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睡前消息中关于“消灭洪泽湖”的水利方案? 第1页

  

user avatar   qiu-yuan-89-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来地理话题和史地学,在知乎上是个少有人涉足的冷门……

睡前消息以往每一期播出后,在知乎上都能很快出现讨论话题和很多答案。但307期播出后,迄今为止只有这一个问题,还没有人回答。

就让我继续在史地学领域装个逼吧~

首先由必要强调下,“水往低处流”是很多还没上小学的孩童都应该知道的物理现象。但是在知乎喜欢讨论历史问题的群体当中,不乏有先立即结论、再找证据的神人,这些人的地理知识普遍亟待提高的,他们是不知道这个道理的。如果您对“水往低处流”持不赞同观点,坚持认定水长腿了,自己能往高处爬的话,那么请就此打住,不用往下看

“消灭洪泽湖”这个声音,是本世纪初中国水利有关部门已经论证过的课题,即“河湖分离”。但是略遗憾的,督工这一期说了很久,却没有提到这个课题。

在本期中,督工对这个话题讲述时间超过9分钟,占据一半时长,可惜在画一张很大的烧饼,但是面没有发好,还忘了蘸芝麻,烙出来的没那么香了。感觉就是论述了很多现象,但是没有总结和突出要点。

1、盘带过人都不错,从中场一路杀到门前,一脚踢歪了

2、结论错了

我来做一些补充。



1、先保漕 后治水

节目中提到了北宋末年为了抵抗金军而导致的黄河改道夺淮,提到晚明万历初年修筑的高家堰大堤,提到了明清大运河,提到了“运河穿黄”等问题,提到了明清两代漕运和治河过程中的腐败问题、利益集团问题与民生问题。

但是在这里必须强调一点:明朝修高家堰大堤,此后清朝还不断持续施工/巩固,明清两代都投入巨大的财力来维持江淮地区治水,目的不仅仅是治水防洪,更要保证运河漕运。所谓运河漕运/治水过程中产生的腐败利益集团等,不过是“保漕”这个大前提下的若干小副产品,即只要漕运和治水官员能保持好漕运,哪怕他们雁过拔毛贪得无厌,在北京的最高当权者也能容忍。

京杭大运河本身就是和老天爷拧着干,与自然规律对抗的工程。高家堰不过是为了维持大运河这个“大逆天工程”,而操作的一个“小逆天工程”。

只要是天然河流,哪怕是黄/淮/辽河这种中下游河道位于大平原上,经常发生淤积溃漫的河流,他们也有固定不变的流向,有自己的上下游河道,有自己的源头和诸多支流河。滚滚长江东逝水,黄河淮河也一样,千万年来都如此。我们都没听说哪天黄淮江这些大河从东往西倒着流的新闻。

但是京杭大运河不是天然河流,他没有稳定的流向,没有源头,没有上下游河段之分。运河里的水是基本不流动的死水,需要通过外界自然河湖为他补水。

给运河补水,是难事;已经流到运河河槽里的水和泥沙想排出去,更不容易。

天然河流携带泥沙,冲进运河河槽后,因水不再流动,泥沙会迅速下沉。这就造成一个难题——大运河的淤积速度更快、更明显。

清初康熙三年,荷兰使团经大运河前往北京。使团成员彼得·冯·霍姆测量山东济宁河段的水深,发现河道底部是厚厚的淤泥,水深只有3.5英尺。运河漕船都是平底船,载货之后吃水仅3~5尺之间,但大运河河道依然不能满足通航需求。

明清两代的河工,为此琢磨过各种奇思妙想和偷懒怪招。清代道光年间出任江南河道总督的完颜麟庆,写过一册《河工器具图说》,书里讲两样东西,一个叫“水耙子”,一个叫“混江龙”,就是用铁杆、铁丝、铁片和重木等捆扎的搅拌器,小的论尺,大的超过一丈。

漕船经过大运河淤积严重的河段,让几条吃水浅的小船在前面鱼贯开路,船尾站着几名水手,把连着锁链的器具扔到河底。沉重的铁质器具陷入淤泥深处,水手拉住锁链拼命扯拽,将泥沙搅起来,泥就薄了,水就深了,趁着泥沙还没沉下去的工夫,后面吃水深的载重大船赶紧逐次而过。


如果花费一些时间去看下《河工器具图说》这本书,就会发现,大部分内容都是总结如何挖泥刷沙,大部分治河工具也都与清淤有关。这恰好反映了大运河泥沙淤积的严重性。

这些办法确实能管点用,可惜是耍小聪明,治标不治本,泥沙只能专门组织人力清理,到晚清时,甚至还从国外购买清淤船,但因为大运河本身存在严重缺陷。他总体上是逆自然规律的产物,泥沙淤积等等问题,相当于他身上的绝症,甭管吃药开刀还是找偏方请大仙,各种治疗手法只能延缓病情,救不了他的命。

古人因此只能采取相对被动的办法——拦沙——尽量避免让类似黄河等含沙量过多的天然河流直接冲入运河。

但是中国中原地区的整体地形是西高东低,几大水系都是自西向东流的,而运河却是南北走向,且必须穿过黄河,纵贯南北几大水系,这就是典型的和老天爷对着干。漕运又关系到首都和北方的物资补充,绝对不能中断。

洪泽湖与黄河相汇的河口,叫清口,而大运河恰恰也要在清口实现“穿黄”,这增加漕运和治水的难度。我们看下同样是完颜麟庆著的《黄运河黄运河口古今图说》当中,所反映的清乾隆后期清口枢纽——



大运河从淮安的城西经过,向北绕一个“几”字弯。因为大运河水位低,而洪泽湖和黄河水位高,所以必须先修若干道提水船闸,让漕船从运河进入清口。

同理,黄河和洪泽湖水位高,他们可以为运河船闸和闸槽补水。为了预防带有泥沙的黄河水流入运河船闸,在清口以北还修了多道针对黄河的拦水沉沙坝,保证只让泥沙含量低的洪泽湖水流入船闸。漕船汇集到清口之后,再通过北侧的拦水沉沙坝进入黄河,最后通过黄河北岸的北运河河道。

明清两代治理黄淮水患,就是必须要先保住漕运,然后再想办法治水患。如果没有漕运,治水的难度要小的多。



2、河水灌湖

接下来,就要照着地图来解释和论述了——


注意我用红圈标出的两个地方。这是明清时期,大运河位于江苏的两段河道。

其中位于扬州—高邮—宝应—淮安的南侧河道,紧贴着高宝湖(高邮湖前身)的东岸。位于苏北地区,靠近苏鲁豫三省交界处的淮阴—宿迁的北侧河道,又紧贴着黄河河道,与黄河平行。

黄河夺淮入海后,其豫东—徐州—宿迁—淮阴这段河道也极不稳定,河道经常因泥沙淤塞而发生溃堤洪灾,而运河又在这段黄河河道的东北侧。

为了保证这段运河不受影响,避免黄河水冲进运河,明清政府一直采取“保北弃南”政策:雨季汛期,发现黄河水位上涨,要漫过大堤溃出去时,就扒开南侧河堤,让洪水往南流,保住北岸的运河。

而洪泽湖恰恰就在这段黄河的南岸。黄河南堤决口,河水夹带泥沙,往南冲进洪泽湖,这即是洪泽湖迅速形成“地上悬湖”的主要成因,也是江淮地区几百年来水患持续不断的重要原因。

而洪泽湖又位于西高东低的江淮平原,湖东岸肯定比西岸低。为了保护宝应—淮安的南侧的运河河道,还要防止洪泽湖向东/东南方向溃堤漫出形成的洪水。

晚明隆万年间修高家堰,主要目的有两个——

A、预防洪泽湖东岸溃堤,保护淮安—宝应—高邮段的运河漕运。

B、试图利用洪泽湖“蓄清刷浑,束水冲沙”。

黄河水浑,但是淮河中上游的水土流失现象并不严重,泥沙相对含量少。黄河水能灌入洪泽湖,是黄河水位高,而洪泽湖水位低。所以潘季驯修高家堰,是打算让洪泽湖水位升高到黄河之上,在洪泽湖积蓄足够多的清水,灌入黄河(即夺淮之前的旧淮河河道)。让洪泽湖的清水从高处冲进黄河,即能提高流速流量,把黄河的泥沙搅起来,带入大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黄河河床的淤积问题,还能提高洪泽湖在汛期的泄洪能力,一举多得。

但是这个设想操作起来,人为负面影响因素太多。主要原因是老朱家的祖陵就在盱眙,靠近洪泽湖中游入湖口的西南岸边上。一旦把老朱家祖陵给淹了,潘季驯的脑袋也要搬家了。所以明朝高家堰不敢修的太高,潘季驯不敢把洪泽湖水位提的过高。

一方面担心皇陵被淹,高家堰不敢修的过高,潘季驯束手束脚;另一方面黄河淤积、改道和决口。明朝修高家堰,最后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即没有达到束水冲沙的效果,也没有解决黄河水灌入洪泽湖的老问题

后来清朝就没这顾虑。朱家祖陵淹了就淹了,和我没关系。在清代,黄河照样决口,清朝官方也采取再次大幅加高高家堰,提升湖水水位,防止黄河水灌入的方案。康熙年间,位于安徽的泗州城和明祖陵就都泡在水底下去了。

现在有第一个结论:

淮河的下游流段,已经不是天然河流;洪泽湖也不是天然湖泊,而是人工湖。

淮河的下游流段位于江淮平原,千百年来,人类在这里和洪水对着干,已经多次改变了海河的河道和整个淮河下游流域的地理水文情况。淮河下游,已经足以称得上人工河了。

而洪泽湖的出现,就是人为操作的结果,他同样是人工湖(只不过总体而言,操作很不成功了)。

从明朝到清朝,在保证大运河漕运的大前提下,洪泽湖和黄河就如同两个竞争对手,进入“你高一尺,我高一丈”的状态,谁的水位高,就能灌对方一肚子水。两位比着修大堤。


2、淮水入江与江淮水患

既然黄河夺淮入海了,那么淮河水只能改走其他路径入海。尤其是清口这个地方还要保证漕运。这导致洪泽湖水难以从黄河东流入海。

但是淮河上游流下来的水,都汇入洪泽湖,也必须排出去。所以洪泽湖是从东南岸、位于高家堰最难测的蒋坝(三河坝),入三河(淮河入江水道),在进入高宝湖(高邮湖),最后流入长江。这样。淮河不再独立入海,改为长江的一条支流河。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把洪泽湖水入长江这块内容表现的比较清楚了,截取地图局部——


但是问题随之而来,在明清两代,洪泽湖和黄河比着修大堤,水位猛涨,且洪泽湖还沉积了黄河灌入的泥沙。由此导致对于洪泽湖以东的江淮平原而言,他是“地上悬湖”;对于洪泽湖以西的皖西丘陵地带而言,他还是“地上悬湖”。

就是说,位于淮河中游沿岸、今天江苏的盱眙、安徽省五河、蚌埠、怀远……,包括老朱家的凤阳老家,都在洪泽湖的水位以下

黄河和淮河较劲,经过人类几百年的操作,最终影响到淮河中游的安全,给淮河中游造成更严重的水患问题,就是这么纠结~

淮河的泥沙问题相对并不严重,但是因洪泽湖的原因,中游沿河地区这些城镇,也只好通过持续增修河堤的方式来解决了。

一旦进入夏季汛期,水位暴涨,因洪泽湖湖底海拔高,湖水上涨过快,淮河中游的来水不仅不能及时进入洪泽湖,反而还会受到洪泽湖的顶堆效应。水患就更严重了



三、河湖分离

对洪泽湖和困扰安徽的江淮水患问题,本世纪初,水利有关部门的课题,是“河湖分离”——在盱眙与高邮湖之间,修一条人工河渠,让淮河水不再流入洪泽湖和三河(淮河入江水道),改由该人工河渠直接流入高邮湖,再流入长江。

这样一来,即能大大缩短淮河的下游河道长度,而且能大幅降低淮河中游的水位,同时也会让淮河流域的面积大幅缩小再次。淮北、淮安、徐州、枣庄、济宁等城市和地区,就不再属于淮河流域了。

淮河本来是洪泽湖最大的来水源。当淮河不再流入洪泽湖,洪泽湖必然也要有水表面积缩小等后续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消灭洪泽湖”。

接下来这是重点。

《睡前消息》307期,最让我纠结的地方,是督工这家伙嘴上说“消灭洪泽湖”,但是他不仅没有提这个“河湖分离”的方案,反而反复提到是当初论证时,反对一方的方案!

当初反对“河湖分离”方案的一些专家,他们提出的方案,就是在洪泽湖以东、属于江苏省的江淮平原东部,大力兴修入海人工河渠,拓宽现有的苏北灌溉总渠,修建新渠,在保留洪泽湖的前提下,为洪泽湖提供更多、更宽畅的通道,让淮河水能顺畅的流入东海。

再次必须 @睡前消息



最后,我复述自己在知乎上经常说的一些话:

人类历史也是和大自然做斗争的漫长过程。某一地域的地理形势、气候变化和物产资源等等因素,都会对人类造成直接影响,让在该区域活动的部族群落,形成特定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历史学是一门杂糅了地理学和环境气候学的综合性学科。不能光翻历史书,不能局限在仅在史料里挑挑捡拣。历史必须和地理结合,做大量的实地考察和数据测算。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台媒称「三峡泄洪淹掉凤凰古城、黄河水杀到钱塘江口」? 
  如何看待《睡前消息》第237期,关于《唐人街探案3》日本黑帮与女性贫困的言论?日本真的那么差吗? 
  谈到马前卒,你想到的第一个词是什么? 
  为什么身为皖北铁路枢纽的蚌埠,铁路却并不是很发达? 
  如何评价《睡前消息》271期对《悬崖之上》的评价? 
  为什么江苏被称为“内斗大省”? 
  为什么江苏人觉得浙江更有钱? 
  31 省份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5 例,安徽六安 4 小区调整为中风险,关于本土疫情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有无可能用天鲲号将黄河淤泥排至两岸以实现肥沃沿岸、消除悬河乃至实现通航的目的? 
  江苏最出名的城市是哪个? 

前一个讨论
石油工程本科专业女生,家在黑龙江,有胜利油田和大庆油田两个选择,去哪个比较好?
下一个讨论
警校生射击课,子弹上膛时拉不动枪管,请问应该增加身体哪部分的力量,增加哪方面的训练?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