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算老学长了,物理出身,海外读博百态算看了不少,简单说几点。
开篇先给结论:我个人趋向于:对中产孩子劝退基础学科phd,对穷人家孩子部分劝退基础学科phd。至于富人家的孩子。。。无需参考我的意见。
学长我个人学术能力普通,不是科气的“普通”,是真普通,绩点大概是本校出国党的中后方,所以我的看法应该不会因为学霸或者学渣视角而严重失真,相信很大一部分学弟学妹可以稍加参考。
首先是误区:
误区一:phd奖学金证明我很优秀,很无可取代。
从整体角度看,能读phd的学生确实很优秀,但并非不可取代,恰恰相反,对美国大学而言,还真不怎么缺人。(如果最近有变,那可能是我数据旧了)
在前边劝退党的努力下,这个其实也不算什么秘密了,简单说就是基本上不太有人能自费读5年及以上的phd,美国本土学生不愿读,第三世界国家学生没钱,所以需要奖学金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笔钱可由院系或者导师出,取决于TA还是RA合同。当然,很多手头紧的导师是不太愿意付这笔钱的,这就常出现,导师不给RA合同,要求学生签TA合同给院系打工,院系支付学费,然后学生无偿到导师实验室全勤工作的现象(常开始于Phd第2、3年)。
从规则上说,这倒也是合规的,毕竟和导师做实验(其实就是学术打工),也是一门“课”,而且这“课”的学分可调,很灵活。举个例子,假设某学期的奖学金帮你买了9个学分3门课,强势的导师可以要求你只选和他搞研究的那门课(很多学校一般给这类课配选课代号800或者900),然后调整该课学分到9学分。这种情况下,奖学金看上去确实是在帮你支付学费,但不见得购买了等价的课程,如果你是在实验室打苦工并且学不到东西的话,等于说以极低性价比挥霍了学费。尽管是院系替你支付的钱,但显然也没法支撑“奖励优秀学生”的意义,更像是为了让你在实验室打工而不得不满足F1的每学期课时规定(F1持有者必须在学期内满9学分注册,否则失效)。而且更糟糕的是,由于此时你签的不是RA,导师可以理直气壮地不为你的实验室劳动支付任何薪酬。
有人说,怠工可以不?有人试过,甚至有人尝试怠工去旁听CS课。结果是导师通知院系,通报学生怠工,院系向学生发警告,以停止奖学金来威胁学生回实验室工作。又有人说,换导师可以不?也有人试过,很难。导师之间也有江湖,从一个导师手下逃出来学生,其他导师不见得愿意收留。理由是微妙和复杂的,比如维持导师对学生掌控力的共同需求,比如质疑学生学术能力,还比如不想和该学生的原导师搞坏关系等等。院系规定,所有phd除了第一年的外,必须配对导师,因此换导师并不简单,有很多运气成分,而这还是不考虑新导师研究方向是否合口味的情况,连这都考虑的话,可转导师更少。
总之,基础学科由于经费不足,导师压力巨大,常常出现压榨学生现象。我上文所举的例子只是一种常用手段,巧妙地将经费紧张与发论文的压力转嫁到学生的无偿劳动上。而留美的中国phd学生由于身份问题,是逃无可逃的。美国非冷门基础学科phd的每一届,经常是上千人争10~20个位置(中小院系),并不缺生源。这种局面下,导师可以把学生吃得很死,发现这种现象,除了及时止损quit phd以外,没有什么好的选择。那种揩院系的油,不打学术工,拿奖学金去听CS课的想法太naive了,在别人的地盘上,有的是办法收拾你。
不是不能体谅ap年轻导师的难处,导师当然非升即走也有很大压力,但还是希望在财政和实验室将来发展上能与学生良好沟通,学生可以依照实情选择是否和导师一起奋斗。忽悠上套的做法,无论自己压力多大,多少是有违道德的。
误区二:phd有很多同党,有难题大家一起面对,毕竟都是本科名校出来的优秀学生。
这个是典型的没见过世面。实际上phd成分非常复杂,并且读博期间也是各有想法。
我见过生过孩子来读的;读到一半娶妻生子的;工作多年忽然想读书的;二三本励志学霸上来的;内卷成风大学毕业来拼命的;炒股失败来读书的;中科院科研做得不爽才过来的;甚至还有浪迹世界各地实验室多年的学术吉普赛人,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年龄跨度也大。先不说你们是否聊得来,光是心态上、性格、成熟度上差异都很大。国内走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名牌大学——美国phd一路上来的人估计不太适应,一个系的phd背景复杂得像一个小社会。有人就有江湖,明里暗里小九九还是不少的,不过人际关系在哪都是个课题,这里就不多说了。
误区三:phd有一套明确的流程和路线帮助你展开研究、拿到学位,或者阶段性的成功。
这条,国内学生常犯的错误。我们国家是大zf社会,低位者听从高位者指挥安排,高位者对低位者负责,这种伦理深深融入中国文化中。国内学生来读博,找好导师后等了一周,没任何消息和安排。郁闷着找导师询问,导师更郁闷:“你这周跑哪去了?都不来找我?”学生蒙蔽:“你没给我安排任务啊?”与国内不同,在美国尽管学生也要为导师打工,但伦理上确是合作关系,也就是说,导师对学生在实验室有生杀大权,但没有扶植学生未来的义务。phd需要主动地找导师交流,报告研究进展,主动找可能去搞的课题等等。我刚出国时以为学生不该打扰导师工作,要听安排,听指挥,结果被导师骂个狗血临头,说完全不主动,没有学术ambition。还有其他诸如有问题要主动地提出来解决,及时沟通,等等。另外,原则上你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变成乞丐,也和导师没半毛钱关系,自己人生的轨迹要自己时常规划调整。这是文化上的一个差异,希望学弟学妹多注意。
误区四:phd时可以自由研究。我可以先申上,再慢慢选导师。
这是个大坑。我当初想读物理,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向往自由自在地探索知识。我相信很多向往成为科学家的小伙伴最初也是这么想的:在明亮洁净的实验室里,你穿着一身白大褂,正襟危坐于各种高端仪器当中,目光向着远方,思考着影响人类社会的深远科学。。。显然,这是妄想。前边已经总结了,phd就是拿钱干活,别人出钱不是给你玩小确幸,实现你“科学公主梦”的。各种学术民工的苦逼实验室生活我就不吐槽了,网上一搜一大把。我当初也觉得自己高尚得一塌糊涂,把自想象成人类救世主,不要娱乐,不要老婆,专心苦力科研,领着极低的工资,然后最终实现科技突破,改变整个文明。然后22世纪的吟游诗人都在传唱着我艰苦奋斗直至成功的凄美史诗。
结果呢?很累很苦,你不在乎,咱高考千军万马杀出来都不怕累,继续就好,OK。没钱,你不在乎,大不了老婆不娶了,拿点收入糊口能过一辈子了,反正能一直快乐地搞研究,对吧。那我问你,不让你做你想做的研究,你在不在乎?听过几个高大上名词,想搞相关的研究,比如什么核聚变、量子、纳米,结果一进实验室傻眼了,全是搬砖活。而且一些导师为了多发文,采取灌水模式,比如著名的“排列组合式科研”,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找找相关消息,说滥了,我就不展开了。
对于肥科学生,肥科很多实验室是国家花大钱投资的,这在一般学术界其实不是常态。肥科本身研究方向也很齐全,你可以找到各个方向的导师,其中应该会有感兴趣的方向。然而这也给了一个错觉,以为出国后也可以在这么多方向里选导师。实际上,美国很多大学的基础学科院系很小,faculty有的也就20、30来个,方向也很窄很集中。比如有的大学物理系全是凝聚态的,有的天文吃香来了一堆搞天文的,其他方向寥寥无几等等。加上不像肥科有国家投资,美国非名校那边实验室可能又破又小,装备还不齐全,根本做不了你想做的那类研究。在对导师不了解的情况下仓促海申拿奖出国,经常出现全系没一个导师做的方向是感兴趣的的尴尬局面。想想,在没有兴趣加持的情况下,你能有多少热情去做科研,有多少耐心去忍受枯燥冗长的研究过程?
如果肥科有人能对海外大学的导师进行建档,把信息集中处理,给学弟学妹们强调读phd选的不是学校,选的是导师这件事。提供导师的背景,研究方向,论文发表情况,学术指导情况,基金情况等等给即将申请phd的学生,节省他们一个个网站去点开仔细查阅的时间,并且能给出参考和建议,这对年轻一代是大有好处的,能帮助他们更加理性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最后,谈一下穷孩子富孩子的问题。
依据我的实际观察,穷孩子中确实包含了一些真正喜欢学术的人。美国phd薪水按当地生活开销算也还是过得去的,毕竟和那些full time job不能直接相提并论。对于真正的穷苦人家的孩子,美国的生活条件比他们国内的原生家庭还是提升了一个可观的程度。唯一的问题还是将来能否继续留在学术界的问题,这个就依照个人情况来了。另外,国内穷孩子的出路也不多,出国读博虽然前路艰难,但对比其他选择来说,也并不算差,机会成本相对不大。当然,你要是不能满足:真正喜爱学术+有合格的学术能力,还是别来凑这个热闹了。
而对于中产孩子,我不管你喜不喜欢学术,或者你学术有多牛逼,我的结论都是劝退直博美国phd。国内中产家庭财力可以cover两年美国master的开销,一般申master的学校档次比申phd在同等学生的条件下提升一两个level。中产孩子可以先申一个找工作相对容易的,又靠近你想研究的东西的master,然后再看是不是还想去搞研究。记住,学术是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你先搞两年结果就一定更好的。中产孩子贪直博头两年的钱和时间根本毫无意义,基础学科的本科学士学历根本无法给读博失败兜底,客观上把路越走越窄。先搞定可以找工作的master,再谋求是否进一步做phd,这样留给自己的空间就大太多了。另外,中产孩子直博北美phd的机会成本过高,同样的时间精力可在其他专业谋求很好的职位,很好的发展机遇,甚至一段美好的爱情。而且,美国生活对中产孩子的生活质量的提升有限,我一些中产朋友来美国读书,搞到学位后马不停蹄回国了,理由是饭难吃、能陪玩的人少、住的也不见得舒服等等。
有一点要强调:对于本科毕业生,你现在爱学术,不等于读了博你还爱学术;你现在牛逼,不等于读了博你还牛逼。当年意气风发饱含深情搞学术的学霸才子,几年下来灰头土脸叫苦不迭的大有人在。谨记别浪别自以为是,很多事情的发展,根本不是个人能力所能左右。之前,别强求;之后,平常心。无论学术还是其他事业,这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心态。
以上都是肺腑之言,但也只是一家之言,我本人阅历再丰富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已离开学术坑,可能有些新的变化我也不能及时跟进,望海涵。
话说我这种惜字如金从不回复回答任何问题的人,居然浪费时间在破乎搞那么多字,足见我对学弟学妹的无私的爱。嗯嗯对了,有缺男朋友的小学妹可以联系一下~这里是你们聪明帅气善良,能烧好吃的饭菜,爱做家务,爱猫爱狗的学长一只~
=======================================================
Update:
回来一看,惊了。我闲暇时随手码的一篇草率的文章,本意是想给国内有志赴美直博的学弟学妹们简单说一点phd的心得,顺便找找有爱善良的小师妹,居然给你们半天顶上近千赞,你们真的不是魔鬼吗?(
有人说,取匿才有小师妹,好吧,其实我取不取匿都差不多,我平时学习工作很忙碌,知乎只用来做一个接受干货信息的窗口,偶尔看看有没有重要的信息。这次写回答真的确实是想帮助学弟学妹,我们那届当年出国都是自己瞎整,也没有多少海外的学长能给我们聊聊外边的真实生活,当时沉浸在对未来美国生活的美好向往中,没有多考虑考虑。我只记得14年飞跃晚宴(肥科的留学饯行宴)上,一位北美回来的师兄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记住,到美国搞研究后,无论情况如何,不钻牛角尖,该走就走,不要强留。”当时就觉得蹊跷,但还是记下师兄的嘱咐,没想到后来对于爱了十几年的物理,我还真撒手就不干了。。。
科研圈子实在太小了,我知道看到这里估计有熟悉我的朋友已经把我给认出来了,我求求各位认识我的大哥大姐高抬贵手,不要泄露我的真实身份。这文这么热,从侧面也反映,现在破乎上说真话的少。咱科研圈出来的说得那么详细也容易惹事。我先郑重声明一下,此文绝对没有说所有人都不该去搞科研,适合科研的人当然应该去适合他的位置上创造价值,我们作为学长能提供一些真实的海外学术生活的信息,是帮助后来人能更好更准确地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走这么条路。请不要曲解原文的意思。
既然关注度那么高,我再多说两点吧,相信对很多人是有用的:
一,关于以“肉身翻墙”为目标的北美读博:
这个话题,我说得可能会有些不好听。我本人留美多年,感受过不同民族十分多元的价值观,本着“don't judge”的原则,我并不打算说去反对“为出国而出国”的想法。哪怕是在肥科,也存在着把学术能力当成一种“本领”,然后赴美读博,用这种“本领”来换取在美国工作生活的机会的同学。这当然也是一种选择,凭本事留美,也没什么可说的。但是这条路有两个缺陷:
第一,以出国为主,科研为辅的心态去做学术,走不远的。我前面也说了,科研是长跑,是一个长期追求的过程,带着学术投机的心态,最终很难竞争过真正喜欢科研的人,毕竟后者更为专注和热忱。
第二,你觉得你懂得有这条“肉身翻墙”的捷径,老美会不懂吗?在美国大学的导师们会不懂吗?每年来自印度、伊朗、越南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学生成群地申往美国,甘愿勤勤恳恳地以廉价的薪酬在实验室干活,又是为啥?这就是美国大学从来不缺生源的原因。也是很多千老长期在美蹉跎的原因。为啥中国学生涌入美国大学后,地方租房市场都迅速反应调高房租(厉害的连当地餐厅都涨价),然而院系仍然可以把phd薪水压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因为这个道理,你懂,我懂,三哥三姐懂,导师们也懂,美国移民政策的制定者也都懂,只是大家不好意思说,那就是一部分人本质上放不下美国的“优越”生活。说白了,学术投机一定会被利益集团操纵,因为作恶的导师因此可以握住你的软肋。搞科学,搞研究,本来就是量力而为的事情,做不了的话干脆就别做了,除了科研外世界依然是精彩的,一部分人如果藏着“我努力学术就是为了拿学位然后拿绿卡留在美国享受生活”的私心,那就只能任人摆布了。老板们可不是傻子,你走的路人家多少年前也走过,老江湖一眼就能看出这些人心中深藏的恐惧,所以稳稳地吃定了。
这个世界上,投机者是最软弱、最不自由的。一个女孩,如果明白爱情是平等共享的,是相互付出的,就不会去投机感情,把渣男单方面的热烈追求当成一见钟情、真爱敲门,而落入陷阱里;一个手有余钱的人,如果不抱着投机的心态,在基本面增长迟缓的情况下侥幸地追求过高的回报率,就不会踩网贷爆的雷。学术投机也是同样的道理。gcd宣言里说:“wc阶级失去的只是枷锁,得到的却是整个世界”,也是一个道理,希望陷于类似状况的朋友考虑一下,什么是“枷锁”,什么才是“整个世界”。破乎上整天卖恐惧,割韭割韭。镰刀挥下来,割得最干净的就是韭菜,因为韭菜种来就是拿来割的,镰刀能割光人工栽培的韭菜,但却割不光自然生长的野草,野草连火都烧不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对了,“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异曲同工,不多说了。
二,关于科研与导师:
评论中有人说要斗导师,这想得比较浅,也不是我的本意。除了一些明确侵犯学生的(METOO对象),一些明确欺辱压榨学生的(爸大事件),还有一些明明已经够资格毕业了还非要押着学生继续打苦工的,这些之外的大部分导师就算比较push或者态度严厉,也并不是作恶。学界的现状如此,导师push也情有可原。年轻的、还没tenure的导师在“非升即走”制下面临较大的科研压力,如果导师勤奋工作而学生在摸鱼的话,被坑的反而是导师。在以论文数、影响因子为指标的学术导向下,年轻导师和学生更像是共同面对艰难的战友,战友之间还互相坑的话,仗就不用打了,可以直接投降。科研这个盘子,就这么大,任何稀缺资源都面临利益分配问题。一些长期发展缓慢的领域,资源被分食干净,建立了稳固和严密的利益阶层。比如下面著名的吐槽漫画:
很有意思也极具讽刺意味的漫画。学术自由从未出现,实际上,如果进入了某些过度竞争的领域,你人还没老,估计就要 Research In Peace 了(笑
学术压力层层下传,最终当然是压在科研基层身上,某些地方可能不堪重负。近几年基础学科phd患抑郁症,甚至轻生的,数见报端。不说别的,我记得年初,肥科就有一位地化的博士失联后在水库里被找到;结果这个消息才过了不久,又一噩耗传来,另一26岁,毕业后到S大读博的校友在实验室自缢身亡。我当时听到消息后十分震惊和心痛,这位S大校友与我同年(14年)从肥科毕业,能进入S大这种高大上的学校本该成为校友们羡慕而景仰的对象,却还是选择了离开。两个年轻而又充满才华的生命,消逝在本该盛放的年纪,十分令人痛惜。我本不该再提这些旧伤口的,但我想到这位素不相识的聪慧少年,是不是可能几年前在校园里与我插肩而过,那时他的脸上是不是带着向往未来的笑容呢?
也许就是这些不幸,驱使我给在科研路上的学弟学妹们写下这篇文章。关于科研的解压方法,网上有很多攻略,大家可以去一一参考采纳。我这里分享一个故事,给各位学子:
大家搞研究的,数学应该够厉害,这里有个简单的算数题:
在任何一个国家,不具备盈利能力的科研机构都主要由国家科研基金投资。比如美国的NASA, NSF, NIH, 还有能源部农业部和达帕这些机构基金。科研基金从何而来?从国家税收而来。也就是说,科研基金不是无限制增长的,它受国家经济的制约。国家经济不好时,经费经常被砍,有时换个大统领,不合他口味的经费也被砍。经费不足,可申请的科研项目自然受到限制,下方的各种教授博导自然会因为经费紧张而竞争激化。
导师拿到经费后,想找phd学生干活,但学生毕业要进入科研岗位时,导师并未退休。那么简化模型:
假设起始总科研基金为100万,起始1位导师,30岁,目标干到60岁退休。规定每个导师带两个学生,每个学生5年后毕业,并立即成为导师并带两个新学生。最低单人科研基金为20万。请问若科研基金不变,几代后有学生要失业?请问若科研基金增长,要怎么增长才能让学生都不失业?
第一个问题小学生都能算吧?只需2代,科研人数就有1+2+4=7人,而5人平分100万就人均最低基金线了,7人就有两个倒霉蛋要淘汰出局。
第二个问题也别算了,当然基金要跟着人数指数增长才能保证。
所以说,phd要想都不失业,你给我搞出个经济指数增长的国家来啊???
现实情况只会更挤,年年有人要毕业,博后千老都缓冲不过来,你个小phd卡你个6,7年毕业再正常不过了,博后也是要排的啊。所以结论就是:phd是本质失败的。就像上边,无论7个phd再怎么废寝忘食搞科研,其中的两个就是要滚蛋。科研本身就是在不同方向上试错的过程,有对有错那再正常不过了,单人不能在所有领域上研究,那就只能各选路走,走对了路,5人晋升,走错路,2人离开,你说这离开的2人有什么错??他们就没有才华了??他们就不努力了??他们可能仅仅是方向不对,找不到结果而已。
说那么多,就是想说明白,对于任何一个很努力了依然没有很多很好的成果的phd,你并不是不优秀了,并不是堕落了,并不是没路可走,并不是卢瑟,也不该被嘲笑和讽刺,论文数不足很可能就是研究的方向并不好发文而已。人生还很长,挥手和科研生涯说再见,去寻找一条新的路。那条路上,未必就没有鲜花与彩虹。
就写到这吧,怎么还越说越多了。话说我本来应该是来找有爱的小师妹的啊~~
师兄我是个活泼开朗的人,爱好是唱,跳,rap和篮球,求有爱的小师妹抱走~~~
以容易出国为标准选专业属于本末倒置,你出国是为了躲通缉令还是为了过好日子?一个专业好出国,说明国外没人愿意学这个专业,说明毕业赚不到钱。
原po如果本科毕业以后自学三个月转个码农,日子大概率过的比现在好。现在转quant还来得及,抓紧吧。。。
我没去看这些讨论,但是就这个问题里发出来的这个内容,我只觉得他太矫情了。
人生总有很多事情是无法选择的,我们只能在不能选择的事实基础上做出自己的选择。那些不能选择的部分,不要看太多,对你没有任何好处。
就这个问题来说,他写的一片怨愤之气,但是我真的不明白在怨什么。他是觉得作为小农村县城出来的人留在县城里就比现在作为美国PhD更有前途吗?他如果对出国读PhD这个选项不满意,他觉得选什么其他选项会更好?
他如果PhD已经毕业了的话,可以直接回国啊,作为海龟博士,现在顶级教职可能比较困难,但是二三流城市的教职也不算很困难吧。就算厌倦了科研,可以去找政府相关的工作啊,海归博士一般都有额外通道的,进编制内是很多人都渴望的吧。甚至可以去当高中老师啊,不管是国际学校还是好的公立学校,对美国博士的背景来说都是非常简单的,收入都挺好的。
他明明有了比过去的自己好的多得多的条件,有无数条又有社会地位又有经济收入的路线,偏偏要把自己筐住,只恨自己没有能得到的部分,恨自己的母校,满满的怨愤之情。这是人格问题,建议自己意识到一点这种人格缺陷,多读社科类的书,接触外界,开放自己的视野,缓解缓解问题。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都不能解救你,就算你赚更多钱了,你还是会怨恨和痛苦的,甚至更怨恨更痛苦。
中途岛战役……
凡是大部分员工都不认可,只有管理层一厢情愿的推崇的,就是low的公司文化。
你们是永远无法将伊斯坦布尔变回君士坦丁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