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其实有个问题,就是这个记载里面的“计”,和我们后来所说的“诡计”应该是不一样的。我总觉得,这个时期的“计”,更接近于“计算”,也就是所谓运筹。
放在现代军事学里面,应该属于所谓军事运筹学,本质上属于应用计算。
我们一般说的“计”,往往偏重于战略战术,更接近于作战指挥。
所以从我们现在的角度理解,就会认为薛公分析的是英布的战略。但是在当时,则应该是分析的英布的趋势。上计就是最好形势,中计就是较好局势,下计就是最差局势。这里薛公发挥的作用,就相当于蓝军假想敌。
按照这个理解,那么当年美军出动航母舰队威胁上海时,聂凤智对美军的分析,就也是指出了美军上中下三计。当时美军出动军机侵入我国领空侦察,在我陆地上空被我战机击落。而后美军出动航母编队迫近威胁。在此之时,我方分析,美军的上计,就是发动登陆作战,趁势发起侵华战争。中计,就是大举空袭上海,重创我国。下计,则是虚张声势,希图欺诈。我方分析认为,美军可能采取的是下计,但是我方要做好上计的准备。上计的可能性极低,因为他们的飞机不能在我方机场降落(那样就被俘了)。他们需要后续派出庞大的特混舰队,出动登陆部队,才能发动登陆作战。因此,我们不能不提前做一些防备,但是不必担忧过度。当时的命令是,美机凌空以前就要做好战斗准备,不要等美舰到达。
事实上,美军舰队抵达后,就是采取的下计。他们出动了最大起飞量,百余架舰载机几乎同时起飞,气势汹汹,进行军事讹诈。对比我方采取的对策,是只出动两架战机监视。对方百余架,我方两架。然后美军飞了几次就撑不住了,不飞那么多了。最后美军什么都没捞着,撤了。
后来美军又来了,这回不来讹诈了,而是来认尸——我渔民捞到了此前被击落美军飞行员的遗体。
这些形势分析也要涉及战略,但不等同于战略。
薛公分析英布的上中下三计,是对敌方的发展趋势分析,和我们一般认为的己方战略选择分析,有重合但不一样,不完全是一回事。
英布取楚得齐传檄燕赵,是最大威胁。
英布取楚及韩魏,是次等威胁。
英布取楚不能,仅得下蔡,在汉军主力面前只能退保淮南,则不足为虑。
后来流行的所谓上中下三策,有可能就是机械照搬地这个套路,把趋势分析当成了战略分析,以至于很多所谓上策风险极大、特别夸张、没有可行性。
首先,下策中的下蔡其实也属于楚国,所以三策的前面其实没有多大的不同,区别在于接下来是北伐齐鲁、西攻韩魏还是待在江东。
其次,就英布的轨迹来看,他还是处于前面的攻吴伐楚阶段,就被刘邦抓到了,也很难判断他之后究竟会采取哪一种行动。
所以,这个三策的故事,更像是一个段子,用来彰显刘邦对英布战争胜利的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