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原先只有数学竞赛。而且,数学竞赛的目的不是为了考数学(现在的丘赛之类其实是考数学,所以不是传统的数学竞赛),而是为了以数学为载体考智力。倘若载体知识太高深,那就变成考数学,不再是考智力。所以直至今日,好的数学竞赛题绝对不可以要求太多的知识。
后来,物理竞赛出现了,物理学家也想这样做,于是便有了所谓(古典)东欧风的物理竞赛题。但聪明的竞赛教练会把竞赛题涉及的物理模型做个总结,让不那么出色的孩子也有机会能搞定东欧风的题目。所以,为了增加区分度,只有引入更高深的知识(EuPhO风格)或者增加计算量(中国物理奥林匹克风格)……
到了化学、生物竞赛,载体完全不能承担智力测试的任务(名校大学生们调侃的“有手就行”)。因此,竞赛的目的就是测试学科知识,而增加区分度的手段只能是考越来越高深的知识。大学低年级知识不够,就考高年级知识;再不够,就考研究生知识。然而,这样就形成一个新的问题:中学生为啥要学、要考大学内容?学会、考好之后,上大学做什么?于是,标准答案只能是,我们要选拔偏才、怪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