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博士毕业了,除了进高校,还能做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grdm 网友的相关建议: 
      

突发:前言之前-高校之恶

2021年6月7日,就在我更新这篇答案细节的同时,Breaking News,复旦非升即走被淘汰者,39岁教师,采取了极端方式夺去了宣布淘汰决定书记的生命。

姜犯下命案当然不可能只有【青年教师都不再以体制内管理,而实行市场化的非升即走】一个原因。但如果是体制内的两人有矛盾,绝对闹不到动刀动枪的地步。读了这么多年博士,见过被排挤的老师也不是一两个,但由于是事业编制铁饭碗,他们也就是选择不混圈子一个人默默科研,也有不少成果产出。绝不至于像姜文华案步入如此极端的结局。

以前很多人还有幻想,“非升即走忍一忍,暂时没有‘编制’也没关系,努努力应该能上岸的”。但这件事应该算得上是中国非升即走命案第一案,是一个里程碑,预示着青年博士,尤其是35岁以下应届生身份在手,还有机会无需孤注一掷,可以直接系统性翻盘的博士在读生,是时候抛弃幻想,脑子活跃起来寻找其他出路,来远离病态的中国非升即走教职体制

上面那个链接被扬了。可参考下面:

再翻翻这个问题吧,看看他们有多少成果,找的却是什么样的教职:


其中,央企研究所就算是其中一个比较体面的出路。

前言

Q1. 央企研究所有这么好吗?

不。要看每个人的需求。非常热爱学术的不适合,非常热爱跟踪技术前沿的不适合,非常热爱高薪的也不适合。本文比较的待遇也都是非985211的普通高校。

博士资质普通,没想过扬名立万的,本来的预期就是找个普通的高校,有编制,卷不动了,也不想去民企玩命换高薪的,是本文的目标对象。其他人(事业心重的人)建议划过本回答。

以我收到的信息来看,这种人可能是“沉默的大多数”,毕竟高呼“我甘愿做普通人”总是不光彩的。但这种人在台下越来越多,尤其在后疫情时代人数暴涨。经管法某些系今年清一色考公,对理工专业来说,央企就成为了最佳选择。


如果是这种人,你感觉对了,高校目前性价比对普通人非常低,非常不值得进入

目前(2020年开始3-5年间)进入中央企业(国有企业),性价比全方位暴杀高校。一条一条讲。

确切来说适合博士的是央企(国企)下属研究所,有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的基础研究所,也有事改企的工业研究机构。是否改企对普通博士应聘者来说区别很小。

一、终身职位

高校:需要(2年博后+)6年非升即走,非升即走期间,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非顶尖高校一般都要求青年基金,顶尖高校一般有更夸张的要求,如非升即走期间拉到x百万经费。

就像题主说“三年内几篇论文+青年基金,就可以拿到编制”。原谅我不厚道的笑了,因为——

央企:入职即可,不犯大错都是终身雇佣,需要0年。




有两点需要给不太了解的应届生科普下。

1.1 终身职位的编制

高校的老事业编新人已经不可能拿到,新人所谓的事业编多数是到岗不到人的(有人事代理,也有备案制事业编等),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向中央编办备案这一步骤。所以新人会发现自己进入长聘以后,还要每n年一考核,但老人不需要。

如果不向中央编办备案,即使是事改企单位,央企正式工(即所谓的“央企编制”)的含金量完全等同于高校的“假事业编”,而且央企正式工可没有工作量达不到一定要求就转岗再不续签合同的。

1.2 青年基金

很多人会选择做博后,疫情期间选择国内高校做博后,很多会把青基申了,但青基一个人只能中一次。出站后很难留校,需要去比较普通的高校非升即走,但普通高校比顶尖高校更看重青年基金,对方看着你申过青年基金的简历就会倾向于不要。

博后学校撸了你的青基再不让你留校这种行为,我只能想到一个比喻:艹完了扔

我非常不喜欢这种带有性别偏见的下三路比喻,但实在想不出比这个比喻更能straightforward的体现当今高校恶行的了。

二、城市选择

如果一个博士毕业生的文章刚刚够毕业标准,他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

高校:二线城市二本非升即走(生化环材)

二线城市一本非升即走(传统工科)

二线城市一本长聘(信息学科)

一线城市成果一般的二本都难,可以考虑北、上、广的职业技术学院,可能有终身职位。

为什么没说深呢,深圳的职校,深职院,深信息,非升即走,是的,职校也非升即走。 ↓↓↓



央企:北京,上海头部央企,(%90以上的研究所)随意进。中等收入。

二线:天津、南京、合肥、沈阳、成都、济南、武汉、西安、贵阳、南昌等(总之除了杭州这种破地方都可以)的头部央企,头部收入。

三线以下城市太多,不列举。有名的就是绵阳,株洲等。

(注:一线,二线的收入数额实际上是相等的,30左右,只不过同样的薪水,到了一线属于中等收入,二线城市就是头部收入了。)


三、北京户口(仅限北京)

一个博士生如何最快获得北京户口?

高校:去北京高校做博后,经过考核,发够文章(或者申够基金),成功出站。出站后自带人社部指标,找高新企业后(好像还要求工作半年),才可正式落户。在考核通过的基础上,需要2.5年。以清华大学政策为例:

央企:入职即可,直接解决北京户口,无考核,需要0年。

以某所政策为例:



四、人才公寓(主要利好二线城市)

高校:我了解范围内的普通高校都没听说过有。

央企:一般二线城市提供一整套小公寓或者单间,一线城市提供单间或上下铺(条件较差)。

二线城市以沈阳某单位为例:(该单位为生产单位,国企性质)


一线城市以北京某偏远单位为例:(该单位为基础研究单位,保留事业单位性质)

五、薪酬待遇

央企与博后基本持平。(竟然有一项平手了!)

可惜博后只能做两年,央企是终身职位。出站以后,薪水又被暴杀。

当然事实是这么比本身不客观。央企博后的待遇也比央企正式员工要高。某微电子方向研究所,博后打包50个(包含所内待遇+北京市待遇),知乎上也有相关介绍。

还有知友提示,水木学者学者一般申不了,所以说不定只有20w...那么,下面这个北大博雅博后,应该也类似吧......


六、职称评定(评副高)

入职后几年可以评副高?

高校:(2年博后+)6年非升即走,非升即走期间,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blabla…

注:高校的非升即走期间是“副高待遇”,而不是真正的副教授。

央企:入职2年开始可以评副高(高工),众数3年,一般4年怎么也评上了。



七、土博利好程度

高校:利好海归,土博不配做人。

央企:利好土博。一等人清北,二等人北航哈工西瓜大,其余985众生平等。

海归?老领导表示不了解,去去去,去央企下面控股上市公司做民品去吧。



总结,Q&A

我在其它人的回答下面有个回复,就是国企可以给一个应届生一下子拿到其他人5-10年都拿不到的东西。就借这个回答的机会总结了一下。

1.终身职位:高校3-8年(还不一定能评上,评不上走人),央企0年。

2.在大城市(一二线)找到位置的难度:高校难,央企简单。

3.北京户口:高校2.5年或3-6年,央企0年。

4.周转房:高校无,央企有(可住1-8年不等)。

5.评副高:高校3-8年(还不一定能评上,评不上走人),央企2-4年。

6.薪酬待遇:高校博后30讲师20,央企30央企博后50(某微电子所)。

7.土博:高校鄙视,央企欢迎。



Q2. 央企研究所技术out-dated,官僚主义严重,有非常多的不好的点。央企只有职能部门是香的,其它大国工匠都是韭菜,等

首先,这都是真的。

但是,应届生已经读完本专业快准备毕业了,你必须为应届生指一条路。没有完美的对象,婚可以不结。但没有完美的工作单位,工作却不能不找。找到的工作一定只是相对性价比最高的。

我写过很多回答,有实名的有匿名的。收到很多肯定的同时,也会收到一部分人的情感宣泄。有些人是在民企完全不明白高校情况的。也有可能是真的经历过国家“**需要忍耐”的转型期,高学历却只拿十万块的那个年代。对老前辈们应该抱有一种敬意。但问题在于,他们对于当前就业形势完全不了解,无意义的情感宣泄并不能给任何人指出出路。

比如,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回复,说他是三航院校毕业,在某厂很久,后来跑路。他认为只有职能部门是香的,十年前硕士去了二本教职。

我们先分析第一条,对于央企职能部门的招聘,最官方的信息来源于国资委招聘页面,很多公众号其实都是在这里复制粘贴的:

我就随便挑两条点进去

这理工科博士能考吗?是给理工科博士准备的位置吗?

央企职能部门的招聘是完全倾向于文类专业的。问题是,文类专业就算能考,就招三五个人,又有几个人能考上呢?

第二条,硕士去二本教职,这个大家都懂,今日怎么可能。


Q3. 央企这么好,怎么招人还这么难呢?

答:因为大部分都是疫情之后才刚刚开始大规模招聘的!上面举例过的某司,1w5的员工,才29个博士。央企研究所是蓝海,高校都红的三尺高了。疫情之后,央企需要承担社会责任,解决就业。其次由于严峻的国际形势,极其需要自身做大做强。这两个叠在一起,结果就是疯狂需要博士。

聪明人可能听出来了,这就是风口。就像赶上炒房风口的人几个月赚的比穷博士一辈子赚的都多一样,人一辈子能赶上几次风口啊。赶上一次就是人生之大幸。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由于疫后风口来临,薪资突然暴涨,新员工薪资直接倒挂老员工,利好新人,但老员工叫苦不迭。

下面有位知友的回答我很赞同:

时代洪流>>选择>努力。



Q4. 什么研究所好?能不能推荐一下?是不是战(术)武,中电14这种名声在外的最好?

个人一直尽可能避免回答具体研究所的问题,但本问题关注度很高,我也接到很多私信,同时也有人善意而认真的对我提出异议。所以我想正面的,系统的回答一下我对研究所选择的看法。

我从三年级时发现高校卷的太病态了,在辅导员的引导下开始关注研究所就业。之后我还在美国呆了一年,那时疯狂用美国学校的电脑搜集国内各大央企就业情报,这其中很多都是涉军单位,现在想想FBI没上门算我幸运。我也尽可能利用校友和父母的资源,去了解包括常说的明星研究所/部门的第一手情况。有实地活动我也第一时间去参加。




这两年下来我的结论是:

我并不建议所有人都无脑涌入名声在外的明星研究所/部门

(我自己在择业中不会选择这些名所)




不是说这些有名的所会克扣工资,会把承诺的稳定工作,住房等鸽掉等等这种道德上的缺陷,而是存在一个矛盾。

如果一种生物它看起来像鸭子,走起来像鸭子,叫起来像鸭子,那它就是鸭子。就像下面有评论讲,“14所某些部门薪资堪比华为,但工作强度也堪比华为”。那么——他不就是华为吗?

被14所某部门“堪比华为”高薪吸引来的那部分人,是原来想去华为的人。这个时候矛盾点就出现了,去华为的人,肯定是热爱新技术,想拼出一番天地的那种。可研究所技术肯定没华为新,很多时候就是过时技术码工,调参侠,画图工,写本子专家甚至ppt专家,搞不明白就找外协。而且鉴于央企研究所很多有军工属性,给你的工作可靠稳定,也会追求设备的可靠稳定。例如你听说过有几个微电子所在攻关3nm制程芯片?他们或许对28nm制程芯片如何抗辐射更感兴趣。这个时候,去这种大所的核心部门可能真不如去华为。

完全不加班是不可能的,但是还是存在符合money-life balance的研究所/部门的。只是我不愿意当出头的罪人,人家变卷了怕不是要恨死我。如果感兴趣,大家可以发挥自己的情报搜集能力去找,这是一个博士应该具备的素质。我之前的第一志愿就是各央企智库,毕竟对情报搜集能力比较有自信。


针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些废话

很多人上职业生涯规划课不爱上,宁可去图书馆做几道题。所以社会上有很多业务精良,职业生涯却一团糟的人。

名声在外的研究所是很卷的,能进去的,其业务能力不会亚于进华为的。但是在我两年的调研中,遇到过很多很不开心的前辈。痛斥该研究所各项不好,但是听到所描述的facts又觉得没那么夸张。

其中我在调研中认识了的一位前辈印象深刻,性格很不错,他很为自己的工作自豪(具体业务恕我不透露),觉得工作很有意义,而且加班相对少,薪水也不算低。如果真用学生做题家思维来论“好”与“逊”,那这位前辈所工作的部门不知道要比赫赫有名的一部战(术)武、501、14所这些“逊”到哪里去了。但是他很快乐,我也能感觉到他很满意这份工作。真论业务能力,也许是前者在校时更出色。在校学生也多会说,前面那位学长进了一部,薪资堪比华为,那才叫厉害,后面那位就拿个20来个,不值得崇拜。但后面这位前辈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好的人,真正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的人。


可能还要再议论一下开头犯案的姜老师。很多知友分析了姜老师的人生路径。以下这位知友提供了如果姜老师当初走学术圈,如何是最优解:(回答已被扬)

下面一个回答以和他同时获复旦校长奖的两人举了例子(回答已被扬,此处简述):一位追求绝对的稳定,退回到中学当了中学老师;另一位抓住了当时金融业的风口,挺近金融界大赚一笔,社会地位提升甚高(BTW,这两种也都是不错的出路,想了解可知乎搜索相关答案)。校园里的做题家或许会认为,好像博士不当教授,不拿高薪就不光彩一样,但中学老师稳定了就不为国奉献吗?金融从业者脱离了学术圈的卷就不用努力了吗?显然不是。

虽然这些分析都有放马后炮之嫌疑,但都可以给普通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带来一些启发。


反面例子之二:学历特别漂亮,但没能认识到自己科研能力一般没有迅速活跃思维另行出路,最后人生不住的下行:


我们今日马后炮分析,她的转行指征比姜文华老师还明显,姜只是不该去复旦,科研能力还是不错的。她读博时候只有一篇文章,还不赶紧溜。只用她的学历,她的出路不限于:央国企(应届为主),郊区人才引进挂职,咨询行业,其他金融行业等。


造成这件事的原因,一是信息差,二是“名校生的虚荣”。从她给学生改的一手好论文讲课生动就知道,特适合去抓总单位做ppt写文档,如果从事咨询,行研会有很好的发展。哪怕考公去组织部卷,写材料也能出头。可惜啊,她大概已经过了年龄。


找到自己需要什么是最重要的,最适合才是最好的。具体到研究所的选择,作为应届生求职者,首先要破除的是做题家思维,即摒弃“14所业务最好,厉害的人都去14所,所以我去14所也最好”这种刻板想法。我有朋友就和我说过“x大神都从14所离职了,14所可是亚洲第一大所。”言外之意就是,某人从亚洲第一大所离职,其它的研究所会更差,更不值得去。但这是一个典型的错误逻辑,14所是“亚洲第一大所”,跟打工人又有什么关系呢?跟打工人的生活是否幸福又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回到Q4的问题本身,我认为我这里并没有某一个研究所可以推而广之。例如下面有位回复提问,这些央企研究所比华为的70w年薪好在哪里。我觉得能问出这个问题,央企研究所就没什么好的了。因为很显然他在选择行业时是以收入至上的,但我选择行业时如果要牺牲一样东西,第一个就选牺牲些金钱。

这个问题如果问我,我的第一反应是,我能不能只拿35w然后上三天班。


↑这位答主的有一个观点我们小圈比较喜欢

你到网上去查的话,你会发现所有的单位网上都是一群人在抱怨,在黑,因为如果他要是过得很好的话,一般也不会到网上来回答这个问题

但我也要提出点不同意见,就是查资料是一定要多查的,只是要关注每个人所描述的facts,不要过多关注他的opinion。facts是指,例如你联系一个战(术)武的同学,他说他大多数时间10点下班,这种“事实”基本可以采信。至于他的opinion,主观认为好不好,放在一边。搜集完facts以后,做个表格,列出薪资,加班,工作节奏,单位的改组前景等等。最后综合自己的需求来决定。一般要注意的是,同一个研究所不同部门的任务量是完全不同的,未必具有可比性。待遇方面也会有差异,一个是可能博士会拿的比硕士高很多,晋升路径也会宽很多。另一个是信息学科(计算机电子通信)一般来说拿的更高,AI方向会拿的更更高,而传统劝退专业(高分子等)一般拿承诺的底薪。

过于跑题了,此问题就此封笔吧。



8月初更:

98上出现了类似的帖子,悟道的人越来越多了。博士生多数是普通人,但也是普通人里智商前百分之几的,或早或晚都会认清现状的。

因为是内网帖子,我删除了他的家庭信息部分。


5号发的文章,14号收藏1000人。

一个针对小众(博士群体)的回答....

只能说众博皆苦....

另注:本回答写于2021年,如果2024年看到本回答发现情况有变,不要惊讶,卷的就是这么快


user avatar   zr95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年年底,博士毕业,顺利留在本校,算是师资博士后吧,三年内几篇论文+青年基金,就可以拿到编制。看起来很好。

有编制就已经很不错了,难道想出去当没有编制的青年教师么?现在有的博士毕业无法拿到编制,只能够参与非升即走的竞争。

我做事很能拖,基金申请书迟迟写不出来,不会写,,

拖延症很正常,在博士中间拖延症算是正常现象。基金所有的人都需要申请,毕竟不申请也没钱搞科研。

也不会带学生,本科毕设都感觉带不好,差不多自己上手帮他们写了

多向老教授请教一下带学生的方法就可以了,这个纯粹就是经验问题。

然后性格过于内向,容易紧张,害怕上台讲课,下学期还要带班,当班主任,,想想以后当老师要做的事,就充满了恐慌,觉得自己各种不适合这份工作。

老师这种工作已经比较简单了,企业里面各种竞争,PK 的氛围比学校大很多。

除了当老师,还有其他的出路吗?或者怎么才能做好一名搞笑教师呢?

估计暂时应该是没有了,学术圈的容忍度还是相对大的。




  

相关话题

  清华教授江小涓称「博士六年还未毕业或影响贷款信用」,这一现象真实吗?延毕对贷款影响有多大? 
  您认为博士期间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发了一篇JCR一区的SCI是怎么样的体验? 
  导师让我帮低年级的师弟师妹改期刊论文,我是否可以要求论文加我名字呢,应该找谁说,怎么说比较合适? 
  对于愿意挑战科学难题的国内博士生,如果挑战失败,我们能否让他依然拥有良好的发展前途? 
  博士生学历真的很重要吗? 
  对学术不怎么热爱,只想当大学老师而去读博可以么? 
  海外博士若回国从政有可能直接给县长或地级市局长吗? 
  不结婚,就一直做科研会怎么样? 
  博士入高校,踏实做老师,还是走行政? 

前一个讨论
内卷的坏处有哪些?
下一个讨论
如果有一个封闭的、社会体系完整的岛屿(比如台湾岛),岛上只有10万女性,这个岛屿社会会如何发展?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