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普法战争时德国攻克了法国首都,为什么没有直接吞并法国而是要法国赔钱? 第1页

  

user avatar   nay-gong-chu-m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普法战争当中普鲁士没有“攻占巴黎”,倒是在和约签订之后在巴黎来了一场胜利大阅兵(一如1940年)。


其次,这个问题答案很简单,第一不吞并更有好处;第二客观环境也让吞并法国变得不可能。


第一,为什么说“不吞并更有好处?”,因为普鲁士需要有一个法国政府来为自己履行停战条件、偿付赔款。


普鲁士和法国的停战协议,最重要的两条,一条是割让洛林-阿尔萨斯,一条是赔偿50亿法郎赔款。


50亿法郎赔款相当于多少钱?粗略算一下大概相当于7亿两白银左右,也就是说《辛丑条约》+《马关条约》+《南京条约》才足够和它相提并论,哪怕对富裕的法国来说,这也是一笔难以想象的巨额财富。


为了逼迫法国人就范,普鲁士人还规定要继续在法国驻军直到赔款偿清为止。而法国为了尽快摆脱被外国驻军的耻辱,新生的第三共和国政府进行了惊人的努力,三年之内偿还了赔款,于是普鲁士也结束了对法国的占领(不过1875年俾斯麦又故意搞出了一次危机,叫嚣说要打一次预防战争,不过终究没打起来)。


可以说,除了法国政府自己,没有哪个国家或者组织能够在三年内就从法国榨取到这么多财富


那法国政府具体是怎么办到的呢?主要办法就是借款。




想要借到这么多款,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政府信用,而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稳定、可持续的法国政府就是必需品,所以普鲁士非但没有彻底毁灭法国政府的打算,反而刻意帮助屈膝投降的第三共和国政府镇压了巴黎公社(通过释放10万法军俘虏的方式。)


基于同样的理由,八国联军进了北京之后也没有灭掉大清,而是留下一个清政府和他们签订和约并且赔款——这是一种常见而且合理的做法


再来说说“客观环境也让吞并法国变得不可能”。


俾斯麦或者说普鲁士对扩张领土相当克制,它首先是要构建一个德意志民族国家(甚至很多普鲁士保守主义者连这个都不想要),其次要确立普鲁士在这个国家里的绝对主导地位。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普鲁士进行的三次王朝战争都是为了以上目标,而不是单纯的侵略扩张战争。


所以在1866年打败奥地利之后,俾斯麦劝说国王放弃了进军维也纳的想法,转而和奥地利签订和约,并且构筑了一个把奥地利排除在外的德意志民族共同体——为了维护普鲁士的地位。连同根同源的奥地利都不要,他们为什么又要把3000万人的法兰西民族纳入到帝国统治呢?


要知道就连拿破仑当时四处扩张的时候,也只是用“莱茵同盟”来分裂德意志人,而不是直接吞并德意志


最后,就是老生常谈了,欧陆其他列强是绝对不允许普鲁士鲸吞法国的,这么做的后果就是普鲁士和当年的拿破仑一样面临列强围攻,俾斯麦和普鲁士其他高层不会那么愚蠢——正因为这一层太过于明显所以根本就没必要多说了。


最后的最后……今天巴尔的PV真是好看,。。。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雨果的《九三年》里那个纠结的法国,估计对俾斯麦印象太深刻了,而威廉是没有耐心的威廉,宁愿拉走奶牛,扛走机器。


user avatar   zhang-hao-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巴伐利亚还没消化呢,人家直到一战都还有很大自主权好吧?

法国比巴伐利亚大多少倍。。。


user avatar   alexf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普法战争表面上是法国与德国(普鲁士)对决,实际上却是一场三国杀。

三方分别是:德国(或普鲁士)、法国的上层决策者、以及法国的普通老百姓。

法国的上层决策者从战争一开始,就是既要与德(普)军作战,又要防着国内普通老百姓革命起义。因此在行动上优柔寡断、举棋不定、昏招连出。

但这场战争中,普通法国士兵和民众非常勇敢。特别是色当的惨败之后,法国普通民众的爱国热情反而被激发出来。越往后打,德军(严格讲是普鲁士军队)遇到的法国人民的反抗压力反而越大,根本没有能力吞并法国。

巴黎公社就不说了。就是离德国莱茵河边境不到50公里的、德国眼皮底下、原属于阿尔萨斯的贝尔福要塞(Belfort),德军都没有办法攻克。在法国普通军民的顽强抵抗下(守城的指挥官是一个上校),守城战役1871年11月一直持续到到第二年三月,直到双方正式停战。

防守贝尔福要塞的法军,很多都是色当兵败后从法国南部临时征召的新兵。很多人到了贝尔福才第一次学习怎样打仗。而且在被德军围困期间,贝尔福的军民还经受了惨烈的疫情。当时伤寒和天花这两种疾病对守城的法军造成了极大的损伤。

虽然普法战争时期,双方的大炮都比较原始,但德军对贝尔福的炮击仍然非常惨烈。战后统计,德军每天平均向贝尔福发射5000发炮弹,这在1870年,是非常超乎想象的。贝尔福所有的地面建筑几乎全部摧毁。法军完全凭借地下工事进行防守。下面这幅著名的照片,就是停战后拍摄的贝尔福残存建筑。

但即便这样,守军坚决不退让。一直扛到了德国和法国停战,才在法国中央政府的命令下,放下武器出城向德军投降。(中央政府反而成了带路党)


虽然最后,贝尔福的守军放下了武器,但是由于他们英勇的抵抗,迫使德国最终把这个城市归还给了法国。它也成为了普法战争后,原阿尔萨斯地区唯一没有被割让的土地。(贝尔福从此也不再被法国看作阿尔萨斯的城市,而是单独成为法国的一个省级单位,也是法国外省面积最小的一个省。)

普法战争中,像贝尔福这样的地区其实还有很多。以前还看到一个资料,介绍色当附近的一个法国小镇(忘了具体的名字),也像贝尔福一样,硬抗到了普法战争结束。并且这个小镇还在派人穿越德军防线,去法国西南的波尔多寻找法国临时政府,和组织接头。

被占领的地区的法国人,其实也不老实。莫泊桑有本短篇小说集《山鹬的故事》,里面有好几篇都在讲诉敌占区的故事。很有意思。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所以,德军当时其实像是坐在一个火药桶上。他们面对的是一群满腔怒火的法国老百姓。继续占领法国,保不准什么时候,法国老百姓的怒火就会被点燃。

德军的最优选择,就是见好就收,利用法国领导层的软弱和优柔寡断,割让一块土地,敲法国一大笔赔款。


user avatar   xiuquan-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普法战争时 压根没德国 攻克了法国首都它才建立的德国

普鲁士本土其实就是今天在波兰的一小块 德国当时只是由无数小国组成的邦联

普鲁士相当于春秋霸主

因为普鲁士强大 给的好处多 才暂时跟普鲁士混

但也有不少小国 之前老跟法国混 跟奥地利混 天天给普鲁士捣乱

打服法国 打服奥地利 那都是打给小弟看的

自家兄弟都没全部收服的时候 直接吞并敌国领土是非常2b的行为 而且普鲁士本土跟法国压根不接壤

按照俾斯麦的设想 普鲁士当时的任务是尽快统一德意志 建国 整合内部资源 闷头发大财 别惹毛邻居

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只要和平发展上个几十年一百年 实力蹿升到列强榜首不是梦

之后再吞奥地利 同文同种 实力足以碾压欧陆

对外战争 要采取占五城 但只割两城 还三城的战术 这种小伎俩秦国当年也玩过 明明是在割你的地 你不但不恨他 还得谢谢他

谁也没想到上来个二世皇帝 脑子不太好用 直接发动了世界大战 最后自爆了


user avatar   tian-xia-7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最近一直在看近代欧洲的外交部分,我想写一下这个问题。先下个结论吧:普鲁士之所以没有选择吞并法国,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的过渡有关,这背后反映出来的就是欧陆以法国为中心的包围均势到以英国为核心的大陆均势,在其中的普鲁士则作为体系内的受益者和后进者存在,俾斯麦时代的外交概括来说就是“反现状但不反体系”,说的更通俗就是抢菜吃但绝不掀桌子。我从下面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下:俾斯麦与普鲁士、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和《法兰克福条约》。


先说俾斯麦和普鲁士,作为一个典型的容克贵族,俾斯麦在普鲁士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大胆而激进,人们称他为“铁血宰相”以及他带领普鲁士获得三次王朝战争的胜利显得这位是一个军事狂人一样,但事实上他本人是一个传统、保守且私心不小的眼光毒辣的外交家。俾斯麦终其一生也未见得自己要当个民族主义者去关心什么德意志的利益,而恰恰相反他想要当一个大普鲁士框架下的宫廷首相,由此延伸出其一生最重要的两件事:壮大普鲁士、同时拔高自己。为了壮大普鲁士,就需要两样东西:一是土地上的扩张,二是法理上的攀升。土地上的扩张很好理解,领土的扩大可以获得更加充足的财源、更加丰富的物产和更加充沛的人口,这些对于工业时代和即将来到的世界殖民狂热都是极其有益的;而法理上的攀升很多人就不怎么理解了,简单来说就是在从中世纪到近代的国家转型中王室往往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和国家利益绑定到一起,即“普鲁士”既是普鲁士人的国家也是霍亨索伦王朝的私产,“霍亨索伦”这个家族的法统越高,从封建时代走到资本主义时代的普鲁士作为国家的地位就越高,他对于其他德意志诸侯的优越性就越大。不要小看这一法统带来的利益,如果不是这点封建残余的正统性在维系国家机器上的超然魔力,奥地利解散了神圣罗马也不会保留皇帝称号,拿破仑也不会苦心积虑的挤进封建俱乐部,大不列颠也不会砍了国王又把王室请了回来了。这两个条件又相互补充,领土的扩张强化普鲁士的地位,法统的攀升让这种扩张显得名正言顺避免消化不良。而拔高自己就需要设计一套体系,这个体系不仅需要一个“首相”的维系,更需要一个“担任首相的俾斯麦”才能良好运转。于是俾斯麦通过自己的长袖善舞来设计外交,让英法俄奥四大国围绕他提供的选项来做出选择,以此来形成一种“没有俾斯麦就没有普鲁士”外交现状,普鲁士的扩张步伐越快就越倚仗这位首相的设计,而越倚仗就会让俾斯麦的地位愈发稳固,并且他通过自己的胜利和威廉一世的认可来不断强化包括政敌在内的人们的内心,让他们承认“俾斯麦是不可或缺的”。他把自己作为一个关键的轴承嵌入到这台咆哮的帝国机器的中枢,并且绝不容许任何人轻易的抽离自己,哪怕是威廉一世和庞大的官僚机器,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借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俾斯麦的外交原则要符合他给自己和普鲁士的定位,以及他的容克贵族身份了,把之前提到的外交目标具体化就是:普鲁士需要在没有反普同盟的前提下统一德意志,且这个同盟建立不起来需要依靠俾斯麦个人的水平,同时在俾斯麦的身后,即使崩溃掉这一格局也绝对不能有损他身后的名誉。因此俾斯麦毫不介意把民族主义和资产阶级拿来用一用,哪怕这可能损害霍亨索伦的封建利益和容克阶级的贵族气,但对他而言反而不是那么重要,首相是有点自己的私心和抱负的嘛。(相关内容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回答)

然后我们再来谈谈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欧洲这两百年外交格局的转变,最重要的就是法国巨大的相对优势的消磨以及作为全球殖民帝国的大不列颠的崛起。在路易十三时代红衣大主教黎塞留和他的国王一唱一和的组合拳主导了三十年战争的序幕为法国攫取了大量利益并且削弱了整个德意志地区的力量,而随后到来的路易十四时代则爆发了法国空前绝后的可怕力量:即使联合了大不列颠,伊比利亚,半个意大利和大半个德意志的力量,法国也毫不怯场的打出了一国战两洲的气势,单论这一成就即使是拿破仑也屈于下风。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署让欧洲患上了恐法症,一个事实上针对法国的包围网就拉了起来,而太阳王干脆趁着西班牙绝嗣让波旁入主伊比利亚解除了法国的包围危机,奥格斯堡同盟战争虽然法国战败却没有伤筋动骨,其整体的实力依旧是欧陆第一强国。因此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不止是对法国霸主地位的承认,同时也是对法国形成了包围均势,即神圣罗马帝国和大不列颠等势力保证法国不能够再次轻易发起战争,从而极大限制了法国的陆地霸权,让这个霸主是有限霸权而非超级大国。而随着时间推移,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中法国连续站错队外加沙俄的强势崛起让这个昔日霸主已经隐隐显现颓势,而海外殖民地的丧失更是为时代即将进入工业化埋下祸根,虽然在北美独立战争扳回一城的法国随即又爆发了法国大革命,而拿破仑的军国主义终于把法国全部的海外财产外加波旁王室的积累烧了个干干净净。这时候当沙俄、奥地利和普鲁士想要下手痛打落水狗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反而站了出来,英国。在拿破仑战争中打的伤痕累累的三大列强面对英国保全法国的要求虽然不满却也无可奈何,这里就发生了悄然的变化:伦敦把自己从反法同盟的参与者变成了领导者,随即变成了新秩序的仲裁者,倚仗的就是皇家海军和已经雏形初现的大不列颠全球帝国。而瘸子塔列朗又巧妙地抓住这一契机把法国直接嵌进了英国的世界,利用列强间的矛盾保全了法国的实力没有被过分削弱。于是一个欧陆上以法国为核心,以事实上的反法为任务的包围均势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变成了以英国为核心,大英帝国作为仲裁的大国均势的维也纳体系。可以看到这其中对于普鲁士最重要的变化在于“法国”和“均势”,大英帝国不会允许任何一家独霸欧陆,所以一切过度的扩张行为都被禁止(比如克里米亚战争),而法国地位的下降也让普鲁士去牵头进攻法国、鲸吞法国成了一种不占名分的奢侈,联系到上文,这可是普鲁士最缺的东西!所以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才成了俾斯麦的选项嘛。所以说普鲁士想要发展就需要反对完全服从这一体系,但绝不能贸贸然去破坏体系,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是签署《维也纳和约》获得了列强地位和莱茵兰的受益者,为此他在俾斯麦的表演下一边表现出服从要求去限制法兰西和奥地利、俄罗斯,以此为借口在英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条件下吞掉了汉诺威,打压奥地利拿到了荷尔斯泰因-石勒苏益格、南德意志话语权和萨克森,这一切都在“德意志邦联”这个伦敦承认默许的前提下进行,虽然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但是安全、可行,同时也如我们所说让俾斯麦在帝国中的位置越发重要,让俾斯麦的外交在德意志的胜利中越发不可或缺。

最后我们谈一下《法兰克福和约》,关于我们这一问题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条款我列一下:法国将重要工业区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连同梅斯要塞割让给德国,法国向德国支付50亿法郎赔款;德军留驻法国,直至赔款支付完毕为止,军费由法国承担。五十亿法郎看起来是天价但对于工业国的法国来说并不是那么难以忍受,而俾斯麦民族主义的大旗,是为了反抗法国对南德意志的操盘和解放阿尔萨斯-洛林的德意志人(虽然他们在帝国的盘剥下反而坚定的站在了法国一方)。然而就如同威廉一世急冲冲的吞并了汉诺威王国一样,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对俾斯麦而言并不是那么急切地需求,虽然他早期把这视为自己的功绩,但晚年则在反复强调自己迫于军队和国王的压力才不得已的拿了这片普鲁士直辖的领土。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俾斯麦设计的体系中,他要的是普鲁士和自己的超然地位,对于具体的利益反而不那么急切,所以普鲁士必须是德意志帝国的联邦主席但不一定能够压过所有的诸侯(所以巴伐利亚、巴登、萨克森才显得那么独立自主)。而德军的驻扎则是为了防止巴黎公社起义和革命法国的再度爆发以及监督法国,但这也是俾斯麦反思的失误:他过早的暴露了走出农业帝国的法国本身已经不再具备绝对的优势了甚至是弱势了,所以英国人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更愿意扶持帮助一个法国而非德国,哪怕为此要舍弃部分殖民地的利益。而俾斯麦的补救措施就是建立一个神圣同盟,只不过这个仍然依赖于他的同盟在他被威廉二世罢免后很快也灰飞烟灭了。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就是欧洲外交体系变动、英国人的仲裁地位和离岸平衡、俾斯麦个人心思和走钢丝的外交一同作用下,别说普鲁士,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吞并法国罢了。


文中提到的相关回答和我比较满意的一些回答





user avatar   shi-gong-xian-s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普法战争普鲁士未能攻克法国首都。巴黎的无产阶级们组织了巴黎公社来保卫巴黎。最后是法国的资产阶级们出卖了巴黎公社,他们和普鲁士军队联合起来镇压了巴黎的无产者们。

重点是,这些人是先签好了投降条款,然后才联合起来攻陷了巴黎,所以,并不存在攻克首都,吞并法国之说。在巴黎沦陷前,所有的条款都已经基本拟定完毕。

第二,普鲁士从开始就没有吞并法国的计划。 俾斯麦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重建一个以普鲁士文化为基础的的德意志人国家。

这里你就要搞明白,俾斯麦设想中的德二帝国和德一帝国,并不是同一个文化的。

德一,我们一般指德意志王国,当然大多数时间里,它另一个名号大家更熟悉,他僭称自己是罗马~“神圣罗马帝国”。 而德一帝国开始其实和普鲁士关系并不密切。普鲁士只有少数时期是属于神罗的地盘,但是更多时期它无论在地缘上人种上还是文化上,都更接近波兰和立陶宛。

到了中世纪时期,在数次十字军东征中,一种新兴政体渐渐活跃在西方历史中,那就是“xx骑士团”。最著名的就是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和在神罗成立的条顿骑士团。 前边两个主要在君堡和耶路撒冷之间活动,而条顿则主要在北方活动。

条顿骑士团是一个非常中二的带有宗教色彩和军国主义色彩的组织。 它虽然名号叫“骑士团”,但是本身的行政权力相当于公国。国家的首领不叫xx大公,而叫大团长,并且骑士团主要首领都算是神职人员,需要遵守各种清修戒律,并且终身不得娶妻。骑士团既是国家的军队,又是国家的贵族和统治者(插一句,打仗不能全靠骑士和贵族打,所以骑士团的下级部队一般是雇佣兵组成而不是其他公国的农奴征召制兵)。条顿骑士团连年征战,最终征服了普鲁士地区。(注意是征服,这就是二战导火索但泽的最初矛盾)。

在200多年的时间里,条顿骑士团先是通过改信路德宗来脱离罗马教廷控制,彻底归属于神罗。随后又宣布世俗化,改称国号为“普鲁士公国”。再后来,勃兰登堡和普鲁士发生了合并,成为了德一最大的邦国。

所以其实最初的普鲁士公国在德一的诸大公里,是一个晚辈小弟。而且在文化和习俗里,和神罗有着诸多不同,比如普鲁士的军国主义色彩,就是它从前身条顿骑士团继承来的,是它所特有的。而这么一个后来的小弟要成为德意志的主体文化,谈何容易。

在拿破仑横扫欧陆的时代, 德一被拿破仑打败,被肢解成各个小国。而对于俾斯麦来说,重新统一德意志固然很难,而以普鲁士文化为根基统一德意志则更难。所以在俾斯麦的计划里,吞并法国对他来说毫无益处,法兰西文化是非常强盛的,如果当真在版图上吞并了法兰西,实际上文化上会被同化的反而是普鲁士。

所以俾斯麦目标明确,他就是想成立一个以勃兰登堡~普鲁士为核心的小德意志国,这样他才能把普鲁士文化僭越过前面的大哥们,成为德意志的主体。不然早在普奥战争中,就应该吞并奥地利,然后定都维也纳成立大德意志,而不是偏安于柏林。

大家不妨思考一下“国”究竟是什么。是政权吗? 是血统吗? 是人种吗? 至少在俾斯麦看来,立国之本,乃是文化认同。


user avatar   zi-si-63-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赔款总额50亿法郎,换算成白银,估值在9-12亿两之间

当时大清国年税收尚不足一亿两白银,靠着工业国的实力,法国人直接用铁路,金银等支付了一部分后,又还了两年。

同时在还完之前普鲁士拥有驻军权,费用由法国承担。相较于占领法国,性价比高到不知道哪去了。

当然我知道题主想看的肯定不是这些,以下总结德意志联邦占领法国的不可行性。

————————————————————

总结来说就是啃不动,吃不下,别人还不让吃。

1 时代背景

看到有人说战争论,其实战争论在当时影响还没那么大,不过书中有一点是当时共识——战争是政治的延伸,是达成政治目的的手段。

19世纪70年代历史背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这背后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迁,这些都对当时的王权政治统治构成了挑战。

发生在这个时候的战争20世纪的战争不尽相同,自拿破仑后,欧洲各国君主之间都有一个潜规则,哪怕是军事上战胜某个国家,也不会直接吞并,反而会帮助该国统治者镇压叛乱(在当时各国君主之间互称我的兄弟)

这是君主集团之间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的共识,为了抑制革命思想的传播。

普法战争起源于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而西班牙王室就绝于国内叛乱。

2 普鲁士面临来自其余各国的威胁

俾斯麦一直都在注意这个问题,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同样如此,他将普鲁士置于较为弱小的挑战者的位置,不给其他国家介入的理由。

普鲁士为首的小德意志联邦地缘位置极其糟糕,如果普鲁士做大,欧洲宪兵沙皇俄国,海外的英国,奥地利和意大利都会主动给普鲁士瘦瘦身(事实上拿破仑三世的集团一直认为法国与普鲁士开战后奥地利和意大利都会主动向普鲁士开战,这其实是有依据的,不细说了)

3 民族语种不同带来的统治困难,导致控制法国全境成本过高,德意志真正的统一在普法战争结束后,普鲁士国王在凡尔赛加冕为皇帝。(甚至战后割让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德意志联邦也未能同化,这两个伯爵领德意志人占比还不低)

在当时联合南北邦国,增强民族认同感对普鲁士来说更现实也更有意义。

4 法国战争潜力还在以及民族意识问题

看没人说我就着重说一下这里

普法战争是可以说是德国对法国的征服,而不是德国人对法国人的征服。

攻克了法国首都只是是普鲁士领导的小德意志联邦战胜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并不意味着德意志人完成对法兰西人的征服,彻底失败的只是以拿破仑三世为首的法国政府。

普奥战争后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联邦人口超过了法国(大约分别是3300万和3600万),同时由于募兵制的不同,理论上普鲁士能动用百万大军,兵力远超法军。

拿破仑三世能指挥的只是国家的几十万常备军(职业军人,强大但也问题颇多),国内250个营的机动卫队(战斗力极低,忠诚度极低,动员速度极低),和志愿军(只有1000多人响应了皇帝的号召),甚至没有预备队,有装备优势和动员速度优势,但战争中并未发挥多少。

这其中有拿破仑三世自身原因,更多的还是当时法国国内人民对君主制度的不满,以及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追求。

拿破仑三世打输了法国人民会将原因记在皇帝身上,导致国内矛盾加剧,在普法战争失败后巴黎公社运动便爆发了。

普奥战争的胜利对王国的统治是一下强心剂,普鲁士的民族热情空前高涨,德意志能动员百万大军,渴望统一的民族意志占了很大一部分,他们相信战胜法国对德意志民族的统一是必要的,他们的战争热情是高昂的,甚至一位给她参加志愿军的孩子写到【为国家尽心尽责就好,不一定非要回来】

可普鲁士内的国内问题同样尖锐,在俾斯麦台前就已经有过多次政变(以国王的妥协告终)。

而若德意志联邦想要侵占法国全国全境,外来民族入侵超过国内因素上升为主要矛盾,在民族意识已经觉醒的法国内,就不再是拿破仑三世集团对战普鲁士,而是法兰西民族抗争松散的德意志联邦了。

武装占领法国,这将让新生的德意志联邦陷入长期的战争泥潭中,在对法国占领期间,常年战争会让国家财政崩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难免发生,不可避免的消磨民族热情,而法兰西民族民族意志将持续高涨,空前团结,因为对他们来说退无可退。

所以,若在攻陷巴黎后占领法国全境,无疑是让德意志联邦陷入长期作战的泥潭中,看不到好处的情况下,为什么拿了赔款后将法国人的事就给他们自己头疼去呢。

综上所述,吞并法国符合当时的德意志联邦不具备可行性。


user avatar   kashiwagier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因为尽管当时德军(普鲁士的北德)实力占优,但法国在整体国力上仍然比普鲁士(北德)强,即便当时的德国铁了心想吞并法国也是吃不下的,甚至已经到手的胜利果实也可能因此失去,并被法国和潜在的其他列强干涉反推。

二、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德国内部环境尚不支持普鲁士进行这种鲸吞式的扩张。不要说吞并法国,就是再多要几个法国的省或海外殖民地,也非常可能会遭到其他列强的合伙抵制甚至武装干涉。

而且,当时的北德和新建立的德二还是一个很松散的新生国家,尚没形成一个完全统一的整体,德意志统一的成果尚未完全消化,此时普鲁士在德意志内部的“盟主”地位只能靠军事胜利和经济渗透实现,再接着打下去,法国已经破罐子破摔了,还输得起,可普鲁士输不起。和法国陷入长期的灭国吞并战争,会让普鲁士的地位愈加尴尬,一旦战场失利,普鲁士被扩大的战火反噬是大概率的事情,甚至新生的德国被再度打散也不是不可能。

见好就收,对当时的普鲁士和德国而言都是最适合的操作了。


user avatar   wu-zhao-tian-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担心诸葛没这么多粮,其实并不难解决。

首先蜀汉账面人口虽然只有百万左右,但实际上诸葛亮主政时期四处搞基建,每隔两三年出兵数万北伐,动不动就是从山区开凿道路、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至于织造蜀锦、开矿、炼铁等在当时几乎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很难想象一百万人口能够支持这样的劳役强度。

别的不说光是越过数百里山路向陇西、渭南运送五万人以上军事物资,包括生产、运输、设施维护等等大宗项目所需动员的人力,保守估计也得是二三十万人脱离生产,尤其是第五次北伐,都在人家家门口屯上田了。

诸葛亮南征北伐的这区区十年,南征一次,北伐五次,还要大力开展生产建设,要动员这么大规模脱产人口,绝不是一个区区百万人口的小国所能承受。

所以我认为应该还有很庞大的“隐性人口”也被纳入了组织体系:

首先自然是各本地士族豪右控制的人口,表面上不属于国家管辖,但徭役赋税分摊到这些大家族大地主后,国家势必能从中获取一些利益;

其次是南中诸夷,诸葛亮南征取得胜利后,大量人力物力被蜀汉利用,甚至借此编组了一些军队。

再次陇西羌、氐等族,在蜀汉夺取阴平、武都之后与这些部落建立了更稳定的联系,也能获取相当可观的人力补充。

此外,蜀汉原有统治区内,本就有一些蛮族部落存在,后出师表中提到的一些少数民族军队损耗,可以作为佐证。

因此,蜀汉的实际控制人口可能是户籍人口的两倍,甚至三倍以上。只要不作死把大量新增人口拉去集中在一处,完全有可能就近解决粮食供给。同时把这些人打散纳入原有的屯田体系中来,以军法治之,还愁你们敢不自己种地?怎么,我大汉将士的刀不利乎?


如果真如题设一般天降百万大学生,估计丞相要笑死:大不了停上三五年不去北伐了,先把这些凭空多出来的人力组织去屯田,把汉中填得满满的。。

什么,你们都是高材生,所以不去?不好意思,大汉帝国不养闲人,一年内不能自力更生的,全部绳之以法。既然给你好好的土地,你不肯耕作。那我大西南有得是山区、矿藏、盐井等着你来开发,那些栈道、山间小路可是经常要派人维护的,实在不行,交给南蛮好好“教育一下”,说不定你们还能织蜀锦去创收。。

啥?你说你知道未来?——丞相表示,能打出去才有未来,老夫现在需要的是兵、是农民、是工匠,能提供生产力和战斗力才是大汉帝国的栋梁之材。

至于你们所谓的管理、文化,不好意思,老夫自己就是管理大师、文化宗匠。老夫麾下僚属,哪一个不是百里挑一的管理人才?还用你们这些顶多管过几个学生干部的所谓学生会主席教?

你们说的那些“先进理论”老夫更不感兴趣,也没那火星时间攀几千年科技树!老夫就问一点,你能给我把连弩改进成那个所谓的机枪不?就算你们说的蒸汽铁牛造出来了,又怎么开出祁山、走向长安?你说能?那好,赶紧去冶铁、炼钢、铺铁轨!

你们不是说老夫寿止五十四吗?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啊!

还不快干活?等兴复了汉室,再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也不迟。。。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德国总理默克尔离任?如何评价其执政16年的成就? 
  斯特拉斯堡大教堂为什么缺了一座塔楼? 
  如何看待法国男子因「上班太无聊」起诉公司获赔 40 万元,法院称「损害了他的心理健康」? 
  「一战」中法国有无督战队开枪阻止逃兵的行为? 
  假定德国入侵苏联的计划完全实现,接下来会怎么样? 
  知乎上有哪些被国人污名化的国家? 
  如何看待法国召回驻美、澳两国大使? 
  如何评价18世纪初的法国经济? 
  日本自卫队是否犹如一战后的德国,保留并培养大量军官以便战时迅速扩编而不影响战斗力? 
  德意志和奥地利在未来是否可能合并? 

前一个讨论
罗莎卢森堡和列宁的分歧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HTTP错误代码为什么跳过了402?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