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段子还可以延展。
例如一位美国人讲这个段子就可以这样说
我老婆喜欢杨笠,我吓坏了,以为她要跟自己姓不随夫姓了。
或者伊朗人讲这个段子
我老婆喜欢杨笠,我吓坏了,以为她要参加泳装秀。
阿富汗
我老婆喜欢杨笠,我吓坏了,以为她要去找工作。
韩国邻居
我老婆喜欢杨笠,我吓坏了,以为她要穿裤子了
(朝以前女的不能穿裤子)
这世上还有很多地方男女不平等的事情,都可以成为段子。
很多人讲段子,都是以自己为例子吐槽,也有人拿自己最亲近的朋友吐槽。
例如我,经常拿自己最好的朋友讲段子,他比较胖,我很多时候和他一起吃饭喝酒就会讲,一个胖子从20楼摔下来变成了什么。
杨笠的段子,不是拿自己开玩笑也不是像于谦那样拿自己亲人开玩笑,她是拿所有男人讲段子。
喜欢的人喜欢讨厌的人极其厌恶。
何广智这个段子成功之处就在这,拿自己亲人讲段子。
就像之前程璐思文经常拿自己夫妻感情讲段子一样。
杨笠是谁?脱口秀当代女性代言人。
何广智呢?脱口秀新秀,来自山东,一个大男子主义盛行,经常被玩梗女性不让上桌吃饭的地方。
当何广智的奶奶,一个没怎么读过书的山东老太太,喜欢上杨笠,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
这就是一口气把观众期待拉满。
奶奶因为喜欢孙子,而来看孙子的节目。
因为希望孙子谈恋爱,而撮合他和公司内的大姐姐杨笠。
因为对杨笠的段子不了解,只看网上都说觉得杨笠挺好挺火呀,感觉对孙子有帮助,燃起了组cp的斗志。
尴尬的孙子在考虑要不要告诉奶奶真相,还是让奶奶继续蒙在鼓里。
这一系列信息差引起的反差和矛盾,就是一部小短剧了。
客观的说,这个段子之所以好笑,内核其实还是在上桌吃饭好笑,就在这一场,杨笠和何广智两个人都用到了这段梗,效果都很炸。
不仅观众炸,可以看到选手们也笑得满地打滚,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反差梗。
明显撞梗还用,说明内部几个总编都对这个梗非常有信心:
这个段子,如果你让王建国或者李诞来说,我觉得是肯定要出问题的。
因为他们两个更锐利,也更容易有情绪。
最适合说这个梗的,还真是何广智、梁海源这样的选手。
因为他们性格和人设里自带那种温吞的东西,就是他们给人的感觉攻击性不强,冒犯感不严重。
所以他们来说,能很好中和这个段子的烈度,让听众又觉得好笑,又不觉得冒犯。
当然你还是要考虑观众的反应和误会,所以他这里补了一句:
确保不会引起新的节奏,这一点广智的处理是非常正确的。
下面这段处理就更绝了。
我们复盘下,现在讽刺的点在谁身上?
对,在社会陋习上。
何广智并不想停在这,而是要把矛盾拉回自身,讨论恋爱的问题,所以他迅速用一个变招把话题拉回现实:
“奶奶问我:杨笠今年多少岁啊?”
“比我大四岁。”
“沉默……沉默……大四岁啊……大一点好。”
通过这个沉默的处理,让观众把矛盾从社会问题又拉回到长辈催婚的主题。
同时用奶奶很有冒犯性的沉默(觉得杨笠年纪大了),让大家重新意识到,奶奶也只是一个普通家长,依然有很多封建传统观念。
这里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刚刚还在探讨奶奶不能上桌的传统陋习问题。
大家的情绪还是在心疼奶奶。
这会奶奶自己又变成传统陋习的代言人。
让大家想起被自己家长过年支配的恐惧。
然后大家开始心疼何广智时,又通过何广智的表演想起。
这一切的万恶之源都是因为何广智是一条找不到女友的土狗。
一瞬间又乐了,心想我总比何广智要强。
这种反复横跳解构了每个身份立场的合理性,造成了一种荒诞的格局。
然后这个段子里,大家其实一直最好奇的点——何广智自己是什么态度?
对于杨笠这样的存在,何广智这种究极直男,是如何看待的?
何广智也用这个收梗给了大家回应:
“杨笠骂人可疼了。”
既谈不上冒犯,也谈不上喜欢。
更多是一种怯生生的畏惧。
这个分寸感拿捏得就相当精彩。
既没有冒犯杨笠的支持者和粉丝们,显得杨笠的确霸气侧漏,法力无边。
又给予男性观众们一个明确的表态,我当时在台上的确害怕极了。
这样的段子,可以说是在杨笠话题性照耀下的二次创作了。
非常精彩。
至于何广智本人的态度,他其实在脱口秀小会里也说了:
“因为笠姐你对这个行业的贡献太大了。”
其实内部还是瑞思拜的,不用想太多。
我们主张:男女平等。
杨笠主张:男女平等是男权。
何广智主张:信杨笠就是男女平等。
就这么简单。
要是他奶奶喜欢李诞和他的前妻黑尾酱,是不是他也会吓坏了,以为奶奶今天要塔塔开一自摸塔塔开了呢。
低情商:是的,已经结束了。
高情商:diy的时代暂停了,只不过我们暂时不知道重新开放的期限。
那难怪这个上古文明衰亡了
在初中时,我在我表姐身上观察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表姐平常不怎么学习。但每次成绩下来时,她总是特别伤心难过,责备自己当初没有好好学习、考试不够细心等。等过了两天,一切回归正常,该玩玩她的。
后来,我在很多人身上都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他们自责,但却总是反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
我慢慢领悟到,自责有时候是一场“作秀”。不仅做给别人看,还做给自己看。
做给别人看很好理解。展现自己的愧疚,博取同情,减轻别人的责备。
做给自己看就耐人寻味了。
一方面,自责虽然让人不适,但却可以转移注意力,减少我们直面错误的痛苦。
另一方面,自责还会给人一种“吸取经验教训”的错觉:看,我都这么自责了,以后肯定不会再犯这个错误了。
但请记住,自责和吸取经验教训是两码事。
自责只是告诉自己“我再也不这样做了”,而吸取经验教训是思考“我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避免重蹈覆辙”。前者只是试图平息内心上的痛苦,后者却是提出解决方案,力图做出改善。
而通常来看,前者只会让悲剧重演,后者却能真正避免同样错误的再次发生。
约翰·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里牧师对其做了极佳的诠释:“我去布道,心里就说,’天哪,这回我可不能干这种事了。’可是就在我这么说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又打算那么干了。”
此外,自责还会让我们错过吸取经验教训的最佳时间。
比如,当考试失败后,很多人会陷入愧疚之中,情绪好几天都萎靡不振。等他们情绪好了一些,他们却得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修正错误。因为他们不仅错过了老师讲解试卷,而且还把很多做过的题给遗忘了。
究其原因,我们的记忆是个非常“不靠谱”的家伙。时间过得越久,我们对一件事情的记忆越具有概括性。这就会导致很多重要细节被遗忘。有时候,你甚至觉得那个错误只是无心之过。
这向我们传达的一个质朴的道理是:错误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恰恰是吸取经验教训最为宝贵的时间。
接下来,让我通过一个例子来向你展示放弃自责的好处:
假设,你现在在备考考研,你学累了,忍不住开始玩手机、刷视频。显然,这是一个错误。
半小时后,你抬头看了一眼本来正在写的数学真题,感到十分自责。而自责恶化了情绪,你变得更加消极。为了摆脱这种情绪,你不得不通过一些能快速得到奖励的东西。你很可能会继续刷视频,情况严重时甚至去暴饮暴食。结果一个下午就过去了。
但如果我们能在错误发生后放弃自责并选择直接吸取教训呢?
嗯,刚才我自控力不足,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为了避免我再玩手机,我要帮它关机,放在书包里。等学习任务完成后,再痛痛快快地玩。
然后你继续学习。等晚上你回头看这一天的时候,你依然会觉得很充实。你不会因为玩了半小时手机而责怪自己。因为你从错误中成长了。这份经验还会让你更好地应对其它错误。而这才是真正宝贵的东西。
所以,在生活中,你一定要经常提醒自己,错误发生就发生了。我不需要自责。关键是要想想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避免重蹈覆辙。
有不少知友听说我办了一个读书会,想加入进来,在此我表示热烈欢迎。读书会已经创建两年半了,成员活跃,氛围很好。但同时,我们也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定。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到我的公众号“大明白”了解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