时的杀母骗保案中,凶手就供述过:

来源:news.ifeng.com/c/7nn05w



对于新闻中一些媒体又开始习惯性的污名化受害者的行为,我觉得非常没有必要。

吴谢宇弑母案如今披露信息也不少了,很多情况下都不过是一时的情绪冲动打破了情感的阈值,而不是受害者本身有多么的糟糕。

希望这起案件能尽快查清来龙去脉,也让带节奏的几位大师们能早日消停消停。


user avatar   fan-guo-shu-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有个朋友,是大学里面管学生这块的,他和我聊,学校里面出问题的学生,比如自杀,经济犯罪,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基本有一个或者一对很严厉,控制欲很强的父母。

我自己做咨询,接触到一些心理有困扰的孩子,走进她们世界,我很心疼她们。

人都有自我,我们的自我是像身高一样会长高的,作为父母你只需要给她一个安全,有爱的环境,她的自我就会很好的发展,她会乐观,积极,很好的和这个世界相处,很好的理解别人。

但是如果你的控制欲很强,对她很苛刻,把你的意识,观点强行加给她,而她的自我意识又会成长,这两种意识就会让她迷茫,困扰,痛苦。

在她内心世界,她听自己的,比如她听自己,或者从这个世界吸收的,考试没考好没关系,人生有很多次考试。而母亲会用强压的态度告诉她,你错了!你考不好你就是傻的,不努力,不用心……母亲态度强势,不停的灌输,长期强行的意识输入,会让弱小的她,觉得可能母亲是对的。

在她的内心世界她靠近母亲的意识,她会很痛苦,她的自我会小心翼翼说,我好不开心,我好压抑。她想尊重自己的意愿。她的母亲又会强势控制她,责备她。

小时候,当你抵抗不了父母,你会选择认为自己错了,会把这种抵抗不了父母变成抵抗自己,责怪自己。你责怪自己又会产生很强的委屈愧疚感,你的自我很委屈,因为它没法舒展。

因为自我的压抑,你不能正确表达自己需求,觉得自己很懦弱,对自己很愧疚……

如果你走进有这种父母控制欲强,很强势的父母孩子的内心。你会发现她很痛苦,她时刻在奔跑,她的意识靠近父母意识,她会特别委屈,她的意识靠近自我,她责备自己,觉得自己不听话,因为父母传达的就是:你不听我的,你就是不对的,不听话。

小时候,并没有坚强的意志和自我去抵抗父母,去消化这些内在矛盾。

她只有自我伤害,自我对抗。

长期处于这种被伤害,痛苦的境界,她一定会崩溃,要不自杀,要不杀了让她痛苦的人。

当然,也有一部分孩子,慢慢长大,找到心理医生,或者自学心理学救赎自己,治愈自己或者逃离原生家庭。


好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好的童年用一生治愈。

养一个孩子,不仅仅给她吃,给她穿,帮助她出人头地才是爱她。

给她安全,有爱,接纳的环境才是最重要,尊重她作为一个独立个体,鲜活的生命,她的自我会成长,她会形成自己意识。作为父母,如果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你能做不是干预,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引导。

愿天下的孩子都能被接纳,你是你,你可以不像隔壁孩子那样学习那么好,但是妈妈能看到你很善良,你可以不像隔壁孩子进步那么快,没关系你慢慢来。你可以不像隔壁孩子那么学画画有天赋,没关系,妈妈看到你煮饭也不错……妈妈总能看到你的优点,妈妈不要求你完美,你也不需要你完美,你只需要接纳自己,看到自己美好的一面,觉得自己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人,你有你的特点和优点,谁也替代不了,你的存在本身对我来说就是幸运,你被我们欢迎和爱着的。


user avatar   zhang-wang-chuan-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龙门镖局》最后一陆三金的母亲阐述了这样一种育儿观,一种中国传统育儿观。

这种育儿观,在现在也有一个词汇来表达:工具人。

先是工具才是人,将所有家庭中用温情遮掩的现实揭露的明明白白。



我们有时候会将这种残忍的观念,归罪于过去许多年,我们的社会飞速发展和我们观念并不匹配。

但其实这是一种中国传统式育儿观念,代际相传许多年。

我曾经跟朋友说,我对我父母的意义只有十二个字。

养家糊口 传宗接代 养老送终

除此之外,我并没有一个为人子的感情价值。


养家糊口 传宗接代 养老送终

这是我们的父辈并不知道为何,却认为我们一定要做的事情。

因为他们的父辈,也是这样告诉他们的。


中国家庭的关系,其实本质上是一种以血脉传承为维系的投资回报关系。


就像在一场酒桌上,父亲对儿子说:“我给你好的教育,好的生活条件,保证你的后勤工作。你学习给我长面子,给我更大的回报。”

儿子说:“好嘞,爸爸。”


这是一种传承了几千年的代际关系,稳固且适用。

究其原因,是因为在那些年代里,人的阶层流动性之差,让大部分的投资者,并没有如此之高维的投资期望。

我是个农民,我养大我的儿子,让他继续种地,然后找个儿媳妇,生个孙子,继续种地。


甚至是在上一代和上上一代之间,这种期望依旧并没有太高维。

我们的父辈大多数在他们的父辈之外一两步的地方,就放下了自己的脚步。


但是到了今天,我们不否认我们的社会发展之迅速。

但是我们的信息流的层级互换远大于人的层级互换。

于是本来那些怀揣着“皇帝种地用金锄头”“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卷大葱”的美好愿景的父辈们,因为看到了真切的纸醉金迷,灯红酒绿。

又因为自己的时代局限性不能到达他能看到的最高维。

于是他开始不顾自身投资的局限性而将自己对于孩子的投资期望值无限拔高。

整天做着“寒门终将出贵子”“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的大梦一场。


我们是不敢反抗这种期许和这种期许带来的辱骂,否定和压榨的。

所以许多读了书的人,许多年里都在不断的与原生家庭进行着痛苦的斗争与和解,又仓皇的想要逃离那里,以免使噩梦延续。


而当一些孩子不能够再忍受这种绞杀和压榨的时候,悲剧就不可避免的发生。


前两天看到一个女儿要跳楼的视频,母亲跪在客厅哭喊着,哀嚎着,陈陈着自己的过错和辛酸。

评论区里一片“现在的孩子怎么了?”“这小孩真没良心。”“当父母的不容易。”的评论。

我看了很多评论,五味杂陈,只有一句“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稍稍的抚平了我的内心,不然我不知如何去内化这个视频带给我的悲伤。


我多次提及一句话。

“人是环境的产物”

我用这句话来消解我与父母的一切裂隙。我告诉自己,他们经历过的人生造就了他们的认知,改变他们的认知是一件残忍的事。

可是这句话,说的我有多无奈。

他们带着他们的时代的愚昧 固守 偏执 ,毫不留情的再将这些伤害随着血脉传承给下一代。

纵然尽是血泪,依旧认为理所应当。

一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哪有当父母的不希望孩子好。”就可以来品评一切两代关系,并认为父母具有天然的正确性。

最可怕的是,当他们为了缓和一段关系而稍微的低了低头之后,一旦他们认为有损了自己都父母的威严,他们就要一句“你还想让我怎么样?”来宣告你的不懂事,你的不可理喻。你的幼稚,你的不“可怜天下父母心”,然后又是一阵哭诉。

他们在代际关系里,永远都不会认错,他们要保持自己大家长的威严。

他们用从祖辈手中接过来的一切,继续践踏着下一辈人的荒芜。

他们不会反思,他们从不自省,他们只会秉持着自我的认知,在每一段两代关系里横冲直撞,让一切都破碎不堪。

但是这有什么重要的呢,在我的培养教育下,我得到了一个体面,懂事的孩子。

也许他不快乐,但他能让别人快乐。


中国家庭的理念,并不是在培养孩子,而是在制造工具,工具没有内心,只有使用价值。


有一次,和一个已经不算是朋友的朋友聊起老家的亲戚对我的迫害。

他说:“再怎么不对,那是你长辈。有你跟他儿子说话的份,没有你跟他说话的份。”

那一瞬间我觉得无限悲凉,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在这种传统模式的对人性和尊严的压迫下,终于成为了他们的附庸。

今年人大提案有一个是父母要取得父母资格证再生孩子。

我希望这个提案能够通过。

或者我们需要变一种形式,即使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某些过剩,但是我们依旧要努力普及全民高等教育,并且要在高等教育中切实开展人文教育课。

要让那些被传统的以虐待精神为无上法则的育儿观荼毒的青年,学会思考,学会反省,学会内化伤害,转变思维。

让所有的痛苦在我们这一代身上结束。



另外,我们的这个社会大语境也是特别有问题。

两则新闻

一则是一个男子跳海,被一位大爷救回来,大爷打了他几巴掌,然后气愤地说:“我要不是看你三个孩子!”

另一则是消防官兵把一个跳楼男子拉回来,人民日报评男子为“巨婴”。

我们这个时代还给一个人表达悲伤的权利吗?


我们总在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但其实,除了生死,都是大事。

生死有多少意义,生命又有多少意义。

当一个人真的痛不欲生甚至压力大到无法呼吸的时候。

生死真的就是一件小事。


我们太喜欢过于吹捧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了。

如果生命里都是痛苦 悲伤和黑暗。

生命真的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可我们的这个社会就是这样。

为了营造一种美好的氛围,要求每个人把痛苦全部藏在夜里,谁敢漏出来一点点就要群起而攻之。

仿佛只要不被看到,那些痛苦就不存在一样。

我们不允许遭受过痛苦的人意志消沉,相反他们要做出更伟大的事情。

我们不允许经历过创伤的人呆在黑暗里,我们要恶狠狠的拔出插在他胸口的刀,把他拉到阳光底下去。


这是个魔幻的世界,当我们没有处理负面问题的能力的时候,我们就消灭问题。

当负面问题蚕食了一个人,我们就要宣告这个人有问题。


这个世界很美好,并不需要真实来破坏。


有些时候,不是人过来了,而是事过去了。




zhangwangchuan501

付费咨询


user avatar   maomaobe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多方面消息。

这个孩子杀她妈的动机很早就有。

被杀母亲的原生家庭就有些问题。

她那个年代考个山东师范就不算容易了。

从安稳的老师转行考挣钱多的律师。说明是一个很上进,自我激励很强的人。

这种人对自己的儿女要求往往也很高。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她就离婚了。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单亲家庭的母亲对孩子期望高,要求严格。生活上饮食上满足,但是孩子不快乐。

孩子上的高中不错。考上这个学校不容易。

孩子的初中是以严格教育著称的私立学校,作业多负担重。孩子很可能长期都是不快乐的。

家庭矛盾比较痛苦的是,作为孩子无法逃避。

父母可以管教你,打骂你,而你反抗是不对的。

上学期间经济不独立,要依靠父母衣食住行。无可逃避。

上学的时候,学校是缓冲,回家有作业。还好一点。

这个疫情导致的超长假期,可能让矛盾激化的比较厉害。

女儿可能考虑了很久,决定杀死母亲解脱。

消息说,她是假装给母亲按摩,用绳子把母亲勒死的。

这种极端例子一直有。

有上海小男孩跳河的案例。也是学习问题家长孩子争吵,孩子无法逃避。一时想不开。

小孩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被重视。家长其实也是有心理问题的。

那些牛娃背后,恐怕不少背后都有血泪史,只是没有极端爆发,大家不知道罢了。


user avatar   biubiubiubiudadada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知道别人,反正我恶心知乎的一个风气很久了:但凡发生这种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大杀了父母的案子,先diss教育,再diss父母,你翻半天回答都很难看到一个批评孩子的。

之前的陪读弑母案也是,这道题也是,你们是真不明白还是装糊涂?

拜托,这类新闻的关键不是学习压力,是因为学习压力就去【杀人】,好么?杀人才是关键!更不用说题目里这种精心谋划的杀人!!!!

部分高票居然用“自己学习压力如何大如何痛苦”类比父母对孩子的伤害?请问这俩事儿性质一样么?

受不了压力放弃考试,这行为或许荒谬,但还是有底线的。

杀人不一样,这事儿别说道德了,法律都不允许,更别说杀的是自己的亲妈。

前者最多当几个月家里蹲,后者是犯罪!

我再做个类比:你受不了领导欺压,宁可暂时找不到工作也要撂挑子辞职,和你受不了领导欺压,就拿起刀把领导砍了,能一样?

这孩子读过书,就算爸妈没教过做人要有底线,她起码也知道杀人偿命吧?

教育又不仅仅是家庭教育,还有社会教育,我不信这人不知道这个基本的法律常识,没读过书的都知道杀人是犯罪好吧。



还有些人呢,趁此机会拼命夸大陪读的负面影响。

我就想问了,知乎平均985,至少绝大多数用户都读过高中吧,高中政治没讲过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紧抓学习再有问题,归根结底也只是【教育方法】的问题。

杀人呢?

除非真的是父母做了天怒人怨的事情,否则法律都没法洗地或者减刑——更何况这些案子里的父母有几个真的对孩子做了非常过分的暴力,虐待?更多的还是对孩子严厉,和孩子缺乏沟通吧?

我知道有些人会说完美主义,冷暴力也是暴力,问题是:这些情绪上的不足,真的应该用杀人来解决么?

这个案子更是把我恶心得够呛。

女孩妈妈甚至都没有长期虐待孩子的报道,只是完美主义,和孩子关系紧张,结果小姑娘蓄意已久,【暗暗谋划】杀人。

如此恶毒心肠,谁知道知乎真质疑她人品的寥寥无几,甚至有几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母亲不值得同情。

我也不知道该评价什么,大概在他们眼里父母就是皆祸害,需要用死亡去给孩子“赎罪”吧。



学习压力大,和父母关系变差,我能理解。

学习压力大,厌学了,不想学了,成绩下滑了,我能理解。

学习压力大,被父母逼急了,干脆撂挑子不学了,我能理解。

学习压力大,打110要求警察和父母沟通的,我能理解。

学习压力大,故意不参加考试,我能理解。

学习压力大,想离家出走,我同样能理解。

但因为学习压力大,就把父母砍了,我不理解,也拒绝理解。

我恶心这种人,就像我恶心因为女孩拒绝自己的求爱,就把姑娘从十九楼推下去的人一样恶心。

世界对你不友善不是你做出极端行为的理由,这无关年龄,无关性别,恶毒就是恶毒



部分答案让我细思恐极。

试想一下,爸妈陪读也好,对孩子管教严格也好,喜欢的女孩子不喜欢自己也好,在一起几年的恋人忽然想分手也好……总结一下,就是杀人者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不喜欢乃至痛恨被杀者

一个人不喜欢另一个人,然后把对方杀了,虽然这些理由几乎都罪不至死,但大家看到这个人杀人的动机触动了自己某些时候的负面情绪后,就各种对TA理解,批评被杀的人做得不好。

那如果杀人犯的动机,是TA有意营造出来的呢?TA想凭借着大众的同情减刑脱罪呢?或者干脆想毁了对方的社会评价呢?




我们面对那些遭遇长期的家暴和虐待的妇女,会告诉她寻求帮助的手段是寻找妇联和报警,再不济上法院,我们也不会跟她说,实在受不了就把你男人砍了吧——不管什么理由,主动杀人都是犯罪。

苏享茂,王宝强当初能够得到公众如此之多的同情,也并不是仅仅是因为他们被绿了,被骗了。而是他们遭遇了如此之大的人生变故,同样维持了做人的基本底线和原则,即使是维权,也通过正规手段维权。

这些杀父杀母的孩子,绝大多数新闻里,都至少有口饱饭吃,也没有被父母殴打成残疾,更没有苏享茂的牢狱风险,没有王宝强身为公众人物的舆论压力。

距离走投无路,他们远得很。

同情他们?凭什么?

做人要有底线啊。



我也不怕挨骂,不管别人怎么觉得,反正在我看来:会因为【学习压力大就杀了父母】的孩子,归根结底就是TA人品有问题,做人没底线,这种人不值得同情,吃牢饭也好更严酷的惩罚也罢,活该。

未成年人保护法不该保护他们,他们不配。

我恶心他们,唾弃他们,瞧不起他们。不是父母毁了TA,是TA自己毁了自己。

倒霉的也不是孩子,是TA爹妈,累死累活,养了匹 白眼狼


user avatar   chen-xin-yi-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谢大家!!!因为这个帖子,我和很多初中同班同学恢复了联系!!!

我和文章中的卜怡毕业于同一初中同一高中,并且一路走来各个地方都很像。

在看到这篇新闻的瞬间我有一种错愕的感觉,但又觉得没有那么惊讶,因为冥冥之中我感觉这件事一定会发生,无非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说句实话,人的理智真的像一条细细的红线,我与卜怡的差别在于我差一点点越过这条线,而她终于绷不住了,越了过去。

文章中用大量笔墨写卜怡的初中、高中,陌生人看了可能会觉得这是无关紧要的垃圾信息,但我看了以后觉得这才是卜怡事件的重点,至少是一个非常非常关键的信息。

卜怡的高中是很好的,学风优良,学生比较自由,大多数老师也比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少在我毕业时还是如此。

但卜怡的初中,如果我说真话的话估计有人会看到,但我还是要说这学校对我来说就是人间地狱。

所有学生公开排名,每天(或许每周?记不清了,也可能是只有我的班级这样)早自习投影在大屏幕上,老师用教鞭指着,一个个评价下来。我不是说这样不好,或许有些心理特别强大的学生会因此更上进,但对于我来说,三年下来我的心态变得特别扭曲,以至于我升上高中以后的第一次数学考试,我因为没考好而走进老师的办公室,没开口就吓得嚎啕大哭,把刚认识不久的高中老师也吓了一跳。

严重的体罚。我知道这是个例,但我确实在这个初中遭到了非常严重的体罚,导致身体上的后遗症以及离开初中升入高中以后一年,精神崩溃确诊躁郁症。一几年的时候我还在知乎上回答过体罚相关问题,回忆得比较准确,不会因时间太久而记忆紊乱。

hhh本来还想鼓足勇气不匿名的,写到这里突然觉得还是保命比较重要。

说起来我一直觉得精神疾病很奇怪,初中时很痛苦,但人心里的弦一直绷着,反而不会发病。到了舒适自由对我来说像天堂一样的高中,反而渐渐回忆起以前的一些事情,然后慢慢不行了。

卜怡的悲剧,与她自身有关,与她的家庭有关,但也与某些不可言说的东西有关。

高中的我第一次在大夫的面前崩溃大哭,讲述我初中时被老师殴打的经历。

那个面相和善的中年女大夫忧愁地听完,跟我说,孩子,你是xx中学的吧?我已经见到好多你的同学了。

………………………………………………………………

和初中时一起挨打的姐妹聊了往事

……………………………………………………………………

据评论区卜怡的同学说,卜怡的班级里没有出现体罚情况。

我已经毕业了,所以不清楚她的实际状况。

愿学妹母亲逝者安息。


user avatar   du-du-du-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身边的一个半生不熟的熟人,最近找我咨询女儿早恋的事儿。

白嫖我咨询这个事儿吧,我本来就不是很高兴。本来跟他也没有很熟。

而且这个人他不是不知道知识付费,人家给孩子报补习班可是平均一年花了6位数的。


这个人一把鼻子一把泪的在那跟我哭诉这件事儿,我还委婉的说,你是不是需要找心理咨询师更合适一点。

人家压根儿就不理我这一茬,一股脑的把女儿的手机聊天记录全部拍给我看了,那是一个视频。



等我看完了以后呢,其实觉得还好,就是小女孩儿之间互相搞cp的事情,对方也是女孩。

而且聊到了很多日本动漫的东西,巧了我是个老二次元。


于是我给这位家长开了一个日本动漫的书单,让他好好的去看一下,了解一下他女儿的价值观是什么。

甚至,我把我自己一个经常看动漫的已经充值的账号,连账号的密码都发给他了。


我寻思我作为一个免费咨询的人,连账号都给他了,这已经很够意思,很够朋友了吧。


过了一周,我问这位家长看到哪儿了,需不需要我给他画个重点,

人家说嗨呀,我把我女儿狠狠的打了一顿,让他跟不三不四的朋友断绝联系。

还去找了那女孩的家长,让他管好自己的孩子。

我看了,就是外面的坏孩子把我女儿带坏了。


???????


在我看来那个女孩可能就是这个女孩儿的闺蜜啊。

绝交什么鬼?找人家长什么鬼?



我问他,你真的不想知道你女儿在想什么吗?你不想了解你女儿吗?


他说小孩上学那么忙,哪有时间看漫画,我现在给她断网了,手机给她换了一个不能上网没有流量的老人机,我看她还能玩什么。



????????



可能在这种家长的眼里,小孩就是他们自己写的程序,哪里跑偏了出bug了,把它修掉就好,至于小孩愿不愿意,开不开心,他们怎么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呢?


我和一个在教育项目上有背景的土豪说,你干脆下一个创业项目就还是高考补习班吧,这个东西稳赚不赔。

孩子只要不闹到杀人和自杀,有些家长根本就不把这个事儿当回事儿。


另外,豫章书院这样的东西也是应该客观存在的。

毕竟,当这些家长发现,在孩子考大学的路上花了10万的补习费用,孩子仍然走上歪路的时候,他们就只能病急乱投医,找人打孩子,关孩子。

等着别人还给他一个程序没有出错的,机器孩子。


孩子在他们眼里不是人,就是一个程序。

孩子不应该有压力,也不应该走歪路,毕竟他们自认为这么爱孩子,每年给孩子花了6位数上补习班呢。



这篇的下半部分我发公众号了。

后半篇更倾向于说遇到这样的家长该如何自救,放在这个题下不太合适。

目前打赏收了35。




可惜部分知乎读者无论如何也不明白,我这篇文章逼逼叨叨了半天【家长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到底讲了个啥。

他们只知道孩子杀人了,这是错的,要喷。


人不可以杀人,这种常识,犯得着写这么多字来解释吗?

被害者还是个律师,她不懂法?没教过孩子?


问题是,家长该如何同孩子相处,孩子成长时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规避,这才是这种惨剧里我们该反思的部分。


user avatar   shen-lin-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每次爆出这类事情,总有很多道德批判。

不是说道德批判不好,但是仅仅就表面而言的道德批判,不能触及到问题的核心,也就是喊喊口号。

喊口号的人觉得自己高大上,听得人也觉得自己多么崇高。

然而两者都是自欺欺人。

下面对她的行为进行剖析一下。

目前,在媒体报道中,卜怡的杀母动机是两人关系不和。《凤凰周刊》记者从青岛官方人士口中独家获悉,卜怡向警方交待的原因是:因考试成绩不佳,担心家长责备。卜怡学习虽然成绩很好,但母亲一直对她要求很高,比较强势。
死者张灵是青岛的一名律师,据熟悉她的人透露,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把孩子折腾的够呛,不仅骂过,还动了手,彻底惹火了。”

从这则新闻中可以看出,母亲强势,并将经常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与女儿身上。母女的主观意愿上的差别很大,冲突很多。这种矛盾冲突使得她女儿的无意识层面长期的紧张、痛苦。紧张痛苦的根源来源于无法得到稳定地、平和的正面价值判断的能力,因为这种价值判断的权力被她母亲占据了。

另外,张灵与丈夫很早就离了婚。《凤凰周刊》得知,此事发生后,在潍坊开超市的张灵的前夫,近日已赶回青岛,不仅去了派出所,还去了张灵工作的律所进行询问。
事实上,张灵的成长轨迹也令人唏嘘。知情人称,张灵有个双胞胎妹妹,刚出生后张灵就被送给他人领养了,“和生母没感情,和养母关系不错,不过养母都七八十岁了,最近是生母过来处理后事的。”

从原生家庭来看,张灵作为母亲本身就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下长大,幼年被送养的经历,必然使得她本人陷入到一种孤立、孤独的成长状态。

今年46岁的张灵,从事律师多年。公开资料显示,张灵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生前是青岛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再审申诉法律事务部副主任,擅长处理民商事业务诉讼以及房地产、保险、人力资源等案件,曾获得过青岛当地多项荣誉。
离异多年的她,多年来独自养育女儿,也热心有关儿童和教育方面的公益事业。她不仅担任青岛市儿童福利院的法律顾问,还有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法制副校长,以及青岛教育公众咨询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

然后她的个人事业很成功,在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上都要超过开超市的前夫。

一个被收养的家庭里长大的成功女性,说明她的个人的性格上非常强势才能抵消掉原生家庭在经济上的弱势。已经在少年时代的孤独无助感。

但凡是一个从弱小无助的环境下成功的人,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已经非常稳定到偏执的地步了。

而白手起家能做到青岛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再审申诉法律事务部副主任和担任青岛市儿童福利院的法律顾问,还有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法制副校长,以及青岛教育公众咨询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

说明她已经从社会实践上证明自己那套生存逻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那么下一步就是坚决地投射到她和身边人的关系上去了。

这样坚定不移的从弱小走向强大的事业型人物,其实无论男女都有过分的偏执和对控制他人的渴望。

这点很好理解,因为原生家庭不够稳定,那么自然要寻求稳定。外在的条件不能够使人稳定。

那么就只能从内在来实现稳定,而内在实现稳定的方法就是从自我控制开始。

渐而达到对他人控制到疯狂偏执的程度。

今年3月8日妇女节这天,卜怡所在高中的自媒体账号上,发布了张灵给女儿的一首诗:
“女儿,你可曾知道,你一直一直是我心中蓝色的忧伤,掬你于口中怕热度焐伤了初春的嫩芽,捧你于手中怕温度融化了初冬的雪绒花;你的笑靥,曾给我月光下的遐想,你的蹙眉,曾给我雨中丁香的愁结,我一直一直以为有缺口的爱虽不完美,却想在不完美中爱到极致;女儿,看着我,别给我你的背影,你小小的背影,让我忧伤的心又变成冰凉的石头。”
谁也不知道,这期间的张灵母女具体是怎样的相处状态。
而张灵的一位律师朋友说,疫情期间,张灵几乎天天守着孩子学习,有骂甚至是动手的情况,“我们都觉得过分了,所以,很多人以为孩子抑郁了。”
据这位律师介绍,张灵在性格上还算内敛,不过做事比较干练,有时候显得强势,“这可能是律师经常在法庭辩论时落下的职业病,找住对方一个小漏洞,会开始猛烈攻击。”
所以,这位同事分析,张灵既有望女成凤的心态,又可能把律师职业病带到生活中。而警方人士告诉记者,卜怡被带到派出所这几天,情绪虽然稳定,但不容易沟通:“这孩子的想法,你根本摸不透。”

这首诗的关键词:蓝色、忧伤、焐伤、愁结、缺口的爱、爱到极致、冰凉的石头。

其实但凡是懂点心理学的人也看得出来,这位母亲是完完整整地讲她原生家庭时的孤独、忧郁、缺憾时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投射到她和她女儿的生活关系中了。

甚至到了出事之前,她也不可能认为自己错了。

她认为的疼爱,在女儿看来是扼杀了她的自由意志,是偏执狂的疯癫。

但是在她看来,她是将自己的不完美的过去抹去了,给予了女儿一个完美的生活学习状态。

这两种意志之间的摩擦是必然的,而且看看新闻,还是长期性的。

另一名认识张灵的女士说,张灵对女儿很好,几乎到了要星星不给月亮的地步,“我还问过她,为什么一直不再婚,她说,等孩子考了大学再考虑。”
“有一次,我给张律师打电话说别的事,闲聊时,她说孩子越大越不好管。”这位女士说,“我还多了一句嘴,说孩子爸爸呢,她说离婚十几年了,连抚养费都不给,想想挺可怜的。
这位人士还透露,今年疫情发生后,母女俩关系变得有些糟,“之前孩子都住校,今年开不了学,估计在一起久了,各种矛盾就出来了。”

作为她的长辈的养母和生母

而张灵的生母和养母,也就是卜怡的两位姥姥,都表态说,这是个悲剧,希望原谅孩子。

还有警务人员

“这孩子很多事都不懂,但有些事确实没法说,案子太敏感了。”警方人士说。

从这位女士的周围人员对她的评价上可以看出,张灵女士的性格相当偏执、强势到不留余地的程度。而这种性格的养成来自于少年成长时期原生家庭的缺憾。

作为一种缺憾,张灵女士是作为一种弥补和偏执心态投射到她和女儿之间的关系中去。

结果是适得其反,因为这段关系的处理中,她不是作为一位母亲的角色去理解女二,去温和地善待一位女儿的成长。

而是像一个人对待她的玩具的心态,以为给这个玩具穿上好看的衣服,住上好看的房子,这位玩具相对应地就该满足她的心愿,学习生活样样顶尖而且还善于理解她,并作为张灵女士童年创伤的解药。

这哪里是像一个母亲,这反倒像一个受伤的人在寻求灵丹妙药去接触自身疼痛的人。

这种心态下的母女关系,是异化地、偏执地、病态地。

长期在这种心态下的成长,对于她的女儿来说是一种长期监禁,绝望和痛苦蔓延到她的身心中。

所以悲剧就此应运而生了。

悲剧的本质就是张灵女士一直在寻求一种不存在的幻想中的解药去解自己童年时的毒。

然后对她而言的解药,相对于她的女儿就成了毒药。

最终这种毒药被她女儿向她投放,成为悲剧。

说到底,解药存在什么地方?

第一,肯定不是用无意识投射的母女关系去疗伤自己的原声家庭的孤独忧郁。

原因很简单,你的痛苦根源不在于你的女儿,所谓的从女儿生活中得到的慰藉都只是单方面地、主观地一种描述。

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蓝色的忧伤?

可是忧伤并不因为女儿,也不因为她的前夫,甚至不是因为她的原生家庭。

根源在于她一直主观幻想建立在一种不曾存在地、完美的母女关系。

换句话说,她的原生家庭带给她的阴影,其实并没有她自己认为地那么难以接受。

但是她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真实,你已经得到的就是你仅有的,如果珍惜你可能得到更多。

如果不珍惜,失去你所有。

第二,从她女儿方面出发,正常的家庭生活中,父亲的身份不可或缺。父亲代表一种稳定地、阳光地、很少情绪化地形象投射到女儿的人格中。

但是这个家庭里,父亲是缺失的。

一是因为离婚。

二是因为这位父亲连抚养费和探望都很少。

所以女儿一方面受到了母亲长期的强制性地、情绪化地、阴郁地的压迫后,另一方面作为父亲角色的支持性、稳定性地、阳光性地保护却缺失了。

等于是一种受到压迫,没有支持。

在长期的负高压环境下,负面反馈增多。

正面反馈往往类似于母亲对她满足解药幻想的一点施舍。

她的情绪和人格培养可想而知,从她周围的人评价中。

张灵的女儿很少表现自己的看法,也很少微笑,更多的时候是由她这个母亲来表达看法和外界沟通。

这说明内心紧闭,母亲压迫造成的高压已经沉入到她女儿的无意识里,不断积聚。

压力进入到一种只进不出的压力锅里,这是想不爆炸都难。

正常情况下,女儿住校,母女接触少尚且还能够通过校园环境拜托母亲带来的高压。

可是疫情期间的长期家庭生活,带来了一段时间的紧密接触,相当于高压锅已经开火有段时间了。

于是悲剧在这个时候爆发了。

几点不成建议的建议

1、这件悲剧里,女儿的角色更多是母亲期待的解药,也就是被母亲物化。

可是女儿是独立的人,她有自己的思维和思考,从来也不该是所谓的解药。

说得再直白一点,你伤痛是你的事情,总把情绪补充或者发泄到女儿身上,这算是一个正常人格干得事情?

2、一个人的成长需要阴和阳两种能量的支持,也就是《周易》说得刚柔并济。如果你觉得自己阴郁一点,生活里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并不是十分的合格,你就要在名著或者实践里寻求真正的父亲或者母亲形象,比如阅读世界名著中光辉人物,又或者是自己的前辈的人格魅力。

从这个角度看,中西方哲学往往被人称作老师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原声家庭或多或少都有缺憾,但是真正的老师会用他的语言和行动展现出来的光辉形象和思辨去教导我们走向更好的自己,走向独立的人格,有一颗阳光明媚的心,而不是越无知越彷徨,又或者是陷入到阴郁和情绪化里。

3、学习也好,工作也罢,其实只是一个方面的内容,但是很多人偏要绝对化地认为某个方面就能代表整体的定义。

于是考上了某某学校或者某某证书就是解药,就是念头通达,就是幸福。

考不上就是毒药,就是痛苦绝望。

这只能说明,他还没考试之前就中了毒,中了欲望和肤浅的毒,他不尊重自己的生命和时间精力。

凡是你经历的,就是你所有的,是你生命的大部分。

结果往往是一个阶段的最后评价,只占你生命的一小部分。

你宁愿用你生命的一小部分去否定你生命的大部分。

这是明显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毕竟你的生命是有限的,衡量它的单位是时间。

否定一个大部分时间的你,去肯定一个小部分时间的你。

这等于是用你自己否定你自己。

而你总有结果不如意的时候,何况你所谓的结果就是一定是解药?

就一定是你期望的美好?

如果真有这样的好事,就不会这么多天才都是失意人?

说到底,解药在你自己手里。

少说,自己针对性地思考自己的问题,多阅读经典,多看看周围人的道路在慢慢地做事。

无论结果,只有自己对待了不是太松懈,就算对得起自己了。也该无怨无悔。

既然无怨无悔,胸怀坦荡,就不存在中了主观愿望和客观实践偏离值过大的毒了。

你也就是真正地成为你自己了。

从此,主观切合客观,真我无二。

你可以对自己说你是一个真正的人了。


user avatar   zhang-xiao-wen-19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想取悦年轻人,就应该写自由、工具和不堪负重,救救孩子!

如果想取悦中年人,就应该写现实、无奈和含辛茹苦,她是你妈!

可我谁都不想取悦。

我只知道这是个悲剧,一个全社会的巨大悲剧。

我不愿、也不忍去揣测死者的性格、缘由和家庭。

关于她的一切,靠想象力和十万加驱动,想必是能写的娓娓道来的。但我毕竟没那么肮脏。

而余生都将在牢狱和怅然中度过的女儿。

可怜可恨可叹之余,我也不忍评判。

我们都是做人子女的,除了悲哀,我再没其他念头。

这种全社会关注的心碎案件,每次必有刨根问底的精彩文章。

借个体事件,引发全社会讨论,让我们这个国家朝更好的地方走去。

这是对的。只是请编辑们下笔时,未此次次都如此凉薄。

尊重死者,也怜悯众生皆苦。细枝末节却勾引大众的东西,就请不要挖了吧。

太阳底下没什么新鲜事。我们可能没当过父母,但我们都曾是个孩子。

愿逝者安息,愿教育公平真的来到,愿人人都有立身之阶,愿我们这个国家摆脱内卷。

愿以后少些这种悲剧。




     

相关话题

  有哪些明明是自己的过错却归咎于外界的例子? 
  高中生羡慕这种美国生活怎么办? 
  如何评价最新款法官制服? 
  如何看待长春277路公交一名男乘客骂人并拒绝下车,被多名乘客强行拖下车?这些乘客是否有执法权? 
  70 年产权的住宅可以续期缴费,50 年的商住两用房呢? 
  如何看待大学教材将同性恋归为心理障碍,女子控告出版社案件 3 次开庭延期? 
  上海一航班查出 3 起藏毒案,分别藏于儿童读物、金属配件中,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如何评价警犬放风时翻垃圾被带走救助,救助夫妻涉「盗窃」被取保候审? 
  如何看待上海推出人口管理新政策:在上海停留超24小时需登记? 
  如何看待美国新冠死亡病例数超 10 万? 

前一个讨论
我家孩子今年2岁半了,不爱开口说英语怎么办?
下一个讨论
付了高额律师费 打完才发现胜诉很难 有什么办法避免被律师忽悠或避开水货无底线律师?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