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年轻人会因为哪些原因对科研「望而却步」,如何帮助他们安心做研究? 第1页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上行下效,上面乌烟瘴气,下面自然变本加厉。

目前全球学术中心很多还是在美国,这是事实。即使从实际成果来说中国已经不虚了,但从名气、影响力等需要时间慢慢传导的方面,显然还是美国唯我独尊。

那美国学校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是招聘的时候有种族歧视,同水平的华人印度人无论上学录取还是找教职,概率都远低于黑人白人;其次是录取时唯分数(GPA)+招聘时方向配额+唯paper数量/引用论。for example,很多美国学校甚至会因为与科研能力完全无关的托福、GRE分数等来拒绝申请者;第三还有谜之优越性,觉得非美国的地方regardless of实际科研水平,都一定是蛮夷,人只有去了美国学校才有创新能力。

但目前全球学术中心很多还是在美国,这是事实。全世界学术界也因此上行下效,纷纷学美国。当然这也好理解,追求”精妙GPA刷分法“的人可以去美国做高端科研,追求”真正科研“的人只能留在第三世界国家做低端科研,这当然会使”种族歧视+唯指标论+精妙GPA刷分法+鄙视链“风靡全球,最后全世界都追求这些。

但美国钱多,即使有”种族歧视+唯指标论+精妙GPA刷分法+鄙视链“,也可以随便烧,给这些研究人员足够的工资。其他国家呢?必定会出现很多被“种族歧视/鄙视链”排挤出美国,却靠”唯指标论+精妙刷分法“大杀不懂的local,取得高位的人,以及很多”全身心投入刷分,最后还是一事无成,责怪自己国家科研体系不行,不能像美国一样保证其体面生活“的人吧。


user avatar   yang-ze-wen-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

导师们,放慢你们急功近利的脚步吧,等一等你的学生。

要把学生当人,而不是当成工具,要让学生在科研工作中有所得,有所成长,而不是做一颗科研流水线上的螺丝钉,或者是用完一批就换一批的医用耗材,当然,有的学生甚至连螺丝钉也当不上。

要想到您的身份里有一重称作导师,在追逐论文和名衔的道路上急奔之时,请一定不要忘了,您还是一名教师,请您偶尔也放慢脚步,好好指导一下您的学生吧,哪怕每个月只有那么几天也已经足够了!

您总说工作很忙,难道作为导师指导学生不是您的工作?还是说指导学生回报最慢,索性就放在所有工作的最后?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给予学生一定的经济上的报酬,这点很重要!学生们熬夜加班已经很辛苦,要让他们在漫漫科研路上至少还能有点奔头,旧社会在地主家当长工也是有报酬的,总不能让研究生博士生都和雇农一个待遇吧。

我相信,只要导师们能把学生当个人来看待,又何愁学生们不能安心做科研呢!


user avatar   jiehou19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见过好几个有天赋的师弟放弃科研了,其实我挺理解他们。因为如果你穿越回去,找到即将读研的我,告诉我:

  • 10年前能拿985教授offer的简历,10年后只能够上211讲师。
  • 10年前买三居房的钱,10年后只能买个单间。

我多半也会放弃科研。


user avatar   he-zheng-da-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写一些我个人的感受吧:

  1. 意义感不高
  2. 风险大,看不到最终目标
  3. 钱少
  4. 需要玩文字游戏(写论文)
  5. 与社会脱节(没人关心你在做什么)
  6. 科研结果质量与评价标准(论文数)脱节
  7. 人情往来(和大佬的想法一致很重要)

想到再补充吧。

个人感觉,21世纪,工程(engineering)比科学(understanding)重要的多。没有工程技术、实验方法和仪器的进步,understanding就是纸上谈兵。


user avatar   windskymagic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两年在知乎上接触到不少找工作的博士同僚,放弃科研基本就两个原因:穷,和岗位不稳定。


user avatar   li-xiang-1-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会因为没钱而望而却步。

就我来说,只要获得足够的【不可退还工资】就可以安心做研究了,否则只好有钱就做研究,没钱就搬砖、炒币。


user avatar   jzw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我个人来说,我深知自己能力非常平庸,但也觉得科研目标有轻重缓急之分,那些高精尖的我可能确实力不从心,但是难度次之的内容我相信我还是可以有所贡献的。

最近在跟导师开会的时候,劝我找找国内的funding机会,因为她的一个师弟跟她说,我们在考核一个人的时候,在funding的评估中,基本不认你们国外的那些个funding,什么ESRC,EPSRC,你们觉得申请难度很高的funding,我们根本不认,都不如某个市级的小funding。这是第一个,两边的信息不兼容,这样就很尴尬,顾好一头儿已然不容易,现在需要兼顾,又不是什么大佬。

第二是后勤保障,读博真的是赌博,虽然是全奖,但也就仅仅够吃喝和基本花销,相比起早早毕业打工的同学,收入微不足道。

第三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大多数同学还是希望能在科研体系内工作,不求大富大贵,能有个稳定的职业就可以,但是现在已经呈现过度内卷的状况了。在那几根独木桥指标的衡量下,大多数同学没什么机会能进了这个门,这样就导致了,虽然想好好做科研,但是不得不抽空刷刷题,避免毕业即失业。

目前就想到这些。


一个博士生接受怎样的训练是完整、全面的科研训练?

为什么那么多博士生都急着毕业?

如何系统地自学 Python?

大家在计算机学习路上,都看过哪些神一般的书?

如何正确的从零开始学英语?

科研大牛们怎么读文献?

读博士对今后有什么好处?

你们都为什么读博?

LaTeX写作工具

编程语言项目大全 - 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 - 包含全部主流语言

「编程」环境配置锦集大全 - 包含大多数主流语言

Python的GUI图形界面工具大全


user avatar   baby5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单从普通在读研究生角度出发

1.万事开头难,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人的本能反应就是逃避。

一开始接触到科研,先是从别人嘴里听到了很多负面评价,比如培养的周期长,压力大,当同龄人已经事业有成结婚生子,科研狗还在向家里要生活费以及担忧能不能毕业。科研是什么,要做些什么,怎么做?这些问题一开始十分让我恐惧,甚至不安。逃避看文献,逃避做实验。

这种时候,要改变的是科研入门者的心理,勇于试错,勇于发问 ,试着试着就会觉得也没想象中那么难。

2.实验室氛围,课题组的氛围

当你身边的人都干劲满满,你也会不自觉得想做实验。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当你身边的人都在跑的时候,你的脚步也会越来越快,最后甚至不自觉得跑起来。当别人热烈得讨论实验技术时,为了能插进去说上几句,你也会去了解相关的知识。

如果实验室/课题组氛围一般,可以寻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互相激励共同进步,比如想一起考博,一起想近某家公司的同级,或者是特别优秀富有魅力的师兄师姐,以此为目标,不断接近。

3.导师以及师兄师姐

我也经常能在知乎上刷到这种问题,“有个不靠谱的导师是种什么体验”“你们遇到最不靠谱的导师是怎么样的”,让你不停得干杂活,隔几天就让你换课题,看了几篇公众号就瞎指挥,诸如此类的行为确实非常打击人的科研积极性。

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在科研上,师兄师姐真的是师傅一样的存在,他们传授实验技术,让你去看文献学习实验思路,指导设计课题,可以算得上是实验室里与你最亲近的人了。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好师兄好师姐,举个栗子,舍友经常吐槽她师兄,说话含糊不清吞吞吐吐,经常藏着掖着不肯教东西,为此她非常苦恼,一度不大乐意去实验室,后来这个师兄快毕业了,可能是良心发现,开始好好教了。

如果你不幸遇上了不靠谱的师兄师姐,也不要正面刚,私下里可以寻求其他认识的师兄师姐帮忙,他们大多不会拒绝一个送上门的劳动力,偶尔请请奶茶夜宵更容易博得好感。剩下的就得靠自己,学操作前去预习,视频网站上一些常规的实验操作都搜到,某一些器械牌子的官方公众号也会推出文章或者使用说明供大家学习,合理利用能得到的一切信息驱使自己成长。

4.个人情况,包括就业和经济情况

举个例子,已经结婚并且生完孩子的博士师姐,经济方面老公足够支持他们的开销,孩子有父母帮忙照顾,做科研对于她来说就是追求自我价值,并且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很明显她比我们这些为了毕业为了就业做科研的,更有热情也更加投入。

那这一点,每个人的详细情况都不同,我身边也不乏科研做不好就得回家继承家产的公子,只能建议调节好心理状态,不过分忧虑,脚踏实地得先把手头上的事情先干好。


user avatar   yuansu-2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什么对科研望而却步?是外面的世界太精彩,还还是实验室里和试剂、仪器、data太枯燥待遇不够?

知乎传统,要了解为什么,得先谈是什么。

在做坚持科研的都是哪些人

以我身边的医学科研者为例,能坚持一段时间做科研的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种人(可能会有不足的概括,还请评论区补充)

一种是科研型研究生,这种一般情况下都要在实验室度过至少三年的时光。但也有一些专业型临床医学生,也会被老板放在实验室搞产出。同样也有一些专业型研究生,刚下临床又上科研,两头抓也很是辛苦。

相比于专业型的三证合一,科研型好像并不是多划算的选择,但是,我本科时期的一部分同学还是选择了科研型——出于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考量——升职称与科研产出能力直接挂钩。

产出丰厚的小露师姐:“我每天就是做实验、看文献,如果有了新的idea我会非常兴奋,非常迫不及待想去验证。科研的美妙就在于发现和探索,因此我非常享受科研。”

近期实验不太顺瘦了几斤的阿庭师兄:“科研嘛,哪有一帆风顺的。科研的乐趣就在于不断解决问题呀。每次有了好data我都会去吃顿好的。”

读研后越来越胖的大东师兄:“那我可不一样了,每次做不出结果,我都会去吃顿好的,生活已经如此艰难,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开心一点。”

刚进实验室的小杰师弟:“做实验好难啊!为什么我总是做不出漂亮的结果!”

第二种就是专职科研人员——毕业后选择在实验室工作。

专职科研人员大部分不是临床医学出身,以基础医学、生物学、药学等基础学科专业来源为主。选择实验室工作,有些是作为硕士毕业再读博的缓冲期;有些是喜欢或者权衡后觉得更适合科研这份工作。

大康外科学硕士毕业,考博没考上。遂通过招聘当上了心仪老板的科研助理,和研究生一样,整日忙于实验,多些产出打好关系,再考博胜算大很多。

小童是生物学研究生毕业来工作的科研助理,合同没有产出要求,于是到点上下班,同实验室的师弟师妹们表示很羡慕。小童自称没有很强的事业心,相比于同学做药代看人脸色、时间不自由,她挺满意现在的工作,只是没有什么发展空间,干满三年就走。

前两种,直白点说就是搬砖工,最后一种就是工头了,俗称PI。以中国高校的现状,这些PI基本都有国外学习经历,但科研能力也是不一而同,有20几岁就当上博导的当红小花/炸子鸡,也有四五十岁还要看大老板脸色的小老板。但无论如何,有钱便是爹,能招到搬砖工就能当工头。

第三种,如30岁出头的黄老板,初中就在国外读书,博士毕业回国。高富帅,热爱科研,工作狂,但表示和身边同龄人相比逊色不少。因为和他一样同样家庭出身的伙伴们,要么是金融巨鳄,要么硅谷程序员,要么公司CEO,而他还在为二胎出生带来的经济压力略显焦虑。

这三种人中,坚持做科研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有人真的喜欢科研带给他的乐趣;

有人为了好的工作为了升职称,必须要多发paper pk掉身边同样优秀的竞争者;

有人喜欢科研时间的相对灵活自由、喜欢简单的人际关系;

当然,也有那么一批人,热爱挑战,目标远大,心怀崇高使命。

对于最后一种,很少在我们「望而却步」的讨论内,除非后期出现太大的落差。一般望而却步存在于前二者,或者出现以下原因时,依然会阻碍这些人做科研的决心。

出现对科研望而却步的原因

1 待遇回报问题

基础科研其实是一个长期坐冷板凳的活,因为这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

很可能你的科研生涯并不能够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发现或突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你不会有类似论文,科研专利等的产出。而现行的机制和评价体系就是看你有没有产出,有产出,会予以一定的奖励回报。而在没有这部分奖励回报的情况下,科研人员的基本收入是非常低的,相比于其他行业的性价比也是非常低。

此外,较好的科研环境往往集中于一二线城市,而相应的高房价,高物质消费水平,使得科研岗位更加令人却步。

2 科研成果缺乏产业政策保护,科研人员无法从中获益

当前,我们国家还没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就拿我们最习以为常的,各种盗版软件,翻印书籍等,市场上非常之多,却无法禁止。这种情况下,商业领域是无法产生基础科学研究的环境,现在我们国家的科研行业主要还是依靠上层的科学基金资助来维系,商业化的基础科研产业仍然相当薄弱,这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完善不无关系。如果有更多的基础研究得到成果转化,并且产生效益给到科研人员,年轻人对科研行业却步这一现象会有所改变。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本人已上岸,个人之见,可能跟不上时代节奏,但私以为这几点依然是目前身边朋友的共同愿望。

1 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基础物质保障问题)

国家出台相应的待遇保障政策,切实保障基础科研从业人员的待遇问题,使得进入该行业的年轻人具有与同龄人相当的薪资水平

2 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保障成果转化(成果奖励激励问题)

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风气,引导基础科研成果进一步转化,让那些能够转化成为有利于社会的重大成果的基础研究获益

3 正面引导,励志教育

没有基础科研,一个国家是没有未来的。基础研究决定了应用研究的高度,应用研究决定了科技的发展水平,科技又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研人员,崇尚科研人员的风气,同时激励年轻人从事科研,有利于国家的进步,文明的提升。


user avatar   jzysh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碰到过几个学弟学妹,刚开始进入科研的时候真的很努力。

每天主动找我要文献,自己再找相关文献看。文献上面密密麻麻的全是笔记,自己还会在笔记本上写思路,写问题。

做实验做到很晚,做完一批数据,会认真分析,然后马上规划下一批实验。

但最后,很遗憾的没能取得很好的成果就匆匆毕业,后面可能也因此放弃了科研这条路。

我觉得我们的科研,需要给年轻人试错的机会和时间,并且降低这种试错的成本。

一个刚入门的研究生,不可能马上就能找到确切的科研方向。都是从试,从做做看开始的。

研究生拿到的课题,的确很多是有较为清晰方向的基金课题等,但关键环节的研究,往往需要更长时间的探索和投入。

但哪怕是现在的学术型硕士,一个专门潜心做研究的人,需要在三年内把文章发表出来。

学术论文的答辩,从投稿到接受,最快也要半年的时间,而一个新手写就一篇英文论文,从开始整理数据做图,到写完文章,也接近半年。

三年硕士,第一年常常只是科研入门和课程学习,真正潜心做研究的时间也就一年多一点。

这样的科研时间,还要求一定的科研成果,这不现实,也是硕士学术灌水的主要原因。

我们的科研培养体系,仍然以成果论英雄。

当然,这本身没有错,我们都希望学术能尽快的产出。但这也常常让很多认真想做研究的人静不下心。

既然是培养人,那么强调的应该是思辨力和研究兴趣。一个青年学生,通过硕士的学习,能够喜欢或者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能够掌握足够的科研能力,能够了解最终的科研进展,并针对性的开展一些探索性的工作,我觉得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但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人带着做研究的一腔热血,却被毕业的那一篇sci弄的面目全非,最后不仅机械的答辩一篇“套路化”的学术论文,更丧失了对科学的探索的兴趣。

研究生的培养,到底是强调成果,还是能力?

我在之前一个采访中科院同学的视频里提到过,改变正在发生。

中科院在给很多青年学者平台和空间,给予他们试错的时间和成本,不在短时间内强调成果论文,而是让青年学者能放开手脚,没有顾虑的探索。

这是好事,也希望能推广开。

毕竟,拔苗助长,不如让苗扎根更深,日后才能长成更茂盛的大树。

附上当时在中科院的视频。




     

相关话题

  为什么学习了物理化学生物的年轻人仍然相信中医能治病? 
  如何看待AI杀入斗地主领域,快手DouZero击败344个AI排名第一?未来人类斗地主能斗过AI吗? 
  华为自研编程语言「仓颉」试用报名开启,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如何评价锤子科技此次发布的坚果 TNT 工作站(显示器)? 
  中国有哪些科学研究曾经落后于世界,后来却实现了大翻盘? 
  如何评价「同济大学82岁院士汪品先在南海深潜1410米,获重要发现」? 
  根号 2 与根号 3 之和约等于 π,这是巧合,还是有什么特殊意义? 
  如何看待华为回应谷歌因美国禁令暂停支持部分业务一事,想要「继续发展和使用安卓生态」华为需要做哪些准备? 
  蔚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注销,蔚来回应对业务没影响,具体情况如何?是否会对现有车主产生影响? 
  iPad mini 会退市吗? 

前一个讨论
5 月 22 日台湾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321 例,修正增加本土病例 400 例,说明了什么?
下一个讨论
我就想知道,特斯拉这个车前前后后知道的,少说搭进去10几条人命了吧,为啥事故一直出,缺陷解决不了吗?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