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没做过审稿人的人才会觉得有什么大不了。实际上根本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发过几篇论文以后就会有人找你审稿,审稿人的身份说明不了什么,顶多也就能说明你是干这行的。
经验不多,就审过一篇PRL。欧洲一个研究组的成果,跟我的研究方向比较接近,无竞争关系。
文章确实有些可圈可点的地方,但个人认为不适合发在PRL上。
PRL只发短文,对字数限制的比较紧,去掉图片也就剩下两千多单词,很难把太细节的东西讲清楚。
然而这篇文章包含解析理论推导+多尺度模拟+实验验证三个大部分。为了塞进PRL的字数限制内,作者基本上每个部分都没讲明白。我得专门把该组以前的理论文章看一遍,另外再找到相关的实验文章,才能基本上理解他们的技术细节。这还是因为我跟他们还算是小同行,对文章中用的几种方法还算比较熟悉。要换个研究领域重叠度低一些的读者来看,估计会一脸懵逼。
由于是第一次审稿,看的也比较细,大大小小给了快20条意见,多半是技术性的问题(没办法,谁让你不写清楚)。其中有一条就是:A detailed description (in a full-length article or in a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f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methodologies would be really helpful.
我的建议是大修,不过后面好像没消息了,估计是拒了。
想想自己也是一个长期被审稿人虐的作者,第一次审稿最终结果却是拒稿,心里总有些怪怪的,有种屠龙少年最终变成恶龙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