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清朝老百姓那么黑瘦,那唐朝和明朝等之前的朝代盛世期间老百姓真的更丰腴吗? 第1页

     

user avatar   nian-que-y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差不多得了,19世纪世界霸主带英和人权先锋法兰西的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很难达到史书中“民”的标准吧。

也许吧,赛里斯贪婪的贵族和地主就是豺狼和虎豹,而或许在他们眼中,平民在豺狼面前就是羊。

而赛里斯的君王,以豺狼和虎豹为食的至高者,是否到过城郊的平民区,去听听那些羊羔痛苦到活不下去的呻吟。

塞里斯皇帝富裕到用丝绸装饰树木,用牛奶灌溉江河,用黄金铺设道路,用珠宝点缀农田,和平民有个屁关系。

他们在统治者眼中只不过是提供血飨的牲畜而已,家无六百石,也配算是良民?就是牛羊。


user avatar   li-xiang-hui-7-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讲真的,多读点书,而且是比较认真的读书都不会有这个无聊问题。

题目本身就有问题:

“清朝老百姓那么黑瘦”

谁跟你说,“清朝老百姓“那么”黑瘦“,这个”清朝老百姓“怎么定义?普通城市或乡村居民还是不在清朝当官的人算”老百姓“???

并且,你有什么过硬证据证明清朝老百姓”黑瘦“???

即使所谓被本题一堆人当圣经的马嘎尔尼的说法,他也没说整个清朝老百姓都是“黑瘦”:

马嘎尔尼回忆:“在中国农民脸上,绝难见到英国农民那样的啤酒肚和红扑扑的脸庞“

中国农民=全体清朝老百姓?

没有啤酒肚和红扑扑的脸庞=黑瘦?

马嘎尔尼见到了全部清朝老百姓???

而且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来中国的英国使节团又不是只有马嘎尔尼一个人,其他人也有著作:

人家怎么写的了呢?

南方小岛的经济情况:

能买到便宜的牛羊肉和鱼。

人文情况:

老百姓对清朝皇帝是崇敬,大多文明礼貌。

浙江定海县城的相关描述:

生机勃勃的城市印象

对于北京城的第一印象“赏心悦目”。

自进入中国清朝境内,没看到一个乞丐,并且写了清朝乾隆皇帝比较有力的赈灾措施。

都没有乞丐了,还不就是“盛世”???

民众的精神“活泼而愉快”。。。。

等级分明的中国社会,但在经济上的差异却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异大。

对于乾隆时期的北京城总体人文评价:

说出了西方科技发展的某种原因:是吃祖先遗产或政治靠山的某些人,这样的人才有时间和闲情搞科技,而中国清朝反而更符合现代人思维的大多数人996,勤劳工作的社会印象。“除了少数皇室宗室外,大多数人都有正职,每天辛劳工作,少有专事享乐之人”。

北京城的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确实不高,“很少吃肉”,但又写了“不会影响健康”,且评价人们“很少纵欲”的情况。

评价中国人和欧洲人的生活情况,认为中国人比欧洲人的生活更规律。

回程路上的见闻,广州城的印象:

乾隆时期的中国政府保护中国老百姓在免受外国人欺辱方面的工作做得很厉害:

结论:

如果根据这些西方亲历者的记载,清朝乾隆时期还真是个“盛世”,是个生机勃勃,政府执行力强大,民众服从的“盛世”。

如果只讲屁股立场,那也可以在这部著作中找到很多“黑点”。

有意思???

哦,本题下有人说诗词不可靠,那很好,杜甫的诗证明“开元盛世”是假的和很夸张的说法,唐朝人给自己脸上贴金:

理由:《忆昔》是杜甫的不靠谱和美化的“回忆”。

而且初中历史教材引用这首诗的时候很明显的“断章取义”。

总共是俩篇,嘲讽意味十足:

整个就是借古讽今,过度美化过去和嘲讽现在唐朝的衰败,确实不能作为“开元盛世”的证据。



汉朝盛世?

文景之治的黑点,有点心也可以找出来,都是史料哦。

《汉书 文帝纪》:

 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汉文帝对民间民众不从农业本业却去搞末业(商业)很忧心哦

诏曰:“道民之路,在于务本。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岁一不登,民有饥色,是从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务也。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且吾农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将何以劝焉?其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

汉文帝都在位十年了,还是有“民有饥色”,“吾农民甚苦”的现象哦。

在位第十七年,汉文帝还是忧心忡忡:

诏曰: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

国防上被北方匈奴打成猪头:

间者累年,匈奴并暴边境,多杀吏民,边臣兵吏又不能谕其内志,以重吾不德。夫久结难连兵,中外之国将何以自宁?今朕夙兴夜寐,勤劳天下,忧苦万民。

汉景帝的情况了呢:

《汉书 景帝纪》记载:

匈奴继续入侵:

 六月,匈奴入雁门,至武泉,入上郡,取苑马。吏卒战死者二千人。

汉景帝在位最后几年还吐槽民众生活情况还是那么苦:

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

汉武帝在位有关民生情况,《汉书 食货志》记载:

其明年,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虚郡国仓廪以振贫。
是时山东被河灾,乃岁不登数年,人或相食,方二三千里。天子怜之,令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间,欲留,留处。使者冠盖相属于道护之,下巴、蜀粟以赈焉。

大规模的饥荒和流民泛滥景象。

明朝的“盛世”:

永乐元年的记载:

○辛丑 南阳邓州官牛疫死者多,有司责民偿甚急,民贫至省有鬻男女以偿。《明太宗实录第十八卷》

官府的牛得牛瘟死了,官府就叫负责代替养牛的老百姓给赔钱,还催得很急,逼的老百姓卖儿鬻女还钱。

永乐六年又记载:

○是月江西广信府玉山、永丰二县疫民死者千七百九十馀口。

永乐八年又记载朱棣因为北伐阅兵,心情很好,想起了老百姓:

○乙丑 大阅兵 敕户部:运粮民夫死者人,与钞十锭,复其家一年,冻伤手足亦复一年。

按照永乐朝的纸币贬值速度,朱棣真是“皇恩浩荡”!

仁宣之治的情况:

洪熙元年二月丙辰上躬祭先農,耕籍田,戶部言:雎寧縣有飢民八百餘戶,命發本縣倉粟賑之。《明仁宗实录》第七卷
直隶南和县奏民飢,命户部速发本县仓粟赈之。《明仁宗实录第八卷》

天子脚下,直隶地区就有老百姓没饭吃。。。

宣德年间记录:

闻江西民饥,朕夙夕不安。《明宣宗实录第一百一十一卷》
南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诸郡,天旱无收,民多飢窘,朕闻之寝食不安!《明宣宗实录第一百零八卷》
○直隶扬州府,泰州仪真、宝应二县,湖广永州府,道州及永明县,衡州府,桂阳州及临武、蓝山、衡山酃四县,德安府云夣县,辰州府溆浦县,四川重庆府涪州各奏,今年夏秋旱陂池湖泺皆固,田稼枯藁,民饥加以疫疠,死亡相継。《明宣宗实录第一百一十五卷》

这么看,明朝盛世也是个垃圾。

不过本题下我发现很多人很搞笑。

到底什么是“盛世”???

你指望古代封建皇帝建成人人都吃饱喝足,人人自由平等的“盛世”????

到底什么是“盛世”??

“盛世”的评价本质是统治者自说自话或者说站在统治者角度而言。

对于清朝统治者而言,能够以小族统御大族稳定统治百年之久,民生长期安定,统治集团内部没有大问题,统治能力比较高效,江山稳固。那就是“盛世”。

非得要求古代社会物质上实现“小康”,不好意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今年才宣告实现的吧。


user avatar   lu-pi-gong-y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周东村,明代画家。



封建王朝,老百姓都差不多,就是一个字:惨。

有死杠精抬杠硬说是宁王叛乱的流民。周臣作画的时候正是武宗皇帝最天下太平的时候,刘瑾已除,关外鞑靼人尚不成气候,宁王还没敢公开叛乱。然后呢?照样遍地流民乞丐。


正德丙子秋七月,闲窗无事,偶记素见市道丐者往往态度,乘笔墨之便,率尔图写,虽无足观,亦可以助警励世俗云。东村周臣记。

这幅画画于正德丙子年,就是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

你们家宁王叛乱发生在1516年呀?也不知道大明的百姓是怎么办到的在宁王作乱前三年就提前逃亡当乞丐了。

而且四十几天就平定,叛乱范围刚刚打出江西的宁王就让难民逃到到江苏当乞丐了,你地理学的真好。

明粉杠精真没文化。


user avatar   chi-yan-jin-g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明朝及之前的中国是一个生活富足、文明开放、欧洲人艳羡的“理想国”,清朝是一个贫富差距悬殊,小民命贱如土的虚妄盛世。旁观者清,这些都可以在外国人的记载中一窥究竟。

葡萄牙人克鲁士的《中国志》形容明朝老百姓“极好吃喝”,除了大米小麦之类的主食以及蔬菜外,还有丰富多彩的肉食,包括猪肉牛肉以及大量水产。城市里到处都有摊贩,随处可以买到食物,所以“中国人是大食客”。

西班牙人拉达的作品《记大明的中国事情》里,明代福建沿海的老百姓,肉食也很多样,不但有烧肉熏鸡咸肉等各种常见肉食,还有鸽子和斑鸠,做法也有好多种,精细的记录,看得多少欧洲人流口水。

而在“中国通”利玛窦笔下的《利玛窦中国札记》里,当时的明朝南方土地肥沃,生产高度发达,所以“人们都很爱好吃喝声色之乐”。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米麦鱼肉水果的价格都很便宜,特别是大米的种植与生产,简直“远比欧洲富裕得多”。

陈舜系《乱离见闻录》里回忆,万历年间的广东地区,斗米只要二十钱,一斤肉不过六七钱,一斤鱼一二钱。确实像利玛窦说的那样“价格便宜”。所以普通老百姓生活也“百般平易”,吃得很丰富。

《如梦录》记载,在明代的开封,就有许多售卖“希奇”蔬菜的店铺,不止有南方来的“干菜”,甚至也有一些新鲜的蔬菜,价格也不贵。而明朝人谢肇淛的《五杂俎》里的记载,更生动见证了明朝人的“餐饮消费”:北京的集市上,充斥着大量的银鱼甲鱼螃蟹等南方特产,价格竟还比江南便宜得多。普通的北京市民家庭,有俩闲钱都能打打牙祭。明代的商品经济发展,乃至“资本主义”萌芽,几样食材就已缩影。

马嘎尔尼《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记载,清朝只是一个毫无美德的专制国家,人民生活在极度的贫穷之中,“一方面,清朝的平民生活却如此困苦,一点残羹剩饭都能引起他们的哄抢。一边是至高无上,所有人都必须顶礼膜拜的皇帝。一边是随意可以被鞭笞的小民。”“在中国农民脸上,绝难见到英国农民那样的啤酒肚和红扑扑的脸庞。”

“中国人极为缺乏肉食,因此他们什么都吃,他提到:“狗肉是他们惯用的食物,生活在水上的中国人一向出于半饥半饱的状态,乐于以任何食物为食,即使是腐烂了也不放过”。

英国人巴罗记载:在没有官员的场合下,清朝百姓表现得十分正常;而在有官员的情况下,清朝百姓则显得非常拘谨,他们低着头,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

巴罗分析:清朝的普通百姓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完全是长期处于铁的政权统治下的结果。严格地来说,这个国度是一小撮鞑靼人对亿万汉人的专制统治,而这种专制统治有着极为灾难性的影响:

马嘎尔尼认为,自从满洲鞑靼征服汉民以来,至少在过去的100多年时间里,这个国家没有丝毫改善,没有任何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他们反而倒退了。当欧洲人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清朝人实际上正在成为半野蛮人!


user avatar   sa-sa-li-an-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不是因为清朝老百姓黑瘦

而是当时照相机底片的问题,那个年代的照相机的光感捕捉不像现在能完全还原人的肤色。

那时候的相机是紫外线曝光,黄光和红光(黄种人的肤色很多黄和红)就会曝光成为黑色,这就是为什么看清朝平民的老照片人都黑黝黝的,显得很土……

因此,那个年代,除非是你事先画很浓的妆,或者涂一层反光粉才显白。否则的话,如果人是黄皮肤或者肤色深一些,拍出来的照片就很黑。慈禧和珍妃的照片显白是因为她们事先就化妆了。而不化妆的话,慈禧也照样显黑。

哪怕是现代中国人,不化妆,不打反光粉的话,用那些老式照相机照相也黑


user avatar   qi-qi-85-89-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只可能更差。

请不要再意淫汉唐有多牛逼了,天灾赈灾记录都不多的朝代,连杜甫这种小官都朝不保夕的时代,老百姓能过多好?


user avatar   liang-jia-lin-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样,没好到哪去。古代大部分人能吃饱就不错了。一遇到乱世、灾荒就得死好多人。建国以前人均寿命不到四十,吃、穿、住、疾病、疫病、灾荒、战乱、匪患、赋税、地租……。建国后,首先是土改让农村人人有了土地,这是自古以来第一次真的实现耕者有其田,儒家亚圣孟子曾描述的理想生活基础就是人人有田中,但没实现。秦汉的军功一大奖励就是分田,隋唐以均田制建立其统治基础,明末李自成起义有分田口号,太平天国有均田。建国初期的分田是zhonggong取得民心的重要一步,之后虽然经过人民公社化运动,遭到失败,但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原始资本,且维持了全国数亿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也不能说是失败,后来进行的农村联产承包,是再次分田,和建国初期不同,土地产权为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因国家以基本建成工业体系,农业资源不必大规模抽调工业,农民分得的比例增加,至少白面成为主食,零五年后取消农业税,开始全面工业反哺农业,到现在,农民大量进程,且九零后、零零后大多上学外出工作,从小不种地,农村种地的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最多十年,等这一代人老去,中国最后一代古老农民就算没了。像我们父母那辈的个体自耕农,没有传人了。国家目三权分置、土地确权、土地流转、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古代是农耕立国,尚书《洪范》八政,食为首,大禹立九鼎为国家政权象征,而鼎是煮食物,贵族宴会要以青铜鼎煮肉食,加上敲钟奏乐,意为钟鸣鼎食,以鼎做礼器,祭祀祖先天神,意思就是煮好吃的肉给祖先天神吃,鼎为国家代表,楚庄王有问鼎中原,我们打招呼用的“吃了吗”,也是反应我们对吃的追求。古代所谓盛世,不过是大部分能吃上饭。


user avatar   re-po-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发现答案里基本忽略了气候变化问题,以及人口基数与粮食耕地占有量的影响,也不知道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

日常被忽略的跨中国明、清两朝的“明清小冰期”。具体来说,有的学者认为又可以分出三个明显的小冰河期(可以理解为寒冷期):

(1)自明代中叶之英宗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至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

(2)自明代末叶后半期之神宗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至清代前叶之圣祖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

(3)自清代末叶之宣宗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至清德宗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

农业国家看天吃饭,结果气候变化没人提了,小冰河可不是1644年后就戛然而止

清朝各个时期我国人口如下:


公元1652年,清世祖顺治9年,全国总人口1448.3858万,清实录世祖卷61;


公元1713年,清圣祖康熙52年,全国总人口2358.7224万,清实录圣祖卷257;


公元1741年,清高宗乾隆6年,全国总人口14341.1559万,高宗实录卷157;


公元1834年,清宣宗道光14年,全国总人口40100.8574万,宣宗实录卷261;


公元1887年,清德宗光绪13年,全国总人口37763.6万,光绪会典卷17。

1661年(顺治十八年),清朝耕地面积有549.36万顷,至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耕地面积达741.45万顷。导致以上材料中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②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③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

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七下的历史考试题,自己回答


user avatar   wo-bu-shi-ping-zi-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曾德昭(葡萄牙人)的《大中国志》里面是这样描述明朝的:“各地都不乏长寿和愉快的人,可以看见许多精力旺盛和健壮的老人。他们的住房因设计良好而便于住宿,整洁舒适。他们种植许多蔬莱以供常年食用。他们在各地,即使小村镇,都有充足的肉食,全年最常食的是猪肉,牛肉去骨售卖,他们的鹿肉很少,也不怎么爱吃它。中国人特别喜欢花,他们有非常美丽,但不不同于我们的花。我们有的,他们也有,他们在园子里种植全年四季的花。”

同一本书,这是他离开时候写的:“中国人是如此之多,我在那里生活了22年,离开时和刚到时一样,拥挤的人群令人惊叹。情况确是这样,决非夸张,不仅乡镇及公共场所(有的地方,如不用力推挤甚至无法通行),甚至在大道上,也汇集了大群的人,很像欧洲通常过大节或群众集会。”

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描述元朝:街上的普通百姓都身着丝绸。

宋朝的商业很发达,《梦梁录》记载:其余桥道坊巷,亦有夜市扑卖果子糖等物,亦有卖卦人盘街叫卖,如顶盘担架卖市食,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

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也记载到: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唐朝诗人韦庄的《咸通》描述了唐朝安史之乱之后的景象:

咸通时代物情奢,欢杀金张许史家。
破产竞留天上乐,铸山争买洞中花。
诸郎宴罢银灯台,仙子游回壁月斜。
人意似知今日事,急催弦管送年华。

每个朝代都有他最黑暗的时候,但是清朝是唯一一个百姓一直不好过的朝代。

马戛尔尼在《乾隆英使觐见记》(乾隆年间)中描述“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人们衣衫褴褛甚至裸体……我们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抢着吃”

也是同一本书,“吾苟设一言,谓中国上有鞑靼之政府,而其所属人民得有修养元气之福泽者,则此言比为大误。它姑不论,近年中国各省兵乱之事,几无岁无之,虽此种兵乱旋起旋灭,于国家大事无关,而祸根不除,而人们当其冲者,宛如病虚大寒大热交尅其身,日日不已,有不精疲力倦者乎?”

同样是英国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乾隆年间)中记载:“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除了村庄周围,难得有树,且形状丑陋。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偶尔有一幢独立的小楼,但是决无一幢像绅士的府第,或者称得上舒适的农舍。……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我一直在质疑康乾盛世的合理性,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流民遍地的时代能被称作“盛世”?文景,贞观都不敢称作盛世,康乾怎么敢的啊,最早提出“盛世”这个观念是康熙,他说过“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我就纳闷了,什么时候“盛世”能被自己提提出来了?最离谱的是还有一堆人信。就像印度说他是超级大国就是吗?盛世这个观念不应该是后人评价前朝的吗?




讲真没想到那么多评论,偷了个懒,没引用各个朝代最辉煌的时候。明朝引用的万历到崇祯的例子,唐朝是咸通的例子,我重新补一下吧。

明朝就引用仁宣之治的吧。《明史》记载:“仁宣之治,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谷应泰在《 明史纪事本末》中也说过:“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

讲道理唐朝我觉得不用再引用了,不过为了避免分歧还是引用贞观之治的史料吧:

吴兢《贞观政要》记载: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莫不自安。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加以从谏如流,雅好儒术,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每因一事,触类为善。

开元盛世懒得找了,杜甫的忆昔就是描述开元盛世的,感兴趣的可以自己看看。

关于元朝的《马可波罗游记》,有人质疑他的真实性,个人认为虽然可能和事实有出入,但是他写假的意义不大(这是一个类似日记的东西),最多是带点主观色彩罢了。所以在引用一下:

汗八里城内包括和12个城门相对应的12个卫城,居民之多,以及房顶的一望无际,真是超出了一个人的想像……世界上最稀少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特别是印度的商品,如宝石、珍珠、药材和香料……这里出售的商品数量,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多。”

宋朝的《梦粱录》足够了,就不再引用了。


有人说明朝时期的葡萄牙和清朝时期的英国生产力不同,确实没错,但是百姓能全年吃肉和捡垃圾吃的区别跟生产力没啥关系吧?硬洗就没意思了。还有人质疑《乾隆英使觐见记》的真实性,马戛尔尼回国见国王就是这么说的,英国动了侵略中国的念头也和这个有很大关系,人家打过来一看也确实如此,国内外对《乾隆英使觐见记》的真实性几乎没有异议。

我一开始就说了,哪个朝代都有其最黑暗的时候,所以只引用盛世,清朝我引用的也是盛世,所有引用都是盛世,就你拉,总不能让我编点史料出来吧?




再更一下,有人说让我找国内的史实,在这里澄清一下,不是我不想找,是我真的觉得不可信。顾颉刚先生形容清朝文字狱:“清代三百年,文献不存,文字狱祸尚有可以考见者乎?曰:有之,然其严酷莫甚于清初。” 我觉得引用这些史料是不负责的,不过也可以发上几个给你们看看。

清朝唐甄记载:“清兴五十余年矣,四海之内,日益贫困,农空,工空,市空,仕空”

因为有朋友说诗歌不可信,所以魏来朋的《鬻子行》仅供参考,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最后说一下,马戛尔尼的《乾隆英使觐见记》确实有描述清朝生活富足的例子,但是那是描述江南地区的,就像有朋友说,我引用曾德昭的记载是不严谨的,那是明末最富裕的地区,我觉得我也可以用同样的理由反驳你们。从舟山到北京,一共没多远的路程居然能出现这么明显的两极分化,居然有人还拿这个做文章,你品,你细品。


user avatar   xiuquan-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所有老百姓 黑瘦程度都差不多




     

相关话题

  如果宋哲宗赵煦能活到五十岁以上,并且延续其亲政之后的执政理念、政策,宋朝历史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那个年代到底发生了什么?需要一个叫王进喜说出"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种话? 
  在水浒传中林冲休妻,是懦弱讨好高俅还是害怕妻子受到牵连呢? 要是你是林冲你会怎么办? 
  夏朝和夏这个季节有什么关系? 
  春秋和战国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有哪些和解放军有关的趣事? 
  盎格鲁-萨克逊人是一群怎样的人? 
  慈禧太后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国民党的军队军纪真的不严明吗? 
  人类历史上编制人数最多的军舰? 

前一个讨论
司马迁为什么把霍去病、卫青写进《佞幸列传》?
下一个讨论
雍正和乾隆谁最厉害?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