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个中的一条不发钱,就很多人反对了,而且反对十多年了,就是利用项目和论文获取报账和奖励金的做法不能停,停了,叫大家怎么办?
很可能所有做这个事情获取好处的人全部都反对,也就是几乎上绝大多高校和研究所的人都反对吧?
现在问题来了,可以看前面的回答,包括自然逻辑判断,连博士生们也必然反对,
那么既然反对的呼声如此高,公务员们又蔫呆呆发愣,这可如何是好!又要听合理意见,很好,充分采纳了?
这事的源头在于,十年来论文大爆炸的种种举措,主要就是财务激励,包括论文杂志分级对应钱数分级,迫使博士生论文换交学费。研究生招生尤其是博士生多多益善,大幅增扩,导致研究人员数量也激增了
既然这个局,已经玩不下去了,因为论文数世界第一,却每个领域都被勒脖子,科学亮点十年来乏善可陈。
而且整个西方带节奏的意图已经大白于天下了,我们把论文版面大幅给你们,甚至很多专业发sci困难,那就创造大量的新刊物来拯救这些工程专业。好处自然是全方位的有利于西方。
这样子滥发废纸论文,死死的把水平摁在了地上,这也就是所谓代表作被迫出台了,因为太泛滥了,尽管几乎所有中国的科研者认为这论文奖励必须得拿!
好的代表作,谁能给出来,世界学术圈子对你刮目相看的,小来小去的改进可能个别有,就别好意思拿出来了,确实上不了台面。
而今几乎全部的文章发表者们,尤其是新一代的论文先进生产者,sci突击能手,缺了一大块收入啊
大家都是杰出青年,优秀青年,人才头衔,收入突然少了一半,这怎么对得起自己这么高的称号呢?今年换车计划又落空了不是?心理不平衡很正常
美国名校很多博士人家毕业也不过就是去当个讲课的讲师罢了,咱们得往下看,这些人都没能进入学术圈留下来,咱们这么庞大的博士生群体,而且大多都在学术圈里有项目,发大量文章,应该说至少没有像这些美国博士当讲课的讲师吧?
可以了,大学本来就不是只有讲课水平的人赚钱的地方。
我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好的科研必须又真能推动学术发展的人才搞的,大多数所谓的博士毕业生也就是讲讲课而已,人尽其才,课都讲不好,就没有一点才可言了
下面,尽速将博士生的学费免掉,至少不坑下一代科技学徒,让他们也落入西方的局里,才多少能恢复一点正面举措
再然后,绝大多数没有高水平科技成果的,还是退入到讲课的讲师里,一辈子凭本事吃饭开心又快乐,实在嫌钱少,可以出去赚大钱嘛。靠灌水,对得起谁啊???
发文章给奖励这个事的泛滥,从上文看出,其严重损害有几个大的方面,全是本质上的,
还有一个就是损害了已经算为科研教授系列的人员和广大博士生的荷包受到了损害
上面这个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昏庸愚昧的策略终于改进了一点点
那么很多人发不出高水平代表作本来就不应该拿更多钱的也算了,剩下的还有一个必须要解决的就是博士生的学费生活费问题,必须要国家提供(包括项目经费),你这个问题不解决,解决不好,前面那些全白费!
当然这些都没有本质意义的改革,本质上是提高水平,用相应的科技制度和法律来使中国科教成为一个高水平培养和发现的环境,
靠公众服务员再颁布几个行政化命令来做做样子,对应的管理也稀里糊涂的?那即使让博士生不必用论文交学费立马实施,也不会有更多实质价值了
十年来,对于公众服务员来说,一晃过去了,各机构反正发的也不是自己兜里的钱,发完皆大欢喜,行政管理也因此被算为有管理业绩。
追责,追谁的责?糊里糊涂的过一天是一天呗。那还能咋滴吧。
一个是权力必须退出科教领域,第二个,必须要让公众服务员知道痛,人民的民意就是给造废纸的发钱?社会的改革就是要让公众服务员知道不好好干不行,不马上好好干绝对不行!
取消论文发表的奖励,到底是动了谁的蛋糕呢?各路院士、杰青,带着帽子回来的海龟?当然不是,人家有年薪百万,有各种人才政策,才不在乎千八百的小钱。是动了所长、院长,项目带头人的奶酪?当然不是,人家手下一堆博士、硕士廉价劳动力,人脉遍布朝野,横向课题无数,倒倒发票,自己开个公司,钞票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真正在乎这点破钱的,是谁呢?我想是穷困的博士、硕士们,是投靠无门的青椒们。只有他们,会在乎一篇论文几千块,最多上万的奖励。
这种奖励,对于家境贫寒的科研民工们,无疑相当于一种绩效,甚至一种低保。只要我努力,能发表论文,就能得到生活的改善,起码去食堂能敞开肚子吃几顿肉了。
说来挺悲剧的,我看到校园里的博士夫妻,为了给孩子买新衣服募捐的。为了做个小手术手术募捐的。数学系的天才们,要出去浪费时间做家教吃饭。我一直以为学校的心理老师应该是闲职,结果实际上忙的不行,排除科研压力太大,最多的原因还是穷,有太多的科研民工因为穷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需要解决。
现在的科研,实际上都是科研民工们做的,老板们能给出合理的方向已经难能可贵了,但科研民工们几乎一无所得。老板们手握大权,毕业权,就业权(很多领域,就业只有圈地介绍一条路),留校权,让你干啥你就得干啥。不听话,不让你毕业,不让你留校,不让你就业,不让你评教授。反正你的睾丸被人家紧紧攥着,就算睡你,你有何法可解?
科技部的改革,搞错了方向。原本应在地主身上动刀,损地主而补佃农,结果成了杀鸡骇猴,杀佃农而骇地主。地主心理巴不得不用论文评奖,人家靠人脉评奖更驾轻就熟。在中国国情下,最不靠谱的唯论文,其实是最靠谱的。不唯论文,那学场和官场将彻底混为一谈。
高校这套科研体系是学西方的,现在看来,和中国水土不服,中国的事还得想中国办法。如何想办法,如何解决,需要雍正式人物出现。如何改变规则是简单的,但敢于触碰利益是困难的,无异于中国学术界的一场改朝换代。
最后,我不看好短期有什么变化。中国的体制仍然解决不了自己培养高端人才的问题,依然回答不了钱学森之问,依然是走借助西方科研系统替培养自己人才的老路。这条路能一直走下去吗?
我强烈希望美国人结束这种路,那时候我们才真正会做出有意义的改变。我希望我的想法是错误的。
回函是现在回的。
但是政策是2月份发的文件。
大约就是疫情期间,当时发论文和抗疫引发了争论,让上层认识到了论文KPI的问题。
花财政的钱,给外国人交版面费,让大量人员去做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研究,购买外国昂贵的设备试剂。发一堆不能转化的论文。
费效比很低。
科研经费花了大钱,技术竞争力该没有还是没有。能发论文的东西不能用,能用的发不出论文没人去做。
抗疫需要大牛用设备研发出药物和疫苗,水论文抗不了疫。老大们看不懂石墨烯,但是茶水抗疫研究方向是看得懂的。
过去多年投入那么多钱,研究的都是什么玩意?于是文件就下来了。
中国目前的经济水平,应该是应用为主。解决企业和部门的实际问题。
理论研究论文KPI让外国人去做,中国保留一定比例的人,能盯住最新成果,看能不能转化就行了。少数人去论文KPI就可以了,不给太多钱是对的。
国家级科研机构,去给企业和有国家竞争力的部门搞研发。解决问题,提升竞争力。
应该是企业有需求,国家立项目,竞争研发,研发成功的拿奖金,专利。
譬如,航发需要叶片材料,相关企业提出要求,材料要求什么性能,什么成本,怎么量产。
国家认为有用,立项目。
全国搞石墨烯论文的人不用水论文了,有能力的申请这个项目。
全国选出若干个机构,就干这个。经费有保障,待遇不提高,时间有限制
但是最后能成功的,拿到企业用上的。参与研究的机构人员,有高额奖金,有待遇,有房子,有户口,比发论文挣得多。
失败了,审计明白了,经费没乱花。无责任,但是下次项目就减分了。
中国各个行业的企业多了,这类需求多了。能解决一个共性问题,行业的竞争力就能提高一点。产品竞争力就能提高一点。
譬如,鲲鹏,飞腾都在用ARM处理器做自己的架构。紫光,瑞芯微,麒麟买ARM的公版IP。
如果这些企业提出研发需求立项目。
国家组织力量攻关。有研究机构,能够研发了一个基于ARM指令集,性能更好,功耗更低的微架构,直接授权给这些企业。
这些企业去台积电流片成SOC,做成手机处理器卖给HOVM,这就有研究的效益了。
国家可能几十个亿研发经费,投入很多拿财政钱的科研人员。
但是,成果让企业多挣了几千个亿,国家通过税收拿到几百个亿,这是可持续的科研模式。
企业有芯片需求,国家花几十个亿研发,研发的结果是在期刊上发了一堆碳纳米管造芯片的论文,一大堆博士后科研民工一样996,一样干了不少活,而企业一点用不上。这是现在的科研模式。
观点针对目前我所从事的方向。
难道在座的各位,你们都没发现现在的科研已经变味了吗?
想想看,你们在带学生的时候,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看文献的时候,但凡第一作者的姓名是拼音的,只要看abstract就行。如果文章档次确实不错(IF>10),看看其它部分也行,但是绝对不要相信它的实验部分。”
所以,你们是装作不懂还是真的不懂呢?
我刚接触科研的时候,总会有人问我,国家给了你们这么多钱,赞助你们科研,但是你做的研究怎么看起来没什么意义呢?
当时的我,会很自信的怼回去
“国家投钱给我们做科研,不是说这个项目必须能成功,必须能转化成生产力。国家花了一个亿,投了一百个项目,只要有一个成功了,那这些钱,就没有白花。”
但是如果现在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只能莞尔一笑,自嘲自己就是税金小偷。
现在这种唯论文的氛围,让多少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开始改行追求短平快而且没卵用的环化生材?
研究铺装路面沥青的,开始做氮化碳掺杂,试图光降解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
虽然他们根本就不了解什么是国VI,也刻意忽略了汽车尾气的高温使得尾气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地面。但是他们信誓旦旦的表示他们的沥青在实验条件下真的可以降解氮氧化合物。
研究海水淡化的,开始做钙钛矿、麦克烯(MXene)膜,试图通过这个昂贵的膜来增加太阳光的利用率?
虽然他们不会告诉你,他们做的膜,生产100平米所花的成本都够建一个小型火力发电站。他们也不会告诉你,他们做的膜使用数百小时以后就会被盐给完全堵塞,只能回炉重造。但是他们信誓旦旦的表示,他们的膜把太阳光能量利用率提高了50%,是解决淡水问题的最好方案。
这种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这些人和这些匪夷所思的项目,就像肿瘤一样,拼命的消耗着纳税人的血汗钱。
各种测试机构,论文润色机构像雨后春笋一般,你猜他们赚的是谁的钱?
各种试剂公司的高颜值销售,带着一叠一叠的购物卡穿梭于各大高校研究所的实验室、办公楼,你猜她们的目标到底是谁?
还有那些所谓的转化公司,只要给钱,他们就能把没有任何价值的专利卖给企业,并给出虚假的产值证明。你猜他们的基本盘是什么?
当然,更别提那些试剂公司,测试机构的充值返现、发票代开等黑色业务了。
操着卖白菜的心,赚着卖白粉的钱,你猜这是什么行业?
现在内忧外困,虽然不是好时机,但是已经是最后的机会了。
虽然我已经站在了寒冷的道德高地,但是我还是想说,各位,别削尖脑袋水论文了。
如果真的静不下心做科研的话,还可以专注于教学,好好备课,上课别照着PPT念了。
虽然我们可能没有能力改变现在的困境,但是不代表我们的学生没有能力。
所以,是时候了。
首先,只破不立,没有意义。
建议:
以SCI论文和影响因子一刀切评价成果,是过去“唯论文”的不合理之处。有的学科方向本身影响因子不高,顶刊IF只有不到3,甚至不到1;有的学科方向有保密性,本身不适合发论文;有的学科方向主要成果是专利、产品线、专著、图件、教科书、行业标准、建筑工程、病例治疗方案、生物新品种、软件、兵器研发、数学命题证明、竞赛奖项等,写论文不是主要工作;有的学科方向科学发现的频率较低,或者发展遇到瓶颈,本身不容易有创新认识。
这些不适合写论文的学科应该定期列出清单,定期增减,不能因为影响因子不高就不重视。并根据发展实际,确定这些学科除论文以外成果的种类。尤其要单独列出解决当务之急的任务类型。
科研成果的形式,除了论文、专利,还包括专著、图解、行业标准、调查报告、学术会议报告、教材、软件著作权、内部参考资料、样机、记载新发现的证据、建筑工程、病例治疗方案、生物新品种、兵器研发、数学命题证明、竞赛奖项、科普活动平台等。未来评价科研项目时,可以依据科研项目本身实际,适当增加这些方面的权重,明确科研工作目标与要解决问题,尤其要对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和关系国计民生成果进行额外奖励。
例如,针对某种被国外垄断的稀有金属矿产,有利于找矿、降成本、减少浪费与污染、找到替代品、提高回收率等成果才是解决当务之急的成果,这类成果即使未发文章,也应当给予重视。而单纯打锆石、测主微量、稀土、同位素,来描述一个岩体年代学、大地构造背景的地质学文章,则主要是用既有的方法为前人理论修修补补,不容易有太大原创价值,这类成果可以降低奖励权重。
对不同专业的科研人员,不同种类的成果,也采用多维度积分评价,使更多有相关才能的人有机会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让适合写论文的人顺利发表论文,让适合发明创造的人有专利,让适合教学的人编写教材,让适合编程的人有软件著作权,让擅长鉴定细菌真菌的医生能安心作检验报告,让擅长手术的医生重视治病救人,让擅长造发动机的人造高质量发动机,让生化环材领域的大量研究生哪怕实验失败也能让实验记录对后人有参考价值......只有人才多样化了,才能让科技成果多样化。只有科技成果有多样化的积累,评价维度多样化才能有物质基础,从而跳出空中楼阁的假设,进而可望脚踏实地地进行。
例如,某烤肉店曾经以影响因子折算餐费优惠金额或折扣的形式,“奖励”发表过SCI论文的科研人员顾客。虽然这是一种“四唯”做法,但是仍然对奖励科技成果有一定启示和借鉴意义。
可以重点对有优质、原创、突破性成果的人员进行物质奖励和政策奖励,且所述成果不仅包括论文,还包括人才培养(教学)经验,高级技能、产品线、专著、图件、教科书、行业标准、建筑工程、病例治疗方案、生物新品种、软件、兵器研发、难题证明、科普作品等其它成果的创造者,择优奖励免费看电影(苏联时代已有),免除部分税收(近十二年已有),优惠乘坐交通工具,优惠购买特定物资、仪器(例如显微镜等辅助科研的仪器,或者仪器机时),优惠住房、水电、医疗等(部分城市有地方政策)。
破除“唯论文”的出发点是好的,考虑到了现有的评价体系仅笼统地参考SCI论文数量与影响因子,而忽视论文内容质量与创新价值的不足。与SCI论文类似地,专利的评价与奖励改革本意也要重视成果质量。
但是《意见》也存在与现行《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条款矛盾的内容,例如《意见》指出要取消高校专利授权对发明人的奖励,停止用专项经费缴纳官费,但现行《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又规定职务发明奖励不得低于3000元,所以,现有奖励制度一旦取消,就不但违背了《专利法》对于职务发明奖励、报酬的规定,而且不利于保护自主知识产权。
《意见》又提出,高校不得以职务发明注册企业,相当于既不让奖励又阻碍成果转化,又与《科技成果转化法》要求的产学研结合,和当前一些地方支持技术成果转化的政策(例如中关村、北京市科协都有专利资助政策),以及各种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所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矛盾。
根据@小侯飞氘 所述的奖励取消,和我的经历所见,当前一刀切地取消奖励确实是生活开支的巨大负担。年初两个文件与本次《意见》一出,相当于不但没有了奖励,而且学生自己还要垫付大量金钱来负担动辄成千上万的实验费、版面费、专利费。注意到学生们普遍没有稳定充足的经济来源,尤其是贫困学生群体(在地大,我同级的约占硕士、博士研究生人数的20-30%)在废除奖励后经济负担更重,这岂不是在脱贫攻坚的最后时刻,强行让一部分人返贫么?
《意见》“禁止财政经费奖励论文发表”,可是又“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自相矛盾;“取消高校专利奖励”“禁止专项经费报销”“发明人负担专利费用”“禁止以职务发明注册企业”“禁止发布专利数量汇总和排名”等提议,本身是阻碍成果转化的,一定程度脱离了实际。一旦实施,高昂的专利官费与代理费用容易加重基层科研人员,尤其是学生的负担,反而助长了掌握资源的“学阀”生长的土壤;取消奖励本意是促进成果转化,可实际规定又会阻碍成果转化,自相矛盾,不利于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
当前只是一刀切地取消了论文、专利的奖励,而论文实验测试费、版面费,专利官费、代理费并未取消。注意到现在多数高校、研究所规定必须通过代理提交专利申请,不能由发明人自行办理,否则不承认其成果,这也是非常不合理的。
有很多专利代理,仅收发文件(不撰写、不答复)这样无技术含量的操作,都要收费上千元。而一些熟悉专利撰写、答复流程的研究生,本来可以自己操作来省钱,却被规定强行要求付高昂的代理费,还不能报销,这就是规定迫使研究生们接受“强买强卖”了。
所以,仅取消奖励,而不规范高昂的版面费、专利费,也是为科研人员带来负担,不利于科研积极性的。
论文发的期刊影响因子只能反映被引量,不能全面、直接地反映论文的实际价值。至于学历、职称、以往奖项等,在这种战略格局瞬息万变的背景下都是浮云。
过去的四唯问题,一定程度上带来了马太效应,培养了诸多学阀,这是一种极端。然而一刀切取消奖励,是从一个不合理的极端走向了另一个不合理的极端,这样会为有科研能力的研究生们带来巨大经济负担,打压基层科研人员积极性,不利于科技进步,甚至为渊驱鱼为丛驱雀,造成科研人才流失。
SCI论文之所以过去被捧得太高,正因为它们是科研成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所以在国际上广为接受,正是因为经过多年演变而相对合理。虽然国内既有评价体系有不合理之处,但是不能因噎废食。
既然要改革,把不合理改为尽量合理,就需要具体有效的实施方式与替代评价标准,让科研院所与高校有的放矢,从而用SCI论文数量、影响因子以外的维度,来评价科研成果的意义。
论文数量、影响因子以外的维度,我认为可以根据论文所述科学发现、实验效果、改进程度、未来工作启示、观点新颖性、方法新颖性、填补空白、后续影响与学术会议评价等维度。在前述依据基础上,区别开不同学科领域,相似领域分别汇总,并由有实力的基层科研人员打分评价论文的质量,从而降低旧评价奖励方式仅看论文数量与影响因子的笼统性。以我所学的专业来看,有大量的SCI水论文都是按照固定格式写的:先选个剖面或露头,采些岩石矿物样品,主微量锆石传统非传统同位素......获取一批实验数据,地球化学图解一投,看图说话讨论,结论多是印证前人主流观点,这种论文在观点与研究方法上就不够有创造性,却可能因为研究区人迹罕至而填补基础资料空白,发到影响因子还不错的刊物上。例如:平昌冬奥会那年JP的一篇文章,只是概述了平昌当地地层、构造、岩浆岩、地质演化历史,完全没有新认识。但是,在地质学领域如果发现未知化石,新矿物,过去认为不存在的矿物组合,新矿床与矿化类型,改正前人测年或矿物鉴别的错误,或者发明新仪器、新方法、新应用、新流程、高精度的实验设备、高效环保的采矿设备,则是创造性强的成果,在评价时应当强调其创造性意义。有的论文前瞻性超越时代,短期内难以发现其学术价值,还应当有长期评价奖励机制。
前面提到,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改革,必须以更科学的方案取而代之,有的放矢。让科研人员清楚除了SCI论文与专利,还可以做出哪些成果。
未来要破除“四唯”,我认为可以用“多维”来稀释原有的“四唯”。例如将人才培养质量、高级技能、产品线、专著、图件、教科书、行业标准、建筑工程、病例治疗方案、生物新品种、软件、兵器研发、难题证明、科普作品等其它成果,放在与原有四唯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评价,并根据学科实际选取组合,才能稀释论文、职称、学历、奖励的权重。
其中,科普、人才培养不但是保证科研后继有人,可持续发展的两项重要举措,而且是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现实应用的催化剂。科普可以让不做科研的人们清楚,科研的价值与意义有哪些,有多重要,还可以破除迷信与伪科学;人才培养则是促进科技成果应用的必由之路,好比新发明性能进步的机器,总要有人会造,总要有人会用,总要有人会修,总要有人会改进......正因为有了科普和人才培养,科学知识、技术才能传承下去。所以破除“四唯”,应当将科普和人才培养的成果放到重要的位置上。
网上经常有人把演艺圈与科研圈的收入进行比较,而实际上这两个群体可以互相合作。不专门从事科研的演艺人们,也可以凭借影响力等优势,创作科教、科研、科普、科幻题材的“四科”电影、话剧、音乐等文艺作品,令科学知识、科研人员形象深入人心,间接地助科研一臂之力。
“四科”文艺作品有利于科学知识深入人心,甚至促进科技进步。电影《流浪地球》就是很有影响力的科幻电影,虽然存在“太阳过早氦闪”“刚体洛希极限位置错误”“爆炸能量数量级计算错误”等瑕疵,但不影响它提升观众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又例如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虽然现在看来不一定完全符合事实,但是它描绘了一种技术愿景,某种意义上令科学技术有了可追逐的目标。
“四科”文艺作品可树立科研人员的正面形象,是吸引人才的有效方式。建国早期北京电视台的一次春节联欢会,就是一种积极的示范,其具体舞台剧情是这样的:少先队员们上台给电影明星们献花,明星们说:“他们才更值得你们献花!”然后镜头转向科学家、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们,孩子们欢笑着把花送给这些人。这类宣传曾经潜移默化地告诉那个时代的孩子们,知识、勇敢、劳动都是那么的光荣。
新的时代,也该有点与时俱进的新“四科”作品,来鼓励对科学真正有兴趣的人们了。
苦的都是做事的一线科研工作者。
就论文来看,科技部说不以期刊影响因子来评定单篇文章价值,自己又搞三高期刊目录,变相以期刊论质量。
就论文奖励来看,强制论文不允许奖励,对一线工作者科研热情打击很大,对行政人员、科研寡头来说没什么影响。我建议全国严禁论文发表更痛快一点。
好,支持!
众所周知,科研人员月薪过5k就是不安贫乐道,过10k简直挖shzy墙角。
论文奖励?一堆灌水的废纸(注:发表于高水平国产期刊除外)也有脸伸手要纳税人的钱?
取消!一定要取消!
PS. 求推荐东南沿海咨询/分析/行研类工作,长三角最佳。新能源/电化学/材料背景,港科机械工程博士,硕士平均工资就行,接受996,需要什么证我现在可以开始考,随时可以入职(比心)。
要破“四唯”当然要有代价,如果允许用财政经费奖励论文发表,那不就还是「唯论文」?
财政经费还能怎么奖励论文发表?不还就是发表某期刊奖多少钱?不还就是按SCI或者影响因子什么的来划分等级?财政奖励只能把这个划成量化的标准,否则问题更大。但是问题是只要这个标准是量化的,那不就还是一个类似考试的东西?所有研究的出发点不就都变成了“怎么在某个类型或者级别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各个都指望踩着下线去做达标的东西,还怎么有真正重要,有价值的研究?一份工作都想着怎么拆成几份发到几个期刊上来最大化利用还怎么做有意思的研究?
又不是说就不给钱了,只是说不能用财政经费奖励论文而已,怎么反应都这么大,把不允许用财政经费奖励论文发表扩大为不肯给科研投入经费?
整个手机行业吃掉60%利润的全球唯一巨头,需要其他公司来教他做事?
我感觉 @刘镇锐 的回答是很有道理,至少是在理想情况下很有道理的……
我一直觉得,如果想好好讨论决策问题,就要明确不同的决策意味着什么样的社会,然后分开谈它们的代价。而很明显,就算禁止器官交易,由于这一需求客观存在,器官买卖黑市本身也必定存在,并且规模不小。
而另一种层面上,那些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人也确实会面临死亡威胁……
所以禁止器官交易的代价其实也是很大的——其实倒不如说,禁止任何资源流动的代价都是很大的。
所以我对这种东西的态度和“健康码常态化,大数据医疗”的态度基本没区别。把一些平常不被当作资源的东西划定为资源肯定会留下一大把作恶的空间,但这不是断定这种交易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存在的理由……
放到一百年前,现代金融市场里种种衍生品的交易会留下的作恶空间也会大到难以想象。但做好了制度建设之后,这种存在内秉弊端的东西也同样可以被判定为利大于弊。
至于刘的回答本身,我可以从中看出来唯一的问题是,强制假设对社会规范的盲目信仰不存在可能有些强到脱离现实了……或者说,把那些“宗教化”的因素拿开之后,会带来的改变恐怕会导致一些很基础的理论分析视角不再可用(比如韦伯的理论很可能直接就废了),所以在这样的假设下讨论问题可能会很有误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