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导师
如果只能给即将读博的同学们提一条建议的话,那对于我来说一定是这一条:
选一个关心你的导师。Find an advisor who cares about you.
因为对于初出茅庐的博士生来说,真的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了。在我读博士和博后期间这几年中看到过许多令人惋惜的博士生非常挣扎的例子,他们有各自的特殊性(例如课题进展、人际冲突、个人生活),但却令我惊讶地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的导师没有时间或者从内心就并不“关心”他们:
为什么选一个关心你的导师比学校、课题、资源更重要呢?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读博的动机各不相同,有人计划长期投身科学研究,有人希望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也有人还没有想好未来所以想用读博这几年好好探索;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希望毕业并拿到博士学位。换句话说,不管你有多远大的抱负,那都是关于“上限”(Ceiling)的问题;而读博最基础的是一个“下限”(Floor)问题,那就是在几年中克服各种困难然后毕业。有了这个基础,你可以从容地全身而退,也可以在你下一个课题或者下一份工作中展翅高飞;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有时就没有下一个课题或者下一份工作了。而选一个关心你的导师,就是保证“下限”的最好方法,因为他/她不仅不会压榨你或把你当成工具,还会在你遇到困难时伸出手拉你一把。
“关心”的背后是“在乎”,而“不关心”则多来自于冷漠或功利。关心学生的导师会有一种“教育者”的心态:他们有责任心有担当,并有同情心和同理心,甘愿在某种程度上牺牲一些个人的利益而去帮助学生的个人发展。这是非常难得的,因为导师们也是人,他们往往自己都是事物缠身,还要面对考核、基金、家庭等压力,在此之上没办法去关心到实验室十几个人中的每个人也是人之常情。所以,如果真的遇到了一个关心你的好导师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他们中很多也许算不上学术大牛,很多也许自己也没有什么教书育人的经验,但是他们却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和心力在初出茅庐的学生身上,带着笑与泪和他们一同成长——这样的导师值得我们的尊敬。
那么,如何找到一个“关心你”的导师呢?我推荐大家在看实验室过往博士生中的案例时,不要去看那些成功的例子有多成功、发了什么大paper、找了什么好工作,而着重去看那些最不成功的例子有多不成功。换句话说,看看“下限”是否有保证。试想,如果你看到一个实验室中的博士生每个人都过得自得其乐,虽然不一定有大成果但是基本上每个人都能按时毕业,那么我们真的应该为他们的导师鼓鼓掌——他/她一定做对了很多事情。反过来,如果你看到某实验室一半的博士生发了大pape春风得意,而另一半苦苦挣扎7、8年才毕业,那么这样的实验室你一定要小心了——导师不出意外属于我举的前三个例子中的一类。
最后,祝即将读博或者仍在读博路上的朋友们找到属于你的好导师,珍惜他/她并与他/她共同成长。
一定是先选学校后看导师。
如果是普通一本和2,9学校,那么请先选2,9学校(国,上,南科大可以当成985学校,不算普通一本),因为学校好,那么导师大概率牛逼,现在29学校的新ap都是世界top学校直博卷出来的,而且29学校能提供的资源会比普通学校多很多。
但是如果是top 5学校之间,那么先选导师,这时候学校带来的平台优势已经差不多了,不用纠结top1 还是top5 的名头,选个合适的导师更重要。
你现在的情况我建议不要硕博连读,应该硕士毕业后博士往更高的地方去读。首先你的导师所谓的“人脉资源”在真正的大佬面前不值一提,与其纠结这些,不如毕业后去更好的学校投奔真·大佬。
其次毕业后30岁很正常,这个就是正常的博士毕业时间。如果想去学术界卷,你还有做好几轮博后的机会,如果想出去工作,那么可以考虑一下博士出国读,国外博士的年龄更大,对30岁的毕业生不苛刻。
最后压榨学生这种事情,在好的学校里已经不常见了,导师都知道现在的学生骂不得逼不得,反而更多的是学生自我压榨,同行内卷严重。如果真的怕压榨,那么建议去沿海发达地区读书,那边的导师普遍官气轻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