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基金委的系统变化很大,规则和标准可能也会有所变化。下面的内容仅供参考。
我也从评审的角度了说说吧。
我是博后时拿的青基,出站工作的第一年开始做评审专家,到今年已经5年了。经过这几年的积累,评审过的项目已涵盖了青年、面上、优青等。
就说面上评审吧(青基也差不多),一个包通常有不超过10个本子,一般有一两个惊艳的,两三个一看就是凑数的,剩下的一半多都是感觉差不多的,也就是支持谁不支持谁都可以那种。
一个包的支持率要求是控制在30%~40%,但是没有硬性要求,所以我偶尔也给过50%或30%以下。
每个评委的口味都不一样,所以经常有人发现今年和去年本子差不多,但是评语却千差万别。
我比较看重的是创新性,就是说这个本子的要做的事应该是现今国内外都还没人做过、没人提到的。那种跟着国际热点后面灌水的研究在我手里没有通过的。
我所谓的那种惊艳的本子,就一定是提出了别人从来没有提出的想法,这种我是一定会给A的。
剩下那些差不多的本子,无论自己怎么号称创新,在我看来都是incremental work,换汤不换药性质的。
我自认为对国际前沿的判断还算准确。每年我基本都跟踪一下我审过的本子(为了自己在基金委有个好的绩效),我看好的本子基本没有落空过,说明其他评委应该也是跟我差不多的看法。
所以说,好的想法才是最关键的,没有好的idea,打磨本子里面的文字仅仅是辅助性的。评审人一般看完你的题目和摘要就对评分基本有数了。
其实申报失败的人就是没有看透这一点,总是觉得自己的想法很有新意,手上握着IF10+的文章好几篇,未来还有信心再发几篇。但是对评审人来说,他一年看几十个本子,其中2/3长得都差不多,他凭什么支持你。换句话说,你认为有新意的想法,其实别人都想到了,而且有人已经做出来了,只是你没意识到而已。
说来说去就是一个意思,好的idea是成功的一半。
当然,这种惊艳的本子总归是少数,每年我都会从其他本子里面挑出两个左右的给B。这些本子通常是打磨得比较好的。
既然剩下的这些本子主要看谁写得好了,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算写得好呢?也就是说,假如我就是没有好idea,那我怎么拿一个incremental idea来中基金呢?
第一个要点是选好科学问题属性。
以前的本子评审是给个分,写段评语就行。但是这两年开始变成按照科学问题属性分类评审了。不同的属性可以在一个包里,但是评审方式完全不同。
我个人建议不要轻易选A(原创那个)。原创是基金委最为鼓励的,从0到1的原创本子基本都是稳中的。但是大部人的本子其实还是从1到n,即使你认为是原创,也是从1出发的那种原创。如果你硬选A的话,你的评审界面会非常显眼(因为大部分人选BC,系统中的评审界面明显不同),评委可能会很挑剔,而且会在评语中论述你为什么不是原创(为什么不算是从0出发),总分也就被拉下来了。
多数人都选B(聚焦前沿那个),所以这个也是最稳妥但也最难以区分的。评委需要论述你的想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这个“不同”比“原创”要求低,只要在某个内容、具体目标或方法上有不同就行。
选C也可以(需求牵引那个)。这个就需要提一些量化指标了,最好有与当前水平的对比,体现出提升来。而且最好在立项依据就埋下伏笔,说明提升到xx值(对应后面的指标)是有需求的,而且之前的方法都达不到,存在技术瓶颈。有些人觉得自然基金不需要提指标,但是这种情况你选了C,很可能评委也给你C了。
选D的同志们一定要想好,评审系统里面除了要评述本子内容是否是交叉学科的研究以外,还要评述你本人是否具有交叉背景。如果你的简历和研究基础都很单一,那么最好别选D。反正选D以后的评审界面与ABC差别很大。我曾经审过一个包,里面全是D,而且研究方向都完全不同,很难直接比较。这时我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比较每个人的交叉背景了。
第二个要点是全文讲一个故事,不要出支线情节。
先以选B的本子为例,立项依据第一段就说为什么这个研究方向是前沿。第二段开始论述国内外研究进展(不用管模板里面的提纲)。第三段(实际情况可能是第n段了,因为进展可能有好几段)结合进展说那些研究的局限性。第四段就明确指出自己要干什么,为什么跟之前方法的不同。第五段说自己要干的事现在有哪些挑战,最后总结一下,收回来说本项目要解决这些挑战。(这个模板仅仅是参考,其它论述方式也可以,总之一定要串成一个逻辑主线)
如果选C的本子,第一段结合应用来说未来的需求。第二段说这样的需求存在什么问题,导致无法满足需求,瓶颈是什么。第三段分析瓶颈背后的科学原因。然后根据情况插入国内外进展及分析。最后再说本项目要用什么样的思路来做,这种思路为什么有可能突破瓶颈,要按照这个思路做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等等。
然后在正文部分一上来就说研究目标,一句话概括就行,承接什么立项依据里面最后一段话。再说研究内容和科学问题。科学问题一定要跟立项依据里面的倒数第二段的那些挑战对应,不要出现新概念。研究内容不用写很多,一般三条,每条一两句话就行。科学问题一定要概况出三条,每条一句话,然后下面再用一段话解释为什么这是个问题。据说也有些领域喜欢就列一个科学问题,对于面上的确也可以。所以建议大家了解一下自己领域的习惯,科学问题写多了通常都是减分的。
研究方法部分可以写长一点,要对应上面的研究内容和科学问题。相当于上面的具体细化,一般评委都懒得看这里,但是不意味着你可以不写足字数。
创新点也是2~4条,每条先一句话概况,在用一段话来解释,为什么这个点有创新。注意,这里是“点”,前面都是“面”。这里的点最好也跟前面的内容有所对应。
年度计划没人看。预期目标最好写点量化指标,但一定要保证指标有优越性,如果比当前最好指标要差,那还不如不写。
第三个要点是注意排版。
全文的章节标题和重点的话都用黑体字标记出来,一般评委只看黑体字。
评委最多也就花10分钟看你的本子,没标黑的地方基本相当于没写,到时候不要怪评委没抓住你的要点,没有人有空花一天实际读你的一万多字。
章节之间该空行空行,评委读起来心情好,自然会多看几眼,就有更大的概率看到你的要点。那种很乱的本子,评委也懒得仔细看。
最后再说一句,不要追求多,无论是内容还是字数。有一个点打动评委就行。写得越多,重点越不突出,评委翻起页来还烦。我自己坚持的原则是:把全文的黑体字单独拿出来,正好能拼凑成大约一页字的、内容完整连贯的申请书概要。
没想到这个稍微有点偏题的匿名回答拿到了人生第一个“千赞”。话说我以前写的技术贴获赞数从来没有过百的。
这里再分享几点心得吧,想到哪说到哪。
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个评委的喜好和看法都不一样,所以根本没有通用的写作策略。
但我认为有一点是肯定的:不要生搬硬套官网上下载的模板,也不要迷信网上的范本。其实只要能把想表达的内容表达清楚,全文逻辑主线一致,怎么去组织章节顺序都可以。
我一直强调文字不要太多,人人都会写的话就不用全部写上去了,而是尽量挑干货写。但是,最有你特色的部分、最具创新性的部分,一定是要多次强调的,不要怕重复!
因为很多评委都是一目十行,经常漏看一些内容。你的精华部分(哪怕加粗了)有可能恰巧被漏看了。所以多在几个不同的地方重复几遍,也是一种降低风险的策略,没准哪个地方的一句话就打动了评委。
几个可以重复强调个人特色的地方:立项依据最后一段,一般是说为了解决上述挑战,本项目拟通过某新方法,获得某个创新成果;研究目标部分,一般是针对某个领域或问题,围绕某些挑战,开展xx研究,通过某个特色创新想法,怎么样就把问题解决了;研究内容或技术路线部分,上来先给个帽子,把最亮的特色之处再强调一下;特色与创新部分,这里自然是要详细论述你的创新点的。
摘要和科学问题属性的描述很重要,有些评委没时间看具体内容,仅看这两段就对本子定性了。我本人可能算是相对认真的了,但是写评语是也主要从这两段摘话抄。这两段写得好不好,在最后时刻也可能会改变我的想法,有时候就是在抄话的时候想法变了。
摘要可以直接把正文黑体字拿过来就行,一般就是强调立项意义(冒号,两句话),研究目标(冒号,一句话),科学问题(冒号,123),创新点(冒号,123),本人基础(前提是够亮)。直接把这些干货罗上去就行,而且不需要把这些都写上,而是觉得哪些最有特色就写哪些。
科学问题属性也很重要,因为这也是写评语时要重点参考的话。没必要写得很长,一两句话就行,可以考虑套用我的模板。
A:某某领域特别重要,xx是这个领域的重要问题,但是一直被忽视。本项目首次提出采用xxx新方法,澄清xx问题。(A是最好写的,说明创新点就可以)
B:某某东西因为其什么什么特点,被国内外广泛关注,是该领域近期的前沿研究热点。已有的研究多是采用xx方法,从xx角度来研究,能够获得xx结果。但是这种方法/结果存在巴拉巴拉局限/缺点,导致不能怎么样。本项目采用xxx新方法,这种新方法与之前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能够获得什么新效果。
C:面向某个应用,针对这个应用中存在的什么技术问题,采用xx新方法,获得哪个性能/指标/参数(微观)的本质性提升,突破那个技术问题带来的什么(宏观一点的指标)瓶颈,满足那个应用的未来需求,推动某些领域的发展。
D:某某研究领域很重要,但是一些具体研究方向一直很难突破,他们有一个共性的科学问题是xxx,其研究难点在于涉及了1234等不同领域的问题。本项目拟采用xxxxxxxxxxx(链条式表述)方法,在这个领域实现什么突破。所涉及的学科方向包括1234(套基金委的代码)。
立项依据里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定不要生硬的去罗列,而是要跟上下文构成严谨的逻辑关系。就像你写论文一样,前面提到某个方向怎么怎么有前途,然后结合一些研究进展来说明这个方向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哪些点上亟需突破。必要时可以在多个地方分别结合研究进展来做分析。
科学问题非常重要,因为自然基金是问题导向的,不是目标导向。没有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开展创新研究。所以科学问题要写在前面,重点突出出来。
科学问题的表述可以参考以下模板:xxxx效应的机理有待澄清;xx对yy的影响规律有待揭示;xx与yy存在内禀矛盾/如何解耦优化;缺乏xxxx的表征/设计/制备方法;xxxx的理论极限/边界;如何通过xx手段/技术/方法达到yy结果。
科学问题下面应该有一段话来详细描述为什么这是个问题,为什么是共性的科学问题,问题的难点在哪里,拟怎么样解决(不一定全说)。
科学问题有颗粒度的区分,一般国家级的大项目都是很大的颗粒度,也就是说问题都很宏观。但是面上基金的颗粒度越细越好,最好每个科学问题对应一两篇论文的体量。
写可行性分析时要换位思考,假设自己是评委,那么你看到这个本子会从哪些地方挑毛病。可行性分析就是提前把这些问题想到,预先回答好,堵住缺口。因为基金评审没有Q/A环节,所以这里是你唯一defense的机会。
所以可行性分析不用求全,不用求多,把你能想到的缺口都堵住就行。
特色与创新对于面上基金最好从“点”上来说,因为这样容易把握,反之说得太宏观评委不一定认可。因此创新点的颗粒度也跟科学问题一样,每个点对应一篇文章里面abstract或cover letter那句概述的话。
预期成果里面如果想提指标,最好在前面立项依据部分论述为什么达到这个指标有重要意义,有巨大难度。还可以列个表格做对比。
关于研究基础和个人已有成果部分。不同评委对这部分占比看法不一。当然,你要是有几个nature/science当然面上就随便拿了,反之你要是连5篇像样的二/三区级别的文章都凑不齐,那基本也就当分母了。除了两种极端情况以外,对我来说大家都差不多,不会因为x比y多两篇一区,就选x放弃y。但我也不能确定其他评审专家会怎么看这个事。
我比较倾向于在研究基础部分写跟本项目有关联的前期工作,同样是不求多,写两三条就行。没关联的内容写上反而减分,因为会让评委觉得你什么都搞,工作不扎实。
下面有人对我的评审资格有兴趣,我也可以分享一些经验。
首先,要维护好自己的评审界面。这个界面跟申报界面是不同的,里面有些信息会不一致。
这里最重要的是代码和关键词。代码可以多写几个,把相关的都写上。关键词很有讲究的,尽量写一些最近热门的词。
因为青年和面上完全是电脑按照某种算法来打包和匹配评委,匹配的主要原则就说看代码和关键词。所以你写了很多冷门的关键词,有可能申报的人都不写这些词,那么你就肯定匹配不上。
另外,不知道电脑是否智能到能够判断相似意思的关键词,所以有些表述可能有很多种说法,这时尽量用别人用的最多的说法。由于评审是回避本单位的,所以有些关键词如果主要就是你们单位说,那么这些词其实可以不写到你的个人关键词里,换些别人爱用的词。
评审界面的关键词是自己来维护的,所以尽量多写一些热门词,这是你唯一能自己控制的。
其次,把握好第一次评审的机会。基金委内部应该有对评委的打分系统,我猜一个重要指标是跟其他评委的关联度。如果你的打分跟其他几位的差别有点大,那么你的评分可能就低了。
我的一个成功经验就是前几年给A的全上了,给B的多数上了,所以可能积分涨得很快。
如果不确定的话,可以找身边有评审经验的人帮你把把关(虽然基金委不建议泄露评审身份,但是一开始有人指点以下,总是能帮助提高的,其实评审能力也是需要学习的)。我的一个同组老师也是拿到面上之后的下一年拿到评审了,我发现他初评的结果有点不靠谱,跟他建议了支持另外的人,后来那个人果然上了,而这位老师后面也连续三年都拿到面上评审。
评语我到觉得是次要的,电脑还没那么智能去分析你写的内容,所以理论上随便写几句话就可以了。想好好写是对申请人负责,不好好写其实也没什么影响。
我猜第一次评好了,后面就还会给你,这样就越来积分越高,很快就能评审高级别的类型了。
最后,我猜基金委系统里面除了评委的评审能力评分以外,可能还有个活跃度的指标。所以刚刚中了项目的人容易在后面的一两年拿到评审,如果长期没有评审任务也没有中项目,那么活跃度就下去了,后面也很难拿到项目了。
另外我猜第一次申报就中的人、中项目的评审分数高(4A/5A)的人,可能更有机会在后面两年拿到评审。有可能也是一些隐藏参数吧。
我相信,基金委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把本子交给最靠谱的人来评审。那么你要做的就是,怎么证明自己是最靠谱的人。
我有面上,我没编制,我不是副高,我哭了。
今天收到了面上评审意见,其中一个明显是恶意差评,放在网上,就是典型的喷子。
就是用了一招死,“缺乏创新性新颖性”类似的语言,理由更是气人,把我立项依据里的一些内容拿出来说“有人做过”,缺乏创新性。我说的也是这些玩意有人做过了,所以要在此基础上做别的,难道说立项依据要空着嘛?结果评审专家污蔑说我要做那些做过的东西,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不过这次感谢基金委,可以反向评价评审专家了,哈哈。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是个中国人都大概懂点,可是也不能吃相太难看了,大家都是文化人,结果给的评语,和网上打拳的喷子一样的水平,太不负责任了,都用上指鹿为马了,让人情何以堪。花了两个多月写出来的东西,被拒,想要个思考过五分钟、冠冕堂皇的理由,按道理也不过分!
基金委也是有一大批工作人员的,这些人可能并不跟某些团体直接相关,建立这个反评的机制,很可能是让那些不负责任的评审专家充分暴露,逐步退出。一个人,可能人微言轻,但是量变产生质变。
恶意差评,就是为了一票否决,不让上会,因为上会那么多人看着呢,相对公平些,人都要点脸,不好意思公开当没水平的喷子。
遇上恶意差评,谁也没办法,只能下次再战了。都说申基金有运气,可不嘛,恶意差评就是运气相关因素之一。而且正常人类,远日无怨近日无愁的,即便拒别人,也大都讲究体面,恶意差评,估计是有竞争关系的,大概率认识,这也体现了大同行、小同行评审的双面性。
人在做,天在看,我还是相信世界向清明的方向发展的。
评几十个本子,就黑我一个,是我的问题。然而,这种诋毁式的写评语方法,谁看了都生气,写的多了,也会收获一堆差评的。如果没有退出机制,基金委让反评是闲的吗?
不过,我现在的心态都非常好,哈哈!另外两个专家给的评价比较高,我还挺开心的,凭一己之力,硬写,得到这个结果,很满意了,我对自己的写作水平更自信了,哈哈!
吐槽完,这件事就翻篇了。
人活一种心态,三无选手,拼的就是心态好,哈哈!
评论把我惊到了,给我现场直播黑子的逻辑,从下面这段话居然读出的是我在说“几十个本子只黑了我一个”,好吧,我服了,那我也只能说一句“你既然这样想,我也没办法”。哈哈!
“评几十个本子,就黑我一个,是我的问题。然而,这种诋毁式的写评语方法,谁看了都生气,写的多了,也会收获一堆差评的。”
大家都是文化人,这段话明显在说:“如果只黑我一个,我就认栽了,如果黑的人多了,肯定也会收获一堆差评的”。两句话连在一起,明显是两种假设,少加个如果都看不懂了,那确实是我的错。
而且黑子逻辑太NB了,质疑的点居然是我断定人家“只黑了我一个”,说这样想格局低。
我的天呀,难道关注点不该是“根本就不该黑别人”吗?
而且,我被黑,怎么会真的是我的错,“被黑因为人品差”真当这是陈述句呀!
现在回复个帖子都要配阅读理解吗?这玩意还能有歧义了?
我真的服了,是我以己度人了。我没想到学术圈还有人阅读理解能力停留到这个层面。
那只能说,我本子写的比较立体凝练,有些人不是故意黑我,是真的看不懂。
今年有幸中了第二个面上,圈子很小,怕被杠,匿名回复一个吧。
首先从申请人的角度谈一谈什么样的标书能中标,首先是选题,一定要选好,很多人提到,不知道怎么选题,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读文献读少了,难以把握目前最新的研究趋势与热点,把相关领域文献精读100篇以上,绝对能够找到选题的idea,无非就是从其他文献中找到一个点,然后在自身研究领域的运用,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很多老师提到了创新性的问题,我个人的感受是不需要绝对的创新,有一定的创新就行,我原来看了很多立项的项目的题目,都觉得很震惊,这个领域不是早就有文章发表了吗,为这么这样的项目还能中?现在想想结合自身的经历,真不需要绝对的原创(绝对的原创就去申请探索性项目了),有一点创新,有一点新意,然后我们能把这个故事说通就行了。
另外一个体会就是可读性的问题,现在的自科申请大家都接受了严格的训练和培训,标书撰写的格式、美观、布局等都已经非常完善了,也反映出大家整体的水平都提高了,但是我个人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可读性,就是别人看不看得懂你的标书,现在都是电脑指派,但是还有可能分配到大同行手里,说实话,科技日新月异,很多新的东西、概念,尤其是专业性太强的研究内容,并不完全为人所知,就会导致部分评审专家可能看不懂你的标书(虽然可能性很小,但是有这种可能性),尤其偏基础的研究,那么怎样办,就需要你用通俗的语言把高精尖、高大上的研究写出来,让即使没有这方面专业知识的人也看得懂,这一点非常重要。我写完标书后就发给学生,包括完全没有接触基础研究的学生看,然后问他们看懂没有,他们说看懂了,然后我就放心了。
再说下研究基础与代表性论文的问题,很多老师都说自己发表了非常好的文章,但是就是不中,是不是有问题,各种阴谋论。其实这个也需要说一下,你的研究基础是不是和本项目相关,你的高分论文是不是和本次项目申请的内容相关,比如你发了CNS等牛逼文章,但是发的文章和本次申请的内容完全不沾边,这样也不行的,还有代表性论文,建议选择和申请项目所在领域密切相关的文章,不相干的高分文章,其实对项目申请价值不大。
项目申请的经验网上其实有很多文章介绍了,我也只是粗浅的谈一下,重点就是选好一个点,围绕这个点去讲好一个故事,把故事说清楚,然后证明自己有能力把这个工作做好就行了,就按照这个模式去写作就会有好的收获。
再从评审人的角度说下,自己去年评了10来份青年基金,今年因为自己申报了项目没有接到评审任务,说下自己的感受,首先是很奇怪,连我这样的土博也能参与评审,说实话还是有点小兴奋。个人在评审标书的时候,还是发现一些问题,首先有相当比例都是打酱油的写法(所以大家不要紧张,你的对手其实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多),完全可以感觉得是单位逼着在写,从篇幅、非基础研究内容,写作态度方面直接可以pass掉1/3的项目,剩下我就按照阅读,首先重点看摘要,评估下整体的研究内容,评估创新性,然后看看立项依据,有没有把故事说清楚,能把立项依据写好的,一般都不会差,剩下的研究内容、技术方案都是标准化的写作,再重点看申请人的研究基础,有没有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有没有相关的论文发表,遗憾的是,虽然现在整体的水平都提高了,但是还是有申请人的5篇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的代表作都无法提供,同等条件下,我相信更多的评审人也会优先选择既往有良好论文发表记录的申请人。再说下网上说的各种打招呼,阴谋论等问题,不可否认,有这些情况存在,但是我在评审过程中没有任何人给我打招呼,主要原因是自己太菜了,在这个领域没啥所谓的人脉,人家想打招呼也想不到我头上,也从侧面证明,基金委为了公平、公正的评审付出了不少的努力,从而让我能客观、公正的对待、评审每一份标书,对得起每一位标书申请人为之付出的努力。
最后再说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项目等项目是目前为止我接触的最公平公正的项目,大家不要去抱怨,努力努力再努力,终会有所回报。
媳妇目测评语aaabc甚至是aaaac,然后没上会。。。
我估计就算那个c是b,上会也会被干下来。另一个师妹的意见证实了我的判断。生命口做纳米的太卷了,不来个五a根本中不了。
太卷了,哭了,当年我评语恶评如潮,有两年估计abcc和abc还凑活上会了,这才过了几年。
原博士课题组毕业的人全军覆没,老板也挂了,很无奈。
省基金中了。。。毫无任何征兆,没有任何关系和背景,算是国基失败的一点小慰籍吧。。。
--------------------------------------------------------分割线------------------------------------
发一点安慰大家的话: 对基金结果看淡点,该努力就努力去写,写了没中不要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和家庭。回想自己工作的这3年,太苦逼了(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也是一样的甚至比我更苦)。尤其是去年青基没中到今年青基没中这期间的一整年,各种酸甜苦辣各种嘲讽,干什么也没精神,没动力,现在回忆起来,真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值得回想的。如今人也30了,回想过去这一年,除了惆怅和苦逼什么也没有,人生短暂,真不希望这辈子以后长期也这样子,要不然这辈子也太惨了。
基金放榜这几天,放空自己没想工作、论文和基金,带了几天娃。其实带娃也挺累的,要不是娃的奶奶和外婆稳固了后方,想必个人生活压力会更大。只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家人也挺不容易的,自己挣的也不多,家里的事也很少顾得上,年年寒假写基金没空陪家人,年年暑假陪着一起紧张,结果年年都是悲剧。
好好活着吧,至少我现在这么想:从小到大学习没花爸妈太多钱,幸亏受到国家资助,直到拿到博士学位也没给家里人增加经济压力。相比较很多人,我这辈子也够本了。
--------------------------------------------------------分割线------------------------------------
临时看了下题主“正道的光”的个人简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结题。连基金都没主持过的学生和教授别来丢人”。。。深深感受到了中青基对未中青基学术圈loser的敌视。。。我还搁这回答题主的问题呢。。。
真心尴尬的一匹
--------------------------------------------------------分割线------------------------------------
写一点个人感想吧,19到21年之间青年基金的压力未来不会局限于青基本身。当这一批卷出来的青基结题以后,压力会释放至三年后,也就是22年到24年这一批的面上申请,未来面上基金的压力会比目前更大。随着后期青年的水涨船高,面上的压力更会年年增加,这一点现实还是要认清。
除此之外,青年基金每年近85%的未资助,伴随着每年申请量的快速增加,未受资助的存量会越来越大,直到年龄受限无法申报(由于年龄受限且未获批青年基金,只能申报面上,但是面临的环境和前述环境相同)。同时,非升即走的年限要求,必然会导致大批量的人才流动。
在这样的历史潮流下,早做布局提前谋划,和埋头做事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近三年由于运气成分有幸获批青基的科研人员,更应该珍惜机会,努力出高水平论文,对得起国家的资助。否则,后续面上申请同样会感受到更为惨烈的绝望。
--------------------------------------------------------分割线------------------------------------
作为一个学术圈的loser,我觉得应该结合我自己以及身边人真实情况发声给大家看看,让刚进圈或者想进圈的朋友,知道这个辉煌行业背后的惨淡现实。
青年基金申请2次未中,明年非升即走最后一年,再不中准备考虑转行了。
个人情况:本硕博211土著,博士期间具有海外课题组联合培养经历,机械口,目前,8篇一作sci,包括2篇中科院1区,2篇中科院2区行业内国际知名权威期刊论文,另会议论文获奖2个,担任IEEE Trans,行业内国际知名权威期刊等审稿人和某EI期刊客座编辑。自认为所做方向不算冷门(和我一起国外访问同一个团队的某知名985老师,和另外一个211老师,在这个方向近两年已获批2个面上,至少侧面证明该方向不差吧)。本人每年都会花至少2个月的时间写本子,打磨,找朋友领导提意见,反复修改。
2019年初博士毕业因太忙草草写了一个初稿未提交,2020认真申请未中,2021认真申请未中,现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吃科研这碗饭。当初联合培养时,身边很多出国的访问学者(均为2015年左右博士毕业的青椒),青基一次中了。我感觉如果有幸留本校,青基应该不算太难吧,申请不到要么是论文菜要么是基金写的菜(至今证实为打脸)。基金放榜那几天,人真的是非常痛苦,尤其是身边一些论文基础很一般的青椒也中了,屈辱感更为强烈。
个人感觉现在的青年科学基金已经明显不同于2016年以前了,近两年基金资助率低迷,而且资助率未见大幅度提升的态势,同时,近年来新进博士论文水平水涨船高,导致竞争异常激烈,我个人觉得,近年来青基不中是因为菜有失偏颇(当然你想说我菜,我也接受,毕竟没拿到青基这个入场券,怎么说都行,我也觉得自己不适合搞科研了,随便你们怎么说吧)。同时,也见过有些人所谓的随随便便写一周就中了(大概率好平台加好团队,或者虽然本子一般自身科研实力能够甩同龄人两条街),这种情况是有可能的。但是平台一般,团队一般,论文也难以甩同龄人两条街,花很长时间好好打磨本子,只能略微增加命中率,对获得资助的作用较为有限。
作为一个底层科研工,也想发声让大伙看看,虽然很多人青基没怎么废力气就拿到了,但是我们这种每年基金写好几个月,论文不算很差的人也想发声让大伙知道,像我这样的个体真不少。或许大家觉得屈辱感或失败感太强,没脸来公众场合表达吧。作为一个脸皮厚也做好转行准备的学术圈loser,临走前一年也想说说身边的真实情况,而且,大家应该知道像我这样的个体其实广泛而真实的存在。
再说说身边情况吧:我在某211非优势学科,
同事A:4篇IEEE TRANS,青基申请4年未中,每年寒假前都能看到这个同事像个不倒翁一样在办公室长期打磨本子。
同事B:十多篇一作sci,质量都很好,省里的帽子,青年基金申请3次,今年才中,真心替他高兴。
同事C:海外博后数年回来,论文也很不错(不敢说太多了,怕猜到我是谁),今年第一次申请青基,没中,年龄已超,以后要申请面上了。
同事D:博士期间无出国经历,论文不算好但也不差,团队应该也没有太大的关系,青基申请第一年就中了,现在青基都快结题了,要准备写面上了,我还在青基苦苦挣扎。
青年基金目前随机性非常大,获批的好好做,没获批我觉得不要太沮丧。我已做好明年不中转行的准备了,毕竟拿着博士学位我不信去其他单位还会饿死不成,青年教师收入已经垫底了,换个行业应该不会比青年教师差,就是得好好做家人的工作,对外面子上可能过不去,当然基金我已经尽力了也无法获批,面子上过不去自己也得承担相应的责任吧。
青基去年第一次申请失败了,当时有点骄傲自满,以为青基是很初级的项目。失败的关键原因是:
1,实施方案写的不是很具体,玩了一些虚头巴脑的概念,
2,三个评委中,应该有一个人给了C,意见很短,直接就说“XXX不具有可行性”,可能是故意的,或者我的本子里没说清楚。
当时知道一些论文不如我的人,以及双非学校普通老师都中了,还有拿了不少title的人第二年没中,还有一些人会评期间就打听到结果的,就主观感觉基金的评审标准不是很公平,人为因素比较大。
青基第二年申请中了,因为意识到了基金的内卷程度,2015年以前可能是25%的通过率,现在就只有17%了,申请通过的关键原因是:
1,拿写论文的认真态度来写本子,内容和表达都要扎实,以内卷该有的态度加入内卷竞争,
2,一个评委给了优先资助,其他两个人没有给负面评价。
现在感觉基金评审在函评阶段是比较公平的,如果函评阶段被否了,上不了会评,有关系也白搭。所以论文、title再多的人,本子还是要好好写。
我周围的人有一堆拿的,当然还有另一堆没拿。
拿的原因各种各样,比如本子过硬,比如social到位,比如命好。
没拿的原因也很多,比如口子投错了,比如命不好,比如菜,比如social不到位,比如同时投俩本子。
当然今年我也没拿到。这不是问题的关键,我也没觉得一次就中。问题的关键是,我的本子疑似貌似可能有那么几天是过关的。。。。。
导致周围人都以为我过了,但其实我没过。。。。
可真会类比啊,花着男足赚的钱,还在装作受尽委屈。
小仙女根本没把男足当兄长,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用完就踹两脚的供养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