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豆汁和臭豆腐味儿咋样。
孔子的时代,吃饭有一条重要的规矩,就是吃饭的时候不能把装酱汁的碗拿起来,一定得用勺子从碗里一勺一勺的盛酱出来。
因为当时的盐是非常罕见的,当时就是一般的士人能吃到的像样的饭菜也不过是一碗小米饭浇一勺热油,一碗大头菜汤羹,这俩基本没啥味道,全靠一碗咸酱调味。
所以举起碗加酱,意思就是主人太小气,请客舍不得放盐,有失待客之道。
古人为了吃盐都疯了,能看见咸汤还有什么挑剔的。
中国大规模开发海水晒盐的盐场是宋朝的时候的事了,周朝产盐还是卤水加工以及各种天然盐的采集为主,是需要很高的成本的。另外,当初魏国强盛就因为解池产盐。
每100克鲱鱼中,蛋白质17.4克、脂肪15.1克、钾350毫克、维生素A(视黄醇)18微克、维生素D22.0微克、维生素B12 17.4微克、216千卡。鲱鱼的主要营养成分为蛋白质和脂肪,其中脂肪的含量较其他鱼类高,因此,所含热量也比较高。另外,还含有丰富的铁、维生素B12,最适合用来预防贫血 。
蛋白质+脂肪+盐。
古人还不知道什么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但是对于上述三点是非常清楚的,脍中有这三点,那是神仙也不换。
现代人得益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大量的畜牧业渔业产品可以尽情享用,但是古代不行,农耕技术还处于看天吃饭,很多时候人都吃不饱,也就没有大量的畜牧业渔业产品用于食用,处于长期缺乏蛋白质和脂肪的状态。
盐业资源也是沿海地带富裕,西部游牧民族守着盐湖吃不完。但是受制于运输条件,广大内陆地区是相当缺盐的。古代对于“鲜”的定义就是咸,高盐食品就是美味食品。
这种罐头还可以长时间保存,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因此对于这样的食品的疑问主要也就集中在其浓烈的臭味。
古人对于臭是什么看法呢?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鲍鱼:即渍鱼,有腥臭。卖渍鱼的店铺叫鲍鱼之肆。
渍鱼就是腌鱼,非常臭的。
第一句出自出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卷四。这本来是用于比喻,作者也是随手拈来,但是说明渍鱼之法古已有之,更早的秦始皇驾崩,为秘不发丧,将鲍鱼放进车里而不使疑,说明大家熟悉鲍鱼的气味,臭是对的。而这臭味可以掩盖掉尸臭,可见其气味之浓烈。对于“鲍鱼”的记录之多,说明“鲍鱼之肆”是很常见的。
臭臭的鲍鱼里面有营养,对于古代长期缺乏肉类的人来说,这就是难得的好食品。
瑞典鲱鱼罐头的气味大致上也不过如此而已。
中式烹调的特点就是很少对于单一食品进行加工,讲究君臣佐使。
比如说做鱼,就要配以姜葱。
烧牛肉,要配一些根茎类一同烹制。
做汤或者熬制米粥,放一点“鲍鱼”进去,臭就被稀释掉,还增加了鲜味。“鲍鱼”熬制的汤浇在粟米饭上,配上一碟腌萝卜,如果再有一小壶清酒,真是人生乐事。
古人的生活就是这么平实无华,这么寡淡而真实。
许多类似的游戏,总希望用种种的道德悖论让大家对统治者产生一种错觉:原来剥削我24小时工作都是迫不得已,原来让我的孩子去冒险工作是迫不得已,原来他派我们去送死是在下一盘大棋………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感谢寒霜朋克,感谢11bit,让我们在这个游戏中明白了,其实没有什么大棋,
小人们被冻死,被饿死,被抛弃,绝望的呼喊,愤怒的抱怨,甚至怒而破坏、叛乱,
都只是因为你菜!
原来,我们本可以让我们的人民,有饭吃,不受冻,勇于探索,积极乐观,活的,像个人一样。
我们本可以做到,我们本就应该做到。
领导者们,本就应该做到。