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你相见恨晚的史料? 第1页

     

user avatar   gao-lei-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红军破译科长曹祥仁》,这是一本让我相见恨晚的史料。


之前一直想不通即使中共在蒋介石身边遍布特工,消息传递本身也是需要时间的,为什么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大部分时候都能做到及时掌握国民党一线部队动向。


一直到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中共在无线电侦查和破译方面远远领先于国民党。


国民党一线部队和蒋介石的无线电通讯,四野、华野的电侦专家都能做到及时破译,使得国民党基本上是“明牌”在和中共作战。


林彪在谈到辽沈战役的时候主动说:与其说是他指挥打仗,不如说是东野二局(电侦部门)指挥部队部署。


我一度相信邱会作儿子所说,林彪是通过分析缴获清单和俘虏清单算出了廖耀湘指挥部的位置,看了《红军破译科长曹祥仁》这本书我才知道,东野二局早就破译了蒋介石与廖耀湘往来电报,很早就锁定了廖耀湘指挥部的大概位置。


一般资料都说林彪不喜欢参谋团队,哪儿都只带几个参谋干事;可根据《红军破译科长曹祥仁》这本书介绍,林彪除了参谋干事外,还“随身带着”东野二局上上下下400人。


素不喜欢交游的林彪,在辽沈战役期间每周都要邀请曹祥仁(四野副参谋长、东野二局局长)去自己家吃大餐,还给二局的同志放最新的苏联电影,还让叶群负责作陪讲解(估计是没有翻译的)。


林彪在东野二局视察时谦逊的说,(外人)都说我打仗厉害,其实我是情报明。


当然,林彪能完全相信曹祥仁,也是一种能力。


曹祥仁这个人因为是近代全世界范围都少见的电侦天才,所以持才傲物,口无遮拦,在抗战时期和叶帅搞不好,结果解放战争去了晋察冀,到了晋察冀,聂帅又不相信曹祥仁的情报,气的曹祥仁直接在电话里讥讽聂帅“不会当司令,可以换别人当嘛”。


张家口失利后,聂帅亲自给曹祥仁道歉升职都没能挽留住曹祥仁,曹祥仁坚决不留在打窝囊仗的晋察冀,选择去东北投奔四野。


也因为曹祥仁口无遮拦,使得他虽然是不世出的破译天才,但是他却在建国后被巧妙踢出了解放军系统,自然也没有能够授衔。


20世界60年代,林彪话事后,曾一度希望曹祥仁主持总参电侦和情报工作,补收军衔,结果曾经被他得罪过的两位老帅听到消息后,主动找到总参电侦和情报工作的原负责人,表示坚决支持他工作,千万不能“让贤”,结果让曹祥仁和将军失之交臂。


user avatar   fan-rui-85-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宋史》上说他“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翩翩君子如玉,拔为状元郎。主考官王应麟兴奋地对皇帝说:“臣敢为得人贺。”


宋室飘摇,他读圣贤之书,进而入仕,孰料大厦将倾,非一木可独撑,临刑殊从容,尸面如生,留绝命诗一首“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青史留名的是他,而背后支持他的人,是鲜为人知的弟弟。


他在家中排行老大,底下有三个弟弟,大弟文璧,二弟文霆,三弟文璋。他21岁时,文爸爸亲自送他和文璧两兄弟去临安参加省试。礼部放榜,兄弟两人都榜上有名;但是五月初八的集英殿殿试,参加的只有大哥,大弟文璧却不见身影。


原来文父中暑生病了,弟弟文璧主动让哥哥参加殿试,自己留下来照顾父亲。


哥哥也不负父弟所望,一举中了状元。


五月二十五日,文父病重,二十八日客死临安,终年42岁。


故哥哥中状元没多久,便“寻丁父忧,归”。


文家四兄弟,都被文爸爸严格教育,培养成才。入则孝,出则悌,尤其他与文璧,感情笃厚。


1259年,他全程陪同文璧再冲科举,得中进士。文璧升任瑞州新昌县知县。1275年,元军沿长江南下,逼近临安,他奉诏在赣州起兵勤王,奏请以文璧为助手。文璧得旨,主管书写机宜文字,事无大小,他都与文璧议而后行。


宋元战争初期,两人共渡艰难、互相支持。文璧全力支持兄长抗元,为其分担忧患,一力承担起全部的家族责任。

1275年五月,祖母刘氏在赣州去世,文璧陪同母亲护柩回庐陵富川老家。十月,他出知平江府,前去抗元前线,文璧奉祠闲居,担起事亲之责。1276年正月,他出使元营被拘,元兵侵占江西,文璧把母亲、妹妹和他的妻妾子女全部接到惠州奉养。


1277年三月,他率同督府军占领梅州,文璧历经艰辛,带着母亲和兄长的全部家属前来梅州相会。1278年,同督府军驻广东潮、惠间。五月,宋朝又任文璧为权尚书户部侍郎,总领广东财赋,兼知惠州。九月,他驻军海滨之船澳,母亲病亡,文璧哭殓,与三弟文璋、二妹文淑扶母亲灵柩回惠州。


十一月,他的长子生病,死在惠州,在潮阳闻讯他悲痛万分,而他次子早在空坑溃败时就被元兵俘去,下落不明,传闻已死。后继无人,请求文璧将其次子文升过继给自己,文璧慷慨应允。1278年十二月,他在海丰五岭坡被元兵俘获。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璧则早在文天祥被俘的那年冬天,元军猛攻其驻守的惠州时,就已经开城投降,带民归顺了元朝。


没有人知道兄弟俩最后一次见面到底说了什么。


到底是文璧执意投降,还是文天祥劝说了文璧投降?


无论如何,文璧降元是不争的事实,也成为很多人批评文天祥的污点。元初,就有南宋遗民指责文璧不够忠烈,还赋诗讽刺:“江南见说好溪山,兄也难时弟也难。可惜梅花如心事,南枝向暖北枝寒。”文天祥号文山,文璧号文溪,溪山指兄弟两人;南枝与北枝也指两人,因为文天祥曾写过“江上梅花都自好,莫分枝北与枝南”的诗。



从历史留下的证据看,至少文天祥对这事是默许的。文天祥在写给三弟文璋的信里说得很清楚,“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隐。”文天祥也在文璧以降臣身份朝元都时给他写信,向他交代了五件事:在家乡买地安葬自己的骸骨,如骨不能归,可招魂;以文升为嗣子,使自己死而无憾;大妹一家流落大都,应竭力救出带回老家;请知心朋友邓光荐为自己撰写墓志铭;在文山建祠祭祀自己。


文璧也确实做到了这些事。他降元后,历任临江路总管、广东宣慰使司事、宣慰使广西分司邕管。为官之时,“念广民兵后疮残,凡可以救民于水火与衣冠于涂炭者,尽心焉”。回到家乡后,又为安顿和保护文氏宗族尽了孝心。他把母亲的灵柩从广东河源县殡所移葬于故乡;千方百计把流落大都的大妹文懿一家人领回江西老家;终身供养夫亡家破和身体病弱的二妹文淑。他代为经理弟弟文璋的家事,养活兄长文天祥的家属,收复他们两家被元朝没收的田产。他教育和培养表侄,救济贫病的堂弟妹并在其死后为之营葬,供养岳母和奶娘。


纵然经济困难,他仍设法买回被元朝没收的祖传老屋,建立家庙,祭祀历代祖先,并为断后的祖宗立嗣。


总之,文璧极其所能,尽力而为,弥补文天祥因不能做到忠孝两全而留下的遗憾。


而文家三弟文璋,则走向了与两位兄长完全不同的道路:他隐居避世,终生不仕。


每个人啊,都有自己的选择

国难之下,文天祥三兄弟,或殉国,或投降,或归隐,作出迥然不同的人生选择

却也殊途同归,兄弟一体,建立了儒家文化的丰碑,完成忠孝义的圆满。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还在种花家

文章来源mp.weixin.qq.com/s/BhO7

作者:芈十四

侵删


user avatar   yu-chen-tian-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曾经有位仁兄跟我在评论区纠缠了很久,问题的核心就集中在《明史》里收录的那份日本怀良亲王给朱元璋的国书上。

我记得那位大哥当时是这么说的,《明史》里这份国书的原型应该是出自《殊域周咨录》,怀疑这是《殊域周咨录》的作者严从简从西北某部落的书信样本出发瞎编的一段故事,日本怎么会有贺兰山的概念云云......加上严从简自己本身也是明朝嘉靖、万历时候的人了,记述国初历史也不一定可靠......反正扯了一大堆。

那个时候,虽然我下意识就觉得这位兄弟空架子搭的太高,但一时之间也没想出什么切实的证据驳倒他。

直到我看到了成书于明代宗景泰年间,朝鲜王朝的官修《高丽史》里,恭让王3年(1391年)一节有这么一段:

甲戌,日本国僧玄敎遣僧道本等四十馀人来,献土物,称臣奉表......道本等言:“中国尝责日本,以不称臣之故,我国对曰‘天下者,天下之天下,岂一人之天下?’ 终不称臣。今乃称臣于大国,乃慕义也。”

也就是说,高丽恭让王那时候,曾经有一批日本人来到高丽称臣进贡。为了表现自己的诚心,他们对高丽人恭敬的说,当初大明皇帝想让我们日本称臣,都被我们用“天下者,天下之天下,岂一人之天下?”这话给怼回去了。但我们现在心甘情愿来向你们高丽进贡,这是真心“慕义”啊。

天下者,天下之天下,岂一人之天下?

是不是看着非常眼熟?就是《殊域周咨录》里怀良亲王国书中的话!

换言之,从比《殊域周咨录》年代早120多年的《高丽史》里,日本使者的嘴中,可以找到这份国书的痕迹。绝不是严从简瞎编出来的东西。

可惜我已经忘了那位大哥是谁,真想把这事告诉他啊。


user avatar   reseted15790918196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希瓦汗国编年史《幸福天堂》

这本书是由希瓦汗国水利官穆尼斯和侄子完成的,讲述了乌兹别克汗国灭亡希瓦汗国建立到19世纪初的300多年历史。

这本书中记录了布哈拉与希瓦之间的维吾尔人的一部分内容,比如穆罕默德汗1807年攻打维吾尔人而兵败的历史,乌兹别克人作者在原著中明文称呼为维吾尔Uyghur或者萨尔特。

这本书有理证明了喀喇汗王朝后人(他们是西喀喇汗王朝)自称维吾尔,而且在近代民族主义之前存在维吾尔族群认同的。


user avatar   bo-fei-li-ao-di-ya-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贝尼托.佩雷斯.加尔多斯(Benito Perez Galdos)(1843-1920)的小说集。

加尔多斯是19世纪著名的西班牙现实主义小说家,以历史小说闻名,有人认为他是塞万提斯以外西班牙最伟大的小说家。加尔多斯亲自由派,主张君主立宪制与自由主义改革,他的父亲是半岛战争的亲历者,他本人也是许多历史事件的经历者。加尔多斯的作品展现了西班牙19世纪初开始广阔的历史画卷,拿破仑的入侵与半岛战争后,社会动荡不安,自由派与保守派互相争斗,西班牙在曲折中进行现代化。从特拉法尔加海战到抗击拿破仑的独立战争,从卡洛斯战争到伊莎贝拉二世的倒台,加尔多斯以虚构和现实相结合,再现了一个19世纪西班牙人眼中的“当代史”。

以下是古腾堡网站,加尔多斯小说的在线阅读,有西语和少数英语

有趣的是,我过去不知道这个人,因为看历史看文学方面很少。我在学习西班牙史和拉美史的时候,想过如果写小说和拍电视剧,可以以西班牙半岛战争和自由派革命为背景,或是以墨西哥独立战争为背景,主角是虚构人物,但可以从他们的眼中引申出历史上的大人物、重要事件的宏大而细微的历史背景。

后来我看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1993),里面提到这个人,我一看简介,不跟我的脑洞很像吗,后来我就找了这个人的资料,发现了以上的在线阅读,这个可以慢慢看,增长自己对19世纪西班牙的知识,并了解作者作为19世纪的亲历者如何看待西班牙的变革。


user avatar   lin-jian-ming-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累计有12万字(古代写书都是字字如金,12万简直就是宝库啊)。

其中有天文书、医书、养生方、还有房中术......罗列一下其中比较著名的:《周易》《丧服图》《春秋事语》和《战国纵横家书》《老子》甲本、《九主图》《黄帝书》《老子》《五星占》《胎产图》《养生图》《导引图》......

今天简明君想说的一本是《战国纵横家书》,类似于战国策,但当时出土的时候,发现该书共27篇,325行,11000余字,其中仅有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体相同,还有16篇是从未见过的,主要记载战国时代纵横家苏秦等人的书信、说辞的古佚书,又因帛书性质与《战国策》相同,于是起了个名叫《战国纵横家书》。

《战国纵横家书》有什么呢?考古学家从中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苏秦。

苏秦为何等人?当年秦国强大,为抵抗秦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这本书的内容很新奇吗?其实没有多稀奇,毕竟这本书里面的很多人大家都熟悉,比如荆轲刺秦王,比如唇亡齿寒等著名典故,还有“苏秦”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

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在哪里?其实是很多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战争计谋,这些细节和情节都是首次发现的,比如苏秦如何劝解燕王的。在《战国纵横家书》是这样写的:“自齐献书于燕王曰:燕齐之恶也久矣。臣处于燕齐之交,固知必将不信。臣之计曰:齐必为燕大患。臣循用于齐,大者可以使齐毋谋燕,次可以恶齐勺之交,以便王之大事,是王之所与臣期也。臣受教任齐交五年,齐兵数出,未尝谋燕。……”

译:苏秦从齐国写信给燕昭王说:齐、燕两国关系不好已经很久了。我处于和燕、齐都有关系的地位。本来就知道必定会被怀疑。我的计谋是:齐国必定会成为燕国的大祸患。我如依旧为齐所任用,大的方面可以使齐国不图谋燕国,其次可以离间齐赵之间的关系,以有利于大王的大事业,这是大王与我约定的事情。我接受大王的派遣在齐国从事反间活动已有五年,齐国屡次出兵,不曾攻伐燕国。

也就是说,历史上著名的苏秦在齐当官,他从齐国上书燕昭王,为了拉拢各国的关系,所做的言论事迹。之后还有这样的记载,苏秦继续上书齐王:“薛公相脊也,伐楚九岁,功秦三年。欲以残宋,取进北,宋不残,进北不得。以齐封奉阳君,使梁、干皆效地,欲以取勺,勺是不得……”

翻译过来就是,苏秦对齐王说的话,他认为现在对各国威胁最大的,并不是赵,而是秦,想要压制秦在函谷关,就要联络赵、燕,应当怎样行事之类的话。读完这本书里面的详细记载,就会对苏秦有一个更全面的认知,对他的劝诫技术叹为观止。其他的人物也是这样,有了更多详细地描述,这就是《战国纵横家书》有价值的地方。

《战国纵横家书》中有13章涉及苏秦,而帛书所载苏秦事迹与《战国策》《史记•苏秦列传》相距甚大。由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出土,可以发现《战国策》和《史记》所载,往往错误地把苏秦行事的年代提前了。司马迁曾把苏秦与张仪合纵、连横的斗争写得十分生动壮观,但是根据近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来看,苏秦与张仪不是同一时期的人,他是张仪之后主张合纵的策士,与张仪同时而相互斗争的是公孙衍。[1]

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记事年代相当于《战国策》,其记事与文笔二者略有不同,在写作艺术上既与《战国策》相似,又别有一番情趣,同样可视为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优秀作品。同时,它的发现,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那一段历史事件,甚至可以更正原来历史文献中的一些错误。


感谢大家的点赞与关注,这是码字的唯一动力了~

对了~我有个博物馆群,都是一批爱好文博/考古/建筑/艺术的宝宝,大家都来自全球各地、五湖四海,也有博物馆志愿者/文博单位的,也有跨界溜达的。进群方式在公众号,欢迎来玩~记得三连哈~

参考

  1. ^湘博:帛书《战国纵横家书》 http://61.187.53.122/collection.aspx?id=1337&lang=zh-CN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最近写的关于毛主席的题材多些,所以每天不停地查资料找素材。那天查着查着突然发现一个资料,原来主席的第一任妻子,并不是我们熟知的杨开慧烈士啊。可能大家都知道的,原谅我刚刚知道,真是让我大吃一惊。


毛主席的三任妻子,大家都知道。提起第一任妻子,几乎每个人马上都会想到杨开慧。这位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为了中国革命牺牲的伟大先烈,也是岸英的妈妈。可是,其实毛主席早年还有一位妻子,她就是罗一秀。

当时正是一个社会动荡的年代,各种进步思潮风起云涌地闯入中国大地。当时的毛泽东只有十几岁。做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他非常渴望有一位和他有着共同理想,独立自主的新时代女性。他特别反对封建社会包办婚姻,更讨厌旧社会那种只知道三从四德、相夫教子的女性。但是那时候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却是希望他们赶紧继承家业,希望早点抱孙子。所以一直催促毛泽东早点结婚,延续香火。便在众多女孩子中挑选了一位自己满意的,她就是罗一秀,毛贻昌就自顾自的定下来这门亲事。

当时罗一秀已经18岁了,但是毛泽东的个头比她还高。那时农村的女孩大多没有名字,因为她排行老大,所以就叫她“一秀”。别看罗一秀出生在农村,当时也是知书达礼的。她的父亲是一个通文墨,有自己土地的农民。罗一秀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毛贻昌夫妻俩对这个儿媳妇特别满意。

只有14岁的毛泽东,在得知在自己身上发生了包办婚姻时,极力反对。他是一个进步青年,讨厌封建社会这一套。他认为婚姻应该是自由的,他崇尚自由恋爱。但是他又是个孝顺的孩子,为了不让父母伤心,毛泽东只好答应了这门婚事。

最终他娶了罗一秀做妻子。但毛泽东是极不情愿的!所以开始的时候,对罗一秀一点也不搭理,但是罗一秀却并不在意,只是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给公婆端茶倒水,尽心孝敬。她自身也是个朴素又善良的人,从不铺张浪费,街坊四邻都对她赞不绝口。渐渐的,毛泽东从不喜欢这桩婚姻,变成了对她十分敬重。

遗憾的是罗一秀仅仅21岁就因病去世,在毛泽东父母合葬墓的旁边,有一个已平的坟丘,那里埋葬的就是罗一秀。罗一秀虽然去世了,但是毛泽东觉得特别对不起她,觉得特别亏欠她,所以尽管她已经去世了,还是常常去岳父家中帮忙插秧。甚至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还给罗家破了例。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用人从来都是看重能力和德行,不看亲疏远近。但是在解放后,罗一秀的兄弟给毛主席写信,要求到北京工作,毛主席破例批准了。要知道毛主席有很多亲属都想去北京,毛主席一个都没有答应。可见罗一秀在毛主席心中是有感情的!


user avatar   da-xue-xin-kan-d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毛主席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中执委候补委员,地位远高于同时期的蒋介石。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主席跟众多共产党员一样,以个人的身份加入国民党,并积极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在这期间,毛主席曾在国民党中央机关任职3年,而且职务、地位都一度远高于蒋介石。

1924年1月20日,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毛主席和蒋介石第一次同聚于一个屋檐下。

但是,两个人待遇完全不同。

先看看毛主席,他是出席大会的“39号代表”,在会上被选为章程审查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执委16个候补委员之一,而且多次在会上发言,这一年他31岁。会议结束后,毛主席回到湖南,建立了国民党最大的省支部——湖南支部

再看看蒋介石,他只是列席这次大会,连代表资格都没有,没有发言权,更别提被提名了。不过,孙中山对他另有任命,就是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长。可蒋介石看不上这个小官,便提交了辞呈,还没等批准就回溪口老家了。

1925年10月5日,国民党召开第111次中执委会议,国民党主席汪精卫,以政务繁忙、难以兼任宣传部长为由,推举毛主席为代理部长,并获得全票通过。10月7日,毛主席就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并主持召开第一次会议。

相信这份史料再次刷新了我和很多人对教员的认知。




喜欢历史的知友们,点点关注呀。


user avatar   xi-nan-da-hu-y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春宫图算么……

一个是出土于四川成都的东汉(公元25-220年)春宫画像砖,一个是出土于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吐蕃时期(公元618-842年)春宫棺板画,两者居然从整体构图、人物姿势甚至肢体细节上都无比相似。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出土于成都市新都区的国家一级文物汉代画像砖“桑林野合图”,已经被我介绍了无数次。

之所以如此看重这件文物,在于它的独一无二性。

实际上,伴随着这块出土的还有另外一块元素类似的画像砖“野合”,只不过新都区博物馆并没有对其进行展出,四川博物馆有其复制品:

本以为如此古老并如此刺激的古代图像制品,在中国范围内应该很难再有出其右者,即使到了明末性欲大解放的年代,其春宫图的狂野程度也难以望其项背。

但是,很快,一个让我无比激动的史料就这么毫无征兆的出现在我的面前。

@直指绣衣大长秋 兄看到我贴出的“野合”画像砖后,表示出土的唐代吐蕃棺板画中有元素近乎完全一致图形。

顺着长秋兄给的链接,出土于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郭里木吐蕃墓葬棺板画,就这么突然一下子蹦到了我的眼前,震得我久久说不出话。这种震惊就像极了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个来自于国外却和我长得八九分相似的人一样,突兀且神秘。

新都汉代“野合图”和郭里木吐蕃墓葬棺板画就像两位摄影师一前一后进行拍摄的作品,若将“野合图”用透视法翻转一百八十度,就能发现:

1、三人在图画中的位置完全一致;

2、女性的腿部动作以及微微昂起的头部完全一致;

3、男性“第三者”的姿势(坐姿)与手的动作(自渎)完全一致的手的位置与动作都完全一致。

两者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没证据,只能说不知道。

但是至少,如果研究这两件文物之一的学者,能够知道自己的研究对象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还存在另外一件相似度极高的作品,那么将对他们的研究及阐释有极大帮助。

例如,许新国在针对此棺版画所撰写的论文《郭里木吐蕃墓葬棺板画研究》中,就和当初的我一样,认为同类题材图像是绝无仅有的,他表示:

在郭里木墓棺板画中令人尤为注目的是男女双身图像。该组图像位于帐房图的左上方,由两男和
一女组成。其中一男一女正在交配,而旁跪一男正手持生殖器似乎在等待,这种赤裸裸的男女交配的图像前所未见。

其实,“一男一女正在交配,而旁跪一男正手持生殖器似乎在等待,这种赤裸裸的男女交配的图像”,在距离海西州1400公里外的成都市新都区,出土过两块,并且其中一块与他的研究对象几乎如出一辙。

由于缺乏对照材料,因此许新国先生在阐释郭里木吐蕃墓葬棺板画中的春宫图时,就显得有些牵强,他将其命名为“男女双身图”,与藏传佛教中的“双身图”联系了起来,并花费了相当大的笔墨去对藏传佛教中的“双身图”进行阐发。但是,或许许先生也觉得这种联想实在缺乏证据,过于主观,于是也只能在长篇累牍的介绍藏传佛教“双身图”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说了一句:

得重视的是,郭里木吐蕃墓棺板画中的双身图并不是以本尊或明妃的形象出现,而均为世俗的男女形象,这种世俗化的表现方法,或许保留了双身图早期的特点

实际上,如果许先生知道这块汉代“野合”画像砖的存在,必然不会做出此种阐释。若说海西州的“男女双身图”的确“保留了双身图早期的特点”,那么元素基本一致的“野合”画像砖是否也保存了藏传佛教“双身图”早期的特点?

一看到这两幅图像,我就情不自禁的想:

我爱死了这个趣味盎然的世界!


user avatar   BizarreAdventu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勉强算是史料

是叶永烈当初拍摄的一些照片和当时的新闻纪录

讲的是我们60年代用火箭送小狗上天并接回来的故事

主要是有照片


还隐晦的提到了中间的断层

提到了原因




     

相关话题

  历史上有哪些惊人的谎言? 
  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龙争虎斗(菜鸡互啄?)的北洋军阀,为什么在北伐军面前不堪一击? 
  请问有没有关于二战时期意大利游击队的小说? 
  奥斯曼帝国为什么不继续向埃塞俄比亚方向扩张? 
  如何评价明成祖五征漠北? 
  都有哪些有趣的野史(尽量是二战)? 
  如何评价金门战役? 
  有人说,中国只有两百年的历史,之前的不算中国? 
  为何当年蘑菇云升起 外媒可以判定中国研发出氢弹原子弹呢? 

前一个讨论
如果斯大林在1941年底去世,德国能打败苏联吗?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江西财经大学发布的调研《小县城里的体制内「剩女」: 一个日益庞大却被悬置的群体?》?





© 2024-11-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