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力度并不大,为何高校和研究院如此看重呢? 第1页

  

user avatar   tzar-x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他的都说过了,我补充一点吧


不是所有的高校和科研单位都有好爹、好兄弟,国自然属于没什么行业壁垒的经费来源

我国高校、工业部门和国家部委的互动逻辑是从苏联引进的,是基于等级制、部门条块分割垂直管理原则的。虽然改革开放相当程度弱化了这一套逻辑,但是这一套逻辑并没有消亡。

军工、交运、能源、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钱是多,但是壁垒也是高耸入云,不是一个体系的单位,根本就拿不到爹和兄弟们的金援。

公路交通的相关经费长安大学拿大头,铁路交通的经费由原铁道部部属高校(比如北交西南交兰交大交等)和科研经费拿大头,军工是国防七子拿的多,能源有原电力部的各电力大学(比如华电)、石油工业部的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

这就导致行业壁垒高耸入云,外界根本无权拿到行业的横向经费。大部委和超级垄断国企偏偏又在资源分配上自成体系,偏爱照顾本系统单位。这就使得有些211的科研经费甚至比不上大部委、超级垄断国企同行业的双、三、四非高校。有些依托军队、铁路的双非老牌高校的科研经费甚至能达到部分弱势双一流高校的几倍。


user avatar   kana-nagato 网友的相关建议: 
      

NSFC是课题经费❌

NSFC是人才帽子✅

青基面上那几十万真的很多么?

值钱的是「青基面上资助者」这个身份。这就是个人才帽子。


user avatar   jzysh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因为没有其他的一个标尺,能对绝大多数领域给予公正评价

大家都说评审公平,这只是一个方面,毕竟某些学科的特定基金,评审同样可以公正公开。

我觉得国自然的品牌效应,来源于它树立了一个标尺。就是超过这个标尺的人,代表了你在这个方面的合格。

这其实是很难的事情。学科有热门冷门,也有人多人少。你的研究,是否达到在这个学科的一定水平,国内没有更好的标准。

因为国自然已经把能够纳入评审的学科,通过最广泛的评审基础,进行了针对每一个学科的标准制定。

举个例子,从基础研究来说,热门的肿瘤学科的标书深度必然要比冷门的儿科或者一些先天性疾病的深度更深。儿科疾病可能研究到某个关键机制,发现某个靶点已经实属不易,但肿瘤研究,不把整个分子互作搞清楚,或者表观,多组学等高通量来一遍,可能很难有说服力。

所以,在一个高低参差不齐的树林里,针对每一棵树画一根60%的线,这个工作不容易。

2. 因为它对科研的全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考核。

标书写的再漂亮,你是要做的。所以虽然立项依据是重中之重,但如果后面的方案,条件,前期基础和预实验结果不过关,虎头蛇尾,大概率标书也不能过。

故事说得再好,你要告诉我你技术怎么样(之前相关的研究基础),你干活的地方行不行(实验平台、关键技术条件等),你有没有人(参与人简历),以及你说的故事靠不靠谱(预实验基础或假设基础)。

尽管其他基金也模仿国自然这种格式,但真正做到全方位考察的,国自然是第一个。

3. 人的评审,相对公平已是不易

初审三个评委,二轮上会再审。国自然的评审从设计上既考虑了“盲审”的原则,也考虑了专家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给很多默默无闻而确实有能力的人,一个机会,而不至于被学阀垄断。

我当然知道国自然中仍然有讲关系的成分,但毕竟是少数。再有关系,标书不过关还是不行。而国自然的中期审查,资金审查等流程,也是国内其他很多基金的标杆流程。


钱多多少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块牌子。

从现在的情况来说,“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X项”这句话,比“发表多篇SCI论文,总IF……”管用。


user avatar   miao-miao-bu-li-n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评比起来稳定,符合我国一贯的简单评价方法。

例如今年A校中了300项,进账1个亿,B校中了150项,进账4000万,那A校明显比B校科研实力强很多,还可以做一个基本近似量化,说A校的实力是B校2倍。虽然实际情况要复杂的多,但是这种话说出来大家一般都不太反对。

还可以自我评价,例如以前西南某校国自然就几十项,今年突然爆发,达到了百项之上,以及某双非学校如今都和某C9差不太多,那肯定是有原因的,要么校长领导有方,要么地方投资巨大,要么筑巢引凤人才聚集,等等,总之可以说明问题。

单纯看一项项的青年面上其实没有意义,但是聚少成多,以这种为指标很能说明问题。靠其他项目就难说了,单项的钱虽然很多,但是今年来几项,明年剃光头,这种放统计学上都是无效统计对吧。院士再NB,也不敢说大项目年年进账,大项目都是有利益分配的,今年你,明年他,统计这玩意没多大意义。


user avatar   splitt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普遍参与、评审相对公平、评审相对专业,可以算是一个非常完美客观的指标,事实上现在这类项目比paper都客观得多。

很多年前是paper少项目多,所以看中paper很正常,而现在除了NS顶刊,很明显的已经是paper比项目要多的多了,以项目做指标显然更显著。所谓的paper是同行评议,反映一个人在圈子的水平,那项目更是。

我早就说过什么职称早都可以用项目数严格直接认定(随便列的数字,只是举例):副高累计2~3面上可认定,正高累计4~5面上可认定(各单位自己把握具体数字)。其他各类项目可折合面上当量便于归一:

基金委重点项目5;优青2;杰青5;青年0.3;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 一般/青年/课题 6/3/1 ……

直接就都简简单单明明白白通用,各单位所谓的评职称,还不就是看文章看项目,可实际项目也是看文章看各种简历的,等于说其实就是重复评选。而且除了几个Top的学校,有几个单位的学术委员会水平敢说高于基金委的水平呢?即便是Top学校,学术委员会学术水平是比基金委高了,那公平水平敢说比基金委高吗?

你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很多单位的评选是达不到这个水平的,所以其实很简单,达到这个指标的可以直接认定,达不到这个指标的就靠关系上去吧,不给一点操作空间那各单位评定委员会没啥存在价值了。

随着paper越来越泛滥,项目越来越稀缺,并且项目还是paper的上位(paper也是为了项目),这些基金的重视程度会持续走高,甚至可以直接关联职称,毕竟这就是一次宽阔领域的同行评议,不是钱的问题,就和以前paper一文不值也能来左右人的职称一样。



讨论组>> PI |青椒 |硕博 |大学生 | 海外


user avatar   he-he-82-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自然钱是不多,但是要明白,这每一分钱都是真金白银的国拨经费,而且是国家给到个人的资助,这么一想,还觉得资助力度不大吗?

我们做一个比较,拿动辄几千万乃至上亿的国重计划来说,刨除占大半的自筹经费,其实国拨经费只有一小部分。而且一个国重计划,十几家单位共同承担,加起来有多少参与者?平均到个人,国家给予的资助才有多少?

国自然青基24万,面上50-70万,重点200-300万,从科研人员个体的角度讲,这个力度不可谓不大。最重要的是,国自然的人才计划项目,是可以给予科研人员国字号头衔的,比如青基(没错,青基也是头衔),优青,杰青,这相当于拿到了就成为了国家承认的科技人才。而这些是国重计划,或者横向项目无法给予的。这也是国自然的独特价值。

因此,现在绝大多数高校以拿到国自然作为职称晋升的标准,这是符合情理的。为什么不拿国重计划作为标准?因为没法用。国重计划的项目牵头人只有一个,算上课题牵头人,也就那么五六个而已,而且都只能是大佬才能染指的,里面还穿插着数不清的利益关系。绝大多数人的身份,都只能是参与者,而庞大的参与群体中鱼龙混杂,有些是真正骨干,有些只是挂个名而已,含金量天差地别,因此无法作为统一标准去衡量个人的贡献。从这个角度讲,国自然是国家认证的统一标尺,这在目前具有不可替代性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厦门大学为百年校庆重金购买 Nature 广告特刊,且大幅缩水科研经费? 
  海南大学vs华南师范大学 学经管哪一个更好? 
  大家感觉在在一所重点大学(985211高校)找对象应该看重大学里的排名吗(双方都没有挂科的情况下)? 
  如何评价清华北大毕业生在北京难立足的现象?科研和工程人才目前的境遇如何?你们还好吗? 
  中国为什么不搞自己的顶级科研杂志? 
  2016 年在你的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什么? 
  浙大有可能超过清华吗? 
  读博读傻是种怎样的体验? 
  网传一学生未称呼某学长为学长疑似被罚抄名字 50 遍,实际情况如何? 
  2019 年,有哪些推荐给大学生的耳机? 

前一个讨论
电影《阿凡达》中的纳美人文明究竟是高等还是低等?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 2030 年左右国内高校将迎来退休潮,届时高校教职市场将会出现适当宽松的说法?





© 2024-11-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