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主多次遇到类似的情况。
场景一:某客户来申请贷款,征信查询没问题,但是通过百度查询发现有一串某信用社催收公告,他的名字赫然在列。跟客户交流时他大呼冤枉,从来没有贷过款,哪里来的贷款逾期催收的事。事后交涉发现,跟他同样遭遇的还有好几个村民。被信用社工作人员借用身份贷款3万元。最奇葩的是,这笔逾期贷款居然没有上征信报告,要知道,这可是21世纪了,贷款了,逾期了,上了催收公告了,却没有上征信。客户的贷款被拒绝没商量,至于谁为他的催收公告买单,不是我们的事,只能深表同情。
场景二:金融从业的同行在一个圈子里交流,发现某信用社的主任十分豪爽,聚会总是他做东,安排很上档次。私下里还得知他在一线城市有两套房。这是个三四线小城的信用社,当地的经济发展很让地方父母官伤脑筋,金融行业员工的收入更谈不上竞争力,那,他的财大气粗和一线城市两套房从哪里来?
场景三:某省联社通过机构邀请在下去为他们讲课,三天时间,关于合规风险管理、合规体系搭建的内容。对方重点强调这家联社的基础管理比较弱,员工的风险意识不够强。在下思考再三委婉拒绝了邀请。不是因为疫情,也不是因为课程有多复杂,而是授课对象。给国有银行上课,理念一讲就明白,流程一说就透,而给某些单位上课始终找不到共鸣点,更谈不上互动。大家都难受,还不如不讲。
此前在其他分享里提出了金融行业的鄙视链,大行看不起小行,国有行看不起地方银行,鄙视链的末商直指某某。说到这里希望不要被喷啊,在下真的不是想得罪某某同行,但是在我们审查贷款时,对客户已有的他行贷款认可程度,确实有个鄙视链——对某某的贷款真的是视同没有(新客户来申请贷款,如果发现他此前在其他行有过贷款,说明已被同行准入,稍稍放心一点儿,如果仅在某某有贷款,那么我们会认为他没有被所有金融机构准入)。
这里的鄙视链不是指收入多少,也不是虚伪的规模、地位,而是风险管理能力。金融行业从来不缺少新闻,负面新闻更是飞速传播。相比之下,大行的负面消息要少得多,屡屡发生的奇葩事件,更多地发生在某某。借名贷款,贪污腐败,挪用资金,虚假贷款,收受回扣......
针对题主的问题,我们的建议是彻查。不仅要查出被假冒贷款的这位农民,还要查出这家机构所有的贷款,到期的没到期的,正常的不良的,所有的信贷档案全部查一遍,重新做一次贷后管理,不然的话,不知道还有多少冤大头。
金融行业,关系到社会稳定,人民的幸福。亡羊补牢,未为晚矣。发生这么大金额的假冒贷款,从根本上说还是制度问题,人的问题。员工没有风险意识,没有合规意识,责任在领导,在上层。
就事论事儿,解决不了问题,必须从根子上查明原因,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还客户一个清白,还金融行业一个清新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