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经历20年的科研发现一个怪现象:创新性越强的文章越难发表,而跟风之作和修修补补的文章容易发,你觉得呢? 第1页

  

user avatar   tiancaom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从工作本身来看,「难发表」是肯定的,因为如果结论创新性足够强,那么往往需要足够的论据和实验去佐证这个「非常创新」的论点,这不是怪现象。这类文章往往需要非常多的扎实工作,以及很好的写作技巧,才能让观众读懂并理解创新性,以及作者claim的论点。

说白了,做研究本身是在填补某一块的空白,发文章只是为了报告结果,如果这些空白非常小,那么自然一些简单的实验加上足够的引用,就可以佐证该「创新性」是可信的。Minor contribution相对容易证明,也可以有很多已有材料可以参考,但是一个重大突破,怎么让别人理解,怎么设计实验验证,这都需要非常非常非常多工作。

我个人感觉,现在学术圈其实更鼓励做扎实的,有创新性,也更有品味的研究。

作为审稿人,对于创新性比较强的文章,在实验和方法上会稍微宽容,但是,我看到的很多「创新性」强的文章往往陷入只追求创新性,本身工作不够扎实。就像其他人说的,如果现有的方法在1,一篇论文声明自己证明了11,忽略了1-10之间的空白。审稿人问到这个问题,就借口这是以后的工作,那这就不是「创新」,而是不切实际了,比较好的做法是做了1-11之间的工作,用足够的论据去支撑自己的结论,正确声明自己从现有方法(1)到创新性(11)之间的路径,这样的扎实文章和工作相信不会有人拒绝。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某些领域,学术界跟现在的网络平台差不多的。

一群大佬带着一群自家人在制造热点和话题,自演自导,霸占版面。

见机快的人,能跟上话题更新速度,说不定还能蹭个热度。

大佬们还会看风向,揣摩上衣,应和迎合。机灵点的,就赶紧借着东风起飞。

所以很多人在研究顶尖期刊和某些大佬的动向。

一句话,要有根基,要有一张关系网,要紧跟指挥棒走。

至于无根之人,能蹭口汤喝都是算本事。

还有,为了提高自家人的引用率,往往要求互相引用的。

说白了就是一群人互为声援,制造声势,谋取利益。

一群人围绕着大佬的一个观点,纷纷唱和,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这种情况下,当然是修修补补的文章多,大同小异的文章多。

大的创新?那是你能做的吗?那是大佬的禁脔。


user avatar   miao-miao-bu-li-n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确实是这样的,不仅是发文章,也包括申报基金。

往往处于中上创新的最容易发表,最容易中标。这和同行评议制度有关系,太创新的东西,同行评议往往是无力的,看不懂,不明白,然后不明白肯定没办法评,只好说你找找参考文献。


user avatar   lu-ci-x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泻药,人在水文章,最近没吃月饼。

首先,随着本科教育的普及,以及当前就业市场的现状,越来越多的人读完大学本科后,会选择考研。不同于小学中学本科仍然以成绩或绩点为主要考核方式,研究生的最重要评价方式就是看你有多少成果,这个成果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看你有多少论文(或者影响因子有多少)。同样地,我们国家的科研院所,高校实验室,也都在积极探索科学,最终这些成果也会以文章的形式发表出来。不可否认,在现在的大形势下,科研在国内越发受到重视。在我国大型的科研院所,顶尖的科学家团队,他们的工作就是探索科学未知,发现未知的东西,探索不可能。他们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往往高起点,符合现实意义,同时具备极强的创新性。而一个创新性的课题,常常分为两种情况。

一类是文章或课题,其立意居于现有认识之上,同时具备完善的工作,排除了已知的所有被择假说,对于提升该领域的认识是合理必要,并且有力的。这样的文章,其实不难发表,因为这类成果往往是建立在同行的工作基础上,可以得到顶刊审稿人的认同。

而另一类文章或课题,具有对本领域超前的认识,例如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首次提出在物理学界是非常超前的,远远超越了该领域在当时的认识,不容易被一些主流的科学家认同。当然,这存在各种因素的影响,思维的固化,学阀化、官僚化的影响等等。这类完全的新生事物挑战现存的权威,就很难被杂志所接收发表(其实历史上的例子挺多的,死后科研文章被封神的科学家之类的还是有一些的)。

相比之下,在我国的大多数实验室,或高校,或企业,或医院,或科研院所,一个硕士或博士,凭几年的时间,要想做出具有十分创新性的课题,是非常困难的,一方面需要强大先进的实验室平台,同时有紧跟领域前沿的大牛引路,再要有自身探索追求知识的能力,才能够做出创新性的课题。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国内硕博士在研的东西往往是一些跟风之作,这不代表抄袭,而是有目的的在某一领域重复一些已有的工作,进行类似的探索,显然,会少一些创新性,但并不代表缺乏科学意义。

科学的任何一个角落同样需要人来填充,或大或小而已。由于相似的工作已经有了丰富的基础,因此这类文章往往缺乏非常强的创新性,但证据扎实,不容易会有明显的证据纰漏,不严谨等问题。(此处抛开论文造假的情况)所以这类文章容易在短时间内完成,也容易发表,就受到硕士博士学生们的青睐。

话又说回来,在硕博科研生涯中,乃至博后研究过程中,你的课题高度,往往并不是由你自己决定的,而是由你所在的平台,包括所配套的科研服务,导师,老板决定的(简单来说就是科研资源)。

这并不算是一个怪现象,而是长期以来的现状。虽然少了一些纯粹的科研精神,但是这些或好或坏,或糟或粕的工作,到底还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也提升了我们国家的科研实力。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写了一个标书,一个全新的领域,写出来之后,组会上所有人都一句话不说…

因为他们没有任何人做过这个,听说过这个…

他们都玩相同的东西,玩烂了的东西,我看一眼就想呕吐的东西。

我是我导师的第一个博士…开山的博士。

她那一大群的硕士,都研究相同的东西,当然,其他的导师的课题组,也玩相同的东西…

我玩一个新的领域,一个从来没有人玩得东西。

我是来读博士的,我不想违背自己的内心。

我导师苦苦的阅读文献好几天,看懂了我的标书…默默的支持了我的研究…也表达了她的担忧…

我理解。

科研变化快,眼睁睁的看着别的课题组大刀阔斧的开始搞起来了,而我的课题,才交上去,还要等老头子们审核…

我是那个唯一不按照套路出牌的人…

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真以为编辑和审稿人都是非常专业的吗?

首先编辑,估计看你正文之前,已经八了一遍你的课题组,学校了,然后不可避免的先入为主...

然后审稿人,他大概率是看不懂你全部的文字的,只能看懂逻辑框架,和某些部分的测试表征。没有发现每次收到审稿人意见的时候,经常能发现某些部分他是一点问题都不会提的,可别觉得自己那里真的无懈可击

上述还是好一些的审稿人,碰上一些不懂装懂的,只认得文献已报道的数据,人家这个数值应该高,而你测试的却低了,却全然不顾测试条件和方法之前的差异等,然后就high了然后心想着可给我逮着了吧,comment+1 get√

所以,如何让编辑和审稿人看你的稿子时开开心心呢?

  1. 语言要通顺易懂吧(易懂很重要,时不时加几个高级词汇装X更佳)
  2. 漂亮,规整,耐看的图,示意图,流程图,达到看图说话的地步
  3. 逻辑要鲜明
  4. 符合大部分人的思维定势,让审稿人看到这个,联想到后文,然后接着往下读发现,嘿,跟我想的一样,这个文章孺子可教,positive comment+1

那么第4点,往往“真·创新性”强的文章可能与之相悖了,那很考验审稿人的眼界和知识储备


说完真·创新性,那接着泼点冷水

为啥现在nature或者很多大刊,禁止说for the first time这些词汇?因为他们也明白编辑和审稿人有一定的局限性,鬼知道你说的for the first time前面加了多少限定条件?

自诩创新的工作,以for the first time为理由的绝对占据大多数

但是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思考一下,为啥别人不做?很有可能是俩原因

1.别人早就做了,但是效果不好,懒得发表

2.角度过于刁钻,不属于主流发展趋势

所以要多搜寻文献,甚至那些影印本

然后去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是不是真·创新性

如果仍然觉得不错,那恭喜你,找到一个很好的课题


话说回来

跟风之作,缝缝补补,如果前作确实很优秀的话,为啥舍近求远再去另辟蹊径?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前作背书,当然获得认可的程度会容易一些


user avatar   zhu-jing-21-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创新性强的研究难发表,我算体会到了。

我博士总共投了4篇一作。前两篇中规中矩,投的不错的期刊,小修就过了。一篇是把领域外的成熟方法带到领域内,算是有点小创新性,最后一篇是创新性很强的,完全没人做过的。

然后后两篇把我折磨得死去活来。

小创新的那篇,三个审稿人没有一个对我的重点“新方法”懂行,只问了两个问题,反而盯着老方法翻来覆去得问,老方法真的是毫无提问价值,这一部分单提出来恐怕只有野鸡期刊愿意讨论。大修完了一个审稿人说可以了,另一个说还要改,最后一个干脆失踪,然后编辑就拒了。现在另投中。

大创新的那篇,已经辗转了三个顶刊了,不幸前两个遇到了同一个审稿人,这个审稿人算是难得的懂行的,但是相当不专业。强迫我引用他的文章就算了,虽然他的文章很平庸,我一点也看不上。在我针对他的评论作出修改之后,他又提出来新问题,修改稿的审核一般只能针对于修改的部分,否则只要他愿意,他永远可以挑刺,让文章永远无法通过。所以在这样的挑刺之下,我毫无疑问又被拒了。对,三个审稿人又是一个失踪,一个通过,剩下他一个来来回回的挑刺。我导师猜测,他自认是这小小的新领域的先锋,现在又冒出来一个我,设计的方案比他的先进得多,他很不爽,一定要拿捏我一番。在他第一次审稿的时候给了不少有用的评论,我改了许多,之后的三次就是纯扯淡,我也实在受不了了,第三个期刊我直接声明不希望他审稿。现在倒是没了他的挑刺,结果编辑找了三个不懂行的。名为大修,实际上根本没说该改什么。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改。“I do however feel that in its current state the manuscript would need major revision if it were to fit the standard of *****”这是一号审稿人的最后一句话,听起来很严重是不是?但是这是他三段话中唯一的一段有点意义的话(依旧毫无意义)。第一段是把文章的内容概括了一遍,表示他从头读到尾了,但是对我来说纯废话;第二段是夸,非常重要之类的,也是废话,第三段才提到问题。就是这个莫名其妙的结尾。没有任何关于科学性或者写作准确性的评论。我和导师商量半天,从字母里咂味道,只能决定把段落标题改一改,把一些内容放到SI里,算是应付了。其他的评论并不比这个更有价值。现在修改稿还在审。小修的工作量非要弄一个大修,没有一个月重审下不来。等得我真实心焦。

我的经历大概反映了创新性强的文章难发表的实质问题:

新研究,审稿人看不懂;

审稿人看得懂,但是存在竞争关系,或者极其不专业;

如果大家不是顶尖机构顶尖实验室也没有领域内大牛的背书,自己还搞了个大新闻,却没有大到CNS的程度,那么就要做好长期苦熬的准备,准备面对写revision note写到一半站起来想打人的审稿人,不给合理理由就拒稿却不接受申辩的编辑,以及一门心思就想着把你引到开源期刊的出版社,我说的就是你,树下老头。


user avatar   si-xi-8-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个人觉得法律责任与贫富无关,家庭条件不好不能作为挡箭牌。

我觉得这个事最大的问题在于会让一些人钻空子。

可能对于这个孩子确实是无心的,不是有什么仇恨的心理,纯粹是为了好玩,但是这样不公平的对待,

有钱就赔偿,没钱就原谅的对待方式,只会导致一些处心积虑的人钻空子。




万一,有些人就是仇富,就是刚好自己贫穷,发现有可以免于责罚的方式,又可以宣泄自己的愤怒,也去用油漆泼洒呢?

事发后,可以装作无辜的样子,贫穷的样子,是否可以免于责罚呢?

当一个人因贫穷免于责罚时,我认为车主可能是“善良”,但衍生出来可能滋生的是一些图谋不轨的人。被利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为这么做本就存在不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确实不是一句空话。

有人有幸免于处罚,就容易让部分人钻到空子。不应该因为穷就可以免于法律知外。




我觉得他虽然是小孩,但是不损害他人利益,乱碰他人东西的简单道理应该是懂的。并不是无知。

如果免于责罚,其实某种程度上,只会让他意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对他的教育而言也许也并非是件好事。

责罚的目的在于吸取教训。做错了事,需要承担一定的代价。



孩子未成年,家长作为监护人,应当为其负起责任。

家庭条件不好,可以分期付,分期赔偿,可以定出一个赔款计划,以后慢慢还。

这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

否则,做了错事,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就可以免于赔偿,是不是某种程度也是一种纵容?

孩子的过错,家长需要赔偿。



这样,家长以后也会更加注重家庭教育,管教好自己的孩子。


user avatar   bai-tang-de-xiao-lang-g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个人觉得法律责任与贫富无关,家庭条件不好不能作为挡箭牌。

我觉得这个事最大的问题在于会让一些人钻空子。

可能对于这个孩子确实是无心的,不是有什么仇恨的心理,纯粹是为了好玩,但是这样不公平的对待,

有钱就赔偿,没钱就原谅的对待方式,只会导致一些处心积虑的人钻空子。




万一,有些人就是仇富,就是刚好自己贫穷,发现有可以免于责罚的方式,又可以宣泄自己的愤怒,也去用油漆泼洒呢?

事发后,可以装作无辜的样子,贫穷的样子,是否可以免于责罚呢?

当一个人因贫穷免于责罚时,我认为车主可能是“善良”,但衍生出来可能滋生的是一些图谋不轨的人。被利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为这么做本就存在不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确实不是一句空话。

有人有幸免于处罚,就容易让部分人钻到空子。不应该因为穷就可以免于法律知外。




我觉得他虽然是小孩,但是不损害他人利益,乱碰他人东西的简单道理应该是懂的。并不是无知。

如果免于责罚,其实某种程度上,只会让他意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对他的教育而言也许也并非是件好事。

责罚的目的在于吸取教训。做错了事,需要承担一定的代价。



孩子未成年,家长作为监护人,应当为其负起责任。

家庭条件不好,可以分期付,分期赔偿,可以定出一个赔款计划,以后慢慢还。

这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

否则,做了错事,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就可以免于赔偿,是不是某种程度也是一种纵容?

孩子的过错,家长需要赔偿。



这样,家长以后也会更加注重家庭教育,管教好自己的孩子。


user avatar   jia-ming-zi-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作为物理研究工作者起码应该给这个哲学思潮泛滥做下说明或者定义




  

相关话题

  2021 年,你首先想起的生命科学领域大事件有哪些? 
  中国的科研环境跟国外相比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河洛理数河洛真数河洛精蕴先看哪一本? 
  如何看待顶尖材料学家崔屹团队Nature Catalysis文章撤稿,因原始数据丢失,噪声无法重复? 
  如何看待谭泽睿的《在平移素数数列中的无平方因子数》? 
  浙大博士买橘子做科研,店主得知用途后免费寄一箱称「为国家服务」,普通人可以做什么帮助科研? 
  在学术会议上报告未发表的 idea 有风险吗?科研界是如何保护自己的成果免于剽窃的? 
  假设,宇宙万物起源于“道”(现有理论中称之为奇点)那么这个“道”是否产生一最基本的规律或为一规律? 
  哪些学术论文中藏着彩蛋? 
  请问这个如何做? 

前一个讨论
在职场,公司的管理层是绝对理性的吗?
下一个讨论
偷换别人的支付二维码构成盗窃罪还是诈骗罪?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