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科院监审局道德委侯兴宇处长发文称「重复实验在生命科学中并不一定可靠」,你认同吗? 第1页

                 

user avatar   long-zhong-ren-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实名反对那个 @贱贱 的回答。

先多说一句,他的回答充满了阴阳怪气,读了两遍才弄明白他说什么,哎,有五十万粉的大V啊。

他的回答主要意思是2点:

  1. 凌-裴论文可能不是造假,而是大概率做错。做错是允许的,造假不允许,饶毅的举报是煽动群众情绪,故意把做错说成造假,让人不齿。
  2. 凌-裴论文肯定不是造假。"因为造假只有0次或无数次",鉴于论文作者裴钢只有这1篇论文有问题,不是”无数次“,那肯定是0次,至于这篇文章,要不就没问题,要不就是做错了,反正不是造假。

好家伙,还是递进关系,好好的表达不行吗?

先反驳第二点,“造假跟出轨一样,只有0次或无数次”,这是哪来的结论?首先出轨只有0次和无数次吗,有没有数据支持?其次造假为什么跟出轨一样,能不能论证?

为什么造假不能只有一次?作者只有这1篇论文被抓住不放,那很可能就是这1篇造假了嘛。

再说第一点,观看饶毅举报事件的过程,明显能看出来凌-裴一方胡搅蛮缠,尤其是凌,说自己能做成功,你饶毅做不出来是自己的问题,这不是明摆着说自己的论文没问题,没造假,也没做错吗?死咬着这篇文章就是没问题,让饶毅方怎么办?尤其是中科院官方也不出面回复,不是有规则说government“有举报必立案”吗,怎么到了被举报者是道德委员会主任就不行了呢。吃瓜群众这么关注,就是因为不公平吧。

事情的起因是kjb那份调查报告,把饶毅跟其他四位并列,让饶毅感觉耻辱,找渠道反击而已。什么是煽动群众情绪,农民工讨薪不成还知道找媒体报道呢,这不是明摆这学术造假调查没有公信力吗?

再退一步说,如果这篇论文是做错的,而不是造假,不就更好办了吗?现在有人提出来论文有问题,就应该在学术上回应,该重复重复,该反驳反驳,该撤稿撤稿,该道歉道歉。现在好了,各路人马跳出来胡搅蛮缠,就是不证明自己,脸上明摆着写满有鬼。

一份有巨大错误的论文会给后来者带来多少误导,浪费多少资源,作为科研从业者心里应该明白吧。

只针对@贱贱 的回答,不针对他个人、背后的机构或相关利益者。当然,我这么说,他肯定不信。

--------------------这里真的有分割线---------------------------------------------------

至于侯兴宇的言论,滑天下之大稽,不值一提。


user avatar   ma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些人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再者说,重复二十年的实验,无论结果如何,都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往大里说,人民群众的血汗钱,由国家通过基金等等形式,投入到科研上,然后如果结果证明了这是造假,这不就是诈骗科研经费么?

弄清楚事实很有意义。

这不单单是学术圈的问题。如果一些人真的以此谋利,同时还导致了科研领域走了弯路,这个责任,要大于很多贪腐案件吧。

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小圈子自己的问题。科研圈子之外,别人的确很难判断真假,但是诈骗与否,这绝对是一个严重问题。

这是国家和社会的底线问题,如果你们欺骗了大家,就要付出代价。谁从里面拉帮结派,互相袒护,等哪一天水落石出,导致中国科研事业走了弯路,做了这么多无用功,这个帽子,怕是要永远戴着了。

如果这个重现与否真的没意义,那么这个研究本身是干嘛的呢?就是为了让你们增加个评职称的数字?对于国家和社会期望的科研,究竟有多少意义么?你们小圈子的自娱自乐?更严重的说,变成了洗钱方式?毕竟这些研究都是真金白银把人民的血汗钱投入进去了。

如果道德委员会都不道德,怎么能够让其他人道德起来呢?如果证明了道德委员会确实道德,那更是好事,以后可以严格把关其他人的科研道德。

所以现在说话辩解之类,都要好好说话,不要高级黑。万一最后真出了问题,一个处长负的了责么?这种时候还不小心谨慎,避免捆绑。


user avatar   liu-ji-84-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位处长直击科学哲学的根本问题:真理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这位处长认为结果以及预测的可验证性不能构成真理或者对错的标准,甚至认为实证的思路是错误的。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说,科学共同体的认可是对错的重要标准。这位处长似乎非常理解库恩的思想。

上一个这么大胆的人叫李森科。


user avatar   MarryMe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位处长的意思我懂,某些生物实验的可重复性很低,甚至在事实上不可能重复。但是他的表达方式不怎么样——可能是他或替他捉刀的人太久没写生物论文了。

  • 生物是极度复杂的,不确定性非常巨大,同一个生物在同一刺激下的表现可能出现极大的变化,更别提同种生物的多个个体、不同种生物的大量个体、整个生态系了。
  • 生物学的理论体系尚不完善,论文的正确性高度依赖重复实验来验证。然而,生物实验所用的一些仪器和方法是极度复杂的,大范围调查的样本更是难以复制甚至没有条件被复制的。这意味着复现某些生物实验是极度困难的,有时是实质上不可能的。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趋势一致就是重复验证。一次两次做不出来,你可以说是对方做实验的技术太差,要是大量的实验室都做不出来,“在统计学上连趋势都不一致”,别人怀疑你造假是理所当然的——实际上,我们平常说“A论文的结论被B论文证实”的时候,也不会要求两篇论文从同一个角度出发、拿完全一样的材料和方法来做,你可以有不同的假设或实验目的,使用不同的材料或方法,最终得到在某个方面相同或相似的结果。

  • 具体到裴钢的问题上,GPCR蛋白在自然界似乎都是七重跨膜才有功能的,但自然选择塑造的生物体的许多功能是冗余的,裴钢1999年发表的论文显示“将GPCR蛋白的一部分切掉,跨5次膜,也有功能(且和7次相当)”。其实是有一些外国实验室做出来过和裴钢论文相似的“GPCR蛋白没有七重跨膜也可以有功能”的,甚至“跨4次、跨2次乃至跨1次之后有功能”的实验都有过,只是大部分情况下不会有这种结果,并非“世界公认必须跨7次膜”,饶毅一开始说的这些确实没有充分的说服力,所以他还是谈了“重复”的问题——这实验的条件没有高到难以重复的地步
  • 这位处长对着一个可以重复验证的生物实验大谈“生物实验不一定讲究可重复性”,有“因为人力无法搬动冰山,所以有人说他搬不动雪糕也完全正常”的嫌疑。

这位处长所说的“重复二十年(前)的实验,无论结果如何,都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可能是想表达“过去这个领域没有定论,所以实验做坏了也敢把错误结果当成正确的给报出来,现在可就不敢了”——毕竟,“学术造假”的定义需要“有意造假”,你“不小心做错了实验”或“水平不够、瞎做的以为没问题”,都不算是学术造假。但这句“重复二十年”云云的适用范围是不能随意推广的:生物学界同一个东西反复横跳并不少见,做过了的实验完全可以再做。

生物科研领域的成果转化为技术的路途遥远,且本身的失败率极高。对造假和甩锅有利的是,成果转化失败可以归结于其他原因,例如产业机器的性能有问题、操作人员学历不够、统计工具有问题、统计学有问题、统计学创始人的人品有问题。你不需要为此负责。如果你觉得造假快要被发现了,你可以主动撤稿,在撤稿公告里说“因为我们后续试验无法复现,所以很遗憾地撤稿”——读者往往看不出来你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无法复现。

相对的,在大学和实验室里,如果你的文章能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你往往会更容易获得名利。无论中外,你都可以看到凭借发表文章拿到资助、评上职称、得到更好的工作机会的情况。

结果是,在生物领域,你造假的技巧越高,为此承担后果的可能性越低,引起一些专家不断造假、成为造假领域的专家,进而导致“你不造假,在同行竞争中往往要落后,甚至连研究经费都拿不到”的情况,引起恶性循环。

在文章造假方面,发表的文章出了问题,你还可以先怪期刊的排版有问题,再怪来自他人的数据有问题,然后怪数学工具有问题并追溯到统计学的创始人的人品问题——反正你没有问题。“图片误用”这个借口,在这一系列甩锅大法里是比较低级的:很难归结为期刊排版错误,更难以归结为来自他人的数据、数学工具和统计学创始人的问题,你都很难解释“你的学生”是怎么“无意地将错误的图片翻转、旋转再使用”的。如果你先让所谓“最高规格的学术审查机构”使用这种低级借口,再说该机构下的判断便是最后的判断,那么你被大众唾骂的时候就不要吃惊。

在关注裴钢问题的时候,不要忘记“图片误用”的那几位大拿受到的惩罚之轻微。这有明显的遮遮掩掩、纵容包庇的臭味。


user avatar   jiang-yuan-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篇文章最妙的并不是第三点“重复实验真的这么神奇吗”,而是大家不太提及的第五点:“任何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联合机制已是最高规格,再争论,也无非是个Different Opinion而已。何必呢?这普天之下的科研,又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真要举报,也要分清楚向谁举报。”我给大家掰开补足一下:

任何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任何人都不是生活在【权力的】真空中的,【而是生活在各种权力机制之中】

联合机制已是最高规格>>联合机制已是【国内现有权力机制下】最高规格;

再争论,也无非是个Different Opinion而已>>【脱离国内现有权力机制】再争论,也无非是个Different Opinion而已

这普天之下的科研,又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这普天之下的科研,又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由某个权力机制决定的,但也不是国内说了算的】

真要举报,也要分清楚向谁举报>>真要举报,也要分清楚向【哪个权力机制下的】谁举报

各位看明白了吗?这篇文章看起来写得很口语随意,其实话已经说得很明白。联合机制已是国内的最终解决方案,在国内再争论没意义;如果还想要举报,不要在国内举报,去别的地方举报。


user avatar   ivysc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文:

三、重复实验真的这么神奇吗?
答案是不一定。不同的学科对重复验证有不同的态度。可验证性在生命科学中并不一定可靠。


目前,还没有被删除。

要是本科生嫌麻烦,做实验做不出来,吐个槽,我觉得可以理解。 特别是生命科学领域,真他妈的难做。 我听过好多朋友和我吐槽,来生再不做生物,因为生物实验不可靠因素太多,但他们这一生还是在重复的。

实验不能被重复,论文就发了, 那我觉得论文可以量产,这个不仅院士会做,我觉得我带两个英语好的计算机本科生(计算机系比较重要,后面就知道了),一个月可以量产10篇文章,现在我把方法免费提供给裴钢教授 (仅需三个步骤)

Step 1: OpenAI 现在有个功能,可以根据指令随机生成图片,而且可以保证不重复(这样就不会被有心之人发现是抄的),这样我们图片就不存在用错了。

Step2: 图片出来后,我们雇几个英语好的学生,找几篇英文文章做参考, 看图说话, 一顿梦幻操作,Paraphrase 一下,避免查重(这样也不会被认定为抄)。

Step3: 如果对英文不放心,可以找家论文润色公司,很便宜的,3000块可以处理的好好的。 如果是量产,价格还可以打折扣。

按照院士的通讯作者,自己又是杂志的主编,想必很容易过审。

不过以上步骤略麻烦,不如再修改一下规则:

院士的文章不审直接发,不可以对院士为通讯作者的文章查重,更不可以没事浪费时间去重复院士文章的实验,这是浪费国家科研经费的行为。

违令者斩!

这样,我们国家的科研将会突飞猛进, Cell 杂志很快会变成中文的。

暗搓搓的想,要不在我们的软件 IvySci 里给院士加个自动写文章的功能, 这样院士连研究生都不用招,一键投稿。


user avatar   wang-qi-jun-77-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可能每次实验都一样,这很正常

但要是做上十几二十次实验,得不到一个一致性显著结论,那TM还是科学吗

说白了,多做几次重复实验就完事了,怎么这么多人出来洗。

要是不要求重现性,我现在就转行生科

好像评论区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设为精选,让大家了解一下不同意见,本人不做评价。


更新一下:

在此文中,侯处长文中提到了“科技部门323号文件”,粗略阅读了一下,在对学术不断举报进行调查的时候,调查是分为行政审查和学术评议,而后者是封存当年档案,数据以供调查,并没有强制性要求实验具备可重复性。

基于此,侯处长急匆匆提出的:已经有专家做出审查,重复性实验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种论断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也就是说,即使裴钢文章确实造假,但是只要他20年前的数据编的极好,没有被人查出来,那也不会存在官方对其学术不端的定性。

也就是说,有人通过编实验数据,但是不做实验,只要这个实验数据合理,是不属于学术不端的?

虽然他指出伪造实验数据是学术不端,但是既然不做重复性实验,那只要伪造的好是完全没关系的。完全可以用别人技术不好解释。

所以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侯处长这个小喽啰头上,而在于当年科技部牵头发的文件,反而成了这群人的挡箭牌。

身为道德委员会的成员,说出这种话来,说明1.学术道德水平极低,2.不懂科学。很可悲,曾经科技部发文推广科普写了一条“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现在又有这种人的存在。


经过提醒,是org synth这一期刊,文章中的highlight是要被其他课题组重复过才可以发文的。

而且别的不说,我知道的我校几个课题组,我们组是数据都在仪器收的,电脑里存的有原始数据,在彭笑刚老师组里做过紫外,也是有原始数据,只能拷贝一份走不能动原始数据。傅春玲和麻生明老师组的文章投出去之前都要找另外一个学生单独重复,王鹏老师课题组的重要数据都打印出来存放,之前去参观的时候还看到了有详细的手写的分析过程。

这才是一个基本的科研素质


再更新一下,裴钢回应了:请饶毅拿出实质性证据。真是人越老脸皮越厚,现在连脸皮都不要了。这个事件将会是生命科学乃至中国科学研究的一大耻辱!裴钢这种回复是要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


user avatar   yu-xie-qing-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虽然不知道这次他们争议过程的来龙去脉,但是不让重复实验这句话很有问题。二十年前的实验算啥,将近四十年的PCR技术不是今天还在用来做核酸检测???

今天在cell 杂志的2021新年首刊发刊词上看到一句话[1],很适合回答这个问题。

许多人不能理解这一点,即理解往往不是沿着一条直线发展的,每一个科学结论都是用不确定性来衡量的,更好的实验否定早期的假设不是科学的失败,而是一种成功。

重复实验确实不可靠,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去重复以前的实验,我们还要用更高明更先进的手段去重复一个实验,只有这样一次次地尝试才能离真相更进一步。

因为没有这样的理解,那些高调的医学和科学期刊上的撤回文章以及公共卫生组织对早期政策的回溯被认为是科学无能的证据。当一个好的科学家收到与先前的结论或假设相矛盾的更好的证据时,应该改变主意,这是一件好事。

但在目前的价值体系下,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

参考

  1. ^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1763-3

user avatar   eric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重复实验真的这么神奇吗?答案是不一定,这还涉及到观察者、仪器、被观察者的关系。有时又有试剂、情绪等主客观原因的影响。”

好家伙,这是要把生物开除科学籍啊,建议以后去和法学抢经费。


user avatar   lengzhe19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还涉及到观察者、仪器、被观察者的关系

????黑人问号????

这是量子生命科学的时代来临了吗?

侯兴宇测不准原理?




                 

相关话题

  你觉得 2019 年中国的科普环境是变好了还是变糟了? 
  请教一下各位大佬,这是个什么鸟啊?从来没见过。? 
  如何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不依靠移民,单靠本土人才能否保持目前的科研能力? 
  如果给青年科学家 300 万,你觉着他们会怎么花? 
  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是什么动物? 
  解决器官供体短缺的可能途径有哪些?类器官药物开发及产业化前景如何? 
  如果一份饭菜每隔几小时就加热一次,永不停息,它能永远不馊吗? 
  为什么部分有成就的华人科学家未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世界上存在过哪些奇特的古生物? 

前一个讨论
《奇葩说》里黄执中的有些发言让人听不下去,为什么?
下一个讨论
十只训练有素的比特犬和野生东北虎搏斗,东北虎可以坚持多久?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