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前卒一对着媒体同行说话就不直白了,什么历史局限性,什么思想转个弯,不就是现在纸媒不行了,赶快来年轻人最喜欢的B站做视频吧。
不过yysy,就财新现在德性,做视频估计和当年南周作为网媒一样,要不大翻车,要不没人看。
“宁汉合流”
昨天我发了个想法,我说《睡前消息》里三观端正的马前卒和知乎上阴阳怪气的马前卒判若两人。这说明马前卒这个人在政治上是个“两面人”,嘴上是主义,屁股是生意。这种人别看他有水平,嘴上说的跟朵花似的,但在历史上、革命中是经不起任何考验的。很有可能就是汪精卫那种人,年少时候是刺杀摄政王差点就义的革命先驱,中年时期就做了汉奸卖国贼。
没想到昨天的239期睡前消息,不仅依旧没有提到中印边境斗争中边防军人英雄事迹。(这一点我觉得比较蹊跷,这么大个新闻一直没提)反而给反动媒体财新加油。
虽然前半部分对媒体“启蒙”运动的阐述,有含蓄批判公知媒体的意味,但是后半段对财新的加油,俨然是一种令人作呕的眉来眼去。马前卒对财新的专业性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是对财新的偏颇立场和近年来一系列龌龊事绝口不提。
这与马前卒评论社会热点话题,尤其是点评一些体制内机构时,以批评否定为主,以表扬肯定为辅的一贯立场截然不同。
让人难以想象,马前卒这样一个自诩左派的媒体人,对于一个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疾的反动媒体如此态度暧昧。真就是应验了我前一天的形容——宁汉合流。
骂嵩县的时候,看都不看,在墨茶那期节目里中门对狙。
骂媒体同行的时候,先扬后抑,要正视这个伟大的时代,不要拘泥于固有认知。
嗯。
喷媒体同行总是要三思而后行
毕竟手里拿着枪的人最清楚这玩意的杀伤力
这次督工最财新副主编的评价,堪称是阴阳怪气的神作。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评价同行要避讳的太多了。把《读者》说成启蒙读物这种高级黑一般人看不出来。因为他先戏谑了“启蒙”二字,再用读者类比,接下来的高级黑暗示都在语气里,被人截出来是必败的。以
马前卒的脑子,当然知道乱捧读者是找挨骂的,他要是严肃的谈启蒙怎会挑着读者说?
他这次失言,是因为YYGQ得太绕了。
但瑕不掩瑜。
全文最核心一点:劝高副主编不要太悲观,要乐观看待,找准自己的定位。
人贵在自知啊。
表面上是大过年的想开点,但实际上是在说:你还不配操这个心。
更绝的是,为了证明一个人不配,更要说明一个人配干什么。督工提出财新网为中国的新闻界是做出贡献的。确实,提及鲍毓明这案子,我也不得不对财新网的形象有所改观了。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贡献就是贡献,冤枉就是冤枉,对于这一点我说一不二。这确实是在为公道说话。
但从全文逻辑结构上看,这个褒奖也是为文章的攻击性服务的。
就如同当我给了你一把椅子,就暗示你不能哪把椅子都惦记着。在相对模糊的“启蒙”二字中,锚定了一个具体的标的物。这样就可以让观众从抽象的概念走回现实,去关注一个自称启蒙的人“贡献了什么”。
这已经不是阴阳怪气了,而是以退为进。不是财新网贡献太小,而是启蒙这个词太大。进退之间,得失必现。
举个例子,素描怎么画一团火?用荧光笔吗?当然不是。把阴影描得巨黑,火光中心什么都不画,那团火就自然在发光了。
这件事也是,把你真正的贡献拿出来,再对比副主编那如酒后失言般的“启蒙失败”,人们一看:嗯,是有贡献,但这才哪到哪啊,他靠这个开民智来了?
所以督工的那句句“摆正自己的位置,乐观点。”
就如同他把椅子往前那么一递,高副主编不坐也得坐。不坐就得好好解释解释,以贵报现在的贡献到底和那所谓的“三十年启蒙”有什么关系。
要面子的文人哪能觍着脸说下去?
所以,在督工帮财新网说公道话的同时,也靠具体化财新网的作为来反衬出一个本来模糊的“启蒙”概念是多么的离谱。和以阴影画火有异曲同工之妙。
你看,不仅该骂的骂了,还能就事论事。
而且全网都在喷财新的时候,马督工至少为那个离职记者说句公道话,作为同行,讲究不讲究!比什么假惺惺的“友商”够意思多了。
我要是高昱,就冲他抬这一手,马前卒这个朋友我也交定了。
骂就骂了,做媒体嘛,谁没挨过骂呢,何况财新。但不怕得罪观众揭网民尴尬记忆也要说一句公道话,你找得到几个这个样的同行?说句不好听的,高副主编退休之前也不会再遇到。
除了汉字、彝文、谚文等极少数文字外,无论欧亚,绝大多数现存文字都能溯源到腓尼基字母,都很难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原创文字”。
“谚文借鉴八思巴字笔画”的说法未有实证,至少组合结构是截然不同的,八思巴字仍以线性排列为主,而谚文反倒有些效仿了汉字的结构。
当代各种文字间的借用关系,主要分为两类:
如果一个区域范围内,大部分语言按第一种方式借用文字,就会让人觉得“文字种类少”。
如果一个区域范围内,大部分语言按第二种方式借用文字,就会让人觉得“文字种类多”。
第一种方式即使用到极限,也就是像越南语这样,多出些变体字母和加符,比如
而第二种方式直接各定字形标准,起步就是abcd和αβγδ的差别。
比如东南亚常见的tuk-tuk
不好意思放错图了…… 现实中tuk-tuk指的是下面这个:
这个拟声词来源于机动三轮车马达的“突突”声。
在柬埔寨、泰国、老挝三个国家的写法如下:
一看就是三种不同的文字,没错。
下面放大再看——
是不是好像有点关系了?
如果将腓尼基字母衍生出来的文字体系视为一棵参天大树,以上三种文字的差别,只相当于在一根枝梢末端,几条新杈的距离。
发源于南亚的婆罗米文字系统,则相当于一根繁茂的枝干。
下面再看个例子,
动画电影《寻龙传说》中“龙”的原型,据说参照了南亚神话中的“那伽”。
这个梵语借词用中南半岛几种文字写出来分别是: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先对内部结构进行“对齐”
也就是严格按原字母对应关系来“转写”,忽略各语种正字法的差别
得到这组:
放大再看——
是不是也好像有些关联?
或许有朋友注意到,左边的梵语天城文、缅文,和后边几种文字差别更大。
这是因为,相比于高棉文、泰文、老挝文的关系,它们只能算是“远亲文字”。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相应历史时期,这片区域未曾出现像罗马、隋唐那样的“绝对中心”。
古印度之于南亚、东南亚,古高棉之于暹罗、澜沧,顶多像古希腊之于欧洲多数地区那样,只是处于“文化高位”,而非在整体国力和影响力上的全面碾压。
而在中南半岛内部,西边的孟族、缅族,中间的高棉、泰族,东边的占族、京族,也没有任何一方长期受到整个区域的推崇。
欧洲其它语言借入希腊语的高级词汇,最终还是用拉丁字母和西里尔字母来写。
东南亚语言借入梵语巴利语高级词汇,最终还是用各自改订后的文字体系书写。
甚至,即使在南亚次大陆,天城文也不过是用来书写梵语的众多文字之一。
这就好比,假如东亚历史上始终并立着众多实力相差不远,谁也不服谁的政权,几套意音文字各自发展,或许也就不知分化成多少种文字了。
延伸阅读:
多邻国,免费学习英日韩法德西等39种语言
为什么爱中国啊?
可能是我看到荷兰发布的旅游公告中国全是安全的绿色?
可能是我去做汉语教师时对中国历史侃侃而谈。而台下的学生一片赞叹之声?
可能是我在台湾学习的时候听到教授对大陆学生学习态度和尊师重道由衷的夸赞?
可能是我父亲作为工程兵,为国家挖山洞,守大山,辛苦多年落下一身病,身边兄弟牺牲了十几个。却依旧义无反顾要送我去军校?
可能是我爷爷在朝鲜战场被美国轰炸机炸到全营只剩他和通讯员,他却依旧抱起机枪冲上大桥只为完成团长留下的“掩护大部队撤退,直到最后一个人”的命令?
我为什么爱中国?
因为它给我安全和荣耀。
我为什么爱中国?
因为这是一个传统家庭的坚守。
我继承不了当军人的传统,我也希望可以在汉语教师的路上尽力维护中国的形象。
因为我忘不了我导师和我说的一句话:在国外,你们就是中国的脊梁。
你们可以不爱国,但是请你不要阻止我爱我的祖国。
你有选择的权力,我有坚守的梦想。
不为别的,就为我爷爷牺牲的几百位战友和我父亲牺牲的十几位兄弟。
也要坚守。
因为英雄不能白白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