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中后期哈)。
正德:我想当将军,去关外看看。
大臣:不行,那不是天子干的事。
正德:我想去江南玩玩。
大臣:不行,天子就该在皇城里。
正德:我要御驾亲征,把宁王这小子抓回来。
大臣:不行,绝不行。
——————————————
隆庆:我想修座宫殿,现在住的地方年久失修,太磕碜。
大臣:不行,现在国库空虚,多地灾荒,陛下要节省开支。
隆庆:我刚登基,得给我的老婆们买些礼物。
大臣:不行,国库没钱。
隆庆:必须给,我是皇帝。
大臣:你的确是皇帝,但我就是不给钱。
隆庆:,,,,,,
隆庆:这个和蒙古贸易啊,我觉得……
大臣:陛下,这个你就别管了,我们来办,你回去造娃就行了。
隆庆无可奈何地说了一个“可”。
————————
万历(我想立皇三子当太子,这帮大臣太凶了,我只有慢慢拖。)
大臣:皇上,你得立太子了。
万历:皇子太小,别这么快。
大臣:皇上,必须立了,不然老臣撞死在大殿上。
万历:这样吧!先把皇子们封王。
大臣:三王并封?你糊弄谁呢?必须立太子。
万历:等等。
大臣:不能等。
万历:老子不干了,你们自己来。
——————
嘉靖:哎,这帮皇子皇孙就是没老子的本事,被大臣挤兑的没脾气,老子在世时,谁敢这么跟我说话?
海瑞:嘉靖嘉靖,家家净也,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
嘉靖:……快把这人给抓回来,别让这人给跑了。
人抓回来了,嘉靖心里却嘀咕了:我居然不敢杀他,杀了我得被骂死。
——————————
所以,明朝皇帝干脆放权不干了, 反正有内阁那帮人干事,票拟之后老子批红就是了,我就在皇宫,炼丹,玩女人,干木工,岂不乐哉?
——————————
清朝皇帝:我要御驾亲征。
大臣(自称奴才):皇上英明。
皇帝:我要下江南微服私访。
奴才:皇上英明,奴才愿意前往,与陛下分忧。
皇帝:我要出去狩猎。
奴才:陛下雄姿英发,该去恩泽这大好河山,陛下英明,奴才愿意相伴。
皇帝:听说英国那蕞尔小邦来朝,你得去挑些好玩意儿,施舍给他们,他们那啥贡品我就不要了,咱天朝上国,应有尽有。
奴才:陛下英明,胸襟似海,不与小邦见识。
————————
的确是明君,毕竟干啥奴才们都说好嘛!
————————
这是我写的另类历史小说,已完结!有兴趣支持我一下,谢谢!这是写朱元璋的哦!
————————————————
没想到抖个机灵这么多人看,那我今天就好好谈一谈这个话题。
在以上的行文里,关于明朝那段,皇帝要干啥,大臣说不行,并没有评判谁对谁错,而是对比清朝皇帝和大臣对话。
一个皇帝干啥,大臣都要劝诫或是反驳。
一个皇帝干啥,下面大臣俯首帖耳,直说“圣明”。
证明两朝朝堂风气之别。
明朝也就朱元璋和朱棣能一言堂,之后开始压不住大臣,嘉靖这么牛逼刚开始时还得被逼着认别人当爹。尤其是正统之后,文官集团做大,言官芝麻点事都要管,导致皇权被制约。又因内阁制度,皇帝的工作被分出一大半,只需让内阁商讨,皇帝批示就行。
久而久之,皇权的权威性减弱,文官集团借此做大。
甚至在张居正当政时期,太监冯保掌握了批红权利,又为张居正马首是瞻,张居正简直是摄政王。
但明朝皇权没有被架空,崇祯杀魏忠贤也只用了三个月,万历抄张居正也搞得风风火火,杨廷和嚣张跋扈也被嘉靖压的死死的。
所以,权利欲望极大且手段狠辣如嘉靖、崇祯,一直在上施号发令,给人一种大臣随便杀,老子想干啥就干啥的模样。
但性格温和,优柔寡断,不喜斗权且不够勇敢如万历,隆庆,天启,和大臣斗法第一轮就败下阵来,自然就没了斗志,反正离了他,帝国也能转,便听之任之,放任朝堂自由了。
而清朝,极少人口的民族统治大部分人口的汉族,而自己的民族文化极其落后,只能被动的融入汉文化,但如此便被同化,所以只好用文字狱,剃发令,绝对皇权,闭关锁国等自废武功的办法统治这几亿人。
对内不敢松懈,必须把权利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里,所以,清朝的皇权不断加固,到了一种无论何事,唯皇帝马首是瞻的地步,毕竟,清朝子民,皆是奴才。
而如此多的事务都得皇帝拍板,成就了皇帝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形象,自然就是明君了。
—————
今天更新只说一句话,回复评论区某人:
以上文字,我从没说明朝有多好,请你认真看。但明朝再不济,也不是满清能比的上的。
————————————————2020.10.26更新
今天更新,特定回答评论区“林夕”:
————难道到那个地步,明朝能保证不签条约,保证自己不被别人打吗。
南明郑成功的偏师都能收复台湾,当然你会说荷兰侵略者也就一千多人,但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才出兵20000人(还是最多的时候),就把满清整个国打败,还签订条约,丢人不?
————明朝就多好了?败家子哪个朝代没有啊。
我以上回答,什么时候说过明朝很好了?败家子每个朝代都有,但你大清是不是太多了?
————只能说你偏见太深,历史不存在假设。不用这样排斥说清有优点的清朝也不是全程完犊子吧,你现在无非是比比谁更混蛋而已,但是你也不能说明朝真要走到清朝的地步,就一定不会割地赔款。
到底是谁在假设?还是你自己假设明朝到了清朝那个地步的。我可以告诉你,明朝不会走到那一步,更不会割地赔款。当然,秦汉隋唐也不会。
—————你就说这点,你又怎么能知道不签约呢,封建制度被结束是大势所趋,及时明朝到那个地步谁也不能说他就不会做丧权辱国的事,毕竟也是能几十年不上朝的,可能皇帝自己也不知道会不会签约吧
英国欺负满清的时候人家是君主立宪制,也算是半个封建制呢?你这是贷款黑啊!拿着其他朝代没遇到的事无法验证来强行扣上,666。人家是几十年不上朝,但嘉靖和万历在世时,哪件大事这两爷不知道?
—————康乾盛世都不算?,平定准格尔,下令禁止裹脚,不算?
马戛尔尼来朝时看到的盛世我还历历在目呢?那也叫盛世,不过就是和平岁月,人口膨胀罢了。这样也算盛世,那中国盛世是不是遍地都是啊!
禁止裹脚确实是进步,但和“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比起来,算个屁,为这事,杀了多少人?
—————你现在站着的土地就是清朝国土版图 ,何必在这里搞分裂
开始扣帽子了,我批评清朝就是在搞分裂,那哪天有人骂始皇帝残暴是不是在骂华夏祖宗呢?
现在的版图是如今党的功劳,并且是二战巨大牺牲换来的。要不是当年袁世凯和孙中山和平推翻满清,你信不,当时中国就四分五裂了,你还别忘了东南互保啊!
—————没有人家也统治超两百年,中国自古大小朝代那么多,统治超两百年的才几个,照你说的清朝一无是处,怎么就没被历史长河淹没。
这个问题我回答了你无数次:靠的是奸术,愚民,高压统治,闭关锁国,自废武功,绝对皇权。在满清的折腾下,一个国弱民愚的王朝诞生,所以,人们不知道反抗,都被驯服成了绵羊,我知道你会说其他王朝怎么不这么干呢?
因为他们不会这么无耻:谁会发起如此海量和限制性的文字狱?(我知道你会说朱元璋和朱棣也干过,我知道,并且嘉靖也干过,但你去查一查范围和惩罚力度,这差别十万八千里,不谈规模的对比就是耍赖。)
谁会为了修一本官方书籍而如此残害天下藏书?(别说焚书坑儒,那玩意规模和范围小太多了。)
谁会下剃发令这么惨无人道的命令?
谁会让天下臣子万马齐喑?(你在清朝看到过像魏征骂李世民,海瑞骂嘉靖的事吗?)
—————你大明无人能及不还是灭了,死于内忧还好意思讲,没外患自己先投降,佩服,真到那个时候,怕是跪的比谁都深
死于内忧是无数王朝的通病,又不是仅有明朝如此?再跪也没清朝跪的深啊!鸦片战争那样就投了?然后又来个假设,假设明朝遇到这种事,最后肯定要跪,还跪的比谁都深。人家明朝碾压日本怎么说,你满清赔款两亿怎么说?同样都是末期,同样的对手,完全不一样的结局。
—————你大明口号吹的响,朱祁镇首当其冲,真是守国门死社稷,没事打脸,自己996还不是社畜一个。
我一直没谈明朝,你怎么把明朝搬上来了,离了贬明朝你就不会说话了吗?然后人身攻击?说不过就说我是社畜?还996?
——————我断章取义?你不是很肯定的说清朝一点优点都没有吗,就是个一无是处的时代,本来就是自己侧面讽刺清朝君主独断专行,君主若真是不贤明,为什么还要促进民族融合,统一多民族,创立满文,何不像以往朝代那样把他们继续当成戎狄当成异族人,何苦任用年羹尧,张廷玉,曾国藩等汉人,张廷玉还配享太庙,清朝没有手握重权的太监挑战天子权威,只是遇上工业革命统治者秉持着天朝上国,闭关锁国的原则,才结束近三百年的统治
促进民族融合?一个百万级人口的民族统治上亿级人口的民族,自己文化被碾压,不融合怎么办?把别人同化?你知道为什么要用曾国藩吗?是因为满清靠着自己人打不过太平天国了,只有靠汉人。再说,你不是天天说明朝吗?明朝也没有太监敢挑战天子权威啊。创立满文和促进民族融合就是贤君?贤君的评定也太低了吧?
—————我回答别人和你有关系?说清一无是处的是你吧,现在想站中立了?还是想推波助澜了?时代变了,单单一个和日本打的例子你就能举一反三了,两个时代的日本都差了两百多年,明朝有先见之明怎么没乘胜追击灭了弹丸小国?
的确单单一个打日本可以说明问题,中国上下五千年,唯一一次日本进攻中国本土还打赢了的一次,只有在满清,这不说明问题吗?人家果党虽然烂的拔不出来,但还是没有投降啊!哪能像你满清一样,一只海军没了就投了,丢人不?
明朝没有去灭日本,但可以在朝鲜碾压日本。
——————是么,我说的民族融合 统一多民族,吸收汉文化,任用汉人重臣,你可是只字不提呢,明朝太监宠妃集权,万贞儿残害皇嗣,魏忠贤权倾朝野,哪个朝代都有不可忽视的弊端。
民族融合和吸收汉文化?他想统治中国,不这样做又能如何?这算功绩?任用汉臣?是因为用自己人搞不定局面,终其一朝,满清对汉人的防范从未松懈好吗?
——————hh,继续伸张你所谓的正义,自己歪屁股,不明是非,还不能说,别人绝对不能说清朝一点好出,不然就是非我族类,我等着你积累素材,好给你涨粉
我什么时候说过不能说清朝一点好,问题是你说的不到位啊!非我族类这句话,应该是满清自己人一直所想的吧!现在我看到少数民族的弟兄也是很热情的!
以封建王朝的标准来说,每一个大一统的王朝都有自己闪光点。
秦朝:统一六国,缔造华夏。
汉朝:此后我们就是叫汉人了,强汉威名从此开始。
隋朝:结束分裂,创造科举。
唐朝:海乃百川,超级大国,万国来朝,天可汗也!
宋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明朝:驱除胡虏,再造华夏,重振华夏雄风。
反观清朝,在文化,经济,科技,军事,财富,外交,民族自信上有何功绩?
若不是为了民族和谐,我真不知道满清在历史评价上会有多么的不堪入目。
唯一能谈一谈的只有那个有极大争议的国土了。
后面就是胡搅蛮缠,避轻就重式的互怼了,没必要贴上,大家自己看哈!
明朝皇帝看似放飞自我,主要是因为明朝多数皇帝是在“统”;清朝皇帝看似精明主要是因为清朝皇帝是在“治”。
明清政府模式如出一辙,都是朱元璋建立的。
朱元璋建立的是一个皇帝掌握绝对权力的制度,朱元璋这套制度几乎杜绝了所有从内部推翻王朝的可能,帝国内部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推翻皇帝的绝对统治。
明清都不是因为农民起义而终结的,如果晚明,后金没有突然崛起;清朝没有遭遇西方列强入侵,两个王朝都看不出会被内部力量解决的可能性。
但是,朱元璋建立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制度会让皇帝太辛苦,明宣帝实在不愿意这么辛苦,于是设立了司礼监,使得明朝“职业经理人”没有明朝皇帝家奴的披红,任何政策都得不到执行。
明朝宦官社会地位有多高?
晚明大学士儿子写的笔记里有张居正在私宅给冯保的“私人代表”磕头的段子,当然,这段子未必是真的,但是作者作为晚明顶级官二代,能把这个段子写入笔记,至少证明晚明时宦官在官场食物链的地位。
一旦确保了文官不可能篡权后,明朝皇帝对治理老百姓就不太上心了,往往委托给“职业经理人”。
忘记在什么地方看到一个段子,大意是说明朝皇帝自持祖宗得国最正,所以动不动就对大臣说类似“我家的天下,老子想怎样就怎样,管你屁事,爱干干不干滚。”
而清朝皇帝一方面吸收了明朝亡国的教训,一方面也因为异族入主中原的缘故,所以清朝皇帝更偏重于“治”,对履行“总经理”义务更上心。
自然就比明朝皇帝累得多。
但是明清的体制决定了官僚系统逃脱不了“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宿命。
清朝皇帝平均管的多一点,结果就是清朝有大量颟顸平庸的混子官。
乾隆帝是历朝历代皇帝里最精明的那一群,甚至可以竞争前三,乾隆朝确实没多少大臣能骗得了乾隆帝。
但是后遗症就是乾隆帝手下的官僚几乎没有任何主观能动性,一步都不敢乱动。
当然完全不管也不行,因为那样就会“一放就乱”。
嘉庆帝算得上明清两朝很仁厚,为人厚道的皇帝,结果就是官僚们不把他当一回事。
就连兵部大印都敢丢掉。
—你敢骂大明皇帝不?
—当然敢,为臣者当冒死以谏
—你不怕他们杀了你?
—不怕,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那你敢骂大清皇帝不?
—......不敢
—为什么?
—因为他们真杀
1566年2月1日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海瑞写篇内参,指着嘉靖鼻子骂: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嘉靖被气的鼻孔冒烟,把内参拿起来看了又看,又不能杀海瑞,只能先把海瑞关在牢里。
嘉靖在看完海瑞的内参后3个月就生病了,10个月后的12月14日就驾崩了。
放在现在,你如果在街上找个和嘉靖同龄的60岁老人家,指着鼻子把他骂了一顿。事后如果老人家有个三长两短,他家人都能把你给告上法庭。
可1566年12月14日嘉靖前脚刚死,后脚看管海瑞的狱卒就把庆祝出狱的酒席给摆好了,可见吐槽皇帝这件事在明朝群众基础是真的好。
用现在的眼光看,这TMD是标准的坟头蹦迪啊!紫禁城里嘉靖皇帝的丧事办的越隆重,我这边明朝公务员和海瑞的狱中小酒就喝的越欢乐。
堂堂的明朝皇帝,憋屈到这种程度也是空前绝后了,还不如2020年的中国普通老人有尊严。
但明朝皇帝就是这么拉胯,从生前一直拉胯到死后。1566年12月15日隆庆帝刚继位,后脚就拿着嘉靖的遗诏就把海瑞放了。
看来坟头蹦迪不仅是对的,而且还得到嘉靖本人的默许。
海瑞骂死了嘉靖皇帝,事后不仅官复原职,过了两年竟然还升官了。
雍正八年(1730年),翰林院庶吉士徐骏被发现在诗集里写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斩立决!
清朝皇帝都是明君!野猪皮万岁!
附:海瑞奏折全文
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臣海瑞谨奏;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
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惟其为天下臣民万物之主,责任至重。凡民生利病,一有所不宜,将有所不称其任。是故事君之道宜无不备,而以其责寄臣工,使之尽言焉。臣工尽言,而君道斯称矣。昔之务为容悦,阿谀曲从,致使灾祸隔绝、主上不闻者,无足言矣。
过为计者则又曰:“君子危明主,忧治世。”夫世则治矣,以不治忧之;主则明矣,以不明危之:无乃使之反求眩瞀,莫知趋舍矣乎!非通论也。
臣受国厚恩矣,请执有犯无隐之义,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不为悦谀,不暇过计,谨披沥肝胆为陛下言之。
汉贾谊陈政事于文帝曰:“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夫文帝,汉贤君也,贾谊非苛责备也。文帝性颇仁柔,慈恕恭俭,虽有爱民之美,优游退逊、尚多怠废之政。不究其弊所不免,概以安且治当之,愚也。不究其才所不能,概以政之安且治颂之,谀也。
陛下自视,于汉文帝何如?陛下天资英断,睿识绝人,可为尧、舜,可为禹、汤、文、武,下之如汉宣之厉精,光武之大度,唐太宗之英武无敌,宪宗之志平僭乱,宋仁宋之仁恕举一节可取者,陛下优为之。即位初年,铲除积弊,焕然与天下更始。举其大概:箴敬一以养心,定冠履以定分,除圣贤土木之象,夺宦官内外之权,元世祖毁不与祀,祀孔子推及所生。天下忻忻,以大有作为仰之。识者谓辅相得人,太平指日可期,非虚语也,高汉文帝远甚。然文帝能充其仁恕之性,节用爱人,吕祖谦称其能尽人之才力,诚是也。一时天下虽未可尽以治安予之,然贯朽粟陈,民物康阜,三代后称贤君焉。
陛下则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矣。反刚明而错用之,谓长生可得,而一意玄修。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脂膏在是也,而侈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驰矣。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乐西苑而不返宫,人以为薄于夫妇。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自陛下登极初年亦有这,而未甚也。今赋役增常,万方则效。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县罄,十余年来极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迩者,严嵩罢相,世蕃极刑,差快人意一时称清时焉。然严嵩罢相之后,犹之严嵩未相之先而已,非大清明世界也。不及汉文帝远甚。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内外臣工之所知也。知之,不可谓愚。〈诗〉去:“衰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今日所赖以弼棐匡救,格非而归之正,诸臣责也。夫圣人岂绝无过举哉?古者设官,亮采惠畴足矣,不必责之以谏。保氏掌谏王恶,不必设也。木绳金砺,圣贤不必言之也,乃修斋建醮,相率进香,天桃天药,相率表贺。建兴宫室,工部极力经营;取香觅宝,户部差求四出。陛下误举,诸臣误顺,无一人为陛下正言焉。都俞吁咈之风,陈善闭邪之义,邈无闻矣;谀之甚也。然愧心馁气,退有后言,以从陛下;昧没本心,以歌颂陛下,欺君之罪何如?
夫天下者,陛下之家也,人未有不顾其家者。内外臣工有官守、有言责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磐石之也。一意玄修,是陛下心之惑也。过于苛断,是陛下情之伪也而谓陛下不顾其家,人情乎诸臣顾身家以保一官,多以欺败,以赃败,不事事败,有不足以当陛下之心者其不然者,君心臣心偶不相值也,遂谓陛下为贱薄臣工诸臣正心之学微所言或不免己私,或失详审,诚如胡寅扰乱政事之说,有不足以当陛下之心者。其不然者,君意臣意偶不相值也,遂谓陛下为是己拒谏。执陛下一二事不当之形迹,亿陛下千百事之尽然,陷陛下误终不复,诸臣欺君之罪大矣。〈记〉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 则君长劳。”今日之谓也。
为身家心与惧心合,臣职不明,臣以一二事形迹既为诸臣解之矣。求长生心与惑心合,有辞于臣,君道不正,臣请再为陛下开之
陛下之误多矣,大端在修醮。修醮所以求长生也。自古圣贤止说修身立命,止说顺受其正。盖天地赋予于人而为性命者,此尽之矣。尧、舜、禹、汤、文、武之君,圣之盛也,未能久世不终。下之,亦未见方外士自汉、唐、宋存至今日。使陛下得以访其术者陶仲文,陛下以师呼之,仲文则既死矣。仲文尚不能长生,而陛下独何求之?至谓天赐仙桃药丸,怪妄尤甚。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因则其文以画八卦。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其背,因而第之,以成必畴。河图洛书实有此瑞物,以泄万古不传之秘。天不爱道而显之圣人,借圣人以开示天下,犹之日月星辰之布列,而历数成焉,非虚妄也。宋真宗获天书于乾佑山,孙奭(谏曰:“天何言哉?岂有书也?”桃必采而后得,药由人工捣以成者也。兹无因而至,桃药是有足而行耶?天赐之者,有手执而付之耶?陛下玄修多年矣,一无所得。至今日,左右奸人逆陛下玄修妄念,区区桃药之长生,理之所无,而玄修之无益可知矣。
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依赖当时的史料,史料分官修和私修两类。官修史一般秉持为尊者讳的选择,偏向官方立场。私修史则由古人自我完成,作者有个人立场,发挥空间较大。私修史汗牛充栋,难以简述,官修史只有实录,起居注,史馆列传几种,只要对比明清两朝的官修史风格差异,可以说明影响我们对两个朝代不同观感的原因。举两个例子对比下
洪亮吉,江苏阳湖人,乾隆五十五年榜眼。嘉庆帝亲政后,命洪亮吉参加编纂乾隆帝实录,编纂实录时洪亮吉发现乾隆朝比嘉庆朝励精图治多了,因而对当下很不满,就想辞官。
这时嘉庆帝下诏让大臣们直言“极谏”,洪亮吉上了一封数千字的奏疏,大意是嘉庆帝求治心切而时局并未好转,因为嘉庆帝不勤政。说嘉庆帝睡懒觉上朝晚,散朝后又听戏唱曲,王公大臣没有尽心辅佐。又说嘉庆帝治下官员欺上瞒下,一千件事能有能有一两件上报就算好的了,就算报告了朝廷也不能马上执行。又说现在满朝大臣都是饭桶,“模棱、软弱、钻营、苟且之人”,“皆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说嘉庆帝不能识人,对于和珅提拔的官员不做惩戒。现在天下乌烟瘴气,世风日下,“士大夫渐不顾廉耻,百姓则不顾纲常。”等等等等,事事将嘉庆帝和祖辈对比,希望嘉庆帝学习雍正帝的严明,康熙帝的宽仁。这封奏疏虽言辞激烈,然而对皇帝的直接批评不多,更多的是指出积弊,希望皇帝能够效法祖先。这类针砭时弊的奏疏在清以前不绝史册,在清朝却显得鹤立鸡群。
在清朝官修的《清史列传》中,洪亮吉修乾隆实录的记载被删去了,反而增加了大量关于洪亮吉心理描写的内容,说洪亮吉听到嘉庆帝求言的诏书后,几个月睡不好觉,认为自己出身低微,受乾隆帝和嘉庆帝大恩,应该进忠直言,不能“辜负天子圣恩”。很明显,这是为了将洪亮吉上疏的真正原因抹去,也即抹去嘉庆朝吏治腐败的记录。将洪亮吉几千字的奏疏概括成只有几句话,其中对于嘉庆帝的批评全部删去,也是这个目的。
洪亮吉担心嘉庆帝看不到自己的奏疏,就写了三份委托成亲王永瑆、大学士朱珪、兵部尚书刘权之代为上奏。永瑆看到奏疏内容,马上就把奏疏交给皇帝了,朱珪和刘权之估计是害怕皇帝看了发怒,故而没有转呈。
嘉庆帝庙号仁宗,算是清朝皇帝里比较宽容的人了。看到之后“震怒”,将洪亮吉革职让大臣议罪,最后发配伊犁,这时洪亮吉已经54岁,发配西北算是重罚。永瑆作为第一个转交奏疏的有功之人,还是被撤了军机大臣的职务。刘权之未能及时转呈,嘉庆帝降旨诘问,部议降三级调用他职,嘉庆帝从宽处理,让他留任。朱珪是嘉庆帝的老师,也一样下旨诘问。
雒于仁,陕西泾阳人,万历十一年进士。万历十七年给万历帝上了著名的“酒色财气疏”,说,我做官几年了,只见过陛下三次,只听说陛下身体不好,所以不理政,也不上经筵课。我知道陛下的病根在哪,主要有四点: 嗜酒、恋色、贪财、尚气,陛下吃饭山珍海味,白天喝酒还不够,晚上还要喝,这是嗜酒。和十个俊俏的小太监有不明关系,溺爱郑贵妃,一直不立太子,这是恋色。陛下到处搜刮钱财,甚至勒索太监的钱,不给钱就打,这是贪财。今天打宫女,明天打宦官,把那些敢直言的大臣都黜免了,这是尚气。这四病缠身,吃药是治不好的啊!我有四句箴言,按此方法,可去病痛,然后列了四句经文一样的箴言。
酒箴曰:耽彼麹蘖,昕夕不辍。心志内懵,威仪外缺。神禹疏狄,夏治兴隆。进药陛下,醲醑勿崇。
色箴曰:艳彼妖姬,寝兴在侧。启宠纳侮,争妍误国。成汤不迩,享有遐寿。进药陛下,内嬖勿厚。
财箴曰:竞彼镠镣,锱铢必尽。公帑称盈,私家悬罄。武散鹿台,八百归心。隋炀剥利,天命难谌。进药陛下,货贿勿侵。
气箴曰:逞彼忿怒,恣睢任情。法尚操切,政盩公平。虞舜温恭,和以致祥。秦皇暴戾,群怨孔彰。进药陛下,旧怨勿藏。 《明神宗实录》
这封奏疏对万历帝本人极尽嘲讽,万历帝“大怒”。因为此时正值春节,所以这封奏疏在万历帝手里放了十天,万历帝也被气了十天。第二年大年初一,万历帝就把阁臣申时行、许国、王锡爵、王家屏等叫到毓德宫,《明神宗实录》记载了如下对话:
万历帝:我要病死了!
阁臣:皇上春秋鼎盛,稍微调养就好,不必过虑。
万历帝:去年我长发心肝之火,头晕目眩。近来调理好了一点,但雒于仁“肆口妄言”,所以“肝火复发,至今未愈”。
阁臣:无知小臣的话皇上不必在意。
万历帝:这是他的奏疏,你们看看吧。
(阁臣还在看的时候,万历帝开始为一条一条为自己辩护)
万历帝:“他说朕好酒,谁人不饮酒,若酒后持刀舞剑,非帝王举动,岂有是事?又说朕好色,偏宠贵妃郑氏,朕只因郑氏勤劳,朕每至一宫,他必相随,朝夕间小心侍奉勤劳,如恭妃王氏,他有长子,朕著他调护照管,母子相依,所以不能朝夕侍奉,何尝有偏他。他说朕贪财,因受张鲸贿赂,所以用他,昨年李沂也这等说,朕为天子,富有四海,天下之财皆朕之财,朕若贪张鲸之财,何不抄没了?他又说朕尚气,古云少时戒之在色,壮时戒之在斗,斗即是气,朕岂不知?但人孰无气,且如先生每也有童仆家人,难道更不责治?如今内侍宫人等或有触犯及失误差使的,也曾杖责,然亦有疾疫死者,如何说都是杖死?”
万历帝:内阁从重拟罪。
阁臣:这是无知小臣听信路边消息。
万历帝:他想出名。
阁臣:对,陛下若重惩他,反而让他阴谋得逞了,宽容不追究反而更见圣德。(说完就把奏疏还给了万历帝)
万历帝“沉吟”:说的也是,重罚他显得我没有度量。
阁臣:皇上的度量能包容天地。
(万历帝又把奏疏给申时行他们看)
万历帝:“朕气他不过,必须重处”
申时行等:这本是无凭无据的话,若处分他,倒显得他说的都是真的。臣等愚见,皇上应该把这奏疏留着,臣等把这事“载之史书,传之万世,使万世颂皇上为尧舜之君”(说完又把奏疏还给了皇帝)
万历帝问:那怎么处理他?
申时行:这个奏疏不能发出去给别人看到,没别的办法了,我让他领导告诉他辞职走人吧。
(万历帝稍微消了点气)
万历帝:先生是亲近之臣,我有些什么事先生都知道,你说我有他说的这些事吗?
申时行:宫门深邃,很多事臣也不敢说知道啊。
万历帝:“人臣事君,该知道理,如今没个尊卑上下,信口胡说,先年御史党杰也曾数落我,我也容了,如今雒于仁亦然,因不曾惩创,所以如此。”
《明神宗实录》将雒于仁的奏疏原文誊录,而且详细记载了万历帝与阁臣的问答,其中将万历帝的委屈、宫闱秘事都记录下来。万历帝先是被小臣侮辱嘲弄,气的语无伦次,又被内阁老油条糊弄,有气发不出。
庙堂之上,明朝官员对皇帝极尽嘲讽之能事,不说对皇帝,就算对普通人也不用这样挖苦吧,事后只是当事人辞职了事。明朝官修史直书皇帝被气的语无伦次,丑态迭出,记述中也充满了嘲弄,可以想象江湖之远的私人笔记如何更加夸张地描述明朝皇帝有多么奇葩,不是很容易理解吗?
清朝的官方修史审查细致严格,对皇帝本人不利的记载基本删尽,对于皇帝的批评惩罚极重,洪亮吉碰上康雍乾估计难有生路。而民间记述在文字狱的高压之下,也很难看到对皇帝的批评,有载的都是圣明,自然都看似明君了。
一,海瑞,天下第一疏,可以说直接指着皇帝鼻子骂臭不要脸了。官运亨通,这里要说一下,海瑞不是进士,只是举人,放现代来说就是一专科学校毕业。
二,康熙平均四五年一次文字狱,雍正,平均二年一次,乾隆,一年二次文字狱。
乾隆编撰四库全书,既然名为全书,那么自然就不用有其他的书籍存在了。
毁书而留名三千余部,毁书未留名不计其数。
明末翻译的几何学,数学,全部禁毁,天工开物,一部工业巨作,中国现存目前最早的版本是清末从日本抄回来的。
好了,你在说一遍你问的是什么?
随便回答一下,兼跑个题。这题我大致瞄了一圈,怎么就没有带清粉给清朝的内容好好写一下呢?带清粉除了会天天扣帽子,连清朝的话题都不知道怎么写了吗?~~~~~
—————————————分割线———————
先不管明朝皇帝还是清朝皇帝水平怎么样,清朝在选择皇帝的继任者上面吸取了明朝的经验教训确实有所改进。
首先,清朝没有依据嫡长子继承制选择继任者。
嫡长子继承制是源自西周开始确立的一套宗法继承制度,以始祖的嫡长子一系的嫡子为大宗,其余庶子为小宗。无论天子,还是诸侯、士卿大夫,都需要以此方式确立子孙的继承制度。
任何一种制度都会有利有弊,嫡长子继承制度亦如此。有利的方面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护皇权的顺利交接,直接了当的确立好一个公开的游戏规则,大部分时候可以避免出现政治动荡。从儒家角度,嫡长子继承具有“ 息争”“ 笃亲” 的好处,符合家族本位伦理要求,即所谓“国本”,不立嫡长子,就是”动摇国本“,引发朝臣们各自站队在某个儿子身边,为了下一任皇权而互相攻讦。 从国家层面上,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就是确立了嫡长子几乎可以全部继承其父的遗产,包括整个国家,有利于确保国家统一而不产生分裂。相比较一些分封继承制,如草原传统老子一死儿子们分家产,不出3代就内战打起来,重新陷入分裂,西周确立的这种嫡长子继承制度确实更有好处。中国历朝历代虽然一些皇帝也有给儿子们分封为王赐封地的情况,但是大体上也只有一个儿子会继承大宗遗产,中国也没有出现查理大帝死后将国家分给3个儿子的情况。这也可算是西周确立的这套宗法继承制度的优点。
但是具体执行层面上,也确实有相当多的皇位继承并未严格按照嫡长子制度执行。毕竟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乏有皇帝无视这套继承观念选择自己想选定的继承人,也有不少迫于无奈(没有嫡子、嫡子失德等等)不得不选择庶子,也有不少因皇后被废,妃妾上位皇后,原来的嫡子变为庶子,由庶子转变为嫡子身份的事件。
嫡长子的弊端也非常明显,它并不能确保嫡出的儿子品德素质,如果生出来的是个白痴,按嫡长子制度也只能选这个白痴当皇帝,这里面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那位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其次,嫡长子制度也并不能完全杜绝其它子孙对皇位的窥视,也经常引起皇位继承的政治侵轧甚至战争,典型的如唐朝李渊按嫡长子继承制选择李建成为太子,却被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位。另外皇太子的存在必然会分享一部分辅佐皇权的权力,太子辅政、监国也很常见,这却又容易导致皇帝与皇太子之间互相猜忌提防。
有鉴于此,往往历朝历代立长还是立贤就成了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而明朝大体上都遵循了嫡长子继承制度选择了历代皇位继承人。少数情况因皇帝无子,采取了兄终弟及的方式,如嘉靖和崇祯,仍然未脱离宗法制度。
清朝最早以汗位推选来决定继承人,皇太极、顺治、康熙皆为各贝勒王大臣等权臣商议后推选产生。
努尔哈赤死时并没有指定继承人,当时后金中最具权势的为四大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其中阿敏为努尔哈赤的侄子。大贝勒代善因在硕托一事上处置失当丧失了继承人地位,阿敏只是努尔哈赤侄子,莽古尔泰为人鲁莽,只有皇太极素有威望,就连朝鲜史料也记载“红歹是(皇太极)勇力绝伦,颇有战功,所领将卒皆精锐,奢得众心,多战功”。所以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被众贝勒推举为大汗。
皇太极为猝死,也并未指定继承人。他死后其弟多尔衮与长子豪格皆成为汗位有力的竞争者,两人相持不下。但最终在孝庄为首的后宫与索尼、图赖、鳌拜等权臣的联合推举下,以年仅6岁的第9子福临继位,为顺治皇帝。
顺治临终前,在孝庄皇太后与索尼等重臣的建议下,顺治选择了年仅8岁的第三子玄烨为继承人,为康熙皇帝。
到了康熙,天下一统,朝政趋向稳定,康熙最初决定按儒家传统,遵从嫡长子继承制选定胤礽为继承人。但是康熙过早的确立了太子,却引发了诸子夺嫡的纷争,而唯一的嫡子,皇太子两立两废。最终继位的第四子雍正皇帝按嫡庶观,也是个庶子继位。
雍正继位后有鉴于康熙晚年因诸子争嫡引发的朝局混乱,创新了一个制度,秘密建储。所谓秘密建储,即完全由皇帝确定继承人,择贤而立,但秘而不宣,只暗中培养。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向全体朝臣公布秘密建储的决定,将四子弘历之名密封,藏在乾清宫正中的正大光明匾后。另外还有一份密封在匣中随身携带。雍正采取了向朝臣公开这种继承制度,但却不宣布继承人是谁的做法。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将此方式作为一项正式的制度确立下来。此后嘉庆道光遵守制度,未做进一步创新。
秘密建储为中国古代皇位继承的创新,具有如下优点:
因此,在以上制度确立的帝位传承的过程中,不管历任清帝实际表现如何,至少不会出现如晋惠帝一样的白痴皇帝。也不容易产生过于放飞自我的皇帝。
其次,清朝对继承者的教育也采取了与明朝不一样的方式。
明朝的继承者长于深宫,确立为太子后虽然配以名师教导,但大多数却缺乏实际的政务处理经验。且因为过早被立为太子,缺少其他皇子的竞争压力,往往太子自身也更容易懈怠。
清朝的皇子教育除了像明朝一样选择名师教导外,各皇子都有成为继承人的可能,因此凡是有野心的皇子都会展现自己勤恳好学的一面展示给父皇,以博得青睐。秘密建储加强了皇子们学习的意愿。
此外,皇子的学习非常严格,早晨5点入书房读书,下午4点左右结束,没有寒暑假休息之例。除了端午中秋万寿节皇子生日等5日可以不入书房读书,除夕可提早放学,没有其他假日。皇子从6岁起进书房读书,直到15岁封爵位后才结束书房的学习生涯。但是如果皇子封爵未获得差事,还需要到书房读书。除了入书房读书,因为满洲特性,康乾一贯崇尚满语骑射,皇子们还需要学习满语和骑射,清帝本人出巡狩猎时也会携皇子们一同狩猎,训练培养皇子们的尚武之风以示不忘传统。
最重要的是,清朝皇子并不像明朝皇子一样,从深宫出来一受封就得去封地以避免未来对太子产生威胁,基本不可能让皇子处理政务。清朝的皇子出书房后,往往可以领到一些差事历练,熟悉一些具体的政务处理,获得一定的经验,处理的好也往往会获得封赏,甚至被封为亲王,日后即便不被选为继承人,也可以参与政事。
在这些制度保证之下,清朝还是不太容易产生极度昏庸的皇帝的。
题主想表达的意思可能是明朝皇帝大多不理朝政,而清朝皇帝大多日夜处理政事,由此得出明朝皇帝有着各自的喜好而不理朝政故而“放飞自我”,其实深层次的含义还是说明朝皇帝大多昏庸;而清朝皇帝日夜处理朝政,勤于政事,因此是明君。其实这是不对的,英明的君主必然勤政,但是勤政的君主并不一定是明君,这个关系要明确。
我拿清朝道光帝做例子,看看勤政、节约的庸君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道光帝6岁进入上书房读书,此后只有年节、皇帝和皇后的生日才能休息,其他时间里4点起床读书,6点老师前来教大家知识,下午2点老师离开,随后道光帝进行满语,骑射功夫的学习。皇子生涯的训练确实把道光帝锻炼的十分棒,在1813年的林清之变中,道光帝用鸟枪打落两名天理教徒,随后带着禁军平定天理教之乱,逮捕天理教首领林清,可以说道光帝临危不惧,表现的十分出色,胆气十足。
道光帝39岁时继承皇位,一生勤勤勉勉,劳心于政事,正如道光帝自诩所言:
“自御极至今,凡批览章奏,引对臣工,旰食宵衣,三十年如一日,不敢自暇自逸。”
道光帝也十分节俭。在道光元年(1821)道光帝就写了《御制声色货利谕》的施政宣言,立志反腐倡俭,大干特干。此后又写《御制慎德堂记》劝告子孙后代节俭,他本人的节俭甚至在野史也很出名,《清稗类钞》载:
宣宗所服套裤,当膝处已穿,辄令所司缀一圆绸其上,俗所云打掌是也。于是大臣效之,亦缀一圆绸于膝间。一日,召见军机大臣,时曹文正跪近御座,宣宗见其缀痕,问曰:汝套裤亦打掌乎?对曰:改制甚费,故补缀。宣宗问曰:汝打掌须银几何?曹愕眙久之,曰:须银三钱。宣宗曰:汝外间作物大便宜,吾内府乃须银五两。
道光帝治理国家同样严格办事。豫亲王裕兴因为在嘉庆帝葬礼期间强奸使唤丫头寅格被道光帝下令赐死,最后是太后求情才保留一命,但还是被革去王爵,交宗人府圈禁三年。道光帝同窗的三弟惇亲王绵恺因为包揽词讼、欺压百姓、玩弄太监等事情被道光帝降为郡王,革去一切职务,忧惧之下绵恺在半年内病逝。
但道光帝治理下的大清王朝真的好吗?答案是否定。
第一点,道光帝的勤政是典型的假勤政,属于自己骗自己。
道光帝最欣赏的官员是曹振镛,此人仕途堪称一马平川,一路升官发财,到了80岁才退休,官僚生涯长达52年。这样的官员当然自有自己的特殊本事,他的官场原则是:多磕头,少说话。这就是典型的官僚作风,通过曹振镛我们也能清楚道光帝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毕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曹振镛在担任军机大臣的时候,道光帝苦于天天看奏折,曹振镛就给道光帝献上一个策略,他说现在的官员都是靠着师爷写奏章,十分轻松,但皇帝却要天天看这些无用的奏折,不如找几篇奏折专挑细节上的错误,这样就可以让上奏的大臣害怕从而减少奏折量。道光帝一听,赞叹曹振镛的主意好呀,于是道光帝专门在语法、笔画、格式上找奏折的错误,一旦发现错误,就处罚写奏折的官员,毕竟按照道光帝的逻辑:文字都写不好,工作态度能好吗?还能胜任重要的官职吗?所以官员担心仕途,索性就减少奏折量。奏折量减少是好,但就是此后对于国家的变化一无所知。
而且道光帝到了晚年,他本人越来越不愿听那些地方变乱的消息。在1847年广西天地会起义前夕,广西巡抚郑祖琛向朝廷报告,广西民生艰难,流民遍地,加上天地会会党屡次发生起义,依靠广西本省的力量无法控制局势,希望朝廷能够实施措施救援广西。这个时候大学士潘世恩就写信给郑祖琛,希望他不要老是上奏这些民变的消息给朝廷,也不要总是写哪里有大批百姓要造反的事件,因为道光帝不想也不愿意听到这些四处造反地消息,他认为自己治理下的中国四方无事,郑祖琛的奏折不是故意让道光帝难受吗?
广西的龙启瑞上梅伯言书中也提到了道光帝苟且偷安给朝廷造成的巨大影响:
又上之,则有宰相风示意旨,谓水旱盗贼,不当以时入告,上烦圣虑;国家经费有常,不许以毫发细故,辄请动用。
广西巡抚郑祖琛只好念佛消灾,希望大规模民变不要在自己任期内出现。但是道光帝治理下的中国却是民变四起:
这些民变多如牛毛,如此多的民变预告一场大规模的起义即将到来,可惜道光帝没有等到这一天,否则他本人会更加痛苦,他驾崩后两年,太平天国运动打响,席卷东南,捻军横行华北,清朝的统治危如累卵。而这一切后果道光帝是要负责任的。
第二点,皇帝本人的节俭并不能有效改善国家的财政状况
道光帝本人是很节俭,他甚至把自己的节约看做挽救财政危机的一种手段,要知道道光帝在皇后千秋节(皇后生日)时候有一次破例的结果才是给赴宴的人一人一碗打卤面,另外道光帝缝制一个补丁在内务府贪污的情况下也要花费几两银子,但是道光帝节约这些银子能够挽救大清朝的财政危机吗?答案是不能。
清朝中期的白莲教大起义大约花费了2亿白银,这股财政负担一直延续到道光帝年间。而清朝各地官员的贪污陋规,各省各级政府财政的亏空,耗费百万白银养活的3万多宗亲,黄河以及天灾的治理,这些事情就像血盘大口吞噬一笔又一笔财富。此外,外患的侵扰和镇压内乱也加剧财政危机,第一次鸦片战争赔款折合白银1960万两,军费高达4000万两,此后鸦片的大量输入在1846年已经造成了1300万元的贸易逆差,第一次新疆作战1100多万两白银,第二次新疆作战耗费730万两白银。这就是道光帝面对的朝廷财政情况。
最为重要的是清朝户部的纸面上的银子数据都是假的,道光二十三年(公历1843年),户部银库表面上的账目是1000万多两白银,但是接下来发生了银库库兵因为分赃不均而导致的相互告密事件,最后捅到道光帝的耳中,道光帝下令刑部尚书前去查验,结果查出户部银库的亏空约有925.2万多两银子的亏空,也就是925.2万两银子不翼而飞,账面上1000万白银,实际上只有100万白银。经过刑部的调查发现是银库官兵长时间监守自盗,这主要是在某些大人物的安排下“以谷道藏银”,靠着这种手段把户部银库的银子大部分弄出来分赃。
道光帝痛心疾首,怒不可遏。下令要库官、查库御史任期中每月赔1200两;管库王大臣每月赔500两;查库王大臣每查库一次赔6000两。那些已故官员的赔偿标准减半,由子孙代赔。还把一些交不出赔款的官员下放到监狱,不赔全额的赃款就不放人。即使是这样还是叫不出足够的白银抵债。此外还有几个库兵在逃,道光帝严厉查办,但是这几个库兵始终杳无音讯。最后在官僚体系面前,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可以说大清帝国到了这个样子不是道光帝这样的人能够改变的。
也许历史就是这样微妙,道光帝在力行勤政和节俭之后,大清帝国却出现了末日景象。这使得此后道光帝一直困惑一个问题:为什么祖父乾隆挥金如土而国库充盈,如今自己日日节俭却民生罕裕?不过这个问题道光帝也没有想通,一辈子都没有想通。因为69岁的道光帝在去世的时候在遗诏中还是那句话: 仰维列圣家法,一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为本。自维薄德,敢不朝乾夕惕,惟日孜孜? 在道光帝自己看来,奉守祖宗家法的他,在位30年,无时无刻不战战兢兢地履行皇帝的任务,结果是自己把大清帝国带入了崩溃的边缘,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皇帝都是这么干的,自己循着祖先的办法治国,为什么越办越差?道光帝的一生都在这样的忧虑和痛苦之中生活。
勤政、节俭不是明君的品质吗?难道一个好皇帝不该是这样吗?的确一个明君确实需要勤政和节俭,但是勤政是一个政治家必须的品质,到底如何勤政才是政治家该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明君该做的事情。节俭是个人品质,皇帝的节俭是应该的,但是最应该是国家制度组织的节俭,道光帝只是做到了其中一个,而没有做到另一个。困守于家法,希望借助祖先的经验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是不应该的,因为道光帝的时代世界正处于大变革时代,20世纪的强国德国、日本、美国、意大利此时才刚刚兴起,这是一个需要变革的时代,清朝这个船已经烂得不成形了,再英明的舵手驾驶它也只会沉入海底,这不是个人力量所能改变的。
我希望读者能够明白古代帝国体制下的明君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含义?判定古代帝国体制下的明君究竟应该采用什么的标准和含义?而不是简单通过勤政爱民之类的单薄话语来推断,如果只是通过肤浅的理解去解释古代帝国体制下的明君,那么你只会永远困在思维误区,因为有很多问题解释不通。我们更应该从国家制度和历史环境以及人物对比来看待一个人,用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好比你每天坐在书桌上勤奋练字,别人都会说你很练字努力,但是这并不能提高你写作文的能力。学习途径都是错的,结果怎么可能对呢?
码字不容易呀,如果读者觉得对,希望点赞,关注走一波,你的支持是我码字的动力呀,也欢迎大家讨论,不足也请指点。
因为《清史》还没出来。社科院还在编。据说,总数据量要超过前二十四史的总和。不要把风花雪月的辫子戏当成正史来看。那些编剧无聊得很。
满清统治者除了阶级压迫,还有民族矛盾,民众遭受的痛苦并不少于前朝,而其政府内部积弊之深在历次民变、外敌入侵等事件中展露无遗。
其次,明君圣主的古今标准不完全一致。在古代,君主只要不是太昏庸,基本上就是明君了,稍微有点功绩有些特色,就是比肩“尧舜”了。站在现代的角度遍览历史,会发现真正具备高超治世才能的君主并不太多,大部分人是因循前例,亦步亦趋,随遇而安,历代积弊只要不是达到系统性崩溃的临界点,明君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做下去。从这个角度说,古代的君主没有多少明君,除了马上得天下的武夫、军阀、阴谋家,大部分是养在深宫的昏庸的子子孙孙,社会历史进程依靠经济规律支配。随着时间进展而自由放飞,到矛盾鼎沸时改朝换代,周期律重新开始。
明朝皇帝不上朝,信用宦官,并不代表他们放弃了皇权,失去了对政局的控制。恰恰相反,拒绝召开董事长办公会长达四十年如明世宗者依然对世事了如指掌,权势熏天如魏忠贤者也不敢篡权而立,群臣视之若精神病者如明思宗者也无官员起来造反,残暴恣睢如明成祖者也照样享有大帝的美誉。他们不像传统道德框架中的帝王那样宵衣旰食地勤奋(明思宗除外),但依然牢牢把握着核心权力。在这一点上,与清朝皇帝没有区别。仅仅因为清朝皇帝勤奋,就奉为明君,极不恰当。清朝皇帝的勤奋,与祖传的病态恐惧心理有关系,与登峰造极的权力独揽机制相适应,非愿为也,实不得不为也,否则就会陷入被赶回辽东的恐惧中无法自拔,就会坠入权臣当道宦官干政的历史大坑中被架空。勤勉了两百年,还是把天朝上国弄成了东亚病夫。溥仪自传中多次回忆自己年轻时要敬天法祖,勤政爱民,夺回祖宗江山,并且在伪满洲国作执政期间假模假式地勤奋了一段日子。其功能与其祖宗们一样,都是历史洪流中随波逐流的一叶扁舟。
明清两代,吏治腐败,钳制思想,杜绝对外交流,残酷统治民众,民变起义,对外作战不断,人命牺牲甚巨,国帑靡费无算,都是少有的混蛋朝代。鉴于清朝后期的糟烂政绩,以及与日本君主制下社会繁荣状态的鲜明对比,可得出清朝比明朝还要烂的结论。一个比明朝还烂的朝代,哪有资格说自己的君主都是明君。
明朝皇帝的黑料,清朝编的还真不多
明朝中期,明代的文人编的才是最多的
连乾隆都看不过去,说你们编万贞儿也编的太藐视人智商了···
其实说白了,美帝编写我们2020年的历史,肯定拿方厅长的日记当史料用
美帝写自己的2020年的历史,肯定拿川普总统的言论当事实用····
如果过个几百年,我们和美国的对抗输了
你说后人看的历史,是我们写的历史还是美帝写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