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是志愿军指挥官,早上修桥被人扬了,中午修桥被人扬了,晚上你打算:
A.换个地方修
B.换个方式修
C.两步架一台灯,三人打一手电,用灯光在江边对着美军打出一个“?“,原地再起桥。
2.你是美军指挥官,早上中国人修桥,中午中国人修桥,晚上时你打算:
A.燃烧弹烧光
B.炸b炸光
C.派一个酒驾牛仔
3.你是防空炮炮手,你的炮位暴露了,你打算:
A.改变位置隐蔽
B.原地起个假炮位埋伏
C.抽烟烤玉米啥都不干等他下一轮攻击
4.你是连长,你的部队被远火覆盖了,你打算:
A.迅速隐蔽
B.转移位置防止第二轮覆盖
C.骑着我心爱的大白马生怕弹片炸不到我
5.你是美帝火炮营营长,一轮齐射后:
A.迅速转移防止被反
B.分散布置火力
C.我就不信你17发喀秋莎能秒我
6.你是志愿军士兵,金刚川拦住了去路,你打算:
A.钢索架起来扶着泅渡
B.起水下木板桥快速渡江
C.修个很他妈平整的桥面再跑过去
7.你是美军飞行员,你战友牺牲后如何报仇:
A.确定坐标呼一轮空袭
B.参加轰炸机护航
C.戴上牛仔帽偷飞机
8.你是志愿军指挥官,渡口点已经暴露,你怎么部署过江计划:
A.重装备辎重走浮桥,轻兵力迅速分散渡江
B.多点突击,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C.一定要让士兵走这座桥过去,不能粘上一点水
一开始看以为在黑志愿军
但毕竟志愿军一人操作防空炮两发炮弹爆头飞行员
接着看感觉在黑美军
但毕竟美军飞行员拿手丢个酒壶都能精准命中目标
最后看到一排轰炸机轰炸,炸弹却像星球大战风暴兵附体一样精准避开目标后,我懂了
他这就是黑我智商
中国人民对抗任何侵略者,绝对不怕死,这是绝对的。
但是什么叫不怕死?
表现不怕死,不是说士兵命如草芥,死如蝼蚁。
不怕死,是黄继光为了完成战术目的堵住抢眼,是邱少云浴火不动,绝对不是傻乎乎冲上去拿命去换,是置之死地我跟你拼了,而不是明明手上有枪有炮冲上去拼刺刀。
两个大国近代发生的正面冲突战争,能被拍成仿佛两个部落打架一样无组织无纪律无战术,这不是黑我智商吗?
而且全篇电影,给我观影体验极差出在两个问题:
1.没有前后一致性
2.所谓的多视角叙事
1.从开始就在告诉我,这是一部还原历史的故事。好的,既然基调定了,那么你就不能像战狼一样开无双。
结果你开头告诉我这个军情多么紧急,结果我看着所有人都好像挺无所谓的,就让岁月小河淌水一样流逝。旁边的连队就打个灯蹲着,望远镜我也看看老乡妹子,防空炮兵数数炮弹烤烤玉米。反正工兵慢慢修呗,关我屁事,不着急。
然后你开头告诉我,炮弹多么紧缺,飞机多难打:高的打不到,快的打不着,一个班同心合力相互配合才勉强打下来一架。结果最后你一只手一只脚夜晚条件两发爆头飞行员。
还是你开头告诉我,美军对我们进行了多么凶猛的防守,我们战斗多么艰苦。结果全篇,我感觉就只有三个美国人,露脸有印象的就一个。敌人的凶猛,就靠几个字表达:“美军炮轰我桥”。美军的智商也仿佛像喝了假酒开飞机一样。
这就是前后不一致导致的观影严重不适,就是我奔着看历史纪实去的,你给我看爽片,而且爽片也没有大场面,最后又让我看纪实片。
2.所谓的多角度
多角度叙事,目的是让人发现隐藏的矛盾,新的细节,让很多之前的疑惑得到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而不是同一个故事说三遍,怕你记不清还每次都像上闹钟一样用字幕提醒你发展到哪了。
修桥的矛盾是什么?我在地上施工vs飞行员
防空炮的矛盾是什么?我保护施工vs飞行员
飞行员的矛盾是什么?我去炸桥vs解放军
这说白了就一个故事,一个矛盾,你放一起拍完全没问题啊。而且这三个故事,发生时间集中,发生地点集中,发生内容高度相似,完全没必要分角度。
你想想,如果战狼从于谦角度拍一遍,吴京角度拍一遍,敌人角度拍一遍,你看吗?哪怕是爽片你怕是要按快进键吧?
多角度叙事讲战争,我首推“我们的父辈”。那才是多角度叙事,那才是众多角色的故事交织在一起组成了这群人所经历的战争。
请不要跟我抬杠说选桥依据要有多严谨,如果不打灯观众看不见这种鬼话。
用一个完全暴露在地方视野中的这种破木板桥过师一级的兵力就是脑子抽。
以及不打灯观众看不见你是要笑死我吗?演员不拿灯不代表电影拍出来是黑的,问这种问题的我怀疑你看过电影吗?
你问问山本,特种部队不点灯怎么打八路?
你问问史密斯这么多人不打灯怎么打尼奥?
你问问霸王龙不打灯怎么吃小孩?
你问问许三多,不打灯怎么打老A?
吴京饰演的关班长是因为在战场抽烟暴露目标而被从连长撤职为班长。
看到这里感觉跟吃了导演喂的屎一样恶心。
后面我们也知道了,暴露目标是什么后果,一次飞机扫射就让半个班血肉横飞,两趟下来阵地就没有囫囵尸首了。
美军榴弹炮一轮炮火齐射死多少人?
志愿军一个百战老兵,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犯了这样的错误还跟个没事人一样,只是降为班长了事?我觉得这真的是在侮辱志愿军。
还记得《士兵突击》里钢七连的防红外作业失败吗?原因就是许三多担心班长张译没吃早餐,偷偷藏了两个煮鸡蛋,导致全连暴露,被演习判定阵亡。
高连长怎么说的?
志愿军里多的是邱少云这样的战斗英雄,烈火烧身都一动不动。导演上来给我整个关班长这样的人物设定,就这还有脸说献礼片?
原回答被删除了。
《金刚川》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好电影
我明白了历史真相——朝鲜战场上美军是真傻的,他们真用B—29充当战斗轰炸机攻击木桥。
谁指责《金刚川》,他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把他彻底打倒再踏上一万脚。
只有不爱国的垃圾才指责这部伟大、爱国主义、超现实主义作品。
为了证明我是最爱国中国人,我决定补票连看十一二遍。
指摘《金刚川》都是美国人的“狗”,我第一个打破他的“狗头”
《金刚川》很好的再现了志愿军反空袭的伟大
反空袭战前敌我基本情况
朝鲜 的安州 地 区,南起安 州,北至岭 美,面积约 100平方公里,是一个具有战 略 意义 的交通 枢纽。该地 区系丘陵地 带, 东南 、正北和西 北方向多 山,西面临海,大 宁江和 清川江 经安州 入海 。
1952年 12月 ,侵朝 美军在正面战场 屡遭惨败之后,加紧进行登陆作战准备 , 妄图从 我军侧 后登陆 ,挽 回败局 。其空军 为阻扰我集结军队和作战物资,对交通运 输线的侦察和轰炸活动极为频繁。1952年 12月上旬,对安 州地 区进 行多次 侦察 ,仅 8日就有两架F一30和 12架F一86型飞机进 行空 中侦察,为其大规模空袭作战前准 备 。
我保 卫安 州地 区的高射 炮兵部 队有 :高射炮兵第 5l2团、502团团部及 其 1营、523团 1营。610团和 独立第41营、 61营。共有 15个4门制85毫米 高射炮兵连,9个4门制 37毫米高射炮兵连;另有 探照灯兵第421团第 3营 ,共装备雷达 探照灯9部 ,跟踪探照灯 27部。 高射 炮512团的主要 任务是 保卫大 宁 江 桥 ,配 置在 大 宁江 桥 的 西 南和 西 北 方 向。502团 1营,523团 1营、610团和独 立 第41营 、61营 ,主要保 卫清 川江桥,配 置在 清川江桥 的周 围。志 愿军铁 道高射 炮 兵指挥所 设干 安州,统一 指挥保 卫安 州地 区 的高 射 炮 兵和 探 照 灯兵 部 队 的战 斗 行 动。为便于对空作战指挥,志愿军铁道高 射炮兵 指挥 所将523团1营和独 立第41营 划归 610团指挥,61营划归 502团指挥。
安州地区反空袭作战过程
l953年 1月9日至 15日,在朝鲜安州 地区爆发了抗美援朝战争中规模最大、持 续时间最长 的空袭 与反空 袭作战 。作战分 别在 夜间和昼 间展 开 。
(一)夜间空袭与反空袭。
夜间空袭与 反空 袭集中在 1月9日和 l0日。敌人 企 图 利用夜暗达到空袭我保卫目标的目的。 9日夜间21时 ,一群美军轰炸机伴随 着飞机发动机刺耳的嘶鸣声飞 向安州地 区。很快中朝人民空军联合司令部情报站发出空情通报 。在安州东南 200公里和西 南 300公里 的空域 ,发 现敌 B-29型轰炸 机 12批 13架。 当东南方向敌机距离安州 90公里时,安州志愿军铁道高射炮兵指挥 所根据敌机航向判断敌可能要空袭安州, 遂命令所属高射炮兵部队进入 。一等作战准备。顷刻 ,刺耳的防空警报响彻夜空 , 我 高射炮 兵迅速 进入炮 位,火 炮昂起 了身 管,炮弹压进了炮膛。2l时 35分 ,东南方 向 5架敌机绕至东北方 向进袭。当先头 1 架 B-29敌机 距离大 宁江桥 27公里 时,2 号对空观察哨报告:B一29敌机一架,向阵 地 临近。 此时因敌机施放电磁波干 扰及东北方向有浓云,我对空探照灯未能 照中敌机 ,安州志愿军铁道高射炮兵指挥 所命令各高射炮兵部队进行拦阻射击。随 即 512团和 502团 1营等各 85炮连 ,按上 级指定的空域进行弹幕拦阻射击 ,连续 4 次组成弹幕火网。由于弹幕确定 目标误差 大 ,开火太晚 ,前3架敌机冲过弹幕将炸弹投至火车站附近,炸坏一段路基。第 4 架敌机遭我射击后,被迫绕至西北方向进 入 ,512团2、3营各连又按对空观察哨报 告的空域重新组织拦阻射击。激战中,敌 机投下的炸弹带着撕裂人心的尖叫声从弹仓内飞泻而下 ,流经安州地区的大宁江和 清川江的江桥两侧被炸弹爆炸激起的无数 白色水柱冲天而起。这是一幅奇异而悲壮 的战场画面。巨大的探照灯光光柱和无数 条高射炮 曳光弹 明亮 的弹道 ,将墨黑 的天 空切割得支离破碎。炙热的弹丸呼啸着在 空中追逐 目标 ,夜空中高射炮弹爆炸的火 光分外耀眼。在我高射炮兵火力的打击 下,敌机投 弹偏 离车站 3000米 以外 。21时 5 7分,我空军歼击机临空对敌机进行攻 击,敌机仓皇退出战斗.战斗于 22时 17 分结束
10日19时 ,敌 B一29型轰炸机 4批 5 架,高度7000米,从西南方向空袭安州车 站。523团 1营和610团各连按上级指定的弹 幕坐标 进行拦 阻射 击 。19时 40分,我 机临空参战,安州志愿军铁 道高射 炮兵指 挥 所为防止误射 我机,命令 “高炮 停止 射 击”,各炮连 立即停 火。后 续4架 敌机临 空 后 ,被我 探照灯 照中 ,我 机击落 击伤敌 机 各 1架 。 在 9、10两 日的对空作战中,我安州志愿军铁道高射炮兵指挥所在 当地 人民群 众 民防 组织 的协 同下 ,冒着严 寒,及 时疏 散 了被 空袭 目标 周 围的人 民群众 ,使 当地 人 民群 众的人 员伤亡 减到 了最低限度
11日敌机 因天 气原 因没有 出动 ,各部 队利 用战 斗 间 隙对 所 属 人 员进 行 战 斗 动 员,检修 武器 、器材 ,补充弹 药,加 固工 事 。与此 同时 ,安州 志愿军铁 道高 射炮 兵 指 挥所 召开作战 会议,修正 反空袭 作战 方 案 。“规定 对第 一批 敌机射 击 由 团统 一指 挥 ,对后续 各批敌 机射击 由各营 指挥 。
为 节省弹药 ,提高射击结果 ,规定85炮连开 火距离不 得超过 8000米,37炮连 开火 距 离不得超 过 2500米。”
12日昼 间12时 许,空袭 与反空袭 战斗 再次展开。12时53分,中朝人民空军联合 司令部情报站通报 :“在安州西南和东南 方向,距 离 120公里 ,发现敌 战斗轰炸 机 23批256架,高度4000米,临近 飞行。”安 州志愿军铁道 高射炮兵指挥 所遂令部 队进 入 “一等”战斗 准备,并批示 加强对西 南 和东南 方向搜索。时 间不长 ,7号对空 观察 哨报告在 西南方 向发现 16架 F-86,向西 北飞行。随后又报 告:“4架 F-80,左行临 近。”此时,东南和正 南方 向的 5、6号对 空 观察 哨 也 相继 报 告敌 战 斗 轰炸 机 群 临 近,高度 3000米至4000米。512团指挥 员 根据敌 机从 3个方向 同时进 袭的情 况,令 各营集中火力歼灭本射界内的敌机。其余 部 队也先 后为所 属 分队区分 了射击任 务 。 各高射炮 兵连先后 捕住目标 。610团和523 团 1营、502团 1营,先后对 正南和东 南方 向的敌机 射击 。512团2,3营 各连 分别对 东南和西 南方向 的敌 机射 击。敌机遭 我高 射火力打 击后,即分批 各成一路 纵队,以 50度左右 的俯 冲角攻击高炮阵 地,我85炮连以部分人员监视后续敌机 ,集中全部火 力对敌俯 冲机 进行拦 阻射击 。此时 ,敌F一 80、F-84型战 斗轰炸 机 140余 架,继续 从 上述三个 方 向进入 ,交错 攻击高炮 阵地 , 少数敌 机以 500米 的低空 进行攻 击 。我各 高射炮 兵连仍以全部 火 力予以射 击 。
13时14分 ,由东 南和正 南进 袭的敌 机,转以轰 炸清 川江桥 为主 。由西 南进袭 的敌 机分成 两路 ,一路轰炸 清 川江桥,一 路攻 击大宁 江桥 附近的高 炮阵 地 。523团1营 和610团, 对攻 击江桥 的敌机 实施拦 阻射 击,5 1 2团 和 502团 1营以 全部火 力射击 攻击阵地 的 敌机 ,击落敌机 3架。13时 28分 ,战斗仍 在激烈进行中,又有 80架敌机尾随而入。 其 中大部 分 由西 南和东南绕 至西北和正北 向大宁江桥 俯 冲投弹,少 数 由东 南方 向侵 入,轰炸 清 川江桥并 压制两 江桥之间的 高 炮 阵地 。我 各高射炮 兵部 队对轰炸 江桥 的 敌机 ,集中主要火 力射击其俯冲点和俯冲航 路,以部 分火 力对 付攻击阵地 的敌 机, 先 后击落 敌机两 架,击 伤6架 。战 斗至 13 时 40分结 束,大部 分敌 机沿 山 谷低空 逃 窜。
有上述资料可知《金刚川》参考安州反空袭作战,完美还原真实战争场景。
《金刚川》军事顾问思维缜密,有独到的特殊见解。
我对这个电影持负面评价,电影的政治立场有问题。
抗美援朝是为了什么?是保和平,为祖国,也是保家乡。而且一定不是所谓的“赢得对手的尊重”。电影的第二部分大篇幅介绍敌方个人的桥段一定是某人夹带的私货,且政治立场偏向美国。去掉这段并不影响整体连续性,且有众多剧情安排竟然是为了敌人这个桥段安排的,匪夷所思。
老美国牛仔,开飞机开窗户戴牛仔帽都吹不掉,在僚机被击落后,仿佛开挂的麦克雷,以一己之力连续出击,干掉志愿军两个AA阵地,最后不幸被志愿军高射炮击中,壮烈牺牲。如此有血有肉,实力超群,个性鲜明的人物,若不是在中国电影院看到,我还以为是美国海军征兵电影的帅气阿汤哥。导演给他的设定是“老子要干高炮,老子就是要干他妈bitch的高炮,老子到死也要干高炮”如此执着的人,我也没看出他有被志愿军精神折服,我倒是有点被他的精神感动了。完全搞不懂编剧造这么个形象什么意思,我以我浅显的理解揣测一下:
可能是为了给电影里的吴京制造一个技术高超,可敬的对手。若是这样,编剧的水平也太tm臭了,而且浪费这么多篇幅和时间,观众不要上厕所的吗?给导演组参考一下,著名“军国主义招魂”电影《永远的零》里面是怎么给主角塑造可怕对手的。一个P-51的视角,流畅的机动,机身上十余个击落标志,不需要任何对飞行员的描写,不需要任何蹩脚的英文台词,大家就能看出这是一位美国王牌飞行员,仿佛一位沉默的杀手,随时都有可能置主角于死地。反观《金刚川》里的美国飞行员,占如此之大的篇幅,我觉得应该把名字放在领衔主演的吴京后面。
2. 电影为什么要拍第二章节?
这个是很费解的问题,最好理解的只能是某亲美人士的夹带私货,否则你没办法解释为啥要对美国王牌牛仔如此细致入微的刻画。这时候肯定有人要反驳:“这是导演为了从另一个角度突出志愿军英勇顽强啊,你看最后美国人都对中国的造桥速度表示诧异了”。好,如果接着用这个角度思考的话就会发现一个更大的政治立场问题:志愿军的英勇顽强是建立在美国人的价值体现上的吗?一定要美国人说志愿军厉害才能体现出中国人的厉害?请大家稍微思考一下,如果这里有两个剧本,一个是“志愿军在美军的飞机榴弹炮反复攻击下,反复修桥反复防空反复渡江,最后部队终于过江,取得了金城战役的胜利”和“美军反复攻击浮桥,袭扰造桥工兵,王牌飞行员干掉两个炮位后壮烈牺牲,可是最后志愿军还是过江了”,请问这两个剧本情节哪个才是站在志愿军的价值立场上的?如果你能说后一个剧本是在侧面反映志愿军的顽强过江,那我就能同理前一个剧本是在侧面反映美军的不懈攻击,可是这tm的说得通么?
3. 为什么高射炮(AA)周围点火?
目的竟然是“他来了,我要跟他决斗”。
别跟我说什么他是为了掩护修桥,这影片就不讲逻辑:桥怕什么?桥怕轰炸机和榴弹炮;敌人来的是啥?是主角的老对手,开侦查战斗机的(电影中张飞自己说的是他);那么他会对桥有威胁吗?不会;
那你暴露自己干啥呢?
为吴京报仇?你电影若真的是把志愿军刻画成这种军事政治觉悟,建议导演还是秦城呆一呆。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决斗
决斗,那还是志愿军吗?决斗那是西方人的价值体系,那种决斗之后哪怕两败俱伤都是值得尊重的价值体系,是源自西方的骑士精神,和我志愿军没半毛钱联系。这就回到了上一个问题,用西方的价值体系来刻画志愿军的形象,这导演不是夹带私货还能是啥?
多说一句,战场是智慧的较量,讲究保存自己,杀伤敌人。第二次战役中,38军长途奔袭三所里,直插美军屁股眼,这不叫偷袭,这叫智慧。点个火把,跟飞机对射的高炮不叫英勇,这叫浪费战斗资源。何况,你点个火堆仍边上啊,误导敌人你高炮阵地位置,这不香吗?
这部电影还有一些其他槽点,比方说那凝固汽油弹(燃烧弹)的效果都堪比小型核弹了,最后人桥的转场过于生硬,人桥的群演还有满身肥肉的大胖子。而且说到人桥就又有槽点了,人桥还是从美军的视角看到的,战斗机带着轰炸机来看看志愿军的人桥,我估计导演就坐在上面说真棒。都到了电影最后,导演都不能让美军飞机歇歇,我真的怀疑导演是想表达美军攻击多么坚持不懈。如果我是美国人看这个电影,我肯定觉得我们美国肯定赢定了啊,你们这人桥被我飞机抓住肯定没了啊,诶,最后咋还美国人输了呢,不合逻辑啊。
附:影片最后演员表夹带私货,太恶心了
刚刚看完…吴京魏晨现在正在台上分享,我没有什么看到演员的激动感…很平静,但作为一个军人的子弟,又很激动。
不透,影片有上帝视角,又有详细的内心刻画,张译这个演员吧…我觉得所有导演都应该找他演!张译这个演员已成精!!
不论哪个视角,都很不错,充分的表达了对中国军人的满满的敬畏之心。
而所有的主演均是军装,唯独吴京身着一抹红!而我脑海里仿佛就只剩这一抹红!久久不能忘掉!
魏晨,欧豪,特别演出的邓超,均可圈可点!
两个月的制作周期,了不起!
10.25更新,看了评论的一些内容,主要还是在纠结真实不真实,比如飞机型号,轰炸程度,那我觉得电影作品和纪录片是有本质的区别的,电影是有编剧的,为了故事的节奏,放大或者夸张,这是电影作品的艺术创作手法…以及镜头用三遍的问题,电影分为三个视角,讲述的一个时间段的故事,平行蒙太奇了解一下…也许玩的不是那么好,但两个月的时间还是可以原谅的…疯狂的石头也有大量重复镜头…嗯…我觉得看到优点更重要…毕竟这个行业已经烂到家了…还有就是说管虎为了赚钱怎么怎么样,第一是谁做事儿都为了赚钱,第二是这个片子是个任务,并不是单纯的商业电影,否则不至于说两个月完成这种不可能的事儿…
最后,说我收了钱的,嗯我收了…收了很多钱…下次我骂大街,能收更多钱…哈哈哈
这是历史上真实的“金刚川桥”,志愿军工兵连搭起来的那座桥。
这是一座载重桥,强大、坚固、稳妥得可以走卡车、走坦克。
志愿军修建金刚川大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汽车和炮车通行,是为了快速运送弹药物资支援前线,所以这座桥必须坚固、平整。
美军确实不断过来轰炸,桥梁也确实炸断过,志愿军确实进行过不断地抢修,但是,这样重要的大桥,不是一群人站在水里搭人梯搭出来的,那不是事实。美军在载重桥周围共投下了近千枚炸弹,还有2500多发炮弹,但电影中夸大了美军飞机投弹的精度和炸弹的威力,大部分炸弹,都未能击中桥梁,而是落在山头树林中。
敌军胡乱轰炸炸断了的树木,都是修桥的好材料,史实中的工兵连长张振智就因地制宜,用了很多被炸断的树木修桥。
电影里那座歪歪扭扭、脆弱得不堪一击的人梯浮桥,是对志愿军工程技术、聪明才智的侮辱。
到了金城战役的时候,志愿军都是百战雄师,经验极为丰富,基层指战员可以说各个智勇双全,真的是“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比如过河,他们根本不会造一座桥摆在那里给美军炸,而是造好桥基础,白天撤掉桥板,晚上铺上去再渡河;甚至另外造一条“水下桥”,在水面下几十公分的地方,用青石条铺一座桥,连汽车都能开过去;还能用美军飞机丢下的副油箱,做成快速滑行索道吊斗,时时刻刻都能让单兵渡河。
哪里会像电影里拍的那样,一个师上万人挤在岸边,就靠一条随时被炸断的小木桥过河?
因为如果他们要拍一部武侠片、玄幻片,他们大可以这么拍,但是他们这么拍抗美援朝,实在是太过分了。
志愿军不是他们想象中的样子,那座桥也不是他们想象中的样子,我们的战士打仗不是为了勋章,我们的干部也不会打骂战士,我们不会只用两台高炮去守护一座桥,我们也不会让一台高炮去和美国的飞机搞单挑,我们不会莫名其妙地“牺牲”,更不会无意义地“拼命”。
我们最可爱的人,不是无知无识的“战争机器”,不是不动脑子的莽夫,某些人对他们一无所知,太小看了“世界第一轻步兵”的组织度、战术水平和主观能动性。
为了胜利,为了战友,最可爱的人会舍生取义,但不是莽撞,不是蛮干,不是唱着京剧和飞机对射,更不是冒着轰炸用血肉之躯去搭“人桥”。
美军在他们的回忆录中,并不害怕志愿军的牺牲和悲壮,他们并不会因为志愿军奋不顾身而手软;他们害怕的是志愿军的强大,他们害怕在黑夜里,志愿军悄无声息地潜伏前进到他们阵地附近,信号弹亮起、冲锋号响起,他们被夜战近战击溃;他们害怕志愿军胆大心细,强行军迂回穿插,忽然出现在他们身后,断掉他们后路;他们更害怕几轮火力覆盖下来,以为志愿军阵地上没有人了,准备占领,忽然反斜面上射出火舌,打得他们尸横遍野。
真实历史中的那座桥,结实、强大到可以让卡车、坦克通行,这样的桥梁,怎么可能用“人梯”搭出来?电影最后的表现方式,如此“悲壮”、“惨烈”地煽情,是对志愿军智慧的侮辱。
电影里的那支部队,你换成国军、日军、德军、美军都可以,他们也都会牺牲、都会壮烈、都有“战友情”,美军中其实也有用胸口堵手榴弹保护战友的战士,但是,他们没有共产党员,没有政委,没有官兵平等,没有“为人民服务”,没有国际主义精神。
美军有“反战”情绪,可以理解,因为他们不远万里,去侵略别人的国家,屠杀别国的人民,造了那么多孽,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但我们最可爱的人是知道的,他们说:“我们吃雪,就是为了祖国人民不吃雪;我们钻防空洞,就是为了祖国人民可以在大街上散步”。
曹玉海烈士对自己的恋人说:“我不是天生喜欢打仗,我不是不追求个人的幸福,可为了和平,为了世界劳动人民的幸福,我就要去打仗了”;“我们的新中国刚刚建立,帝国主义把侵略的战火烧到我们家门口了,威胁到祖国的安全,我是一个革命军人,岂能坐视敌人侵略,我要到前方亲自消灭侵略者!”。
人民的军队,和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队伍,是完全不同的。
抗美援朝该怎么拍?照着史实拍就够了!不需要增加那些不切实际、臆想的故事情节,某些导演和编剧,自己不懂,不信,偏要自作聪明。最后却发现,人民都懂最可爱的人,偏偏他们不懂。
趋利避害是人性,舍身取义也是人性!
你不能只拍我们的惨烈悲壮,不拍我们的强大、智慧、先进!
我们国家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靠的不是无知的悲壮、惨烈、牺牲……而是先进、进步、有思想有组织的无产阶级和先锋队。
我们之所以能够胜利,靠的不是什么戏剧里张翼德、关云长、白马银枪赵子龙 ,是有组织、有纪律、有信仰、战略战术先进,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过的现代化轻步兵。我们虽然没有对方武器先进,但是我们比对方更讲科学,更讲唯物主义。
我们之所以胜利,不是因为敌人看我们惨烈,被我们感动,然后出于人道主义放过我们了,我们胜利是因为敌人拼尽全力也打不赢!
你若不喜欢这个新世界,你若不喜欢人民的胜利,你大可以移民出去,去太平洋对岸也可以,去火星也行,大可以不必留在这里做个言不由衷的阴阳人,恶心别人,也恶心自己。
你在中国人民战胜帝国主义的纪念日里,往自己头上扣一美国海军的帽子,你在烈士名单中,玩弄一些下作的把戏,既愚蠢又可笑 ,你和对岸那些“护照建国”的绿蛆有什么区别?
昨天,我参加一个抗美援朝70周年的对话活动,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位志愿军老战士,从历史聊到人生,老爷子一直在笑。
他从佃农的儿子,到参加解放军,经历了渡江战役、挺进大西南、抗美援朝、现代化建设.....他几乎是一个活着的新中国的历史。
他说他羡慕我们,能够生活在这个国家强盛、人民安康、天下太平的新世界,我说我们羡慕他,因为他们一手创造了这个新世界,没有比这个更伟大的事业了。
我发现了一件事,当你真正面对“最可爱的人时”,你会不由自主被他们身上的气质所感染,当代任何影视作品都拍不出这样一种气质,没有悲观、没有彷徨、没有恐惧、没有伤春悲秋苦大仇深......老爷子一直在笑,一直在说,“美帝国主义虽然强大,但也没什么了不起,当我们穿插到他们背后,忽然进攻的时候,他们也会崩溃,他们也会投降.....”
“我们抗美援朝,既是保家卫国,也是帮助朝鲜人民、阶级兄弟,去打败帝国主义,我们每个人都是抢着报名的,当上了志愿军,是一种无上光荣”。
我这时候才明白,什么叫做“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种气质,我们文艺圈的导演们,把握不到的,因为他们自己不信,因为没有魂,他们体会不到人的境界。
那个年代的人,和我们不太一样,他们亲手推翻了“三座大山”,亲手打跑了美蒋反动派,从一穷二白的废墟上建立了起了人人平等的新世界,他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外一个胜利,他们自豪,自信,认为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什么战胜不了的敌人......
老爷子身上,时时刻刻“朝气蓬勃”,他似乎永远年轻,比我们还年轻。
座谈会现场,一位青年问他:“老爷子,到底是什么支撑你们战胜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集团的?”老爷子想了一下,笑着说:“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武装了我们”。
诸位,你明白我在说什么了吗?年轻的朋友们,你们可能不信,但无论你信不信,都要多看、多听、多想。
不想评价电影怎么样,特别在看到管某人或无意或有意的老阴阳人举动之后;三位导演联合执导的问题之一,是有些片段怎么看怎么别扭,得,这段一定“含虎量”高。
我想感谢这部电影,是因为它的存在,具象化了我内心珍存的一些记忆。
我的外公,是抗美援朝老兵,是一位炮兵。
长期以来,我挺爱想象他战斗时的样子的,因为他对那段战争岁月一直缄默不语,自己遭遇过几次战斗,操过什么型号的火炮,在什么炮位,有什么战果…我们家里人一概不知,也就是有时兴致高,会跟我唠唠。
那些过去的岁月,静静凝结在军功章里;那些故事,默默躺在老人家的箱底,从未向人诉说。
我在另一个回答下,写过他经历的伤痛:
我的外公曾参加朝鲜战争 当过炮兵和医护员。
从没有跟我们怎么讲过打仗的事,问起来也只是只言片语,家里人还笑过说美国鬼子都没见过就在后方放炮。
后面慢慢知道,外公直到我妈妈快懂事的年纪 晚上睡觉还会经常惊醒,感觉耳边炮声隆隆。
在朝鲜吃死猪肉得过脑囊虫病,癫痫治了有十几年,万幸自愈了。
他自己讲过:从当地兵站一起去朝鲜的45个兵, 回来5个,他就是那5个之一。
他看电视看抗日神剧,看到榴弹炮炮火支援,飞机航弹轰炸,主角身边的炸点敷衍的炸点土灰出来,往往会哼的鄙视一下,有时会跟我们讲下美国人的105炮有多厉害。
听他讲这些时,我幻想着当时的场景,却很难从各种战争影视片的形象里找出一个类似的角色——反映抗美援朝志愿军,特别是反映炮兵战斗的荧幕形象太少了。
谢谢这部片子,让我看到了炮兵们的英勇和惨烈,即使外公他可能不是高炮手。
看到电影里志愿军被飞机机炮打碎,我忍不住就想起了那45:5的残酷数字——多少英勇好儿郎,在异国他乡连个囫囵遗体都没留下。
我见过老相册里,他珍藏的一张照片:
“我们共同战斗在朝鲜,今日别于国防前线—安东(丹东)”。
照片里的战友,来自天南地北;在残酷的战斗里他们相互托付生命;在获得胜利后他们依依惜别。
这份鲜血凝结的情义,是老人家最珍贵的财富:在外公之后的生涯里,战友一句呼唤,从来义不容辞。
在这个回答最后,我留下一张外公和我外甥玩耍的照片,并写下这样一段话:
时间和病痛重创了他的膝盖和心脏 但幸而没收走他含饴弄重孙的幸福。
而如今,他已仙逝一年多了。
我很想他。
我一直在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继续发掘创作革命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
革命战争题材的影视剧、文学作品已经多如牛毛,应该如何在现有的磅礴基础上,真正的触动人心、使观众读者热泪盈眶?
《金刚川》上映,站在发掘历史的角度上褒奖者有之,站在创作水平的角度上贬低者有之,站在弘扬精神上褒贬不一者也有之。
那到底该如何评价一部革命战争题材电影呢?
个人观点,可以有以下几条标准,然后大家对号入座,再来评价《金刚川》。
一定要避免把战争中革命先烈所遭受的苦难、牺牲,仅仅描述为一个悲惨的故事而丢掉了其伟大的内涵。
这是许多文艺作品的通病。
长津湖的九兵团穿着单鞋单衣在零下四十度冲锋陷阵,这是苦难与牺牲;
北汉江的180师连续突围转战,弹尽粮绝后重大损失,这是苦难与牺牲;
上甘岭的15军坚守坑道断水断粮,一个苹果分八个人吃,这是苦难与牺牲;
金刚川的高炮连守在战位,以血肉之躯硬刚美军飞机冲击,这是苦难与牺牲。
但是又有多少文艺作品,把长津湖冰雕连、突围的180师、坑道里的指战员、守桥的高射炮兵,单纯刻画成悲惨的故事而无视其伟大的内涵呢?
朱光潜讲:
“对悲剧说来紧要的不仅是巨大的痛苦,而且是对待痛苦的方式。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引起我们快感的不是灾难,而是反抗。”
长津湖的九兵团虽然穿着单鞋单衣,还是可以把陆战一师从深山里一路追打到海边去;
北汉江的180师虽然遭受重大损失,还是可以在最后时刻集中全师的班长以上的共产党员,一鼓作气攻下千米高的鹰峰;
上甘岭的15军虽然在坑道里用尿+“十滴水”来抵抗干渴,电话员口渴的咬破嘴唇用血滋润嗓子保持通联,还是可以把美韩军揍的再也不敢发动地面进攻。
等等。
刻画描写苦难固然是真实,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揭露的应该是真相,而不应仅仅限于真实。
什么是真相?志愿军在苦难中的反抗就是真相。
因为它不仅刻画了苦难,更刻画了苦难中的反抗——哪怕一个苹果八个人吃,还可以在坑道中以苦为乐。
第一个标准,大家可以对号入座一下。
为什么这么说?
说到底,还是马克思的观点——
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事物的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
长津湖冰天雪地,零下四十度的山坳里,军情紧急,部队没有冬装穿;
北汉江身陷重围,背水一战,数倍机械化部队快速追杀,自身装备差距巨大;
上甘岭炸碎一切,范弗利特弹药量天昏地暗,敌集火封锁坑道口,水、粮无法运输……
等等。
长津湖再冷,北汉江再凶险,上甘岭再干渴,你不去当兵不就行了吗?你老婆孩子热炕头,会受这些灾祸吗?
美军炸弹厉害,朝鲜天寒地冻,一味的用客观因素来强调灾祸,就会忽视灾祸的真正核心——
一味用客观因素(外因)去刻画英雄的悲壮,就会忽视主观因素(内因)。这是英雄人生信仰的选择。
(这是我剪的短片,我心中的志愿军应该具备的宣传方式和形象,要这样的影像创作才使英雄形象敬仰和感人,而不仅仅是同情)
观众读者对于革命先烈的悲壮所受到的感动是一回事,
对于一种单纯灾祸或一个悲惨故事所引起的同情,那种单调的满足感却是另一回事。
不应把这二者混淆起来。
更不能把我们对革命者的敬仰,逐渐变成了同情,搞卖惨式宣传。
再对比《金刚川》,里面有多少是真正的敬仰,有多少仅限于“对战士们流血牺牲的同情”,我不多做评价,见仁见智。
有多少人的眼泪,是敬仰震撼的流泪,还是对牺牲的同情而流泪呢?可以思考一下。
除了战士与恶劣环境的冲突、敌我战火冲突,除了电影里的磅礴的战火纷飞、震撼视觉效果,
还应表现对立的双方在思想上的交锋和碰撞,
特别是在抗美援朝这种国家危亡、民族命运堪忧的历史性转折时刻,
对国家命运抱有不同信念、持有不同见解的各方势力的深刻的思想冲突,让冲突的双方在激烈的交锋中逐渐揭示真理。
单纯的“杀敌一边倒”,诚然有了感动,就没有思考深度了。
毕竟,革命历史题材戏剧的创作目的,是以艺术的形式再现革命历史进程,使人们铭记历史、坚定理想信念,从而达到灵魂洗礼的目的。
今天的观众走进电影院,是希望获得关于人生本质的经验,丰富对人性的发现,同时满足相应的情感体验、灵魂震撼。
毕竟不同知识水平的受众不同,接受和理解程度不一样。
黑格尔说,
“如果一部民族史诗要使其他民族和其它时代也长久地感到兴趣,它所描绘的世界就不能专属某一特殊民族,而是要使这一特殊民族和它的英雄的品质和事迹能深刻地反映出一般人类的东西。”
说通俗点,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不能只属于中华民族,而能影响拓展到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
如果最后达到了这个标准,实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文化输出,这就任重道远了。
有就是好事,还不够多,作品多了自然就会有经典出来 。
(好莱坞经典电影固然不少,然而背后是海量的普通片甚至烂片。)
我们不要指望仅仅某一部电影就能承载整个抗美援朝精神,它也做不到。
我希望《金刚川》是当下抗美援朝题材影视剧的开始,而不是句号。
既然不是句号,就不能苛求它圆满。
揭示真相的现实主义作品,最好不要成为针对某种社会问题进行宣传的等价物。
一部文艺作品,如果只是适应某个年代特殊的社会功利要求,而不具有超越时空的深邃意义,它的生命力必定是短暂的。
“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因此,我们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毛泽东
《金刚川》让我想起了很多战争电影,尤其是俄罗斯近年拍的那些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电影。这些电影,制作也可谓精良,也不乏宏伟悲怆的场景,却始终掩不住那一份失魂落魄的感觉。
军队是世界上组织力最高的存在,而战争又是组织力的碰撞和对决,士兵们不是孤立的存在,他们在强大的组织中,被严酷的纪律所约束,在不断的动员、激励和鼓舞下获取战斗的意志。《拯救大兵瑞恩》虽然是讲八个大头兵的故事,却知道从林肯的信开始,以马歇尔的信结束,组织的意志和信念层层下达,不惜代价地贯彻到每一个末梢,影片的格局就此确立。
然而在一些当代战争电影的解构中,“组织”或被淡化,或是成为所谓人性的对立面,每个士兵都试图挣脱了组织,凭着各自的意志、带着各自的想法和情怀投入战斗。比如在《勒热夫战役》中,拒不入党的连长、无法无天的小偷、懦弱的大学生、憨直的东正教徒和隐姓埋名的保皇党,形成了一个奇怪的共同体。他们把军纪视为折腾自己人的无聊把戏,抵制NKVD派来的“监军”,却可以在人性的驱使下自发地团结起来,一同踏上赴死的征途——看来这支队伍真正实现了马克思所向往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他们不需要组织、不需要命令,更不需要监督,就可以自觉自愿地跟敌人战斗到最后一滴血。
且不论苏联(或俄罗斯)如何,在七十年前的那场战争中,志愿军组织力的来源是显而易见的。正如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所总结的:“在战争中还从未发现一支健全的共产党军队陷入解体。不管这支军队如何遭到惨败,损失如何严重,或者近期根本看不见胜利的前景,他们总是能从暂时的失败中恢复过来”,“只要他们的党组织还保持完好,他们就有抵御能力,避免在肉体和精神上陷入崩溃”。
因为美军见识过,在朝鲜战场上,大量的志愿军部队被猛烈的炮火打残却依旧能够顽强作战。上甘岭597.9高地一号坑道连续作战43天,最后总共剩下88个人,其中55人负伤,这些战士原本分属16个连队,大多数是陆续突破封锁线增援上来的,原建制已面目全非,在紧张的战斗中统一划归入该部八连,关键时刻,这个七拼八凑的连队组建起了“坑道党支部”,以党员为战斗骨干,带领众人坚守坑道14昼夜,歼敌1765名。完成防御任务后,他们并没有撤下休整,而是与主力部队一起反攻,将布满381个弹孔的连旗插上了上甘岭的主峰。
然而《金刚川》紧紧地追赶着国际时髦,这场事关新中国命运和前途的战争,在这里几乎变成了几个杀红了眼的士兵的私人恩怨,组织荡然无存,双方就像三国演义里的两将单挑,一个回合又一个回合,又像是西部片中的牛仔对决,充满了绅士风度。至于“燕山部”这支队伍为什么打不垮、炸不散,由始至终也没有被解释,好像这远远没有怎样用一发炮弹击落敌机这个技术问题来得重要。
《金刚川》在某种意义上是《八佰》的续篇,张译唱的八扇屏呼应着李晨唱的仙游,管虎在此继续构造着他想象中的战争画卷,和一支他想象中的“中国军队”:来自五湖四海的汉子粗放地聚集在一起,他们肌肉发达,笑声爽朗,他们既粗鲁又单纯,既朴实又无畏。他们的士气来自于同乡同袍的情义,他们勇气来自于戏曲评书里那些忠臣猛将的传说......其实,他们完全不像是近代军人,而更像是一群义薄云天、又无拘无束的古代豪侠。
对历史题材进行戏文化的加工,这应当热烈欢迎,毕竟我们也需要演义和传奇,正如关公千里走单骑,张飞吼断当阳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然而有些演义在虚构英雄形象的同时,又总能精确地裁切掉一些重要的史实背景,有如只讲过关斩将,不问忠邪之辨,这份细心,就不得不让人打上一个问号了。
《金刚川》拍成这样,对得起抗美援朝中牺牲的英雄战士吗?(手动微笑)
这应该是头一回吧,我这篇影评是在影院里写的,也就意味着我第一次不耐烦到没看完就可以下结论了,请听我细细道来
首先说说这个电影的拍摄周期,仅为两个月,临危受命的拍摄计划让我本就不大放心,尽管影史上不乏拍摄周期比它还短的佳作,但那些作品大多是前期经过大量的筹划,尤其是剧本的反复雕琢,辅以导演个人出众的才华以及好莱坞完善的电影工业体系,这才有了短短一个月便拍出惊人之作的奇迹。然而《金刚川》是吗?它远远不是。。。
《金刚川》在各个方面都表现不尽如人意,最大的败笔,也就是剧情结构,30分钟的主线给硬生生拍成了两小时!粗略看下来有三条线,1.邓超,李九霄的一条线 2.美国飞行员希尔的一条线 3.张译 吴京的一条线 然而最令人窒息的是,这种极其讲究节奏和剧情推进的战争片却使用了《罗生门》一样的叙事手法,一个故事分三条线前后讲了三遍!!!讲了三遍!以致于大家都知道起因经过结果后被一遍又一遍地冲刷着,大量重复的画面使得观影体验急剧下滑,以致于第三遍时电影院里一片哗然,我都能听到“这个不是看过了嘛”的质疑声,是啊,看到一半我就无比厌烦了,因为剩下的部分除了能煽情,煽情,就是煽情,《金刚川》的剧情算是尽了……
我就纳闷了,您作为导演,就不会平行多线叙事吗?
您不会平行多线叙事吗?
您不会平行多线叙事吗?
不会的话我可以教教你呢,但凡看过一定量的优秀战争片都不会这么拍吧,把抗美援朝拍的这么无聊乏味,我都怀疑管虎是在恶心中国人[微笑]
其次,这部片的格局太小,从电影里表现出来的来看,金刚川这场战役撑死了也不算战役,就是一次“护桥行动”,虽然我们可以选取局部战斗作为一场大战的横截面进行拍摄,但你《金刚川》拍的全程都是尿点,就好像七大姑八大姨拉家常,反反复复就说那么几件事,不,还不如阿姨们讲的绘声绘色呢……我原以为这次抗美援朝的电影能出现中国军人与美国军人正面迎战的壮烈场面,最后仅仅出现了两个美国飞行员,原以为能看到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共同抵御外敌,看来看去也就只有我们一小拨人,那些重复的面孔。如何调度,如何做好情绪上的起承转合,如何满足观众的期待,如何让他们不会产生观影疲劳应该是一个导演的基本功吧,导演们真的有用心在拍吗?自己剪辑审阅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尬吗?
硬伤,可不仅如此,最滑稽的来了,这部电影涉及美国人说英语的台词离谱到什么程度,几乎就像英语课代表在不带感情地念课文,我头一次听到“you son of a bitch”居然能以念诗的语调在那种炮火轰鸣的背景下发生,真的就一板一眼,逐字逐句地,念出来……而且这些话是由native speaker嘴里说出来的,真就播放四六级英语听力呢?真就当中国观众好哄没看过外国电影呢,那种机械的语调,完全不顾语境,不顾那种“正常人谁会这样讲话”的违和感,实在是尬得不行……更别提美国飞行员的形象塑造得无比脸谱化,一言难尽,给人感觉他们就只是机械地做任务,打造一个“充满偏见,自以为是,记仇鲁莽”的美国大兵形象,美军真的如此吗?不是吧,这种拍法实在是有愧于那段历史,有愧于英雄烈士的牺牲
至于电影的其他部分,更是乏善可陈,这么仓促拍的电影,就是单纯做任务,我实在是找不出可以表扬的点,配乐,镜头调度,人物塑造,都非常无感,但凡有《八佰》80%的质量也不至于把我搞得这番失望
电影还没放完,我就提前离开了,头也不回。唉,实在是忍不住,我看电影很少很少会失望到提前离场。《金刚川》,垃圾,在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日的这天看到这么敷衍的电影作品,只能说我国的电影工业发展道路道阻且长,但也很失望,这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本应多用心多多润色,结果除了廉价的煽情之外便是一地鸡毛,这种电影完全无法激起我的爱国情感,只是一声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